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语文课堂实施的问题及对策——以更生中学为例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aking Gengsheng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8826, PDF, HTML, XML, 下载: 250  浏览: 39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潘 婷, 李先锋*: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语文课堂实施教学现状教学策略Internet Education Chines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Status Teaching Strategy
摘要: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推动“互联网 + 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深入课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为课堂教学服务。但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互联网与语文课堂实施的整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有限;方式单一,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教师的网络资源库有待完善。本文围绕相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展开调查提出有关对策,以期为有关语文课堂实施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Abstrac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points ou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High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points out: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network, the use of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spac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servic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Chines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ability to optimize and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 is single 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network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 network resource base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evant problems,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文章引用:潘婷, 李先锋.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语文课堂实施的问题及对策——以更生中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285-52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26

1. 引言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互联网 + 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互联网快速发展,给语文教学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服务,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语文课堂实施,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1] 但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用户,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根据前人学者的研究,找出现阶段互联网 + 语文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研究假设:第一,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不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与学生思维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不利于推动语文教育课堂的现代化发展。第二,方式单一,网络资源运用深度与广度有限;第三,教师的网络资源库有待完善,检索难度大。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教学,但互联网资源繁杂,没有区分度,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十分笼统,不利于文本细读。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互联网吸引力太大,如果学生自制力与鉴别力不强,很容易被互联网乱像资源带偏。

围绕以上问题分析原因,采用问卷调查法展开调查提出有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有关语文课堂实施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

“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打造具有网络特色的语文课堂,增加课堂互动性以及学生积极性,丰富学习资源和手段,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教学模式。比如学者邓铭茜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自主课堂的创设与实施》中就指出: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的框架下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对语文课堂实施进行拓展,并且通过不同形式将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使原本的教学流程变得更加的巧妙 [2] 。

2.2. 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文本、教学视频、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学者黄敬统在《“就地取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须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以促进教学为目标,灵活地创设各种情境,开发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3]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语文课程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广泛,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资源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与拓展。

2.3. 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使用新型数字化媒介时所需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它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沟通素养、批判素养等方面的能力。著名学者亨利·詹金斯对“新媒介素养”做出了相关的界定,提出青少年必须掌握的12项核心技能。其次,林子彬等学者提出了一个多维的新媒介素养能力框架。比如功能型(基本型)→批判型 [4] 。学者张艳秋也指出要批判性地使用媒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尤其是批判素养,提高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鉴别力。

3. 研究假设

3.1. 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不够

“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教师群体,因而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也十分多,比如刘瑶认为教师信息化操作水平有待提升 [5] ;付书琪认为教师备课观念较为滞后,备课能力发展不平衡 [6] 。这些问题指出了现阶段语文课堂实施中,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化水平低的现状。笔者认为,他们提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但基于“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教师们的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还有待提升,由此笔者提出该假设。

3.2. 方式单一,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部分教师能够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语文课堂中,但是运用方式单一、不充分。比如肖玉美认为教师文本拓展深度、广度有限 [7] ;蒋建波认为网络资源应用不充分 [8] ;吴宇华认为:应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方式比较片面 [9]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于教师网络资源的运用方式与运用深广度具体现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笔者提出该假设。

3.3. 教师的网络资源库有待完善,检索难度大

互联网系统庞大,资源丰富,这对于语文教师网络资源库的整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近年的研究中就有学者指出网络资源繁杂的问题,如刘瑶在《“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小学古诗文情境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指出:现阶段的教师缺乏对互联网资源筛选的指导 [5] 。但是笔者认为学者对时事调查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提出该假设。

4. 对象和内容

4.1. 研究方法

4.1.1. 文献分析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阅读现阶段在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调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为后面的问卷调查提供研究方向。

4.1.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本文通过以更生中学的语文老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互联网背景下语文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2. 研究对象

以乐山市更生中学的全体语文老师为主,其中有三位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五到十年的教师有4位,五年以下的教师有13位。由于教龄的长短也会影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所以对不同教龄的教师也做了相关调查。了解不同教师对“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的看法、整合方式和现状,以此找出现阶段“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4.3. 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问卷共有20名老师参与,以乐山市更生学校高中部的所有语文老师为主,问卷调查的内容围绕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教师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教师的网络资源库储量三个维度展开。主要包括各位老师对于使用互联网的态度、方式、熟练度等方面的内容,以此调查在“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总结,为“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整合,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与网络化发展而提出相关建议。

5. 研究结果

5.1. 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不够

Figure 1.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Internet +” Chinese classroom

图1. “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现状调查

据调查显示,有95%的语文老师会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由图1显示,只有50%的教师认为他们互联网技术欠缺、有55%的教师表示其经验不足以及资源繁杂,无法有效筛选。

5.2. 方式单一,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

Figure 2. Internet use in Chinese classroom

图2. 语文课堂互联网使用情况

图2调查可看出,大部分老师会使用互联网来推动语文课堂的实施,网络的协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学科文字的单一性,但其中有80%的教师将其用于查找资源与备课,只有10%用于课外拓展,由此可见教师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依旧比较单一,拓展少,网络资源的运用深广度有限。

5.3. 教师网络资源库有待完善,检索难度大

Figure 3. Survey of teacher network resource database reserve

图3. 教师网络资源库储备调查情况

Figure 4. Internet resource extraction capability survey statistics

图4. 互联网资源提取能力调查统计

Figure 5. Network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survey

图5. 网络资源鉴别能力调查

(注:三幅图中的1到5表示分别表示储备能力、提取能力、鉴别能力,数字越大能力越大,1~3表示能力一般,4~5表示能力合格。)

图3图4图5分别可以看出,有55%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的网络资源储备一般,55%的老师认为自己在互联网中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一般,50%的老师表示自己对于网络资源的鉴别资源能力一般。

6. 讨论分析

互联网发展迅速,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将互联网与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整合起来。在两者慢慢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不够;方式单一,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教师的网络资源库有待完善,检索难度大。以上问题与新老教师的教育观念差异、教学任务重以及学校“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的技能培训有很大关系。

6.1. 教师的新老观念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近二十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从多媒体首次进入语文课堂,到现如今线上网课直播,互联网技术更新快,但是教师们的适应能力却往往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脚步,这就使得语文课堂实施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变得更加艰难。

新教师主要是一批刚从大学毕业或者从事教育工作没几年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接受过大学的实时教育,学习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互联网,能够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变换中,快速适应“互联网+”语文课堂,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比如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 [10] 、拓展知识、丰富教学形式等,这些“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往往新教师的课堂实施会出现用力过猛的问题。过度依赖互联网,想要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采用复杂的教学方式,但是这样的课堂会脱离教学的实际,同学们的注意力放在了繁杂的教学方式中,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就会相对削弱。

除此以外,各个学校也存在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他们刚学会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直播、线上教学又朝他们袭来,因此很多无法适应“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的老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丰富教学经验,上着传统的课。再有则是有一部分老师认为互联网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说这种传统的方式也可以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但是忽略了学生思维与时代的发展特点。比如在更生中学中有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况时,他们可以十分灵活地处理这些问题,使用互联网最多的环节则是课前导入或诗歌示范朗读,对于多媒体深入语文课堂的研究则较少。

由此可见,教育观念十分重要,它影响着一个教师信息技术更新与发展,比如在语文教师备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备课需要教师内在的观念做导向,备课观念是教师在备课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备课的各种认识。如果没有正确且先进的备课观念作为指导,备课质量也没办法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终身学习,让自己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紧紧跟随时代、互联网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备课、高效上课。

6.2. 教学任务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课堂教学任务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是影响教师网络资源运用方式的选择与深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备课环节中,仅仅是采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进行协同备课,这只是对网络资源的简单运用与分享;在导入环节中,老师们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来辅助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千篇一律的音乐、视频导入,只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沉浸图画的好奇之中。但在阅读拓展与写作积累中,现阶段阅读文本拓展在内容上主要通过展示同一类型不同作者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再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展示,但是其主要方式仍然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在于将老师说的记下来,忽略的自我内化、运用的环节,教学媒介没有在阅读教学中达到有效延伸,这样并不能发挥拓展的作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无法提高。

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例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书写水平、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实现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校方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很多因素限制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广度和深度,例如教师缺乏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缺乏教学资源、教育体制等等。再比如课堂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拓展,往往是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了解,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拓展知识的深度,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文本。再加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课业繁重,能独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主要重心放在教师安排的课业上。

其次,互联网的内容丰富,学生使用平板、信息技术、互联网,可以获取很多海内外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尤其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积累素材而不是抄袭,通过互联网的海量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1] 。

6.3. 学校缺乏“互联网+”语文课堂实施的技能培训

对于学生来说,互联网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熟练使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学习、找资料、上网课、完成作业……互联网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尤其是相关的阅读素材;互联网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技术,网上发布作业,学生及时作业,教师及时反馈;互联网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12] ,为学生提供海内外丰富的新闻热点,促进学生积累素材。

然而,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来完成自己的作业,以便达到理想的成绩。比如在语文课堂实施中,写作与文言文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完成作文写作需要一定的写作基础与知识文化新闻素材,这十分强调学生的日常积累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与家长,利用互联网,抄袭情况层出不穷。而在文言文教学中,会涉及到文言文翻译,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丢分点。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为了能够快速理解文言文课文的大意,会直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搜索答案。教师无法全面监控网络资源与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

对于老师来说,资源丰富可以为他们备课提供多样化的素材,但是繁多的资源也让教师们陷入选择困难的纠结之中。目前在互联网上零散的语文教学资源分布和良莠不齐的资源质量给语文课堂实施带来资源检索和选择上的麻烦,部分老师反映网络资源对于课文的研读解析十分浅显,流于表面;网络资源太多了,每个教案都有亮点,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难度就十分大了。

上述说到了网络教育资源繁杂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不同的影响,其实也脱离不了学校的专业技能培训少的原因,在学校放寒暑假期间,学校领导会对学校的教学设备、系统进行完善更新,但是却忽略了老教师对于新系统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更新,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

7. 研究建议

7.1. 增加专项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一部分老教师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快节奏,那么学校就应该发挥专项培训的作用,定期对不会使用互联网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得教师们可以有效将互联网与各个科目的课堂实施进行整合,发挥互联网对学科教学最大的作用。教师们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互联网、学生身心发展形成高度整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前进的教育思想中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其次,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可以提高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筛选能力,精准找到适合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排除不良信息,提高教师网络资源筛选的能力。

7.2. 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拓宽教学广度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你问我答、老师教学生学,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与语文课堂实施结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 [13] ,教师可以不用一味地在讲台上讲,学生也不用只听老师讲。在讲到重难点的时候,教师讲解完可以采用微课教学的方式将重难点再次复盘,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度,也使得课堂不那么重复乏味。比如说更生中学的教师在讲到《荷塘月色》第四、五自然段时,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提前自行预习,找出这两段中所描写的景物、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到正式课堂的时候,再让学生一一分享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指正、归纳、总结,由于这两段是文中写景的重点段落,在教师总结完之后,可以找出相关的微课视频进行巩固,让学生准确把握写景的方法,体悟语言艺术之美,学会鉴赏抒情散文,更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艺术思维。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拓展。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囊括的知识十分广阔,仅仅是教材,是无法概括完全的,所以语文教师适度在课堂上的拓展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丰富自己的课堂,学生可以课后利用互联网开阔自己的视野,将互联网 + 语文课堂实施高度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比如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积累素材、实施应用、交流评价。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创设情境,将生涩的文字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充分发挥情境创设对于文本阅读理解的作用。张佩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中就以《晋祠》篇目为例,阐述了“互联网+”阅读教学的意义:基于课堂平台的学习评价系统即线上评价,再结合线下评价,为《晋祠》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其中,线上学习评价主要包括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反馈情况;课中发送反馈交流、收藏、答题等情况;课后的拓展阅读情况、作业情况等 [14] 。在2020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就指出了“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的重要性。该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所以阅读与写作教学在中学生语文课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互联网的辅助下,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时会更加便捷快速,学生可以最大范围的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7.3. 加强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训,提高网络资源的筛选能力

新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使用新型数字化媒介时所需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它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沟通素养、批判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知道信息素养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这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批判能力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们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媒介素养,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能力。比如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建设有效的培训系统,设立定期的新媒体技术培训课程、研讨会和讲座,帮助教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和相关知识。其次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录屏软件、电子课件制作软件等。

在教师层面,可以借鉴优秀案例,参考、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经验,积累多方面的媒介素养,提高对繁杂网络资源的鉴别力。

8. 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语文教学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语文课堂实施,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形式,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了多样的沟通联系方式,利于家校合作,以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在积极推动语文课堂实施的同时,也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许多问题。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不够;方式单一,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教师的网络资源库有待完善,检索难度大。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进一步丰富互联网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的广度;加强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网络资源筛选能力,以此共同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但是由于笔者知识范围有限,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文在论述过程中还有待完善,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基金项目

乐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语文教学评价”。

附录

问卷调查表

本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查学生性格对语文成绩的影响。每道题并无标准答案,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即可。本问卷只作研究使用,并无其他用途,您在问卷中作答的所有内容以及基本信息我们都会严格保密,不会泄露您的信息,请您放心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一、基础信息

1、请问您的教龄?

A、5年以内 B、5~10年 C、10年以上

二、教师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能力

2、您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会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吗?

A、会B、不会

3、您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频率高吗?(量表打分题)

4、您认为互联网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大不大?(量表打分题)

5、您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多选题)

A、互联网技术欠缺

B、教育理念不足

C、经验不足

D、学校设备不完善

E、资源太繁杂,无法有效筛选

F、其他

三、教师网络资源运用的深度与广度

6、您认为互联网对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单选题)

A、帮助实现教学目标、改变学习方式

B、收集、整理、加工教学资源

C、没有多大帮助

7、您一般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单选题)

A、查找资源、备课

B、课外拓展

C、课堂导入

D、其他

8、您的备课资料一般从哪儿获取?(单选题)

A、教辅资料

B、互联网

C、报刊杂志

D、图书馆

E、其他

四、教师的网络资源库储量情况

9、您认为自己的网络资源库储备丰富吗?(量表打分题)

10、您认为自己在互联网资源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么样?(量表打分题)

11、您认为自己网络资源鉴别能力如何?(量表打分题)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邓铭茜.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自主课堂的创设与实施[J]. 中国新通信, 2022, 24(19): 191-193.
[3] 黄敬统. “就地取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语文建设, 2023(4): 60-62.
[4] 陈奕, 钟瑛. 新媒介素养研究的变迁、热点和趋势[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2, 44(5): 161-168.
[5] 刘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2.
[6] 付书琪.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备课现状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鲁东大学, 2020.
[7] 肖玉美. 基于“互联网+”的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2.
[8] 蒋建波. “互联网+”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语文建设, 2022(16): 75-76+80.
[9] 吴宇华.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喀什: 喀什大学, 2021.
[10] 徐海霞. 小学语文“互联网+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22, 24(18): 179-181.
[11] 何方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2.
[12] 吴学峰.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2(2): 142-144.
[13] 毛彩霞.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14] 张佩.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抚州: 东华理工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