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视野下的思政课堂质量研究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work
DOI: 10.12677/AE.2023.138853, PDF, HTML, XML, 下载: 153  浏览: 212 
作者: 韩 磊: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昌吉
关键词: 田野调查思政课堂内外双修质量Field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Double Training Quality
摘要: 本文基于思政课堂实践,使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真实记录学生课堂的各类问题,得出思政第一课堂质量的提高,需要任课教师融入学生语境和拓宽教学维度,突出内外双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解决思政第一课堂的质量问题,从而助推思政课建设体系,构建协同的思政课堂,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field-work to truly record various problems in students’ classroom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fir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requires teache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students’ context and broaden the teaching dimension,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and necessity. It aims to solve the quality problem of the fir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uild a collabo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nd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韩磊. 田野调查视野下的思政课堂质量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474-54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53

1. 引言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似乎自成一体,存在“孤岛”现象,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 [1] 。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上述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有学者指出,思政课堂的提升需要首先解决思政理论课的质量问题,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下,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 。但如何提升思政课堂质量,如何寻砸突破口,众说纷纭。本文基于课堂实践,同时重视实地观察思政课堂问题,提出“内外双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外双修”一方面指教师要积极融入学生的“语境”,指的是能够参与学生的时代精神,探索相关事物,发掘新鲜素材,从而达到有效对话。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途径,针对学生特点,设置相关活动内容,构建学生汲取知识的多元高效平台,从而能够真正解决思政课堂曾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 [3] 。

2. 积极融入学生语境

2.1. 语境的定义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有多种:一般地说,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局部的语言环境是指学习者部分时间生活或学习于该门语言环境中。而人工语言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头脑中用该门语言复述、描述、记忆或营造某些的场景。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对于语境的定义看出,在语境背后“环境”的重要性。它是人与人能够彼此对话的基础,也是高质量课堂的重要前提。

2.2. 语境的重要性

关于思政课堂的质量问题,不可忽视语境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没有注意语境问题,教师授课往往陷入“自我感动”的陷阱中。教师反复强调课堂纪律,反复强调道德高度,反复机械重复就容易形成失衡的对话,而这种失衡的对话,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障碍。但我们开始注意语境问题之后,教师授课会主动理解学生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于,教师需要用学生的语言进行,讲解课堂内容。例如学生的兴趣关注点,游戏。老师了解游戏的规则和内容后可以插入案例,深入浅出讲解知识点,将学生带入平衡的课堂对话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真实对话,融入语境,产生共鸣,提升课堂质量。短期来看,有益于教师能够跳出自身语境的局限性,与时俱进,从更贴合时代,贴合学生,从而为讲述出深刻且接地气的课程。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接受课堂,接受授课方式,接受授课内容,从而更好的融入课堂。长期来看,有益于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堂,构建思政课堂体系,为进一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语境问题,是我们在新时代下应该积极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2.3. 语境的使用

语境的使用要与时俱进,关心学生的时代性问题。作为教师,课堂上难免会输出自身观点,在思政课堂除了思想的正确性和方向性等基本观点,同时,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对于年轻群体事件的关注,对于典大学生群体的典型问题关注等,都会让自身所处特定环境中思考问题。例如,对于支付宝中“花呗”功能所代表的网贷现象的理解。它是一种在互联网下,衍生出的网络金融消费产品。它和当今年轻群体的消费观有关,也与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需要我们理解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从而才能更加清醒的意识到问题的来龙去脉。在课堂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触及学生所熟悉的语境话题中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梳理问题,分析判断,给出学生满意的答复。

语境的使用要以小见大,关心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作为学生,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暴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性动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在具体的学生当中,注意个体的特殊性,才能真正的避免偏见,先入为主地评判,甚至上升到道德高度。例如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家庭情况特殊,经济条件落差等因素的影响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看到特殊性的意识,构建适合学生的话语体系,建立课堂的亲密感,提升课堂的互动率。而不仅仅是强调课堂教学方式,更是对于长期课堂根本性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境的使用要摆脱偏见,时刻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要求。要随时警惕自身的偏见,警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如果教师不能够摆脱自身的固执己见,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反思自身的局限性,就会造成课堂的质量问题。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重在引导,而引导的起点,重点在自身的慎重思考。如果教师停留在自身对事情的理解,就无法客观地还原事实,梳理知识,传递知识,达到良好课堂的效果。例如,学生群体目前多处于“零零后”群体,他们对于世界的价值观处在积极探索阶段,身处全球化背景下,接受互联网时代信息爆发的时代。少数年纪较大的教师可能会说出:“你们这代人没有吃过苦”。类似这样的话语。我们都知道,不同年代,定义“苦”的方式不同,更不可妄加论断。教师应将视野与时代齐平,摈弃自身局限性。

3. 积极探索教学途径

3.1. 积极探索教学途径的涵义

思政课堂的教学途径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教学途径的广度。广度则意味着除传统的课堂互动,分享课堂内容,进行课堂活动之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利用课堂辩论、借用互联网资源素材等丰富课堂内容,从而进行课堂对话。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学途径的深度。深度则意味着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展开有目的性、引导性的教学途径尝试。例如,建立学习小组,满足学生在校所需的技能考试要求。建立学生分享思考微信群,学生可以在群积极互动,探索未知领域内容,交换想法,学以致用,从而达到事件影响更长久,活动范围更广泛的教学目的。

3.2. 教学途径的重要性

教学途径具有的双重重要性。教学途径的广度具有丰富课堂的高效性。在互联网高速覆盖城市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正在逐日加强。作为教师,我们认识到这一时代背景,从而展开与之对应的互联网素材内容教学,对于课堂的丰富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课堂辩论也在扮演着积极的作用,同学们将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被动听课,到主动的交换意见,表示看法,无不充分展现出教学途径广度的探索,对于高效课堂的贡献。

教学途径的深度具有深远的影响性。从思政课堂的最终目的来看,是为了从为了当代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我们课堂的影响应该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 [4] 。因此,结合学生特殊性,构建一系列围绕学生的积极思政活动,必不可少。具体来看,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丰富自身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建立相关学习小组,利用线下时间,结合思政内容,了解国情,合理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需求,从而展开高质量的学习工作。同时,利用微信群功能,打开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搭建思想交流平台,教师可以积极在平台与学生沟通,讲生活内容,说思政思想,形成良好的对话氛围。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学途径深度的探索,能让我们摆脱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将思想落地,让影响更为深远。

3.3. 教学途径的使用

教学途径广度需要借鉴学生语境素材。网络素材的选取、学生辩论的话题要结合学生的语境出发。例如,选取哔哩哔哩学生受众大的网站素材,取代传统的网络素材,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辩论话题的选取如“青春应该奋斗还是躺平”“机器人有道德么”等符合学生时代背景的话题。不难看出,教学途径的广度,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教师与时共进,正确认识教学途径广度的使用。

教学途径的深度需要满足学生现实需求。思想要落地,要让学生受到思想影响的同时,感受到充实感,成就感。建立与学生身份目的相关的学习小组,例如“普通话小组”“英语四级小组”“教师资格证小组”等学习小组,结合思政思想,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自身处境,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同时,微信群的建立,话题的分享,结合生活的话题,比如“菜价的涨幅看国家的经济”“第二个百年目标,见证者的感觉”这些话题的引导与对话,势必会引起更为深远的影响,从而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堂。

4. 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指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称“田野研究” [5] 。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毛泽东同志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同志曾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所谓的田野调查,基于课堂真实情况,对学生展开调查,明确问题,从而采取有效行动。

田野调查具体的方法分为两类。一是调查问卷。采取调查问卷的问题,梳理学生面对思政课堂的问题,将问题进行归类处理,明晰问题源头;同时观察变化后的调查结果,将变化记录,对解决变化前的问题,给出建议。

二是面对面访谈。访谈,就是指以口头交流的形式,调查者根据调查需要向访谈者提出相关问题,并根据回答收集材料以此用于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的研究方式不同,访谈法的研究对象是“人”,整个研究工作都需要围绕着人进行,是一项直接从受众身上得到所需数据或结论,并作用于研究对象的方法。

5. 调查结果

本文的调查对象,选取了新疆某高职院校某新生班级,并对共43名新生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度调查。

5.1. 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问卷分两份。第一份调查问卷旨在梳理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基本问题梳理。问题设置有三类选项。

问题一:你认为思政课程是否能够吸引你。结果显示:31名同学表示课程不够吸引,比较机械化。9名同学选择课程能够引起自己的注意力,另外3名同学选择中立态度。

问题二:你认为教师授课是否吸引你。结果显示:32名同学认为课堂授课缺乏互动性。6名同学认为课堂听不懂,听不明白讲授专业知识。3名同学认为课堂可以接受。2名同学选择中立态度。

问题三:你认为思政课程是否和你的生活有联系。结果显示:34名同学认为课程和自己生活有关系,但很难描述。8名同学认为课堂和自己的生活无关。3名同学选择中立态度。

第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后,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兴趣度、参与度、实践力均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质量以及水平。

第二份调查问卷,旨在融入学生语境和教学方式后看待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二次选择。

问题一:你认为思政课程是否能够吸引你。38名同学表示对课堂感兴趣。5名同学表示中立态度。

问题二:你认为教师授课是否吸引你。41名同学表示教师授课风趣幽默易懂。2名同学表示中立态度。

问题三:你认为思政课程是否和你的生活有联系。42名同学表示能感受到课堂和生活有所联系。1名同学表示态度中立。

第二份调查问卷调查后,我们可以看到变量“内外双修”对于思政课堂学生感受的前后表现,从而引起关于学生语境和课堂维度的重要性的关注。

5.2. 访谈法结果

访谈法旨在深入探讨关于课堂质量问题的深度调查。通过访谈班级学生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对于教学方式的机械感。

王同学在接受访问调查时表示:“我觉得大部分老师上课就是按照ppt上的内容念,没有灵魂。”胡同学表示:“感觉上课的时候老师和我在两个世界。”张同学表示:“老师讲的东西我都明白,就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上课持有自己的看法,并对传统的上课方式做出反应。

二、对于教学语言的接受度。李同学表示:“老师的例子讲的很热闹,就像我父母讲的那样,可是听着听着就腻了。”韩同学表示:“老师很有热情,可例子太过老套。”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课堂的真实需求的反馈,对于课堂效果的需求。

三、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践力。张同学表示:“讲完就完了,不就是和高中政治课一样么。”夏同学表示:“回到宿舍,我只想和舍友打游戏。”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课堂的影响力,并没有扩散到课后,仅仅停留在表面。

经过“内外双修”设计课堂内容以及调整授课方式后我们再和之前同学进行访问发现结果如下:

一、对于课堂的兴趣大幅提升。王同学表示:“老师举的例子都是我们零零后的例子,我很喜欢。”

二、对于课堂的参与度明显增加。韩同学表示:“老师会给我们放视频,听音乐,举一反三,信息量巨大哦。”

三、对于课堂的影响力持续扩散。夏同学表示:“回到宿舍,我们还会和同学开玩笑时,讨论今天课堂上的例子。”

5.3. 调查结果小结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内外双修”前后的变化。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课堂上的问题表示有距离感、生疏感。在进行“内外双修”设计之后的课堂,学生对于课堂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6. 总结

本文尝试用田野调查的视野,采取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的方法,对某高校学生展开田野实地调查,得出“内外双修”对于思政课堂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需要进入学生语境,与学生站在同一视角下思考问题,同时积极探索教学途径,利用互联网下丰富且针对性强的材料,给予学生易接受,易思考,易共鸣的学习环境。试图打破关于思政课堂质量纯理论讨论的壁垒,为构建高质量思政课程贡献力量 [6] 。

思政课堂质量的重要性在全国高校思政体系构建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思政课堂质量的讨论,本文试图使用新的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不仅是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尝试,而是围绕思政课的关键受众群体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搜集真实且有温度的第一手材料。“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面对具体事物要求我们具体分析。面对思政课堂的质量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师,就需要积极地汲取时代的信息,开放地探索尝试教学途径,构建高质量的思政课堂。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https://doi.org/10.16580/j.sxlljydk.2017.01.008
[3]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11-14.
[4]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版), 2020, 41(2): 50-58.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191125.001
[5] 李月英. 田野调查: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J]. 今日民族, 2007(9): 45-49.
[6] 田鸿芬, 付洪. 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未来与发展, 2018, 42(4):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