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DOI: 10.12677/AE.2023.137797, PDF, HTML, XML, 下载: 513  浏览: 93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金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 德阳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ulture Path Study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以及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简单。因此,对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英语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战场,其作用不可忽视,大学英语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跨文化意识作为日常重要教学目标。本文特从此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people in the world increasingly close,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mple. Therefore, the study and grasp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nglish in this backgroun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and cultivat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must tak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s an important daily teaching objective. From this point 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文章引用:李金津. “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5087-509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97

1. 高校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根据其英文名称可以看出,它是指运用不同种类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是在语言、文化背景下有差别人们的交流。在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大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维护公共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具体来说,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1. 常态化规律性跨文化交际能力

常态化规律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里是指通过线下课堂学习可以获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传统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常态化规律性的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学习课本知识,钻研教材,教材中蕴含的英语专业知识可以使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大学生在传统英语课堂上不仅需要学好中国“从前”的故事,还需要学好中国“与时俱进”的故事,并且将这些故事学以致用。常态化规律性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在课本中学习的英语知识,熟练掌握以后还要将课本内容运用转化,以达到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的效果。这种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理解中国故事,学生在与其他在语言、文化背景上有差异的人们交际时,能够将“中国故事”说清楚、说明白,自然可以运用这种“共情”的力量使中国故事感染更多人,达到传播中国故事的目的。

1.2. 非常态不规律跨文化交际能力

非常态不规律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里是指通过线上课堂或者其他网络渠道等可以获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学习英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除了传统课堂之外,另一种就是线上课堂、新媒体平台等学习渠道。线上课堂是指通过慕课、腾讯课堂等平台在一些不固定时间开展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题课堂等,新媒体平台则是学生通过例如抖音、B站、知乎等平台上面主题视频自主进行地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通过平台可以自制视频对外传播中国故事。非常态化不规律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除课本知识之外的英语知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有关中国故事的剧集、综艺等,更贴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有利于向海外观众向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将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到他国。

2. 大学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2.1. 重视对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唯分数论”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大学依旧在运用英语教学旧模式旧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停留在单方面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的浅层次学习上,突出表现为让学生机械性地背诵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翻译技巧、英语范文等等,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 。表面上看,学生在经过这些锻炼以后,英语考试卷面分数提高了,给人一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假象,但是实际上看,当学生真正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时,由于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和在语言、文化背景上有差异的人群进行交流,这就是重视应试语言能力培养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带来的弊端。对于口头交际来说,很多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掌握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这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不会讲”,另一种是“社恐”。理论上来说,我们要接受“应试英语”,就会有对于英语口语的训练,不会存在不会说英语的情况,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实际英语口语能力弱,脑袋里只记住了刻板的词汇和语法,会造成“不会讲”英语的现象;另一种“社恐”,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模仿训练,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时,会产生紧张感和陌生感,造成“社恐”现象,不敢讲英语。以上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在中国故事视域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是教学主体,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就造成教师很难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和故事的内涵,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度重视对大学生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有两方面不良影响。对于高校教育目标来说,导致智育目标的狭隘化:智育目标主要是为培养学生智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大学多采用过度学习、高强度训练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局限于考试范围以及课本内容,学生没有时间去参与课堂学习之外的活动,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对于教学方法改革来说,导致教育素质难以提高:为提升学生分数,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围绕各种考试进行,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分数,教育研究变为应试研究,真正有价值的值得探索的研究缺乏动力,严重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2.2. 忽视跨文化语言内容的传授

在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只包含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没有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也并没有在备课内容中引进恰当合理的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案例资源,课本知识相对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就会导致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也难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教师不仅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上较为单一,而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实践活动上的内容也不够丰富:高校以及高校教师都认为,只要能让学生掌握应试能力,将课本上的内容学好,就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进入职场以后,迅速融入自己的工作单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高校以及高校教师也就不会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组织学生参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只有在一些强制性要求下,才会为了迎合部分任务而举行一些质量不高的相关活动,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也没有办法和掌握其他语言的人们进行口语交流。

其实,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及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是,想要让大学生精通英语并且能够熟练地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就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去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活动。比如说高校可以举办一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而且一定要宣传到位、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这些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高校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形式化主义盛行”,即是其学习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及教师布置的任务,导致变通能力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差,也就难以结合语言文化的差异并做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教学局限在课堂范围之内,也没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探索课堂内容之外的英语文化知识,学生不仅对有关于中国故事的英语知识了解少,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更少,从而无法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3. 对中国故事相关知识了解匮乏

习总书记有言:“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大学英语课堂教授内容多局限于课本知识,很少涉及课外内容的拓展。在中国故事视域下,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这种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方面,要讲好其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成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发展道路,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各种理论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熠熠生辉,极大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方面,能讲好其奋斗圆梦的故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另一条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概念,中国人民在筑梦、追梦、圆梦路上行稳致远,因此,更要注意讲好新时代中国儿女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结合的故事、讲好普通群众的故事、讲好党员自力更生的故事。在中国对外发展方面,会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和平发展以及合作共赢一直是中国秉持的外交理念,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体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都与这个理念密不可分。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却很难接触到这些“中国故事”,接触的渠道多集中在学校有关公共课、大型主题活动等宣讲活动,但是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汉语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虽然英语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无论在教材设计还是课堂设置上,都忽视了英语迁移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偏重外国语言、外国文化的介绍,“中国故事”涉及甚少。事实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是简单的词汇、语法、句子的结合,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在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用英语表达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学好中国故事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更能发挥英语的文化功能。

3. 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3.1. 培育教师教育教学中英语语境营造的理念

站在高校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时期,要注意培育教师对于英语语境营造的理念,使教师认识到营造英语语境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4] 语境分为两种,分别是教学语境和自然语境。教学语境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人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语境,这种语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空间;自然语境是在自然环境中诞生,教师可以在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对话活动,无论是哪一种语境都会对学生语言的学习提供巨大帮助。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要培养教师教育教学中英语语境营造的理念。

英语语境的营造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在中国故事视域下,教师想要营造英语语境,首先要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词汇,不能有任何陌生的情况,其次是学生必须要具备一些英语知识基础,这样才可以有效利用词汇进行有关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英语对话的理解以及练习,最后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深入全面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内涵与差异,真正认识到语言应用的重要性。英语语境营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对话策略,学生可以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熟练进行对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词汇,对词汇运用转化的能力也将会大幅提升。因此,英语语境的学习可以帮助改变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现状。教师可以通过涉及丰富多样的语境活动,比如文化对话、情境对话,这些内容要与学生真实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境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词汇语境、文化语境、言语语境等相融合,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对话能力,发挥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3.2. 提升学生课程学习中融合文化学习的意识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融合,这种融合又会创造出更出色的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也必须遵守这一点要求。想要让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就要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宽广胸襟,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上,就需要提升学生跨文化融合的意识。汉语和英语尤其是在常见的一些口头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在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称呼语和问候语、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私事与关心和称赞与谦虚、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打电话和社交礼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对于这些地方的英语学习只停留在浅层次了解并没有深入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很多时候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会造成一些尴尬局面,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想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融合意识,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要与学生所学习的语言内容以及社会上发生的时事紧密相关,并且教师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将以上内容和目标巧妙融入教案之中,在课堂各个环节设置上做到独具匠心,比如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除了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读音自己表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发掘词汇深层次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的文化不对应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是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对比,创设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氛围,用融合的方式将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以之中,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5] 。比如教师在授课内容中涉及有关多个国家的英语知识时,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不同国家的图片、视频、实物,而且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这些内容,还要从这些内容中引出有关这些国家的更多的文化知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英语课堂学习效果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这种文化对比,有意识地将文化差异与共性向学生展示,可以提升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3. 关注高校各项活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出真知”,高校想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不断加强举办各种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活动,并且要组织动员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很多高校在举办活动时,多是为了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提升活动质量,或者是活动的举办仅仅停留在枯燥的PPT或者流程的学习上,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了,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英语课堂上理论的学习终究是抽象的,不容易真正理解,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将英语理论应用于实际,把知识融入到实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与文化、语言有差异的人群交流时才能更加顺畅对这里,针对高校举办的最主要的三种活动,分别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高校要鼓励教师以及各学院举办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线上活动,线上活动具有不占用空间资源、操作简单、没有人员限制的优势,在举办线上活动时,可以邀请外国友人进行参与,让学生与外国友人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学生可以得到实践锻炼,借此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高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线下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学校中举办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比赛、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一方面丰富的学生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最后,高校还可以最大程度化将校企合作的优势展现出来,尤其是可以进行与外企的交流合作,邀请外企工作者与本校学生进行现场对话交流,相互分享各自国家的优秀故事和价值理念,在与外国工作者现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培养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传播了中国故事,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4. 加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支持宣传力度

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高校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举办了很多相关竞赛,比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情景剧比赛等等,这些比赛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氛围。但是事实是,高校往往对这些竞赛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最后导致了学生参与这些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无法通过参与竞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高校可以从赛前、赛中、赛后进行宣传。在赛前,高校要努力建立跨文化交际平台,最大程度发挥好互联网的巨大作用,在赛前利用宣传平台对竞赛情况做出详细介绍,并要求各个学院积极转发点赞评论,使更多学生能够了解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提升竞赛宣传效果,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在赛中,高校要以积极的态度提供竞赛所需的各种资源,并且安排好专门人员负责拍照记录竞赛情况,保证竞赛有质有量地进行,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进行竞赛线上时事直播的方式让学校学生和校园以外的其他人了解这些竞赛,提升宣传效果;在赛后,高校要认真撰写有关竞赛的稿件,在跨文化交际平台上发布并做好总结工作,稿件可以向其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如抖音、B站等)、杂志等进行投递,从多个渠道探索尝试提升竞赛宣传效果的方法,如果稿件被其他媒体转载,也会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的宣传效果 [5] 。

4. 结语

我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全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中西方各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与本国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如何将外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充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充分结合起来,实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交流中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是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但当前实际课堂中存在教师重视对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忽视对跨文化语言内容的传授,教师与学生对中国故事相关知识了解匮乏等问题,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故事”。英语专业承载着不同思想文化,因此,若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应更新理念,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构建以中国文化为主的英语语境,促使学生自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主的跨文化交流习惯与能力,其次是提升学生课程学习中融合文化学习的意识,即是所教授的内容应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将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进行对比,提炼差异,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进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第三是高校应积极开设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竞赛、活动等,并激励学生参加,在“实战”中提高交际能力,第四是高校与社会应加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支持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帮助教师与学生更新理念,积极进步。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与其他国家人们之间的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

基金项目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英语教改实践研究》,编号cgkjg-202240。

参考文献

[1] 温颖茜. 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逻辑与教学实践[J]. 社会科学家, 2022, 304(8): 148-154.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 外语界, 2013, 159(6): 2-8.
[3] 张婧. 我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 外语测试与教学, 2023, 49(1): 50-59.
[4] 赵富霞. 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探析[J]. 教学与管理, 2022, 877(12): 55-58.
[5] 曹铁娃, 宋冰, 陈家宁. 对外汉语线上教学的跨文化互动有效性初探——以T大学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23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