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措施
On the Dilemma and 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DOI: 10.12677/AE.2023.137801, PDF, HTML, XML, 下载: 166  浏览: 404 
作者: 张嘉蕾: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困境措施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lemma Measures
摘要: 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理论热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中学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工程。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以及通过笔者本人实习所观察到的现状总结,发现目前在中学实施和落实“课程思政”还存在诸多难题和阻碍,比如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课程思政达到的效果不够显著等。此外,落实好“课程思政”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力。积极的将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heoretical hot spot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school has gradually improved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students. It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in middle school. The author through comb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through the status of my intern-ship observed, found in the middle school implem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obstacles, such as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school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light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enough, etc. In add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Actively comb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ell, and better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嘉蕾. 浅谈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措施[J]. 教育进展, 2023, 13(7): 5110-51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801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的发展,我们国家进入了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如今西方文化的挺进以及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但在精神层面的培养则相对滞后。中学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需要有人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为应对这种复杂局势和各种挑战,在中学实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义重大。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任务,中学需要发动全学科的教师来共同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责任。 [1]

2. 相关概念辨析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由于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得联系在一起,容易引发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误解。 [2] 所以要研究课程思政的建设,我们需要明确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

2.1. 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即为将思政课元素融入到学校的其他科目之中,在思政课教师的帮助下,各科教师充分挖掘其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育人的目标。对于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实施,国家也做出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文件政策,2014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在这个时期,上海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这个理念。自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建设“课程思政”。在2019年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3]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的重要性。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4] 是使中小学学生正确系统地认识现阶段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不同的目标。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主要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虽然思政课的教学被划分成了不同的阶段,但思政课是一个完整的育人过程,大中小学都有一个共同、明确的目标,就是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而共同努力,这种逐渐深入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及正确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相同性,二者的育人目标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两者又不是完全相同,课程思政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为指导,基于各门课程基础之上,以各个学科为载体,用不同的形式发掘出其学科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采用灵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系统的将思政知识传授给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成长规律、社会的价值需要,系统、循序渐进地安排思政内容,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课程,课程思政则是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结合。为了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存在,国家提出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做好教师的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开发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共同为国育人,为党育才。

3. 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和结合本人自身经验。发现在国家倡导“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德育元素挖掘能力缺失,学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缺乏重视,课程思政达到的效果不显著的现象依然存在。

3.1. 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德育元素挖掘能力的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建设落实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社会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往往是由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而通过文献阅读以及与身边的教师朋友的交流。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主动引导学生去学习德育。但也存在有部分教师对于教授德育表现得不是那么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类似的教育学习以及教师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导致教师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不能完整的把握教育的本质及目标,甚至在无意中曲解社会要求。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保留陈旧的教学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的正当发展,然而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过去,教师却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强调整齐划一。 [5] 部分任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片面、了解不够,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学科知识教授好、把相关专业技能操作教给学生即可。 [6] 这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教师应该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对于建设课程思政来说,“科学”是必不可少的,但还需要加入“艺术”,因为课程思政实施面对的是中学学生,他们的特殊性使得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相互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推动建设和发展“课程思政”。

另外,“课程思政”推行的是否顺利,效果是否明显,关键在于学科任课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思政育人能力。所以,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技能的缺失也是影响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各类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效。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能够做到润物无声的将德育元素结合在教学中。也存在部分学科任课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育人能力,尤其是一些理科类学科,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相对较少,部分理科任课教师倾向于相信准确、严谨的实验数据而忽视思政教育的作用。所以他们不会去主动挖掘其所教授科目中的思政元素,这就导致部分中学教师在结合德育元素的时候非常牵强。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讲授课本知识,把思政元素片面地加入本学科教学。这不仅影响了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更加让学生对直接的说教感到反感,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学科任课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

3.2. 学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缺乏重视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习经验,我发现目前学校仍然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虽然当前社会各界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考察方式依然是考试。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一个学生的成长要经历大大小小不同的很多种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些决定学生命运的、对学生影响很大的考试,依然出现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这就使学校、老师和领导十分重视分数。这种情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压力。而为了教学目标,在短短的40分钟内,教师只能选择简单的讲授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失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样一来,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却偏低。这就有违“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的都是一些所谓的“有才无德”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影响课程思政的建设和阻碍学生的长久发展和全面发展。

3.3. 课程思政达到的效果不显著

目前可以发现实施了课程思政的学校,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首先,由于思政教育内容添加生硬,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效果不显著。中学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重点。教师牵强的融入思政元素只会降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应该运用适合中学学生的方法,比如通过案例、故事、情境的形式体现出来,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其次,也是因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强。课程思政要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要让中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时候,仅仅追求理论化和科学化而脱离实际,学生就无法直观地学习到课程思政所带来的知识,这就会很大程度降低学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4. 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4.1. 学校层面:完善制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校制度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有着导向和支持的作用。学校的体制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十分重要,夸美纽斯说过:“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 [7] 所以要推动建设“课程思政”,学校就要不断地完善制度体系。

4.1.1. 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打造中小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核心在于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和全面发展。第一,从顶层设计来看,中小学校领导小组应该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成立专门研究小组,主要是制定针对协同育人在育人模式、奖惩措施、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具体方案,要润物无声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这项工作,而不是强硬的布置这个任务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合理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加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要坚持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的有机结合;第二,从组织架构来看,应充分明确,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成立的组织架构应具备什么样的职能性质,要做明确工作目标,避免重复工作;第三,从全面来看,针对中小学这一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而言,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应该覆盖到校党委、团委、各级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干部等人员,覆盖到所有课程,覆盖到多个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促进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降低学生由于追求成绩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抵触情绪。

4.1.2. 合理加强资金、技术保障力度

资金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思政项目、技术研发、人员抽调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通过资金方面的支持,中小学教师就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适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请一些专门研究“课程思政”的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深入教师团体,以此可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加强合作,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从技术方面来看,中小学的课程都呈现着不同的特征,课程思政建设也不是独立开展的,需要多部门、全方位的协同合作进行。因此,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更加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比如在历史课中,开展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建党百年的影视片段、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或者通过网上论坛的方式让同学们表达对党、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百年党史,自然而然的流露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国家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中,中小学音乐课更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性,通过音频、视屏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歌曲,通过情感陶冶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可以多引入高科技产品,多向优秀典范学习,将“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也要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因此中小学应当合理加强资金、技术保障力度。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4.1.3. 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同发力

当前,我国在中学阶段采取分学科专业化的育人模式,教师大多拥有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也主要承担着自己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往往会导致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比较具有局限性。所以,落实“课程思政”,使其效果达到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就必须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局限性,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学校要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质量。改变小学思政课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职的现状,适当的扩充壮大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保证自身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引导其他科目教师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去,提升全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素养和思政情怀,提高教师的信念感。其次,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根据自身的学科属性,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水平,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当地优秀文化,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多多参与志愿活动,帮助学生既掌握课程知识也提高政治素养。多参加讲座和培训,观看有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纪录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心怀天下,坚定理想信念,寻找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最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共同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互相帮助,共同讨论,协同发力。

学校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培训、榜样示范、实践活动和激励机制等方式,让各科教师意识到与思政课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协同发力的重大意义,进而增强中小学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学校应该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设计教学使润物无声地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共同发力,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4.2. 教师层面:转变自身角色,不断提高业务素养

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中小学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牢记在头脑之中并且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落实。转变自身角色,实现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发挥教学的最好效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发挥各自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

4.2.1.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道德素养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中学教师要承担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要改变以往把精力全部放在教研和提升技能上的教学方式,以及转换为了教书而教书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树立全局观念、育人观念,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更是协同育人教育合力的结果,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展示自己很强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向同学们授以人生哲理和正确的三观。把自己的教学观念从“教书”转变为“教书育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与思政课有机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中强调,作为一名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中学的学生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学生很容易因为感兴趣而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中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师工作因而具有示范性。对学生的影响重大,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价值观。针对这一特殊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职前培训、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训等方式学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厚值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做一名人格端正、作风正派的好教师。

4.2.2. 加强专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建设“课程思政”需要各方面力量去积极协调合作来完成目标,中小学教师的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中学教师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时代新人,不仅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提高道德情操。更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授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转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各个科目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将“翻转课堂”、“走班制”等教学模式纳入教学体系当中。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其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内容以及结构,尤其是导入部分一定要吸引学生眼球,在课堂之初,可以使用视频导入法或者情境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拉回因为课间休息而放飞的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课堂和发言权交给学生,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等教学新方法,多让学生参与互动。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思政课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共同备课,也可以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加入备课活动,参与教学设计。表达他们的想法,汇集大家的智慧。

另外,教师要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的空闲时间主动去进修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学习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计算机技术、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教学辅助技能。努力成为一名全方位发展的教师。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所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和讲座。要积极参加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科研活动,通过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最终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

4.2.3. 转变自身角色,做到教学相长

在中学建设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自身角色,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的同时也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重视课程中的思政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让学生在拥有扎实学识的同时,关心国家事。从而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助力于中小学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者单方面的活动过程,而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这一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又因为中学学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以身作则不断感染学生。《学记》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所以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做到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亦师亦友,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

5.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本篇文章以“浅谈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措施”为题目,通过文献研究和阅读相关书籍以及结合本人的实习经验开展写作。首先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课程思政的概念,并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解释说明。指出目前中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的困境主要包括: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德育元素挖掘能力的缺失,学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缺乏重视,课程思政达到的效果不显著。结合以上三个困境,通过阅读相关论文以及期刊,总结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努力,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佥崇. 论中学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育[J]. 教学与管理, 2020(30): 56-59.
[2] 侯勇, 钱锦. 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评价与创新[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66-76.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4] 崔华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功能与建设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3): 180-182+185.
[5]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6] 李旭芝. 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7] 左崇良. 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要义[J]. 北京教育(高教), 2016(11):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