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关照、话语建构与认同之思
Consideration of Reali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OI: 10.12677/JC.2023.113060, PDF, HTML, XML, 下载: 258  浏览: 37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亮, 郭亚新, 李瑞杰: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关键词: 加速社会主流媒体及物性认同 Accelerating Society Mainstream Media Transitivity Identification
摘要: 在加速社会中,“丧”系青年试图以“躺平”抵御深度异化,他们在“脱嵌”到“重嵌”的自我调适中诉说着对美好生活体验的主体性追求。对此,报刊的话语建构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标题以主观化过程巩固主流价值观地位;二是词汇选择上以过分词化策略彰显“奋斗”主题。在话语的多样化解读与温和理性的态度之下,不变的是它对“躺平”等丧文化的合法性认同转化意图。但在双方合法性认同转化与抵抗性认同转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认同处于不稳定状态,这需要主流媒体和政府等相关主体以合作态度促进双方“合作性认同”的形成。
Abstract: In an accelerating society, “be-reavement” is a kind of youth trying to resist deep alienation by “lying flat”, and they are telling the subjective pursuit of good life experience in the self-adjustment from “disembedding” to “re-embedding”. In this regard,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title consolidates the status of mainstream values through the subjective process; the second is to highlight the theme of “struggle” with the over-lexicalization strategy in vocabulary choice. Under the diversifi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course and the moderate and rational attitude, what remains unchanged is its legitimate recogn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tention to the bereavement culture such as “lying flat”. However, social identity is in an unstable state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th legitimacy identity and resistance identity, which requires mainstream media, government and other relevant subject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cooperative identity”.
文章引用:刘亮, 郭亚新, 李瑞杰. 现实关照、话语建构与认同之思[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3): 387-39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3060

1. 引言

2021年5月,“躺平”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网友、媒体等多方讨论。从“葛优躺”到“躺平”,丧文化作为当下流行的青年亚文化之一,在话语的解构与拼贴中不断发展变化,是把握时下青年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社会心态与群体诉求的重要窗口。对此,肩负主流价值观倡导职责的主流媒体,始终格外注重对丧文化的引导。

在丧文化早期,主流新闻话语受刻板印象的对立视角影响,对丧文化的引导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恐慌”意味明显的偏见式批判,直呼丧文化为“精神鸦片”。胡百精认为,宰制、绵密的话语权控制所形成的乃是一种消极的、被“凝视”的、“不得不”的认同。如今,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和青年群体力量的崛起,主流媒体开启政治“萌化”策略,同青年亚文化在收编、抵抗与协商中日益呈现出互斥与互嵌并存的复杂文化关系。马中红、胡良益指出,主、亚文化的融合互嵌建立在情感、目标、价值的共识性基础上,互斥则常见于主导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否定和规制中。

那么,主、亚关系变动之下,面对丧文化的话语新词“躺平”,主流媒体是如何进行主流价值倡导的?导向了何种认同?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三部分展开:一是结合新语境阐述“躺平”的亚文化意义为何;二是分析主流媒体对“躺平”文化的新闻话语表征以观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三是综上指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思路。

本研究以2021年5月至6月底间有关热词“躺平”的国内报刊报道为研究对象,利用惠科新闻数据库(WiseNews)检索“躺平”兼“年轻人”或“青年”、“90后”关键词,并注意排除商业推广性字眼,最终共检索得到98篇。经人工筛选去除重合及实际无关报道,获得有效样本65篇(76,472字)。

2. 抵御异化:作为丧文化新词的“躺平”

从“葛优躺”到“躺平”,在解构与拼贴的“丧文化”实践中,青年群体解构了主流文化对其奋斗向上的价值规训,重构出“积极向丧”的群体价值认同 [1] 。作为丧文化的话语新词,“躺平”是抵御异化的无奈选择,在“全躺”到“微躺”的调整中表现出“躺平青年”的主体性追求。

2.1. 竞争逻辑深嵌下的抵御策略

从2016年的“葛优躺”、四肢咸鱼等到2018年的佛系文化到如今的躺平文化,丧文化流转的微观互动符号背后实则是宏观语境变迁的投影,其出现与发展同加速社会所带来的异化密切相关。其中,“躺平”话语实践正是青年群体应对加速社会竞争逻辑日益深嵌于个体日常生活乃至主体性内部的一种尝试性抵御策略。他们选择以“躺平”为生活“减速”,从而达到抵御异化加深的目的。这里的“异化”是由罗萨提出的“新异化”,指“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人们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情况 [2] 。

在高速变动的世界中,行动者“静止”便宛若站在“滑溜溜的斜坡”,在语言、着装、知识等方面滑向过时,这种感觉放大人对加速的渴望 [2] ,竞争逻辑最终内化为无意识的行事准则,支配着生活、梦想、目标、欲望和人生规划。《2021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失眠人群超3亿人,其中22~40岁的中青年占比74.3%。《青年人焦虑报告 + 自救指南》报道中指出: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延后睡眠时间弥补缺失,直言“白天是生存,夜晚才是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受深度异化的支配之余,当代青年还需面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渺茫未来,“如何过上美好生活”、“自我价值在何处及如何实现”成为其难解的人生命题。

随着异化加深,在幻灭之下,“躺平文化”出现,以挣脱竞争逻辑,回归慢生活状态。罗萨指出,当主体和世界处于相互回应的“共鸣”关系时,才可能享有美好生活。从“葛优躺”到“躺平”,“躺”的语义已然由一种身体姿势引申为生活方式,“平”代表介于“上–下”之间的低欲望姿态。

2.2. 从“脱嵌”到“重嵌”:群体扩散后的意义调适

意义的建构是动态的,不仅受宏观社会情境的影响,还会随着微观互动过程而改变。从“全躺”到“微躺”,躺平文化经历了由完全脱嵌到选择性脱嵌的意义重构。

“躺平”这一热词发迹之初更贴近于完全躺平,日常劳作满足人类生存的最低需求即可,对应群体如“三和大神”、“城市蹲族”。完全躺平者试图以一种脱嵌于社会的疏离方式摆脱异化和主体性完全丧失的困境,具有虚无主义和现代犬儒主义倾向,这也正是主流文化所担忧、批判之处。

而当“躺平”被投射了主体性后,会被具备相似生活经验的社会成员接受并不断扩散,甚至成为群体标志,具备某种文化特征 [3] 。基于完全躺平者抵抗异化的主旨,“躺平青年”在微博、豆瓣、知乎和贴吧等社区的互动中丰富着其亚文化价值,进一步赋予了其拥抱美好生活体验的话语实践意义。如在微博创建话题#躺平青年居家图鉴#,分享日常生活时刻;在豆瓣成立“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小组,称“怀念曾经勇敢坚强的自己”。这里的“躺平”不是完全躺平的极端化,而是一种“积极向丧”:是拒绝无意义竞赛的积极尝试,是超脱主流价值观规训的自我接纳,是蕴含主体性追求的人生哲思。躺平青年在自我生存价值、与外界关系的反思以及身份意义的重新定位中,以这种积极折中的“微躺”化解深度异化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在低欲望、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中理智地实现丰盈人生。

那么对于“躺平”的出现和发展,早期称丧文化为“精神鸦片”的主流媒体又是如何表征的?下面将结合获取的报刊样本进行论述。

3. 含而不露:“躺平”话语的报刊文本分析

语言内外部原因驱使语言必须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 [4] ,这种选择体现于语法、词汇等任一层面,如不同情感倾向下表态“躺平”为“躺平可耻”或“奋斗万岁”。故下面将结合语言学工具,即标题的及物性过程与内容的词汇选择来分析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

3.1. 及物性:以主观化过程巩固主流价值观地位

作为语法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物性”能反映说话者的语言经验和对所言事物的态度,是批判性分析新闻语篇的有效工具。韩礼德指出,“过程”作为及物性理论的框架中心,分为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类 [5] 。考虑到新闻体裁的影响,在剔除无法判别及物性过程的3个样本后,其及物性过程类型及占比见表1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transitive process types in newspaper titles

表1. 报刊标题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占比

在54篇新闻评论标题中,物质过程占比最高(46.3%)。物质过程指做某事或某事发生的过程,多为客观描述。而在新闻评论中,其动词发生语义的主观化转向,映射的概念域从有形客观世界转为无形精神世界 [6] ,样本中正是由“躺”和“站”的动作转向“躺平”与“奋斗”的价值观之争。其中,年轻人是主要的施事,重在唤醒年轻人奋斗的主体性;社会、政府等主流文化主体次之,着重强调“家国情怀”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激励作用,点明社会主体的引导责任。

关系过程表参与者间的逻辑关系,有23篇,其中评论样本22篇,报道样本1篇。评论中多聚焦于解读“躺平”这一丧文化热词的属性。从具体标题中可见,既有相对中立的理性解读,如“‘躺平’一词的出现不等于风气形成”,也有对“躺平”的直接否定或肯定,如“受挫就‘躺平’算什么正义?”或“《美丽新世界》美剧热播: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躺平’,而是‘懒惰的权利’”。相对温和、多元的话语也体现了当前主流文化对丧文化的审慎态度。

言语过程指以言语行为传递、交换信息。该类型共有8篇,均属新闻报道类,报道核心为高校毕业致辞和社会名人发言,在引述中既满足新闻价值的显著性,也有助于提升客观性和权威性。然而,伴随着选择、概述、局部改写等加工环节,新闻文本必然带有主观性和团体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影响受众认知模式 [7] 。实质上,这8篇报道中主流媒体的立场性和政治使命性已悄然作用于它对交流方的选择及其源文本的呈现,“躺平青年”的自我言说是缺失的。

就分析而言,物质过程折射了报刊媒体对年轻一代的主体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性的重视;关系过程凸显出主流文化对躺平的复杂情感倾向;交流过程则以意见领袖的权威发言暗中表明自身立场。整体而言,这些过程主要反映了报刊媒体对“躺平”的叫停以及对主流文化的肯定,是对现有社会秩序、价值及其现状合法性的再一次确认和巩固,但批判时态度趋于温和。

3.2. 词汇选择:过分词化策略彰显“奋斗”主题

媒体话语中具体词语的选择能间接反映词语背后的价值观、言者对谈话内容的观点与态度等潜在信息 [7] 。笔者利用ROST CM6软件获取样本高频词(频次 ≥ 10)绘制词云图,见图1。其中,有关“躺平”报道使用正面词汇较多,主要为新时代鼓励年轻人为自我生活和社会奋斗,还多次使用“压力”、“焦虑”及“就业”、“引导”等词汇表明对年轻一代的生存压力、心理状态的关怀。

Figure 1. Cloud image of sample report title

图1. 样本报道标题词云图

此外,样本报道“躺平”呈现出过分词化倾向,即通过密集使用词义相近的词汇以强调或凸显被描述对象的某些特征属性。这往往能折射出话语生产者对“躺平”的强烈主观意识,而根据对“躺平”的所持态度差异,样本在运用过分词化时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偏中立的33篇样本在阐释“躺平”时,或频繁使用“自嘲”、“吐槽”,试图强调“躺平”本质上更倾向于一种态度而非实际行动的采取;又或多次使用“暂时”修饰“休息”来定义“躺平”,试图在彰显主流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关心、理解的同时,强调长期躺平的消极影响。其次,持否定态度的26篇样本则多以“拒绝”、“批判”等动词和“懒惰”、“消极”等负面形容词,展露对“躺平”这一丧文化热词语的鲜明否定和批判,且多由个人发展上升至民族未来和社会、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最后,3篇持肯定态度的样本则以年轻人视角挖掘“躺平”的积极色彩,将“躺平”视作“懒惰的权利”、“积极自由”、“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等,并强调“躺平”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以“自己的”、“幸福”、“舒适”等形容词修饰“生活”,肯定年轻一代追求自我理想生活的权利。

综上,报刊在理性解读“躺平青年”的重压之余,重在提供“奋斗”、“家国情怀”为主的思想与行动视野,试图在主流文化范围内规范“躺平”观对世界的解释与想象,将其转化为与客观奋斗不相矛盾的主观情绪发泄或“暂时休息”。

4. 冲突与合作:对话语实践的认同之思

主流媒体试图以合法性认同转化丧文化,进而使其改变后的价值与合法性认同存在重合。而在网络社会合法性认同和抗拒性认同地位一降一升,主流媒体不得不试图转变策略,抛去文化偏见和对立视角,理性解读。但要想实现社会认同的有效整合,双方需以合作态度促进双方“合作性认同”的形成。

4.1. 博弈下的社会认同整合危机

主流文化与丧文化在合法性认同与抗拒性认同共同作用下进行着社会认同的整合,但这种整合之下是双方来回博弈的冲突与混乱局面。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是曼纽尔·卡斯特所指出的网络社会的两种认同形态。前者由社会的支配性制度所引介,伴随着其对社会行动者的支配的拓展和合理化;后者则由处于支配逻辑下被污名化或贬抑的行动者形成,他们在抵抗中以不同于社会支配制度的原则基础上生存 [8] 。

一方面,身为主流文化的发声筒,主流媒体试图以合法性认同同化丧文化群体的抵抗性认同,使其放弃“丧”的价值判断,变身奋斗青年。但伴随着网络社会中合法性认同地位下降,抗拒性认同地位上升的变化,主流媒体不得不转变策略以实现转化,不再带着对立和偏见的眼光审视丧文化,一味强调主流文化的价值正确。这也体现在报刊有关“躺平”的话语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报刊以更包容的价值建构着自身,以较为理性、温和的态度对“躺平”进行多样化解读。

另一方面,丧文化群体在意识到主流文化对其的排斥后,仍坚守自身价值,并试图要求合法性认同以更包容的价值建构自身。但受制于主流文化的约束与自身文化的局限,丧文化也难以取得实质进展,更多的是得到一种隔离的固化。

由此,在两者的你来我往中,双方的力量均未,也不可能强大到令对方完全顺从自身的阐释,这使得相关的社会认同整合处于不稳定之中,冲突与混乱局面存在于这种整合之下。

4.2. 以“合作性认同”实现持久融合

要实现网络社会认同整合的稳定性,需重新发掘与建构网络社会集体意识,凸显合作价值,建构合作秩序,实现合作性认同的整体转化 [9] 。合作不会自然产生,对于致力于转化对方意义而非寻求合作的双方而言,需要由具备较大权力与资源的、合法性认同的等主体一方先人为突出合作的价值,释放“破冰”信号,其中主流媒体便是重要主体之一。

这要求他们:从观念层面认识到“躺平青年”发起“躺平”这一话语反抗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好生活而非自我放弃,实质上他们仍期待有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主体推动社会系统的整体改善;这要求主流媒体在内容上与之对应:即就主流文化的“奋斗”和“躺平青年”追求的“主体性人生”进行共识性阐释,以促进价值共识。从行动上主动释放合作姿态,言明自身应尽之责,并给予继续等待中的“躺平青年”以一定的宣泄空间和理解。值得肯定的是,这一点在部分报刊关于“躺平”的话语中已有所体现,如表明对青年群体生活压力的关注和理解、点明政府等相关主体完善就业环境的责任。作为回应,“躺平青年”则应继续打造自己的饱满人生,并以更加包容的姿态给予社会和政府行动时间,理解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这个谋求“合作性认同”的持续过程中,对每一次冲突的突破都将有助于最终“合作性认同”的形成。当然,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并不会随着“合作”的常态化而完全消失,只不过两者的冲突不再危及社会认同的整合。

5. 结语

随着主、亚文化从对立到融合与互斥并存的关系变动,对于丧文化话语新词“躺平”,主流媒体在报刊话语中以多样化解读展示宽和姿态,然而,面对“躺平青年”的抗拒性认同,主流媒体不变的合法化认同转化意图是其引导工作的“绊脚石”之一。社会认同的整合仍有赖于主流媒体以合法性认同转化意图为合作性认同意图,在自身预期目标和“躺平青年”的价值诉求、情感需求间寻求一个适度的平衡点,以促进合作性认同的达成。具体而言,即如何在保障青年群体主体性的同时,唤醒“躺平青年”以积极饱满、奋发努力的态度和蓬勃飞扬的精神面貌创造美好人生、参与国家建设。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网络脱口秀节目的情感话语及受众意识引导研究”(项目编号:JGY20230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欣, 彭毅. 符号化表演: 网络空间丧文化的批判话语建构[J]. 国际新闻界, 2020, 42(12): 50-67.
[2] 哈特穆特∙罗萨. 新异化的诞生: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33-34+7.
[3] 蒋秀玲, 李棉管, 安佳乐. 空间切换: 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J]. 人文杂志, 2015(12): 119-125.
[4] 耶夫∙维索尔伦. 语用学诠释[M]. 钱冠连,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0.
[5] 韩德礼. 功能语法导论[M]. 彭宣维, 等,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106-107.
[6] 翁玉莲. 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7] 迪克. 作为话语的新闻[M]. 曾庆香,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118-123+84.
[8]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6.
[9] 王冠.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转化与整合[J]. 学习与实践, 2015(8): 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