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模式: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理论机制探析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Rural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8564, PDF, HTML, XML, 下载: 272  浏览: 532 
作者: 张红丽: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理论机制耦合机制地区发展模式Rural Social Work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oretical Mechanism Coupling Mechanism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摘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都面临着一系列实践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其专业价值观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高度重合,都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正义而努力奋斗,因此农村社会工作才能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社工理论,也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经验。但已有的研究大多将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结合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关注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期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层面的多重耦合,来阐述为何农村社会工作能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in China’s response to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hanges in the new era. In deepen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arious regions are facing a series of practical problems. As an important social force, social work, with its professional values highly overlapping with the strategic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striving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nd social justice. Therefore, rural social work can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to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also provided experi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 However, most existing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role and value of social wor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mainly focusing on the long-term impact of social work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multiple coupling of the value concept, specific content, and specific goals of rural social work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explain why rural social work can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improving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张红丽. 地区发展模式: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理论机制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141-414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8564

1. 引言

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需求多元化,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满足其多样化、多方位的服务需求,也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由外部“技术型”服务向内部“价值型”服务转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国家政策法规多次提及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农村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1] 。

2. 文献综述

学者曹庆新、徐晗从文化、生态、经济三个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区别去其他专业的优势,强调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同基层政府,通过多元主体来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充分挖掘发挥村民的优势和潜力 [2] 。学者周增懿、周鑫认为社会工作参与到乡村振兴有其独有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可以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秉持专业的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让村民对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者有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所强调的优势视角,可以极大的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内生动力,从而帮助村民自身及乡村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学者潘旭冉对于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乡村振兴问题提出了几条路径:一是通过政府购买进入乡村振兴,深化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合作;二是通过多方合作推进多元主体来推动其发展;三是积极联动,加强城乡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四是注重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五是重视人才振兴,努力培养乡农村社会工作骨干人才;六是通过不断评估,时刻调整,始终把握项目发展方向 [4] 。学者高尚娟认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应该有所侧重,应该重视农村社会工作和政府的在项目进展中的互动、构建更为本土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5] 。学者王韬则提出了更为具体化的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城乡间企业合作,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把乡贤作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的重点,不断发掘培育乡土人才;三是重视村民的大众化需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四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五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乡村 [6] 。

已有的研究大多将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结合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关注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期影响,而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的研究有所缺失。

3. 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和演变

回顾中国乡村发展的百年历史,经历了乡村建设运动、土地改革、新农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百年来农村的不断建设改造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载体与表征,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路径。认识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史,吸收农村改革的经验,是新时期振兴乡村、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3.1. 萌芽阶段

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在“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治”,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提出了建设政教合一机关、农村自卫团和农村合作社为乡村文明或农村城镇化而奋斗,最终成功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联合发展,从而改进了中国乡村的建设理论。从这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可以看到农村社会工作的身影,主要始于民间组织和知识分子努力,培育了一种乡村建设使命感,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指引 [7] 。

3.2. 初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统一,权力趋向集中的“总体性社会”。随着工人阶级的单位制与身份制的消解,社会层面的力量逐渐减弱,政府成为社会工作的唯一主体,专业社会工作的存在失去了社会基础。随着1952年高等教育的改革调整,社会工作专业随着社会学一同被取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中的社会工作教育这一线索中断,但另一条社会工作实务的线索仍然以新的服务方式存在,这一形态被当代学者称为“民政社会工作”或“行政性社会工作”。计划经济时期的民政社会工作虽然没有体现出农村社会工作的自主自决,但在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安排下,运用符合时代背景的工作模式完成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形成了基本的社会福利体系,为后来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性基础 [8] 。

3.3. 形成阶段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各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一时期“国家–社会”关系不断重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实现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其社会身份变得愈发不可或缺。因此专业社会工作的重新开启和发展也被提上日程 [9] 。于是,在1987年召开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标志着我国重建社会工作的任务正式开启,在第二年北京大学便正式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史中断裂的教育一环被重新连接。

3.4. 继续发展阶段

广东地区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引领了当今本土社工的发展趋势,由“绿耕项目”和“双百计划”延伸出的乡镇社工站建设成为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流模式。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通过“1 + 7”文件,在全国率先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大幅提升了本土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2011年正式注册成立,十多年间始终关注农村社区,坚持行动研究,运用发展视角、优势视角,尝试建立人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广东民政厅主办推出“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简称“双百计划”),计划五年时间在全省各地建设开展200个乡镇社工站,新设立1000个社工岗位,孵化200个志愿组织,培育10000名志愿者 [10] 。在“双百计划”的推动下,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高速进行,民政部门提出在“十四五”末达到社会工作站全覆盖的目标。乡镇社会工作站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关系到提高我国基层管理水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它是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4. 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多重耦合的价值体现

4.1. 价值理念耦合

乡村振兴是追求进步的社会变革,它倡导乡村整体变革走向公平正义,旨在通过纠正过去的不公正来改变我们乡村的本质。乡村振兴战略的这一发展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完全重合,即都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正义而努力奋斗。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在实践中提倡尊重、平等和自决,并注重激发人类变革的潜力。目前,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在各类农村社会组织中不断加深,其“助人自助”的价值观正在被许多社会组织所运用。

4.2. 具体内容耦合

提升广大村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幸福感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而社会工作者强调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平等、积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是服务对象的使能者,也是服务对象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坚持个性化原则,注重了解村民的具体特点;社会工作者不仅是服务对象的“专家”,也是服务对象的伙伴。总的来说,社会工作在服务中所展现的原则都是人民群众具体关注的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的获得感,这些都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较高的相似性。

4.3. 具体目标耦合

4.3.1. 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的要求,这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乡村产业振兴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民劳动增收和财产性增收渠道显著拓宽。实现了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乡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福祉得到保障,并获得了显著改善。而在新时代的大背景要求下,社会工作者也担当新的时代角色,在农村社会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优势来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服务对象一起壮大农业产业,彻底摆脱贫困。农村社会工作的这一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消除贫困,农业增收的的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4.3.2. 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对人才振兴,特别是农村地区本土化的人才的培育和新型农民的培养。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是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改善弱势群体的认知和行为,来为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关注村民个人或家庭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个人及乡村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前,农村社会工作在服务中还注重服务对象的教育,帮助其调整自身不合理的行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还积极链接乡村的社会资本,从而帮助村民增加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工作尊重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接纳的服务原则与乡村振兴中对“人”的关注具有一致性。

4.3.3. 文化振兴

乡村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展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乡村文化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文明的乡村生活,应该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功能。农村社会工作者秉承“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构村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1] 。由此可见,农村社会工作注重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文化振兴的重视非常相似,农村社会工作的成效能够进一步满足乡村振兴中对文化振兴的要求。

4.3.4. 生态振兴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在于突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而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两者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此外,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使人们平等地享受良好生态环境,拥有稳定的生态发展条件,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的这一要求与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弘扬公平与正义”的宗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4.3.5. 组织振兴

农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治理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基层的农民群众,而村民如何能直接地参与到乡村治理呢?就需要将分散的农民力量集合起来,搭建一个促进集体参与的平台和载体。村民参与的基础前提就是农村自组织的发展,农村自组织的充分培育发展也反过来体现乡村治理的成效,再作用于乡村振兴战略。而介入农村自组织培育一直以来是社会工作的服务重点,经过不断的研究尝试,已经在实务和理论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可见,农村社会工作注重自组织培育与乡村振兴对“乡村治理”的目标高度契合。

5. 地区发展模式: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

5.1. 理论逻辑

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根据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新型社区工作实践模式:地区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在更大的程度上通过自助或互助的方式解决社区问题,以此来推动社区发展。而恰恰社会工作在改善社区居民社会关系,推动社区共同发展方面也有丰富经验 [12] 。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者”的身份,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服务来转变传统观念,改善社区内居民的关系、组织间的关系以及居民与组织间的关系,开发社区居民的内在潜能,提升社区认同感、凝聚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解决社区问题,化解社区内的矛盾,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

居民福祉;另一方面既能发挥居民主体性,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居民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强化自身作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又能建立起社区内的支持网络,整合社区内的资源,更好的建设社区。乡村振兴分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领域。因此,我们要从系统、全面的角度了解村民的需求,解决乡村问题。农村社会工作应通过强调整合性和针对性,坚持服务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和社区自下而上的力量支持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施 [13] 。

5.2. 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5.2.1. 产业衔接:搭建桥梁促发展

农业产业的振兴,可以通过促进社会工作与乡村企业的有机结合。农村社会工作者通一方面过自上而下按政策开展服务,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向政府传递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让村民在农业生产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必须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结合地区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主动性,让村民从主观上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激活和依靠农业现代科技打造创新农业,降低农业成本和投资,减少农业发展风险,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农业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激活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要求。

5.2.2. 人才衔接:“原生态”社工

不断提高村民的现代化意识,是改变农村面貌,培养农村社会新风尚的必要之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所在。基于此,致力于促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和提高村民的现代化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合理界定自身需要,注重开展深层次的帮扶工作,确保社会工作人才践行专业价值,引导村民实现个人发展需求,确保村民发挥主体效用,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服务提供者,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社会工作服务,更要了解乡土文化,这就需要“原生态”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因此,在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中需要创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尝试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培训项目,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工作中。同时,对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切实的在田野中与村民深入交流,从村民中吸纳一批合适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具有“原生态”的特点,这些工作者起步快,更容易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原生态”社会工作者可以长期的扎根在农村。

5.2.3. 文化衔接:传承乡土文化

在农村文化传播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召集村里的手艺人,创作相关的文化和物质作品,通过网络广告宣传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写书或制作相关的纪录片来传播农村的传统文化;对于农村的孩子,可以开设“乡土教育”课程,带领他们参观和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让他们在传统的农村文化中站稳脚跟。对农村的古建筑、古遗迹文化可以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开发,引导村民树立文化保护意识。这也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具备适应和尊重当地乡村文化的能力,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文化传承相结合,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乡村文明之路的要求,必须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把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守护和延续,使乡风文明更具味道。

5.2.4. 生态衔接:助力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指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必须深入理解其“人在环境中”的内涵,即需要同时考虑自然生态的环境要素,只有将自然环境也纳入社会工作的职业开展与双向互动中,才能全面理解生态环境发展下人类社会结构的内在关系,才能正确施展专业价值理念和手法,体现对社会正义锲而不舍的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改善需要专业的社会力量融入,社会工作者作为一支具有专业价值理念、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组织队伍,介入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助于调动社会组织及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实践矛盾,从而实现各方力量的汇聚。只有积极协调和有效动员多方主体力量,才能达到更好规制的目标,创建政府主导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新局面。

5.2.5. 组织衔接:“草根性”自组织

为了衔接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完美衔接,党和国家开始将注意力注意到乡村治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开始重视农村社区自组织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中挥发的作用,开始鼓励引导发展社区自组织,将“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一,加上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交出了完美答卷,让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有了身影。培育农村自组织,是在社会工作有效体现“助人自助”的理念,这种自组织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农村文艺组织、邻里矛盾调解协会、农民农业合作社、儿童志愿者服务队等。培育农村自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民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促进其价值观的转变,提神村民自身的成就感和对乡村的归属感,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14] 。

参考文献

[1] 买梦玥. 融合性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介入空间与创新策略[J]. 河南农业, 2023(10): 55-56.
https://doi.org/10.15904/j.cnki.hnny.2023.10.030
[2] 曹庆新, 徐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以湖南省P村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1): 283-286.
[3] 周增懿, 周鑫.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与策略——以贵州省阳和水族乡发展旅游业为例[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 20(1): 28-33.
[4] 潘旭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30(21): 280-283.
[5] 高尚娟. 社会工作介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着力点[J]. 公关世界, 2021(13): 56-58.
[6] 王韬. 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8): 27-30.
[7] 吴琛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现实观照与发展路径[J]. 乡村论丛, 2022(6): 12-20.
[8] 张默, 卢磊.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趋势[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 29(4): 91-97.
[9] 孟亚男, 程达. 新中国本土助人系统70年演进——以社会工作嵌入为视角的历史考察[J]. 社会工作, 2019(6): 12-26+107-108.
[10] 秦海波, 李玉昆. 乡镇(街道)社工站助力乡村振兴了吗?——来自广东的经验证据[J]. 社会工作, 2023(1): 52-71+107-108.
[11] 王钰, 佴彩霞. 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乡村治理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10): 30-31.
https://doi.org/10.13665/j.cnki.hzjjykj.2022.10.012
[12] 唐菊花, 沈晓非, 张磊.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J]. 乡村科技, 2021, 12(21): 11-13.
https://doi.org/10.19345/j.cnki.1674-7909.2021.21.009
[13] 张红, 赵凡凡, 赵天予.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2): 12-18.
https://doi.org/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2.02
[14] 陈涛. 基层社工站: 社会工作发挥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的有效路径[J]. 中国社会工作, 2022(3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