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域下《天净沙•秋思》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unny Sand•Autumn Thoughts and Its Three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System
摘要: 本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运用及物性系统对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和鉴赏,以客观的视角分析诗歌及其英译本,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天净沙•秋思》的及物系统在原诗及其三种英译本中是如何分布的?2) 《天净沙•秋思》的及物系统在原诗及其英三种译本中是如何实现的?以此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诗歌英译中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Abstract: The study is based on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Finguistics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ompare and appreciate Yuan Dynasty poet Ma Zhiyuan’s masterpiece Sunny Sand•Autumn Thoughts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It aims to address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from an ob-jective perspective: 1) How is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of Sunny Sand•Autumn Thoughts distributed in the original poem and its three English versions? 2) How is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of Sunny Sand•Autumn Thoughts in the original poem and its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realized in it? In this way, the study will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and guidanc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文章引用:赵孟娟. 及物性系统视域下《天净沙•秋思》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7): 2921-292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397

1. 概述

元曲起初流传于民间,兴于金,衰于明、清时期,是在金朝、元朝时期北方歌谣民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一种多元化文化产物,包罗万象,汇聚汉、蒙、女真、契丹等多民族及外来文化的精粹,因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音律节奏丰富我国传统文学内容和形式。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元曲走向世界舞台需要创造出精美译文,忠实传递其韵律和底蕴。目前,诗歌翻译的标准大多遵循文学作品翻译标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天净沙·秋思》作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其美学价值和人精神不可估量。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在美学观、社会符号学等理论框架下,对《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鉴赏停留在人际纯理功能层面。本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根据,运用及物性系统对《天净沙·秋思》及其英译本进行分析和鉴赏,探索诗歌英译中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及物性分析和文献综述

韩礼德(1970, 1973, 1985/1994/2004)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部分。而经验功能中及物性系统即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导。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1] 。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1] 。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 物质过程;2) 心理过程;3) 关系过程;4) 行为过程;5) 言语过程;6) 存在过程 [2] 。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build,break)来表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即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如my brother,house)或代词(如he)来表示 [1] 。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thinking)。表示感觉的动词有see,look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like,please等;表示认知的动词有know,believe,convince等。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 [1] 。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a process of being)。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归属类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哪种类型,其公式是“a是x的一种”。这两种关系过程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三种 [1] 。

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a process of behaving)。常用的动词有breathe,cough,sigh,dream,laugh,cry,watch,listen等 [1] 。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用的动词有say,tell,talk,praise,boast,describe等。 [1]

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常用的动词是be,此外还有exist,arise等。在每个存在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存在物(Existent)” [1] 。

本研究在语料库搜索有关《天净沙·秋思》英译本鉴赏的研究文献,发现《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鉴赏可分为四类:翻译美学、意境再现、比较分析、功能对等。1) 翻译美学:潘雪雪从翻译美学视角浅析《天净沙·秋思》三个英译本,从语言、音韵、意境三方面鉴赏《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译本 [3] 。付艳艳,杨沁从翻译美学视角浅析《天净沙·秋思》四个英译本,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之美来探讨古诗词英译的技巧 [4] ;2) 意境再现;马振涛在从《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看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中,通过《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总结文学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三个条件:意象的再现,情趣的传达以及审美意义的生成 [5] 。邹园艳在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中看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中,通过《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从意象重塑、意境合一、情感表达三方面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 [6] ;3) 比较分析:杨红艳在《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中,从这些译本中的指称、言内、语用角度探讨翻译中的得与失,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着手,重点解读翻译过程中各项功能对等的价值 [7] 。张倩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中,从文化层面、选词方面对《天净沙·秋思》三种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诗歌翻译中,尽可能地做到意境、形式结构的对等以及用词的准确,尽可能地表达出原作的神韵和意境 [8] ;4) 功能对等:张婷婷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中,从语义和语体两方面对《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进行简要分析。探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地位,译者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原文诗歌的韵律、修辞、语义、文章体现的主旨等因素,从语义和语体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对等,这样才更有利于原文诗意的表达 [9] 。

综上所述,以传统美学和翻译理论角度鉴赏英译本主观性较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诗歌的鉴赏停留在意境、韵律美、翻译理论实践等层面,忽略语言根本层面的探讨。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鉴赏《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研究。现有马词《天净沙·秋思》经典译文数余篇,本文仅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译本,即翁显良、丁祖馨和Wayne Schlepp译本为语料。因此,本次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运用及物性系统对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和鉴赏,尝试以客观的视角分析诗歌英译本,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天净沙·秋思》的及物系统在原作及其英译本中是如何分布的?2) 《天净沙·秋思》的及物系统在原作及其英译本中是如何实现的?以此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诗歌英译中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3.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物性分析

元代“秋思之祖”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借助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透露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 。

本研究将从过程类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三个方面《天净沙·秋思》进行及物性分析,见表1

Table 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Sunny Sand·Autumn Thoughts”

表1. 《天净沙·秋思》及物性分析

表1所示,此诗歌一共五个物质过程、一个存在过程和一个关系过程。

4.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及物性分析

本研究将对《天净沙·秋思》三则英译本进行分析,分别是中国译者翁显良、翻译泰斗丁祖馨和国外Wayne Schlepp。

翁译: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11] .

丁译: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12] .

Schlepp译: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oken heart at the sky’s edge [13] .

以下将逐句分析:

1) “枯藤老树昏鸦”

翁采用散文诗译将此句处理成一个物质过程和两个关系过程。“crows”作为动作者,“trees”作为目标,乌鸦盘旋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是关系过程,具体地说环境式关系过程,藤依附树生长。“the day is about done”是关系过程,是翁对原诗“昏”的补充说明,也是比原句多出的过程。翁译本中译出细节过多,英语辞藻过于堆砌,如在翻译枯藤老树时,翻译成rugged old trees,根据个人理解增译了原诗中所没有的the day is about done,读者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原诗是一首小令,语言简练,译本没有很好体现出原诗的语言特点。翁在翻译过程中个别用词过于随意,如“枯藤老树昏鸦”译文中添加动词“hover”和介词“over”,“小桥流水人家”中穿插动词“yonder”“sparkle”和形容词“pretty”,甚至加入了“on the far bank”的介词短语,诗歌中原文形容词与意象联合被分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意境合一,动词随意使用将原本孤寂的美感大打折扣。丁采用两个小句处理成一个存在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是存在过程,“Withered vines”是存在物,“hang”相当于存在过程经常出现的exsit,藤缠绕在树上,依附树生长,这个词效果不及翁老使用的“wreath”更为贴切。“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是物质过程,“Returning crows”作为动作者,“croak”则表现译者较多的主观感受。Schlepp采用形式对等处理成三个存在过程“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用三个名词词组言简意赅客观呈现,此情此景一百个哈姆雷特有一百种感受,正如文殊所谓“文字上,以名词及其附饰语,互有关联又很疏散地构成一幅静态画面,译者故意不用定式谓语,通篇不用英文句子形式,有含原作情味处,代表一种译风。”

2) “小桥流水人家”

翁将此句处理成一个关系过程和一个存在过程。“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是关系过程,“Yonder”作为识别者起确定作用,“bridge”作为被识别者,“over a sparkling stream”作为环境成分。“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是存在过程,“village”是存在体。丁将此句处理成一个存在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A few house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是存在过程,“house”作为存在体。“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是物质过程,“creek”是动作者,“below the bridge”是环境成分。Schlepp直译为“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Low bridge”“cottages”是存在过程,“Low bridge”“cottages”分别作为存在体。“stream running”是物质过程,“stream”作为动作者。客观的呈现,无限遐想留给读者。而翁和丁的译文翻译时遵守传统翻译理论,掺杂较多主观感受,试图创造出意境美。原曲的九个名词词组分别也被Schlepp译成九个英语名词词组;原曲中,只有“人家”不带修饰成分,译文中也是采取这种语法结构,形式对等十分凸出。

3) “古道西风瘦马”

翁将此句处理成三个物质过程。“traveler”是动作者,“this ancient road”作为目标。“the west wind”是动作者,“moaning”物质过程。“his bony horse”是动作者,“groaning”是物质过程。翁显良译本来看,译者语言丰富,很好地符合了英语形合的特点,选词准确,富有美感,传递出了一幅凄美动人的悲秋图。但是在原诗中,马致远只是将几个简单的景物进行罗列,而翁显良译本则是完整的句子。译者虽然发挥出了较大的主观能动性,给读者鉴赏带来巨大影响。丁采用一个物质过程,“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作为环境成分,“A lean horse”是动作者,“comes”是物质过程。采用拟人手法将真正的动作者诗人隐藏。Schlepp将此句处理为三个存在过程,“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分别作为存在体。Schlepp的译本更加注重形式,对这几个词组意象下了不少功夫,有几处词组用词有所欠妥,例如:lean nag中lean是褒义词,指人或动物时,意为清瘦而健康的,在此用来修饰马,与原曲意象距离。再者,nag在口语中指马,尤指老马,状况不佳的赛马。诗人马致远生活的元代还未出现赛马,形式对于韵律的要求也是颇高,Schlepp译本没有体现出原文的押韵实在是一种遗憾。

4) “夕阳西下”

翁将此句处理成一个物质过程,“trudging”作为物质过程,此词用在这里深切将游子跋涉万水千山,漂泊在外的哀愁表现淋漓尽致。“towards the sinking sun”是环境成分,隐形动作者为诗人,与中文原句大不相同。原句虽为物质过程,而夕阳作为动作者。丁将此句处理成一个物质过程,“The sun”作为动作者,“dips down”作为物质过程,展现出夕阳缓缓落下动态过程,意境优美。“in the west”作为环境成分。Schlepp采用直译将此句处理成一个物质过程,“The sun”是动作者,“westering”作为物质过程。

5) “断肠人在天涯”

翁将此句处理为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是隐形的诗人,“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作为环境成分,透露游子离故乡越来越远的无奈与凄凉。丁将此句处理成一个关系过程,“the lovesick traveler”作为参与者,“traveler”显然未表达出曲中人物身份和思乡之情。翁译体现了其“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要模仿其章法,可以完全摆脱原作的语序和句法,只有舍形取神,才能保持本色”的翻译观。“the end of the world”作为环境成分,这也是环境式关系过程。Schlepp采用名词词组将此句处理成一个关系过程,“one”作为参与者,“with broken heart”“at the sky’s edge”作为环境成分。“one with broken heart”比直译“traveler”稍微妥帖,还是未能完全表达出“断肠人”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羁旅情怀。

表2为原诗及三种英译本的过程类型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cess types between the original poem and its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表2. 原诗及三种英译本的过程类型对比

5. 总结

表2所示,本次研究发现三种英译本中主要使用到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出现较多,其次是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对诗歌英译中最大的意义保持译者的客观性,对诗歌英译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但由于及物性系统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界限不明确,对于诗歌英译本过程类型具体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Arnold, London.
[3] 潘雪雪. 从翻译美学视角浅析《天净沙•秋思》三个英译本[J]. 荆楚学术, 2016(3): 55-56.
[4] 付艳艳, 杨沁. 从翻译美学视角浅析《天净沙•秋思》四个英译本[J]. 鸡西大学学报, 2012(10): 12.
[5] 马振涛. 从《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看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23-126.
[6] 邹园艳. 从《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中看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J]. 语文建设, 2015(18): 81-82.
[7] 杨红艳.《天净沙•秋思》三个英译本比较分析[J]. 语文建设, 2016(27): 83-84.
[8] 张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的比较分析[J]. 知识文库, 2018(9): 223.
[9] 张婷婷.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天净沙•秋思》英译本[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5,27(2): 45.
[10] 顾延龄. 马致远《天净沙》的英译赏析[J]. 外国语, 1993(2): 12, 13-14.
[11] 翁显良. 古诗英译[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3.
[12]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3] Schlepp, W. (1970) San-ch’u: l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d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