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的途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Ways to Enha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Cast Soul and Educate People Effectively
DOI: 10.12677/AE.2023.137718, PDF, HTML, XML, 下载: 216  浏览: 30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晓芳, 张世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军事海洋与测绘系,辽宁 大连
关键词: 铸魂育人隐性衔接有效途径教学效果评价Casting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Implicit Link Effective Way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摘要: 高等院校提升“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使命来探索有效途径。思政教育应利用好专业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改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度,着力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通过合理规划“思政”定位及其边界,加强各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隐性衔接;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反思课程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计等,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fundamental training direct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dhere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moral education first”, and closely focus on the miss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improve teachers’ value recogni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cus on knowledge teaching and value guidance resonance; through reasonable plan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sitioning and its boundary, strengthen the implicit conn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each professional course; by evalua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lecting on the course teaching plan and improving the course design,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can be improved.
文章引用:孙晓芳, 张世崧. 提升“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的途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570-45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18

1. 引言

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尽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院校铸魂育人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它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其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所有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和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要在树人。高等教育院校为国家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工科类课程,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应着力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注重加强专业课思政内容的隐性衔接;然后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反思与改进,以提升“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实效,进而为国家培养使命担当、强军强国的优秀人才。

2.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是革命军人的灵魂。作为军队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铸魂育人的使命,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实效明显提高,但在教育的具体推进中却也多少存在育人、育才、育德之间相脱离的现象。专业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知识轻价值、重技术轻思想、重学术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专业课教师还尚缺乏在课程教学中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开展的深度及效度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程度。通过全员“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过程共享”“体验共享”来深化育人共识,矫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旨,深刻理解培养专业知识兴趣、积淀专业情感、弘扬专业先驱精神与专业课知识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2] 。

教师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应鼓励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坚持指导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对本专业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术旨趣。当学生与本领域专家学习甚至合作开展前沿研究时,他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志为祖国的发展服务,从而加倍努力。科研成果也是科技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优秀素材。“课程思政”要在传授有力度、有深度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温度、有热度的思想引导。专业课教师应树立教学目标与思想引导高度融合的教学观念,承担起知识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双重责任,充分凝练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范式和文化基因。

3. 加强各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隐性衔接

每一所高校的部、系或学院都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任务。以我们专业学员为例,就读4年,学习课程总时长为1236学时,其中专业课程618学时,多数专业课程都涵盖大量的基本原理、方程推导以及物理分析。如果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没能深刻理解育人理念,没有合理规划各门课程的“思政”定位及其边界,没有及时更新各专业自己的育人资源库,很容易出现相同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机械式重复,这就导致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够、相互支撑力度不足,大大淡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提升“课程思政”整体效能,要进行课程理论层面上的系统整合,合理规划各门课程的“思政”定位及其边界,找准与主流意识形态交叉的关键点位。协同育人的前提是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把握好分工的边界,又要明晰合作的重点。各门课程所发掘的育人资源对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应各有侧重。比如,《海洋导论课》就应进行“大国崛起、捍卫海洋主权”的家国情怀教育;《流体力学》课则应注重“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教育;而《物理海洋学》课则应注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出本门课程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效应,科学认识到本门课与其他课程在融入“课程思政”上的差异性问题。通过建立新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等,建立本专业特有的“思政”资源库,进而更深层次地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联动。至于课程内容和教材层面上的系统整合,应注重“思政课程”与专业类“课程思政”的逻辑性和互动性。在设计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材结构时,要实现在知识结构上层次递进,争取在育人效益上共同发力。

4. 基于育人效果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4.1. 育人效果反思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既能够反映“课程思政”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的结合程度,也能够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以及指导员等,评价的依据是结合课程所撰写的论文、研究报告或专题座谈心得。将教学效果评价与课程设计的预期相结合,不仅能为后续“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基于学生思想的发展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是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反思应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一是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是否深刻;二是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课知识的结合是否有机;三是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是否是内涵式融入;四是教学的切入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调控是否合理等 [3] 。

4.2. 改进建议

基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的反思,教员应结合课程教学计划,不断改进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材等。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课程思政”的设计,要注重“术道结合”,既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也要注重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不科学地借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简单地从形式上将“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中,很容易造成“简单拼接内容”“生搬硬套思政”等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授课应探索研讨式、翻转式、虚拟式等新形式,着力提升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当然通过网络数字特效技术将课程中的先进人物、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以行之有效的动画、微视频、场景虚拟等形式展现,以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也是有利于拓展思政效益的最大化和高效性。

以《流体力学与海洋学实验》课程中内孤立波实验为例,具体介绍一下“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内孤立波知识晦涩难懂,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构建问题牵引–任务驱动–自我探究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提问学习内孤立波的原因,引出各国潜艇在深海大洋航行时,曾因遭遇内孤立波发生艇毁人亡的惨剧,进而引出到目前为止,能够成功自救的也只有我国的某潜艇,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在学习内孤立波生成机理时,通过实验任务驱动学生了解塌陷参数与波形关系,在学生自主完成造波的同时,也隐式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洋的初心。最后在学习内孤立波运动特征时,通过虚拟仿真场景展示,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动画中探究水体的运动规律,进而唤起学生认知海洋的热心。威胁潜艇活动的内孤立波,通过实验 + 仿真的手段被立体化地演示出来,真正实现了透明深海大洋,这大大点燃了学生应用海洋的信心。

5. 总结

通过改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度,通过合理规划“思政”定位及其边界,通过反思“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建立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再将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改进课程内容、修改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计,最后巧妙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知识,实现技能传授有温度,搭建德育与学术知识的桥梁,完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致谢

本文撰写的灵感来自学院在2021~2022年组织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系列培训。感谢高教国培教师对大思政背景以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必要性的相关介绍;感谢学院政治系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的解释与相关思政做法的讲授;最后要感谢本教研室教师在铸魂育人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途径探索。

基金项目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育教学类基金项目《海洋流体动力学创新教学途径探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J]. 人民日报, 2016(1): 1-2.
[2] 周松, 邓淑华.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49): 58-59.
[3] 王景云. 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6): 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