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有效方式的质性研究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Homework of Middle Grade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DOI: 10.12677/AP.2023.137335, PDF, HTML, XML, 下载: 260  浏览: 423 
作者: 许 可: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家长参与积极情绪Parent Participation Positive Emotion
摘要: 本研究对22位三、四年级小学生家长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方式包括沟通行为、支持行为、培养学业责任心行为和情绪调节行为四个方面。家长参与家庭作业前对学习环境的布置、家校沟通、作业情况的了解;参与中的陪伴与积极关注、解答引导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Abstract: This study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2 parents of third and fourth grade pupils. It was found that parents’ involvement in homework includes four aspect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supporting behavior, cultivating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behavior.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arrange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and homework before participating in homework,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pany and active attention, solution guidance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许可 (2023). 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有效方式的质性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7), 2718-272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35

1. 引言

家庭作业是中小学生在校外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之一。Cooper指出,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主要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社会的人格特质。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萌芽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一些复杂作业上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参与到家庭作业中(高翔,2020)。

父母参与是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一种,指父母进入到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导或支持来促进子女的身心发展(陈淑梅,张琬,李燕,2020)。但每个家庭的构成、父母的教养观念都有差异,父母参与家庭作业对于学生的作用也有区别。Patall E.A.等人发现受过相关训练的父母参与学生的家庭作业可以提升家庭作业完成的效率,家长参与与小学生的成绩呈现正相关;而Xu J.Z.等人发现家长对五年级学生的帮助反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成绩。因此父母参与家庭作业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是否参与,而在于父母如何有效的参与能帮助小学生的发展。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业压力增加,主要在于英语科目的增设和数学题型的变化(李文和,2017)。近些年网络上也频频出现一些家长因辅导孩子家庭作业而生气住院的新闻。不难看出一些家长头疼于辅导孩子作业,同时一些学生存在家庭作业完成困难的情况,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国内成绩较好学生的家长来探究有效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方式。

回顾以往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都将家庭作业父母参与的方式集中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比如Cooper认为父母参与方式有三种,包括立即参与,自助支持和清除干扰。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四种类型,包括家庭辅导、支持学习、教学辅导和管理参与。但在生活中,家庭作业从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本研究将父母参与方式分成正式完成作业前、完成作业过程中以及完成作业后三个阶段。

父母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是必须的,但以往研究主要在探究父母参与对学生的影响上而没有探究什么是有效的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方式。因此,本研究希望探究一个连续性的有效的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方式以及效果,通过对访谈材料的质性分析,总结出家长参与的共同特点,探讨有效家庭参与的结构维度,为家长参与孩子的作业提供有效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目的性取样法,抽取了福州市某小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五名学生的家长进行访谈,共22名,母亲19名,父亲4名。男、女生各11名,三、四年级各11名。

2.2. 研究工具

2.2.1. 访谈提纲

查阅相关文献后与心理学家、教育学专家和小学任课老师探讨后进行半结构式提纲编制。在预访谈了5位家长后(同样来自上述小学,学生成绩较好的家长),将结果与专家进行讨论,经过专家指导后删除了题意重合的题目,最终的提纲有17道题,涵盖了参与前、参与中和参与后三个过程。

2.2.2. 质性资料工具

采用QSR 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可以对录音和文本材料进行数量化及编码等操作。

2.3. 研究过程

2.3.1. 访谈

选择在家长空闲时进行深入访谈。

2.3.2. 转录

将所有访谈音频转换成文本,再进行两次检查核对确保音频和文本内容一致。访谈时间在10~24分钟以内,共有316分钟访谈音频,形成了65,879字的文本材料。

2.3.3. 编码分析

在阅读文本时采取主动“投降”的态度,将自己的预想和假设先悬置起来,以防影响后期的分析,让资料呈现最初的意义。在熟读转录文本时关注在访谈过程中的相同点、不同点、重复的内容以及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情绪情感、语气和态度等内容。在对转录资料熟悉后,采用开放的态度进行逐句分析。先将原文句子标注出来,简洁概括句子大意形成摘要。接着从摘要中发现主题,再探询主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形成聚类主题,再对聚类主题进行概括,形成理论主题。

3. 结果

3.1. 编码结果

根据文本分析,共形成46个编码节点(46个编码节点在节点举例当中),最终形成表1的编码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coding nodes

表1. 编码节点结果

3.2. 有效的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方式的节点分析

3.2.1. 参与前的行为

父母参与家庭作业的主要方式是沟通,包括与学生家庭作业计划的沟通,了解作业情况的沟通以及家校沟通。

(1) 计划安排沟通指父母是否针对孩子的家庭作业给予了时间安排。有13名家长明确表示“(学生)自己计划”,有6位家长“会(给孩子)规划”。

(2) 了解作业情况指父母是否了解孩子作业内容,而参与访谈的父母都表示了解孩子每天家庭作业的内容。

(3) 家校沟通,即父母与学校课任老师的交流。参与访谈的父母全部都与老师有过沟通。

图1显示了与参与前行为相关的11个编码节点的频次。在频次最高的前5个节点中,都包含了三个二级指标的内容。其中“家校沟通”这一指标里“会沟通”占100%;“了解作业情况”里“了解作业”占50%,“知道作业”占50%。在“计划安排”指标里,“给计划”占27.27%,“独立完成”占22.72%。

Figure 1. Behavior befor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proportion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coding node (%)

图1. 参与前行为——沟通行为编码节点频次占比(%)

3.2.2. 参与中行为

包括支持行为、培养责任心行为和情绪调节行为。

Figure 2. Participating behavior: Frequency proportion of supporting behavior coding node (%)

图2. 参与中行为——支持行为编码节点频次占比(%)

(1) 支持行为,强调父母在参与中的非指导性行为,包括学习环境设置、陪伴关注以及作业时长了解。学习环境指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外部环境,父母普遍认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是首要的。

陪伴关注指父母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是否关注学生的情况。有18名家长都表示会“偶尔关注”,10名家长提到“各干各的”。

作业时长指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完成作业时间有1小时以内(占22.72%),占比最大的是1~1.5小时(占59.09%),部分学生需要2~2.5小时(占13.63%)。

图2显示了与参与前行为相关的10个编码节点的频次。可以看出“安静”的房间设置占据最高的频次,说明环境的布置十分重要。

(2) 培养责任心行为,包括解答问题以及检查作业。在访谈中11名家长表示“不直接给答案”,11名家长表示“引导”。说明家长不会给学生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引导”等的方式来解决。

检查作业指父母在完成作业后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作业。12名家长让孩子“自己检查”,其余10名家长则“会检查”。

Figure 3. Behavior in participation: Proportion of frequency of coding node for responsible behavior cultivation (%)

图3. 参与中行为——培养责任心行为编码节点频次占比(%)

根据图3可以看到,不给予作业上的奖励占比最大。还包括了“自己检查”“不直接给答案”。

情绪调节行为,指父母调节自身负面情绪。多数父母认为“偶尔急躁”“会生气一下”“有时不耐烦”的情况是存在的,也有部分父母“平淡”“没感觉”。但父母缓解这些情绪的方式比较统一,通常都是“调节”“控制”。图4结果显示,最高占比频次“急躁”说明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但“控制”(占50%),“调节”(占40.9%)和“反省”(占27.27%)都占有很大频次,说明家长能及时调整的。

Figure 4. Participating behavior: Frequency proportion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behavior coding node (%)

图4. 参与中行为——情绪调节行为编码节点频次占比(%)

3.2.3. 参与后行为

参与后行为主要指父母是否会制定奖惩机制。访谈中20名家长明确表示“没有”。

4. 讨论

4.1. 与以往国内家庭作业父母参与方式的内涵比较

本研究认为,父母参与方式可以分为参与前、参与中和参与后三个过程。与以往研究相比,有相似之处。例如顾应凤(2015)的研究指出参与方式包括家教师沟通、作业归类、参与互动、作业反馈、提供支持、培养自主性、常规监督、直接指导。但本研究的划分方式更符合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现实过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会提到培养自主性(刘海波,2021),但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家长已经不再强调培养自主性,在低年级已经培养了。这也提醒家长,最好在学生低年级的时候就培养自主性。这一观点与黄书莉(2020)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同时,本研究在方式上提出了前人未提到的“培养学业责任心行为”。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责任感”的定义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是一个人对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任务的自觉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达成“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不能仅依靠成年人的口头教育。

4.2. 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的问题

4.2.1. 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内容较少

参与访谈的每一位家长都会和老师沟通,主要方式是“家长群”和“家委会”。家长表示只有在学生出现成绩问题或学习问题上的时候才会与老师交流。

4.2.2. 辅导家庭作业过程家长出现的负面情绪

在访谈到家长辅导作业过程中出现何种情绪的时候,只有1位家长表示自己的情绪是“欢乐的”,12位家长提到了在辅导作业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急躁”的情况。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家长下班后还要参与学生的作业,本身已经疲惫;而小学生的作业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简单,难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在看似简单的题目上也会出错。

4.2.3. 家长对于参与家庭作业的担心

在询问到家长对于参与家庭作业的想法时,不少家长认为“陪伴”和“关注”是必须的,但也担心孩子会养成“依赖”的习惯。Clemmitt的研究也发现如果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会损伤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4.3. 家长有效参与家庭作业的建议

4.3.1. 参与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1) 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要有所了解

本次访谈的所有家长都了解学生每天要做什么作业,家长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利于把握学生的作业时长,如果作业内容没增加但耗时比平常久,则需要家长及时监督学生的情况。

(2)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访谈中绝大部分家长都提到要给予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不看电视”“不打扰”“门关着”的目的都是为了安静。

(3) 有效的家校沟通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问题会在家庭里反映出来,学校中产生的一切困难都可追溯到家庭”(谢扬,2020)。从本次访谈结果来看,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内容比较单一,集中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建议家长可以主动学习家校沟通的理论知识,明确自己在家校沟通中的角色与作用。

4.3.2. 参与时的行为要恰当

(1) 控制负面情绪,保持正面情绪

多数父母会出现急躁情绪,尽管父母意识到朝孩子发脾气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但有时候难控制当下的情绪。缓解方法有两个,一是“表达抑制”,当父母觉得自己急躁了,可以让配偶来参与。二,“认知重评”,父母出现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的想法,应该考虑到小学三四年级的课程和以前的有了很大差异。

(2) 解答问题主要通过引导

在访谈中父母都有提到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有三个要点,包括“不直接给答案”“所有问题统一来问”,引导就是“给思路”“讲方法”。好处在于,不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

(3) 自主检查作业和订正作业

建议父母让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作业和订正作业的习惯。访谈中有1位父母提到,因为老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所以每次提交的作业都是全对,家长认为“他交上去的作业很漂亮,但老师看不出真实水平”。

(4) 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

从父母的反馈结果来看,大多数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三四年级后都能“独立完成”并“自觉完成”作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大脑控制系统有所提升,独立意识也慢慢出现,的确不再需要父母的全程陪伴。

参考文献

[1] 陈淑梅, 张琬, 李燕(2020). 父母参与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教师支持和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效应. 中国特殊教育, (12), 76-82+75.
[2] 高翔(2020). 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3] 顾应凤(2015). 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宁波: 宁波大学.
[4] 黄书莉(2020). 小学中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5] 李文和(2017). 上海市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6] 刘海波(2021). 父母参与家庭作业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7] 谢扬(2020). 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