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西埃教育平等观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A Brief Analysis of Jacques Rancière’s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DOI: 10.12677/AE.2023.138889, PDF, 下载: 202  浏览: 332 
作者: 张小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朗西埃教育平等观教学设计无知的教师Jacques Rancière’s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Ignorant Teacher
摘要: 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之中。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中体现出的对学习者智性平等的认知和对学习者智性探索的鼓励,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遥相呼应,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在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中,“无知的教师”涉及教学中师生关系,“智性平等”强调教学的人本性,“智力解放”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三者互相渗透交织,围绕着朗西埃的平等哲学展开。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有其超越性,也有其落后性。一方面,朗西埃教育平等观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与教育实践存在割裂。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中心以及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来反思现有的教学设计。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Rancière’s view is primarily reflected in his work Ignorant Teachers: Five Lectures on Intellectual Liberation. Rancière’s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which emphasizes intellectual equality among learners and encourages intellectual exploration, resonates with the current trend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and deserves further exploration. In Rancière’s concept of equality in education, the “ignorant teach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intellectual equality” emphasises the human na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suggest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he three are intertwined and revolve around Rancière’s philosophy of equality. However, Rancière’s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has both transcendent and backward features. On the one hand, it challenges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no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faces a disconnect with educational practice. We can reflect on the existing teaching design in terms of five aspect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center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文章引用:张小雨. 浅析朗西埃教育平等观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705-57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89

1. 引言

法国理论批评家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教育平等观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之中,该书描绘了一个“无知”的教师——约瑟夫·雅科托(Joseph Jacotot)受荷兰国王委托前往鲁汶教授法文的故事,尽管雅科托并不懂得荷兰语,他所教的学生也不懂法语,但是师生们却通过一本双语书籍《帖雷马科历险记》共同取得了惊人的教学效果 [1] 。由此朗西埃提出了“无知的教师”这一概念,进而阐释了他激进的教育平等观。

而现今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已然引起了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强调学习者主体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取代以往的客观认识论成为了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教学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范式并存的局面 [2] 。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中体现出的智性平等的观念和对智性探索的鼓励,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遥相呼应,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2. 朗西埃教育平等观的要点与得失

(一) 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之要点

基于《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我们可以从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中提炼出三个要点:无知之教、智性平等和智力解放。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点,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

1. 无知的教师:教师作为引导者

在朗西埃的书中,“无知”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并不是“有知”的对立面,而是一种积极地致力于发现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无知的教师”不是说教师不熟悉他所教授的知识点,而是指教师并不提供知识的要点,却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智力的无限可能。朗西埃认为教师的基本活动只有两项:询问和检验。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智力来展现自己,然后检验学生的智力是否发生变化。换言之,教师应当作为“无知者”去询问学生,去检验学生是否持续地探究。但是朗西埃认为像苏格拉底这种询问只是为了去教的行为,其实是对学生智力的钝化、愚化 [1] 。因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对苏格拉底的有知和学生的无知的预设之上,这种有知和无知之间的差距展示了教师的知识,更展示了学生的无能为力:学生获取知识必须依赖教师的教授。

朗西埃进一步指出,即使是无知者也可以通过对言语的把握,借助观察、发现和模仿等一系列操作来习得知识 [1] 。教师应当避免自身先入为主的过度解释来干预学生这一连串的动作。有知的教师不一定总是能对教学效果和教育结果进行准确的预判,他也不一定总是能够确定师生之间知识传输的方式。于是朗西埃认为,“无知的教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智性探索,让学生知晓自己能够明白什么样的知识,并且能够知道如何去掌握该知识 [3] 。

2. 智性平等:学生发展的路径

在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中,平等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学生发展的一种路径。有人认为世上没有两人有一样的智力,正如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并以此来反驳朗西埃的观点。朗西埃却指出这种质疑的漏洞:将物质的属性推及精神的属性本身就是一种谬误。朗西埃认为人是操纵智力的意志,各人意志的强弱是不等的,于是各人所关注的事物也不尽相同,从而各人的智力在表现上不平等 [1] 。学生的成绩有高有低,并不代表学生智力有高有低,成绩的高低是因为他们对学科投入的关注不同,一般而言,在同样的外部学习条件之下,投入关注多、意志力强的学生会取得更高的成绩。

朗西埃所说的平等是指人的智性平等,学生应当如何感知并且利用这种智性平等?朗西埃给出的答案是:真诚和语言。真诚是指学生要真正认识自己,回归到不会自欺欺人的事物中。这种真诚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围绕着真理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径。对于学生来说,真诚意味着真实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潜力,并将其作为指引来进行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真诚的认知和回归自己的本真,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智力。朗西埃认为人的思想通过语言表达,而人的交流则是意志操纵智力去猜测并转化为言语的思想。这种交流过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具有相同的智能潜力和发展机会。通过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潜力,尊重并体现智性平等。

3. 智力解放:学生的自我解放

朗西埃认为任何党派、政府、军队和学校都不可能解放一个人,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基于智力解放对智性平等的持续验证,要想真正实现这种解放,就必须坚持智性平等 [1] 。朗西埃提出,真正的智力解放应当是自我的解放,而不是来自他者的解放。他批判保罗·弗莱雷的解放观念,认为弗莱雷把人分为了解放者和被解放者,从而否定了被解放者追求解放的能动性。

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一书中,朗西埃引用大量案例详细论述教师应当如何解放学生的智力——把学习交给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去观察、比较、反思、模仿、试验及改正 [1] 。学生实现自我解放的关键点在于意识到解放的动力源于自身,而“无知的教师”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揭示这一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朗西埃教育平等观的内容之丰富、立体。“无知的教师”涉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智性平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智力解放”提出了教学的目的,三者在互相渗透、交织中,建构起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

(二) 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之得失

尽管朗西埃教育平等观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很有吸引力,但其中不乏偏颇之处。朗西埃教育平等观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其落后性则是因为过于激进的平等注定会脱离实践。

一方面,朗西埃教育平等观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从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知识观三个方面给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带来了挑战。首先,朗西埃认为传统的教师通过讲解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其实质是对学生智力的愚化和钝化。其次,朗西埃认为天才来自智力的重复练习 [1] 。这意味着教师只需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智力练习的闭环,任其在闭环中进行智性探索,并检验学生是否投入关注。最后,旧教师、进步者和批判教育学家都把教育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然而朗西埃却认为知识内在于教育的过程。朗西埃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而知识却具有必然性。对知识的理解无法全然依赖于语言,除了语言之外还有许多条件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也是一种对知识的理解途径。

另一方面,朗西埃教育平等观与教育实践存在割裂。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在回答教育实践相关的现实问题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首先,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学生也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育也不等于解放学生智力,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必然会承载更多的功能。最后,朗西埃所说的智力解放观不可避免地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因为他的智力解放观的核心是:只有师生在意识中把平等作为前提时,学生智力的解放才有可能。

总而言之,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有其超越性,也有其落后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借鉴朗西埃的教育理念,思考其与我国教育现状的适切之处,并加以适当利用。

3. 朗西埃教育平等观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教学设计指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运用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并创设教与学的过程或程序。结合朗西埃教育平等观,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中心以及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来反思现有的教学设计。

(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朗西埃强调学习者的智力解放,其实也是要求学习者走出传统教学目标的禁锢,有能力去创新。以往的客观主义学习理念主导下的教学设计局限于知识的识记,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强调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对这种探索行为进行刻意练习恰恰也是朗西埃所认为的实现学生智力解放的有效途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思维、无法灵活地迁移知识来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的学生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时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了题中之义。

(二) 教学内容多元化

朗西埃批判柏拉图的哲学观里对工匠的桎梏,他认为工匠不一定只能作为工匠,工匠也可以成为诗人、画家或者其他艺术家,其中关键在于培养工匠,让他们能够说出:“我也是画家!” [1] 所有人都有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平等的,但其强弱因学习者投入程度的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同样的课程在同一位教师的教授之下,不同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各有高低的原因。因此,同样的学习内容并不总是导致同样的学习结果。但正是因为每一位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存在差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不同前提条件。

(三) 教学策略多样化

朗西埃借助雅科托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一切都在一切之中”(Tout est dans tout)的教学策略,“一切都在一切之中”指语言的一切力量都在一本书的一切之中 [1] 。朗西埃认为一本书或者沙地上的几个几何形状的图案都蕴含着人的全部智力,这些智力包含了一切的人类知识。由此我们窥见朗西埃对书面语言的教学作用的夸大。这种夸大无疑忽视了语言背后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积淀,以及对文本产生误读的可能性。例如对中国古诗词的解读,仅靠学习者自行研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策略之时,尤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面向教学目标,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现有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的、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都能够为我们教学策略走向多样化提供思路。

(四)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朗西埃强调每个学习者的个体性而不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他不认为学校教育能够使用雅科托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只能被贫困家庭里想要解放自己孩子的父亲使用。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因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与完善、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教育学界的普遍认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朗西埃对学生进行“智性探索”的鼓励、主张教师引导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意采用小组学习、探索学习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 教学评价的新角度

朗西埃提出“无知的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作为无知者(教师)去询问有知者(学生),并去检验有知者(学生)是否持续地探究。这提示了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新角度——学习者是否真的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朗西埃认为一个学生通过智性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智力与一个天才科学家发明一项专利的智力是平等的。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提出类似的看法,称不应当忽视儿童的再微小不过的进步,哪怕这进步在成年人看来根本无足轻重。基于这种平等观,仅凭学生学业成就的高低来进行教学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需要从多方面考察学生,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等,都可以纳入评价维度,而不是仅仅以成绩论英雄。

4. 总结

教学面对着多重学习和发展的任务,对应着多种学习理论,而这些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互交融。教学设计也是从具体实际出发来寻求对应理论的指导,不能以先入为主的理论、观念来规定其实践方式。尤其是在引入国外教育理念之时,更要慎之又慎。我们对待朗西埃的教育平等观时也是如此,既能够明了其对促进教学设计发展的理论意义,在教学中注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也要警惕其脱离教学实践的潜在危险,不要忽视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教育的其他功能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法)雅克•朗西埃. 无知的教师: 智力解放五讲[M]. 赵子龙, 译.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0.
[2] 张华. 教学设计研究: 百年回顾与前瞻[J]. 教育科学, 2000(4): 25-29.
[3] 王世巍. 雅克•朗西埃教育平等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导向[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 41(2): 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