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摘要: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关键,是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策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包括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元认知策略,涉及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递进式运用;而情感认同的元认知策略,建立在对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情绪情感运行机制深刻把握,灵活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元认策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具体应用,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具体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bstract: The key to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o establish their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bined with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identificati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cludes cognitive identification and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volves the progressive application of declarative knowledge, 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strategic knowledge;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of emotional identity is based on a deep grasp of the emotion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nditional emotional response and flexible use of emotional organizer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the emo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eta-recognition strategy in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environment and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specific problems.
文章引用:葛志严 (20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元认知策略. 心理学进展, 13(8), 3116-312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8388

1.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深动地萃取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精华,主动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价值。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中华民族集体价值观的未来走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培育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预期成效的“杠杆解”。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首次提出来的。Flavell (1981)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识活动。”葛志严(2023)依据《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一书总结了元认知的定义,即人类的意识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反审认知和调控,而心理活动过程也包括对情绪情感、人格及潜意识的反审认知与调控。由此可见,元认知策略应该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双重调节,才能有效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人的认知风格。

扣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第一颗纽扣”,需要科学地融合元认知心理学的内容,以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过程保驾护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理性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陈勇,武曼曼,李长浩,2014)。因而,元认知策略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包括认知、情感认同两个方面的培育。

2. 认知认同的元认知策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其逻辑起点(席晓丽,2023)。运用元认知策略,可以将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培育过程,划分为三个递进式的步骤,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中的应用。

2.1. 陈述性知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中的应用

陈述性知识是一个反映事物状态、内容以及变化原因的客观存在,其学习过程是从无到有的基础累积(蒯龙,2021)。陈述性知识可以简化理解为“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样”的事实性认知,陈述性知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表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知识,而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位知识。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述性知识的高效灌输,需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心智发展等诸多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对于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重点在于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述性知识深刻理解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了抓住这一重点,需要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大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历史来源、鲜明意义,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述性知识在大学生意识中主动地加工与建构,实现大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2.2. 程序性知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中的应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张二虎,2005)。程序性知识可以简化理解为“怎么办”的知识,是在对陈述性知识充分掌握前提下,对程序性知识蕴含规律和原理的把握,是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技能的过程。自动化运行的程序性知识也称技能,因其自动化运行而可以大大的节省主动思维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马立丽,金洪源,2016)。思想政治课中的程序性教学,则是充分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相关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则或完成某项任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开展程序性任务探究的过程性教学方式(苏彩仪,20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培育,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境下,自觉主动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毫不动摇秉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各种文化激烈地碰撞,社会呈现的现象错综复杂。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弱化干扰性认知的不良影响,是关键一环。程序性知识应用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述性知识在大学生认知中的输入,并再此基础上,让大学生设身于不同情景刺激之下,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述性知识,判断这些情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如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符合则指出不符合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在不断的变式训练中,让大学生自主总结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述性知识运用的规律性,使之成为一项“自动化”的技能。

2.3. 策略性知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中的应用

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大脑内部的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的怎么办知识,也称之为“元认知策略”(马立丽,金洪源,2016)。策略性知识的应用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在于,是个体在运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同时,对运用过程的监督与调控,因而,策略性知识的运用具备了灵活性与变通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培育的策略性知识应用,是让大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运用认知认同的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时时调整自己认知认同的过程,并化解认知认同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有关知识,应对来自自身、他人、社会的各种情景刺激时,出现了知识运用障碍的情况,比如,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发性社会事件,大学生在分析这一事件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便很难按原有的程序性知识加以分析、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便受到了冲击。策略性知识的应用,体现在对认知情绪的干预,通过元认知策略,稳定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自然而然可以用程序性知识进行认知,深化对情景刺激的认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除了情绪调节的策略性知识应用,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时,也可以利用策略性知识,改善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方式方法。例如,利用资源管理策略,统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资源;利用积极评价策略,对自己取得的进步感到欢心鼓舞等等。个体的价值观系统是具有等级结构特性的,即越是内化至中心层级的价值观,其在表征和建构中越是倾向于基于道义原则的绝对性认知(岳童,黄希庭,吴娜,2021)。通过策略性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至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中心层级。

3. 情感认同的元认知策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

情感在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感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行为选择具有评价作用、健康的心理形成具有调节作用(林开云,2008)。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周云文,徐旺,2023)。所谓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在对价值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评价选择,产生不同情感反应和情感态度(岳童,黄希庭,吴娜,2021)。正是由于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要考虑到情感因素,构建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的核心,是把握情感认同的元认知策略关键:条件性情绪反应,并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来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3.1. 情感认同的元认知策略关键:条件性情绪反应

深刻理解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内涵,需要理清认知与情绪之间的交互关系。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个体对条件性刺激情景产生认知并唤起情绪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反过来引起形成更多的认知,由于后天习得的高强度情感经验,一旦刺激情景再现,个体便会自动产生相应情感体验和情绪化单向思维,形成一个增强循环的心理结构(葛志严,2023)。忽视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就会形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培育的表面解,而能够抓住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一关键,就是利用了杠杆解的思维来培育情感认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面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刺激,由于曾经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培育,产生过正面的情感体验,那么大学生的头脑意识会自觉地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有步骤、有策略地分析和解决当下的问题,自然而然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受到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熏染或者拥有过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便会不自觉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情绪,很难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正向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稳定性,也会培养大学生强烈而稳定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以增强情绪调节策略的功用,有效地缓解情绪问题,促进心理健康(黄大庆,2020)。面对上述两种情况,对大学生具备正面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当加以强化,对具有负面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则需要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加以干预。

3.2. 情感组织者技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中的应用

人们只有在内心深处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使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洒扫应对”,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素养,实现我国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陈勇,武曼曼,李长浩,2014)。更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压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更轻松、更积极的学习生活(Li, Gao, & Jia, 2022)。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扎根,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情感认同的培育,而情感认同的培育,需要借鉴认知心理学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基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升大学生精神的积极性。

大学生在信息外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知识与行为分离、意志力较弱的问题,导致了行为识别度低的结果,可以通过优化价值认同路径,依靠情感体验教育方法来化解(Zhao, 2022)。情感组织者技术是通过暗示学习途径向当事人大脑中输入或激活一组积极的条件性运行的知识内容,以引发干预目标所需要的积极思维及其相应的情绪情感状态的临床干预方法(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2013)。情感组织者技术直接塑造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运作过程的关键,在于它是暗示学习技术的一种,也是认知辅导技术,并以主动输入先入为主的心理内容产生先入为主的优势效应;情感组织者的临床操作要依靠想象训练,而想象训练的设计要考虑来访者的心理因素及结构,并依据杠杆解针对性的设计想象图景(葛志严,2023)。

情感组织者技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中的应用方式是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以影像化的素材资料,来立体地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构建出大学生意识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图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社会实践上,通过组织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的实地调查,形成大学生每一个个体独特的认知影像,丰富大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情感经验。个体将原本不重视的某种价值观纳入到自我系统中后,人们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和认同水平会显著提升,因此可以视为一种改变固有价值观结构的有效方式(岳童,黄希庭,徐颖,潘思存,2020)。通过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可以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纳入到大学生的自我系统之中。

4. 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需要综合认知和情感两大要素,结合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能力,以期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善固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世界大同的远大愿景而奋斗一生。

参考文献

[1] 陈勇, 武曼曼, 李长浩(2014). 增强认知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0), 37-43.
[2] 葛志严(2023).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操作——兼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心理学进展, 13(5), 1927-1931.
[3] 黄大庆(2020).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征及其教育启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1(7), 1151-1154.
[4] 金洪源, 王云峰, 魏晓旭(2013).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p. 92).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蒯龙(2021).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宿州学院学报, 36(1), 81-84.
[6] 林开云(2008).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培育.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4(1), 95-97.
[7] 马立丽, 金洪源(2016). 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与培养(p. 70, 73).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8] 苏彩仪(2023). 程序性教学策略的思政课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 (1), 39-42.
[9] 席晓丽(202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教育探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7), 76-79.
[10] 岳童, 黄希庭, 吴娜(2021). 价值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9(3), 65-72.
[11] 岳童, 黄希庭, 徐颖, 潘思存(2020). 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8(12), 2091-2101.
[12] 张二虎(2005). 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1), 128-129.
[13] 周云文, 徐旺(2023). 元认知策略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运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6), 75-76.
[14]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W. P. Dickson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Academic Press.
[15] Li, X., Gao, Y., & Jia, Y. (2022). Positive Guidanc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Article 742129.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742129
[16] Zhao, J. (2022). Cognitive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Article 892110.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8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