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程的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及实践路径
The Value Implication, Target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3.138952, PDF, HTML, XML, 下载: 232  浏览: 1,10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段立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关键词: 中学思政课程本质意蕴目标定位实施路径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ssential Implication Target Lo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s
摘要: 新时代的中学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衔接,是促进学生关键期道德养成的主渠道。依据学段特征和课程性质,中学思政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学理认知,引导学生思想建设,涵养学生精神品质,并促进学生积极行为转化。为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在课程实施中,要平衡好四个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兼顾,二是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三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配合,四是阶段发展与长远育人并重。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is the key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large and middle schools, and the main channel to promote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ec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middle school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academic cognition, guid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cultivate students’ spiritual quality, and promote students’ positive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 goal of the curriculum, four aspects should be balanc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ne is to take into account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value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o combine theoretical learning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third is to cooperate with process evalu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 and the fourth is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stage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education.
文章引用:段立鑫.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程的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及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8): 6113-61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952

1.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出新的意见,在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研机制、大思政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1] 。大思政观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关注学段衔接的同时也要注重突出各学段特色 [2] ,中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做好中学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做好中学思政课教学要明确其独特价值和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课程实施路径。

2. 中学思政课程的价值意蕴

明确新时期中学思政课程的特殊价值能够更好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中学思政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强,在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新时期的中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衔接,是促进学生关键期道德养成的主渠道。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3] 。思政课作为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育德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中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这一载体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总体导向。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课程运行具有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结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4] 。中学思政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制定了目标要求,规定了学生在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品行等方面的发展程度,细化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等关键问题,有效推进了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地。

其次是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课程性质规定了具体学科在特定教育阶段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依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思政课程以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政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为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最后是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蕴含着立德树人的方法。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规定了学生在特定形态课程中应该学习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念 [4] 。它回答了一门课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课程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中学思政课的课程标准依据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具体学习主题,描述了德育的具体方面和育人的主要方法,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提供了具体路径。

2.2. 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衔接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5] 。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思政课建设的全程性、系统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体化以整体性视角对不同学段课程进行整合,打造了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的课程体系,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衔接小学与大学,促进思政课链条式发展的桥梁。

一方面,青少年学生刚刚经过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具备一定的国家意识、道德情感和法治观念,中学思政教育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强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为学生未来成长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大学思政教育需要与中学对接,大学是学生涵养道德情感并开展社会行动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学思政教育能为学生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升华提供可能。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学思政课,一是要承接小学阶段学生发展水平,二是要为大学教育打好基础,以意志情感塑造,行为习惯养成和社会协作能力提升为重点,递进式的推进教学。

2.3. 推动关键期学生道德养成的主阵地

中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价值观养成、政治素养形成、人生目标逐渐确立的黄金时期。这一黄金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认知发展迅速,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元认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都有显著提升,能为课程学习奠定智力基础。二是情绪情感可塑性强,中学时期青少年的情绪体验逐渐深刻,道德感、理智感等社会性情感占主导,但因其知识结构、社会经验不够完善,情绪情感还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教育引导。三是道德价值趋向稳定,青少年期个体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并逐步稳定,教育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6] 。

中学思政课程要把握好中学阶段这一发展黄金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一方面要帮助中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形成正确认知,另一方面要开展好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3. 中学思政课程的目标定位

课程本身的属性与功能规定了课程的育人导向,思政课程的应有之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其精神世界和精神品质,以培养出徳识才学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在学生的学理认知、思想培养、精神品质发展和道德行为转化上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3.1. 提高学理认知

个体进入社会生活,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基础。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知识教育,中学思政课程依托学科知识,按学段分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当前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程跨越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涵盖生命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个模块,内容按学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置,体现了阶段性、层次性和学习者适宜性。以法治教育为例,初中道德与法治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法律、宪法和公民等概念,初步树立民主、平等、公正的意识,高中思想政治要求学生了解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具备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初高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均服务于学生知识增长,认知提升和更好适应社会。

3.2. 引导思想建设

思政课程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要处理好个体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在个体与自身的关系上,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和潜能所在,并将其作为自我发展的方向。其次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学生要理解并积极构建自己的各类社会关系。随着交往的扩大,个体的社会关系呈现出类型多样化,范围扩大化的特点,要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等不同对象物的关系,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角色,理解处理每一对关系的准则,使自身更好得在社会生存,并进行社会活动。最后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上,学生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并能运用自然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思想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品质,明辨是非,坚定信念,严守底线。

3.3. 涵养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时至今日仍有教育价值,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涵养学生精神品质。中学思政课程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基准,分领域按主题组织架构,囊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单元主题,以事实陈述、案例分享、探究思考等形式帮助学生认知、感悟和体验各类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为学生更好适应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做好准备。在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关注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在具体学段设计中有所侧重。以责任意识为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学生在分担家庭责任,体悟敬业精神,关心社会动态中培养责任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此基础上拔高了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求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公民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3.4. 促进行为转化

知情意行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行”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转化与落实,是衡量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思政课程的重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将各类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完成品格塑造。促进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提供教育实践的平台和支持体系,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坚定道德认知,强化道德情感。为此,中学思政课程教材在栏目设计中注重编排各类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强化规范准则的学习。

4. 中学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以一定的方法途径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书面的课程向现实课程转化的必然要求 [8] 。课程的育人目标决定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方式,中学思政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学理认知,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良好精神品质的任务,因此在实施内容上既要重视学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价值观念的引导,在实施方式上不仅要利用课堂讲授,还要开展实践体验,在评价过程中要兼顾过程与结果。此外,中学思政课程在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课程育人既要守好一段渠,也要跑好接力赛,在关注学生阶段发展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未来学习做好准备。

4.1. 转变教学理念,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兼顾

学科教学均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任务。相比于其他课程,思政课在价值教育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做好价值教育是思政课程的本质要求 [9] 。当前学校教育以考试选拔为重心,导致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失衡。新时代的中学思政课教学要兼顾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以知识教育促进价值教育,在价值教育中深化知识教育。一方面,知识教育是价值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习得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知识才能形成判断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价值教育才有成效。另一方面,价值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升华,思政课程中知识传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理认知,将所学课程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外化为积极行动,价值教育能推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思政课程在内容规划中关注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培育两个方面,促进课程规划落地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能兼顾两方面内容,没有偏颇。例如教师在讲授《同住地球村》这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关注国际动态的意愿。

4.2. 丰富教学形式,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

中学思政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还要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学生对各类价值规范的认同,在实践中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和行为转化。当前思政课教学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开展的较好,教师能够利用课堂讲授完成知识教学,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为开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缺乏,校外资源利用不够等。改善这一局面要在平台建设、课时安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下功夫,首先要搭建开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平台和基地是实践育人的重要依托,学校可以在校外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利用纪念场馆、科技馆、遗址等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浓厚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也可以利用校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规范道德行为,践行价值观念,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其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安排一定的课时。中学思政课程要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就要对课时安排做好规划,为学生实践参与提供时间和机会。最后要整合并利用校内校外各类资源。丰富的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和基础,开展实践活动需要以平台及资源为依托,优质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设施和校外的场馆、文化活动等,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

4.3. 发挥评价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配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专业性,在德育评价方面,方案要求探索多主体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10] ,这些规定和要求为思政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学科育人中的学生评价多为结果导向,方式主要为纸笔测验,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有所忽视。中学思政课程需要在学生发展关键期完成对学生的品格塑造,而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长期渐进的过程,简单的纸笔测验无法动态追踪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化。过程评价是对学生向终极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处状态的评价,具有动态性、即时性和诊断性,能实时记录评价对象的各方面表现,用于中学思政课程能更好的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4.4. 明确课程定位,阶段发展与长远育人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每个学段的思政课程既要守好一段渠,又要跑好接力赛。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包含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初中学段重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高中学段要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认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守好一段渠关注阶段发展,要求做好特定学段育人工作,中学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认知,重点还在知的层面,目的是为学生未来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和以社会成员身份开展社会实践做好准备。跑好接力赛关注长远育人,是指在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中每一个具体学段的课程学习都要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积极行为转化,行动离不开正确认知指引,只有中学阶段的认知基础良好,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学思政课程在做好“知”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情感、意志和行为层面的引导,实现育人的上下贯通、前后衔接。例如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可以先整合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再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增进学生情感认同,最终实现观念内化和自觉践行。

基金项目

2021年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课题“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测评工具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BJZK-2021A3-2101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1/content_5726114.htm, 2022-11-04.
[2] 贾丽民, 宋小芳.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1): 101-105.
[3] 顾海良.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1): 9-15.
[4] 靳玉乐. 课程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70+200.
[5] 张烁.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6] 邵志豪. 新时期青少年德育本质意涵论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10): 233-23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0, 383.
[8]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66.
[9] 樊兴丽. 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J]. 人民论坛, 2019(25): 102-103.
[10] 陶西平. 教育评价辞典[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