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Left 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P.2023.137350, PDF, HTML, XML, 下载: 376  浏览: 601 
作者: 孙祥森: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留守老人心理问题Rural Revitalization Left behind Elderly People Psychological Issues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流动问题,农村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或求学,这就使得农村中的留守老人不断增多,处于弱势群体的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多方面分析留守老人在其负面情绪、孤独感、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出有关解决路径,以期更好地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生活。
Abstract: With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 economy,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mobility has emerged in rural areas. Young adult in rural areas choose to work or study in cities, 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left 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left behind elderly in vulnerable groups have also received clos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eft behind elderly people in their negative emotions, loneliness, physical 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propose relevant solu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care for the lives of left behind elderly people in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孙祥森 (202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探析. 心理学进展, 13(7), 2829-283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5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202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规划、产业、人才、居住、生态、治理、体制等方面引起了广泛重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乡村留守老人的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二代、农三代相继离土出村,农村留守老人境况堪忧,其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缺乏保障,对农村老年人服务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严重,影响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因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进行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这一奋斗目标的推进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并非单一的着眼于物质满足的经济振兴,而是涉及生态、文化、人才等的全面振兴。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民生需求这一矛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议题,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满足农村老年群体的各项养老需求、保障其晚年生活质量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新发展阶段,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主要体现在心理慰籍、经济保障以及医疗护理三个方面,其中农村老人的心理慰籍问题一直是我国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找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由于在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当子女成人后,一般会选择高收入的城市去打拼,从而离开远在农村的父母,尝试去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虽然子女的想法和行为是积极向好的,但是却往往忽视了父母的内心感受,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滞留在相对较为贫困的乡村。在老人留守乡村的日子里,他们主要是靠从事耕作农田和体力劳动为生,获取的收入非常低,生活条件也是非常的艰苦朴素,卫生条件也有待改善。当老人的子女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之后,老人转而替子女照顾他们的下一代,导致老人身心俱疲,无法得到双方面的休息,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即便是日后子女的生活和家庭状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子女想要接父母到城市生活,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但是老人已经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难以去融入一个陌生的城市,也不愿去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就比如,在城里生活到都是楼房,所居住的空间是非常狭窄的,很多老人不适应,而且对于衣着打扮、社交、社区卫生等都有一定的制约因素,老人并不会在这其中感到舒适,个体在受到不熟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自身会感到约束。

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里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0.91%,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却达到14.98% (邹湘江,吴丹,201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不断升高的,也就是说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的状况。毫无疑问,在我国完成脱贫攻坚之后,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已经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奔向城市居住和生活,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即使有老年人留在农村里生活,但是生活方式也是明显的改善,比如像有快递配送服务,买菜配送服务,医疗技术也是明显的提高,各种商店和超市也是慢慢增加,也可以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很多老年人是没有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更谈不上手机支付和网上购物了,所以老年人未必能够体验到时代发展的成果,再加上很多老人是独居老人,没有子女和后代,所遭受的心理问题更加的严重。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现状分析

青壮年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就会使得老年人滞留家中,再加上农村中配套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不齐全,老人自身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时代产物,就导致了老人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心理健康出现一定的问题。

3.1. 留守老人长期与子女分离导致孤独感产生并加重

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长时间在外工作,一般只有节假日回家甚至工作较忙时都不回家,这就导致了老人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产生一种孤独感并不断加重。老年人本来的兴趣爱好较少,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圈子和兴趣爱好,再加上生理和心理因素,生活的并不快乐,不愿意与社会接触,对社会发展趋势较为陌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不同,作为老人最亲密的子女也会慢慢与老人产生代际沟通问题,老人与子女间长期缺乏沟通,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和倾诉的对象,由此导致老人的孤独感产生并不断的加重。针对留守老人孤独感产生问题,耿开强指出:“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比物质支持而言,子们精神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关怀是大多数留守老人更为需要的”(耿开强,2023)。由此看来,子女在老人生活中的长期缺位状态是导致老年人孤独最主要的因素。

3.2. 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意识落后导致负面情绪

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一般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认识上存在缺陷,就容易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很多老人因为意识不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又进一步的加剧了老人的负面情绪。武亚晓通过研究发现:“即使抑郁、焦虑、惆怅等负性情绪较为严重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心理出了问题,直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以自杀终结”(武亚晓,2020)。这清晰地反映出要改善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心理状况,必须把握老人心理健康存在的缺陷,认真研究造成这些情况的背后原因显得十分重要。

3.3. 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导致严重心理问题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不断的增大,自身免疫力降低,就会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状况,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比如中风,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再加上乡村的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就会导致留守老人出现各种对自身身体状况消极的态度,容易造成自身心理健康上的压力,从而对生活失去积极的态度,常常感到无助和绝望,引发留守老人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卜艳艳通过调查后发现:“身体健康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身体健康的农村留守老人,其失落感、孤独感明显低于残疾或患病的农村留守老人(P < 0.05)”(卜艳艳,2019)由此看来,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联系,加上老人的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心理上的慰籍,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照顾老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变得尤为关键。

3.4.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加剧留守老人精神空虚状态

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较为单一,大部分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还是以棋牌为主,像较为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少之又少,比如图书馆、老年人室内健身等场所,这也就使得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无法保障。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在家里看电视,但是现在的电视节目能够适合和满足老年人品味的也是少之又少,他们通常是听着电视节目发呆或者打盹,而无法真正的当作自己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因为长时间缺少精神上的富足,还有部分留守老人“另寻他路”,通过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等来寻求内心的安慰,容易对老年人正常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高鹃指出:“农村娱乐活动缺乏,老年人常被边缘化,农村留守老人大多空闲时间充裕但娱乐活动相对单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单一,无法使老年人的空闲时间与之充分适配(高鹃,2022)。

3.5. 农村养老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养老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朱宝雯等学者指出:“乡村社会的个体化、家庭的核心化,年青一代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等弱化了社会公助、社区互助、家庭自助的功能,使得农村留守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困境。”(朱宝雯,刘燕,2023)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只能通过养老金和子女的资金支持为主,而且子女不在身边和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这些都会导致老人在心理上的失衡,最终老人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除此之外,王鲁豫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立法的增强,我国虽然制定了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但远远不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就像城市的老年人有子女在身边照料,亦可享受社区养老服务及各种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其获得的社会保障远远高于农村”(王鲁豫,2019)。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法律保障没有进行落实和完善,也容易造成此类问题的发生,最终会在老人心理健康方面产生影响。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解决路径探析

4.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策保障落地实施

从政府层面来讲,希望能够强化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各项养老制度和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依。同时大力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特色农业,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来源,鼓励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或是回乡创业等。当地政府应结合实际,发展地方产业特色,带动和支持农民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此来带动青壮年就近就业,同时能偶陪伴自己的父母,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心理上的安慰,改善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应多种方式开发农村老年群体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为老服务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老年人群教育培训,促进老年人充分就业或参与志愿服务,建立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探索将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纳入公益岗位管理,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可以试点农村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探索农村老年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可持续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

政府要完善和强化农村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和人员的投入,真正做到留守老人能够有医可寻。还应定期开展老人身体健康检查服务,为留守老人的身体进行检查,一方面能够预防老人身体健康问题,早预防,早治疗,最大程度上防止农村家庭因病返贫;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体检消除老人因身体健康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4.2. 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培养老年人适当的兴趣爱好

从社会组织层面来讲,应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参与到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保障工作中去。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慰藉”问题。要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与定期探访制度,准确掌握农村留守老年人基本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或社会组织力量,依托社会组织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定期组织老年人文化活动。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返回家庭专职照料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子女或近亲属提供照护技能培训或其他支持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老人心理辅导、关系调适和精神慰籍上的优势,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解决个别化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和当地的村委形成联动工作模式,开发和挖掘传统文化工艺品项目,比如剪纸等,既可以补贴留守老人的生活开支,又可以使得留守老人在其中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模式,解决留守老人精神空虚和消极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还可以积极开展各项老年人交流活动,比如戏曲交流展示等,促进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最大程度地预防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培养老年人适当的兴趣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4.3. 自觉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从村委和社区层面来讲,应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驿站,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应包括身体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和法律知识普及等服务,能够为老年人答疑解惑,从而打消老年人在自身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疑虑和问题。同时还应建立由党员、村干部等组成的留守老人帮扶队,采取“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工作机制,为农村的留守老人送去精准化的服务。村委或社区应牵头建立邻里互助小组(颜刚威,2020),一方面能够为留守老人提供最近的服务支持和帮扶,另一方面改善邻里关系,形成和谐有爱的共同体,从而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政府可以牵头,由村委出资策划,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要为农村留守老人建立使用的健身场所,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开“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文化普及方式带动老年人的积极情绪,增加精神上的愉悦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改善留守老人孤独的心理状态(张环宇,2022)。

4.4. 发挥家庭作用,积极改变老人观念

从家庭层面来讲,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和改善子女在赡养老人中发挥的功能。作为子女要传承孝道,不能因为不在父母身边而逐渐地疏远父母,逐渐淡化关心父母和赡养父母的传统孝道,相反不在父母身边更应该多和父母交流,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上的状态,真正让父母感到家庭的温暖,减少心理疾病的出现。同时应积极改变农村留守老人对于养老院、敬老院的抵触情绪,引导农村留守老人逐渐接受社区养老和互助养老的新观念,与此同时也应增加社区宣传和公益讲座,使得留守老人能够从自身做出改变,积极参与社区内各项活动,减少对与子女缺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5. 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经存在已久,该群体的心理状态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立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现状,从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层面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够真正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老人家庭是否和谐,乡村振兴是否有成效。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要全方位地了解农村发展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农村工作的标准,巩固提升农村民生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卜艳艳(2019).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32(15), 120-121.
[2] 高鹃(202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难题的破解路径.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4(5), 43-49.
[3] 耿开强(2023). 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基于山东省滨州市A村的调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3(1), 54-57+70.
[4] 王鲁豫(2019). 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保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38(1), 71-74.
[5] 武亚晓(2020). 浅谈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 心理月刊, 15(12), 22-23.
[6] 习近平(202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
[7] 颜刚威(2020). 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4), 19-22.
[8] 张环宇(2022). 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16), 55-57.
[9] 朱宝雯, 刘燕(2023). 乡镇社工站建设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42(2), 40-46.
[10] 邹湘江, 吴丹(2013). 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 人口学刊, (4), 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