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路径探析
Analysis on the Discourse Innovation Pat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3.137365, PDF, HTML, XML, 下载: 205  浏览: 286 
作者: 任志敏: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主体分析创新路径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ourse Subject Analysis Innovation Path
摘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主体、教师主体以及学生主体进行现实分析,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提供路径,即巩固学生主体话语地位;实现话语资源有效整合;创新话语平台多元表达等。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realize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iscour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realistic analysis of the main body of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discourse innov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provides the innov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iscourse, namely consolidating the position of student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discourse resources, and the multiple expression of innovative discourse platform.
文章引用:任志敏 (202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路径探析. 心理学进展, 13(7), 2939-294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65

1. 引言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主要是被动地聆听和接受,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没有得到重视,与高校学生日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冲突,心理健康教育话语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显著,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主体现实分析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有巨大的改变,这给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带来了更多严峻的现实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以学生为主体,多方教育资源及学生自我教育力量共同构成的综合教育话语体系(卢爱新,2007)。主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教师主和学生主体话语进行现实分析。

2.1. 行政主体话语现实分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话语权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行政机构手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掌控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话语,践行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设置和开展。一直以来,高校行政主体话语在长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权威性、制度性、固定性等特征,整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内容,其话语内容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话语失衡问题屡见不鲜,话语霸权也极容易出现,导致学生思维固化,抑制学生思想,系列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甚至产生本不该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2. 教师主体话语现实分析

教师主体主要在课堂场域中拥有强大的话语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教师主体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主导性。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教师主体话语开展中会受到许多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的决定权远远不如高校行政机构。教师主体无法决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对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客体也无法自主控制,这就导致以教师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不能实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主体话语方式单一,只是依靠课堂进行话语表达,且形式以单一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不切实际、出现填鸭式教学等问题(陆建兰,李宪伦,2015)。

2.3. 学生主体话语现实分析

学生主体话语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自主作出具体的评价和提出意见,并根据现实情况反映自己的现实需要(郑越明,2018)。高校学生主体可以通过话语影响行政部门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决策,包括参与课程教材的编写、话语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制度制订提出建议等。当代高校学生主体意识发展水平较高(张莜莉,2014),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主体地位的掌握和实现程度却不高,学生话语缺位和缺乏有效的话语表达渠道是重要原因。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现实困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的方方面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一种具体体现。从上述对话语的行政、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分析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

3.1. 话语权分配不合理

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话语主体的权利分配尚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孟维杰,张晓书,2007),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其一,不同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话语重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有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和实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有的则是认为此类课程没有必要,并且完全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其二,高校普遍认为,不需要考虑学生话语需求,而是将话语权力过多地集中在高校教务处或教学委员会身上(郑越明,2018);其三,不同话语主体的地位不同,导致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管理组织结构冗杂、岗位职责定位不清、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吴霞,2015)。另一方面,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话语地位与表达平台缺乏(李福华,2003)。其一,高校学生的话语主体地位不明确。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学生主体几乎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实现有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话语表达,不利于激发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动性。其二,学生主体话语表达平台不足。高校学生并不是没有意见,而是不知道该向谁说,或是表达了也没用反馈,严重降低学生表达心理的积极性。

3.2. 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

目前来说,我国较多的心理学知识话语都是从国外的心理学话语直接引进或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明显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无法吸引高校学生兴趣。其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话语主要是围绕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编制,较为规范化和学术化,因此在开展课堂内容时缺乏亲和力(毛玲,王文涛,2022),不能吸引学生兴趣。其二,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内容表达采取的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话语输出并没有实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接受,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话语的有效传播(吴娟娟,2022)。其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方式和内容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学生话语诉求,同时融媒体时代言论自由度高(丛亮,2019),不良信息和话语内容给高校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造成冲击。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路径

在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断变化,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主体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关系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构建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要以习近平青年价值观话语内容为指引,研究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价值引领,不断创新发展,共同创造和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

4.1. 巩固学生主体话语地位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权的分布呈倒金字塔型层级分布结构(谢益民,2013),高校行政化倾向明显,具有较大的权限,而教师与学生群体的话语权则相对较弱。很显然,这种倒金字塔模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权的分布是不符合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当事人,他们提出的意见和看法最具研究和价值,高校行政机构和教师应该尽力了解、配合学生的合理诉求,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开展。

第一,将行政主体话语权分配给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和课程专门为学生服务,高校应当倾听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并且要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和参与权。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时,要对学生情况做一个基本调查,充分了解他们阶段性诉求,实现有效沟通,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构建师生主体间性关系(武薇,2009),加强师生间话语沟通表达。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者,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师生对话关系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体系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状态,而是老师和学生对话互动,即师生主体间性关系。在这种对话互动关系下,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不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果。

第三,尊重学生话语主体多样性发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开展中,学生们总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而没有实际的话语地位和权利,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和解决。学生作为话语主体,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一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之前先对大学生进行情况调查,对症下药开设相应的课程;二是掌握学生需求和兴趣开设心理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课程;三是重视学生的评价和意见,有目的地构建话语内容和教学方式。

新时代高校行政主体将心理健康话语权充分交由学生,并且实现了师生话语关系的转换,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间性关系。越来越多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由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分析和解答,而实践内容也将主题内容、具体方案等交由学生组织和实践。

4.2. 实现话语资源有效整合

在高校心理教育话语创新构建及相应课程逐渐开展过程中,资源整合不足问题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空泛,缺乏现实联系。因此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构建中需要实现话语资源有效整合,重建教育话语与生活的关系。

一方面,编撰、挑选合适的教材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资源。在现有的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绝大多数是基础心理健康知识及相关理论阐述,虽附有相应的案例,但与高校学生没有密切的联系,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不足,同时也没有进行心理现象深入分析。这就要求构建出学生能够认可、感兴趣的教材,内容要针对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想要了解的知识和亟需解决的难题进行编撰,提升学生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话语生活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独立存在。 课堂话语能否吸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实现话语生活化转向,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现实生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的结合。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心理共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效果。通过 解读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是其身边的故事,分析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话语吸引力,进而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目的。

4.3. 创新话语平台多元表达

话语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郑越明,2018),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平台才能得以表达。如果没有适当的平台供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那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构建则困难重重。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平台层出不穷,学校要根据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的青睐,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达平台。

其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课程。积极的心理教育话语在对学生进行作用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化、大众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便可以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完美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让学生不局限于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随时随地接收到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通过与新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话语联系,共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其二,创新融合多类型话语表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不能固步自封,要在明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提升教育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大众化、综合化、生活化的融合表达。通过一系列平台征集各方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为学生“排忧解难”。其三,建立对话式的反馈机制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流通应该是双向的,单向式的接受教育会大大抑制沟通效果,造成信息不对称。并且,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的都是实名制的信息采集平台和评价平台,导致部分学生可能因为不想暴露个人情况而提供虚假内容。这都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话语表达需要得到有效的反馈,才能算是话语的有效流通。在新媒体时代,话语流通的即时性成为可能,这要求高校建立互动、可靠的心理健康反馈机制,实现学生即时即地的心理话语表达。

心理健康教育话语不断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话语创新构建。高校行政主体能做出权力“让渡”,教师和学生主体能平等对话沟通,促进师生良性互动,积极创新教学话语和平台表达,及时更新教学方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共同建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丛亮(2019).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思想理论教育, (11), 82-85.
[2] 李福华(2003).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3] 卢爱新(2007).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教育与职业, (3), 80-82.
[4] 陆建兰, 李宪伦(2015). 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研.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 69-71.
[5] 毛玲, 王文涛(202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价值、挑战与转化路径.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6), 123-126.
[6] 孟维杰, 张晓书(2007). 网络心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与构建. 黑龙江高教研究, (12), 151-153.
[7] 吴娟娟(2022).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机遇与挑战探析. 新闻研究导刊, 13(17), 196-198.
[8] 吴霞(2015).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9] 武薇(2009). 论师生主体间性关系. 科技信息, (32), 322-323.
[10] 谢益民(2013). 新课改中教育话语权的审视与回归——兼对教育争鸣的进一步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5), 43-47.
[11] 张莜莉(2014).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江苏高教, (6), 141-142.
[12] 郑越明(2018).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权转向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