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人口迁移”为例
Problem-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for High School Geography—Tak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3.129667, PDF, HTML, XML, 下载: 279  浏览: 610 
作者: 杜 盼*#, 潘晓芳: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王会康: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人口迁移Problem-Based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Population Migration
摘要: 问题式教学是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它改变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局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迁移应用新知,主动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教学框架。本文基于《山海情》西海固地区迁移至闽宁镇案例情境,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围绕“人口迁移”这一知识点展开分析,设置探究活动,以问题链的方式构建知识系统,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Abstract: Problem-based teaching is in line with the cognitive rules of learn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passive learning sit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guiding students to discover problems, analyse them, transfer and apply new knowledge, actively establish 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nd build a teach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migration of the Xihaigu region to Minning Town in the “Mountain and Sea Situ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the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analyses the knowledge point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sets up inquiry activities, builds a knowledge system by means of a problem chain, and then cultivates students’ core geographical literacy to realize the nurturing value of the geography discipline.
文章引用:杜盼, 潘晓芳, 王会康.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人口迁移”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4895-490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67

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 [1]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用“问题”整合相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实现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高效率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2] 。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为例,通过电视剧《山海情》中宁夏人民从西海固迁移到闽宁镇的创设真实情境,并以其迁移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递进式问题链来探究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标要求教师利用相关真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辩证看待地理事物的联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 [3] 。本节“人口迁移”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这两节内容为“人口分布”的学习起到了地基的作用,同时人口迁移推进了下一节“人口容量”的发展,因此,“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是第一节“人口分布”和第三节“人口容量”的桥梁。

3.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对教材进行分析,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因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人口迁移现象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于人口迁移这一现象没有进行深入专业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会针对人口迁移这一现象,利用《山海情》人口迁移这一真实情境,结合教师讲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思维。

4.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将课标进一步细化为以下教学目标:

1) 综合思维:通过《山海情》电视剧创设情境,借助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区域认知:通过对西海固迁移至闽宁镇这一案例,理解推拉理论,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 人地协调观: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和资料总结归纳“人口迁移”分别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

4) 地理实践力:利用网络、实地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落实地理实践力。

5. 教学思路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以西海固迁移至闽宁镇为教学明线,以“人口迁移”的学习为暗线,明暗线交织,吸引学生兴趣,掌握本节知识,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4] 。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Figure 1. Teaching design ideas for population migration

图1.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思路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电视剧《山海情》吊庄移民搬迁的视频。吊庄移民是国内西部地区的一种移民方式。吊庄,不是某一村落的名称,而是一种行动。是中国西部农村向大漠、戈壁向一切地广人稀却蕴含着无限丰富未来的大规模移民行动。结合视频和材料分析,这种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感受电视剧移民搬迁的场景,思考西海固地区的人民向闽宁镇搬迁的行为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宁夏地区移民搬迁的真实案例导入新课,用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紧扣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熟悉中国扶贫之路之移民搬迁的案例既能让学生感受中国脱贫致富的政策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新知。

6.2. 发现问题——西海固地区移民搬迁

【教师活动】西海固地区的移民搬迁得益于脱贫政策的实施。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地区黄土高原上六盘山附近,这一地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同心、隆德、彭阳、泾源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主要有黄土高原和荒漠组成。自1991年10月起,西海固地区的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迁到贺兰山东麓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直到今天,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提出问题:

问题1:西海固人民的这种搬迁叫什么?

问题2:为什么选择易地搬迁?

问题3:搬迁之后的迁入地和迁出地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的展示,引发同学思考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从身边案例出发,结合材料,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未知,探索新知。

6.3. 分析问题成因

探究一:《山海情》中移民搬迁叫什么?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及教材内容,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活动】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搬迁至闽宁镇,并长期的在闽宁镇生活,因此,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满足人口迁移的的前提为人口的居住地发生改变、时间上居住地改变时间为1年以上且空间上移动范围跨越行政区边界或国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满足人口迁移的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二:影响西海固地区人民迁移至闽宁镇的因素有哪些?

图片资料:展示西海固地区和闽宁镇的山地景观图。

【教师活动】材料一: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山高坡陡,山谷幽深,雨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0 mm,蒸发量却超过2000 mm,可以说是十年九旱。因此,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闽宁镇坐落于银川南端、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被誉为东西扶贫协作样板的小镇。宁夏平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黄河两岸,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北临银川市,东依黄河西干渠,融雪、水资源丰富,温带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1000~24,000 mm,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以山济川,山川共济”。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推拉理论,分析西海固地区的人民为什么要搬迁至戈壁的闽宁镇呢,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西海固地区和闽宁镇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分别从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影响西海固地区搬迁至闽宁镇的原因。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因素,由于西海固地区和闽宁镇的地理位置、气候、灾害等自然条件有所差别,因此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环境、灾害、资源等。二是人文因素,闽宁镇距离银川市较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闽宁镇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少数民族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中心。因此,从人文因素来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文化、政治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从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促使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借助于西海固和闽宁镇的地理位置、地形、灾害等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推拉理论引导学生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三:“吊庄移民”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有哪些?

【教师活动】展示迁出后的西海固地区和闽宁镇视频提供材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不断地移民,西海固人迁徙之后给了大自然休养生息的机会,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让这里由过去的干沙滩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沙滩。在我国全面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之后,原州区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大力度开展对当地林区的保护和再造活动。将居住在山中的居民迁出大山到平整的土地上,在山内开展退耕还林,这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还保护了生态环境。西海固地区的生态修复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和十几年前相比较起来,终于得到了大幅度的修复和改良。如今,青山绿水环抱,大地壮美无言。

材料四:闽宁镇因扶贫而生、因脱贫而建,在血脉基因里融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经过26年的砥砺奋斗,闽宁镇成为中国扶贫史上一例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案例,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华丽变身。产业扶贫是使闽宁镇有效脱贫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地区人民有效就业的方法。一直以来,闽宁镇紧紧围绕“建园区、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农户、促工作”的思路,规划建设闽宁产业园,以高标准、严要求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与地方成长性较好的产业集群。闽宁镇为了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直使产业扶贫走在最前端。直到现在,闽宁镇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相对较快,城镇化率数据相对之前也有所上升。

问题:最后,西海固山清水秀,闽宁镇发展较快,这与一开始的“吊庄移民”有关吗?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小组借助材料、视频合作共同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图,根据时代背景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人口迁移分别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框架图。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部分人口迁出,可以使迁出地(西海固地区)人口压力减小,人口数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人地矛盾改善,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使迁出地的生态系统得以回复和重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闽宁镇)的影响:增加当地的劳动力,促进菌菇、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脱贫增收。

【设计意图】本节围绕“西海固迁移至闽宁镇”这一情境主线,学习了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6.4. 迁移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近年来,带着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乡村迁移至各大都市。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与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分析自己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并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课后利用相关网站等信息自主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资料,分析自己家乡地人口从农村迁移至城镇的原因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所了解的家乡,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设置与本节知识相关的问题,有目的、有意识的将本所所学知识迁移应用至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7. 结语

在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将问题式教学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人口迁移”为例,问题链为导向,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真实性、互动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卢晓旭, 陈昌文, 陆静, 尚正永. 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例评检验[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2): 102-109.
[3] 张明礼, 李思瑶, 陈仕涛. 核心素养视角下迁移性地理情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9): 52-54+57.
[4] 罗旭, 李娟, 李雪莲.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以“中东”为例[J]. 地理教学, 2022(17):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