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Think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DOI: 10.12677/OJLS.2023.114428, PDF, HTML, XML, 下载: 221  浏览: 331 
作者: 方雅婷: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培育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of Rule of Law Cultivation of Rule of Law Thinking
摘要: 大学生作为最大体量的新媒体使用群体,新媒体运用的普及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新媒体作为全新媒体形态强势囊括了日常生活,对新媒体粘性最高的是大学生群体,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优化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是新媒体时代的全新需求。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largest group of new media user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also deeply affects their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a brand-new media form, new media strongly covers daily lif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highest stickiness to new media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thinking, and optimiz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legal thinking is a brand-new demand in the new media era.
文章引用:方雅婷.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J]. 法学, 2023, 11(4): 2997-3001.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3.114428

1. 引言

作为全新媒体形态的新媒体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重塑了新媒体的骨架。各类移动设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通过互联网这一终端接入各个用户并提供差异化的信息服务,并同时对受众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1] 。互联网与智能通讯设备的介入使新媒体成为人人可使用的平台,海量的信息流里囊括正负向的各类信息有待识别,大学生群体作为体量最大的互联网使用与参与者自然深受其影响。

大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知识素养水平与法治思维意识程度并不匹配,因此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关系着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甚至国家的前途命运。近期频发的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匿名平台对同学进行侮辱诽谤的新闻层出不穷,大学新生参与刷单被诈骗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刻不容缓。

2.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重要性

2.1.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推动学校依法治校环节

法治思维主要表现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及其原则对于人思想的影响 [2] 。个体差异性的法治思维因个人价值倾向、受教育程度、社会情境、家庭与交际关系的多维影响。法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法治思维也带有规范性。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毕业之际进入国家体制内工作者不计其数,无一不是佼佼之辈。毕业之际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会进入体制内工作,可以预想的是大学生们会逐渐走向我国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导职位,大学生们也是建设法治化、现代化国家的参与者、组织者与领导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3] 法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途径繁多,而高校一般采取统一的思政课或法治宣传讲座作为培育学生法治思维的途径,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自身意识觉醒与周遭环境影响,高校积极开展法治思维培育的重心应放在如何通过实际授课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完成授课任务,法治课程目标与理想应高于实际才能取得合格的教学效果。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法律知识,拥有法治思维,合理运用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最终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能使法治课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优化法治教育的过程使之规范化、系统化。

“法学教育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法学教育的发展、法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终诉求是培养能够担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新一代高素质群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提高尤为关键,是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败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一国法律教育的得失,有关于国家法治的前途。” [4] 法治教育的重量不言而喻,它关系着大学生个人也关系着社会和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

2.2.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畴,深化法治教育的内涵

当前高校开设的法治意识培育课程囊括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尚未具备独立性。而走向融合的法治教育课程是时代的趋势,高校通识性的法治教育课程也随时代变化历经了从独立逐渐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融合的局面。而法治教育内容的演变历史也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法制教育–法治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法治思维的培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心 [5] 。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不仅包含法学和思想政治学的学科知识,还囊括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科内容,研究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有助于深化学科知识,拓展学科的范畴,深化法治教育的内涵。

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存在的困境

3.1. 新媒体背景下的法治思维培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如今许多高校都在借助网络载体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没有把握住时代特点,依据现实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特点选择网络法治教学内容,还是将以往传统的、老旧的、枯燥的法治教学内容用在网络教学上面,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单一、乏味以至于缺乏吸引力 [6] 。这些问题都在干扰着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要对于这些问题及时做出应对,采取措施,抓住最新热点焦点事件,创新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最新的法治教育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2. 新媒体背景下的法治思维培育途径有待优化

基于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现实情况:大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无法匹配满足差异化需求,而每名大学生都有必修《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要求,高校往往采取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放映ppt的形式来讲授课程,一般情况下一名教师要兼任3~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往往一名教师就要对几百名学生统一授课。学生人数多,老师也无法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因此该课程的实际成效甚微,学生也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除课程内容枯燥陈旧外,授课教师一般缺乏相应司法经验仅仅依照课本授课,难以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核心要素是进行实践教学。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获得物质之外的乐趣与自由。法治思维培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使学生在遇到自身权益乃至他人权益收到损害时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高校中依旧采用停留于书面形式的法治内容传授,以传统教材为基,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抽象程度高、师生之间互动性不强、缺乏能引起学生共情的案例,教师与学生都在教学中感到乏力。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缺乏满足考试需求之外的目的,仅仅为了完成学分拿到高分,真正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况下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法律知识带来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一旦完成考试任务,学生大多将所学知识荒废无几。归根结底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目标仅仅停留在教材之中,难以从现有状态中升华,既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3.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个体法治思维淡薄

即便是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部分学生存在对法治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即使高校已经开展与法律有关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也积极通过班级群发布相关普法信息与防诈骗的新闻,但依旧没有引起大学生群体广泛的重视。一方面原因是部分大学生经历较少,缺乏足够社会经验,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单纯很少会遇到需要法律知识解决的困难,因此对法律知识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披着匿名昵称肆意发言,即使受过法律知识的熏陶,部分学生也会存在侥幸心理借助网络肆意发泄现实生活中的困顿与负面情绪,一些言论侵犯他人权益也不自知,直至舆论发酵过大,事态走向不可控的局面时才意识到言行已违反法律。这在现实中具体表现在:首先虽然大部分学生了解一些法律条文,但现实中遇到实际问题难以进行具体运用,存在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其次大学生们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下才会觉悟。

4.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路径

4.1. 净化新媒体环境,确保优质法治信息源

媒体行业自身的运营特性决定了充满噱头,抢眼球式的碎片化信息能够获取更大的流量,这并不利于法治信息的传播。传播环境决定这传播效果,良好的传播环境是实现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基础性条件。大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的协同互动,成为联动的有机整体是促成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维培育的良性前提。

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决定了大学生倾向也偏爱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法治信息,同时新媒体也是各类法治信息传播的源头。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粘性较强易受其影响,因此新媒体传播的法治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尤为重要。在法治实践中,诸多大学生犯罪活动都证明与接收的不良法治信息有关。因此,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水平必须从净化新媒体环境入手,利用各种法治手段扫除网上不良法治信息,营造健康和绿色媒体空间,给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提供优质法治信息源 [7] 。净化新媒体环境,确保优质法治信息源可从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深化网络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从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内容出发,坚持网络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8] 。二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手段扫除网上不良信息营造健康和绿色媒体空间。具体来讲,要在现行网络法律规范基础上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修改和废除不合时宜的传统媒体法律体系,通过“立改废”构建新时代符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行政机关在新媒体执法过程中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自动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司法机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和检察全过程,提升网络司法公信力和人民满意度。

4.2. 拓宽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路径

法治思维的培育是一项周期长、系统性强的历史性工程,我国也正处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意识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应该将社会也纳入到法治教育的场所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不同的传播活动参与者进行良性信息交换,能够使已有的知识得到升华与印证。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会逐步成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领导职位,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实践的累积,书本上的法律知识与现实案例只是投射在脑海中的一篇云彩,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借助各类大型节假日组织学校相关社团进行知法普法的活动,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人,比如进入社区向老年人法律知识的科普过程中深化法治意识,提升个人修养与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 [9] 。

5. 结语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是时代任务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背景,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热点、改进法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吸引学生提高对于法治精神、法治内容、最重要的是对于法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知识的深化依赖实践的运行,高校也可配合相关法治教育内容组织对应活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养有良好助益。

参考文献

[1] 李晓波, 舒晨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特点及其提升路径[J]. 科技传播, 2022, 14(11): 70-72.
[2] 陈金钊.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21(2): 77-9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4] 文件起草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5] 蒋东升. 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2.
[6] 司文超.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20.
[7] 黄佳. “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 31(1): 86-88.
[8] 蒋玉娟.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0): 80-82.
[9] 蓝邱勇.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化育理路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9):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