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Path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OJLS.2023.114380, PDF, HTML, XML, 下载: 203  浏览: 349 
作者: 李潇如: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网络舆情高校法治建设治理Internet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ies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摘要: 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网络舆情影响不断扩大。随着校园网络的逐步发展,高校网络舆情逐渐在校园舆情中占据主导地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当前网络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和谐校园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法治建设视域下,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仍存在法治生态环境欠缺、治理体系尚未完善、治理法律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为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净化法治生态,完善舆情立法、健全法治体系,强化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成效。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networks has changed the way information is disseminated and people’s lifestyles, making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expand continuously.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ampus networks,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radually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campus public opinion. 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network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upright cyberspa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re still exists a lack of rule of law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erfect governance system and unsound governance legal mechanism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legal propaganda, purify the rule of law ecology, improve public opinion legislation, improve the rule of law system, strengthen technical means, optimize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文章引用:李潇如. 法治建设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 法学, 2023, 11(4): 2647-2652.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3.11438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1] 法治是应对网络空间特殊性的必然选择。网络空间极大特点是其复杂性,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有效手段进行治理。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网络舆情治理的多元性和难度不断增大,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和技术革新的高速发展,增加了舆情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高校网络空间作为整个网络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放在法治建设视域下考虑,高校舆情治理对于实现高校网络空间法治的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探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深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有利于落实高校网络法治建设,实现高校和谐发展,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对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法治建设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 [2] 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性,需要在法治建设视域下思考。

2.1. 网络舆情的裂变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工具和平台,网络的便捷性功不可没,人们可以随时随实现信息交流,享受文化传播、生活服务等便利,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网络平台言论自由开放,信息来源广泛,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不断涌现,任何平台或设备都可以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对象和现实环境的特殊性,极易出现内容碎片化、表达情绪化、意见极端化等问题,易使信息出现裂变,从而使得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更加困难。若一旦有不良不法信息融入,就有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加上有关网络立法相对滞后,教育引导不到位,社会公德缺失,监管技术不利,往往会诱导网络空间中多元主体产生非理性的情绪或行为,甚至会引发矛盾冲突。

2.2. 高校场域的复杂性

“基于主体、环境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情极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隐形战场’。” [3] 高校网络是师生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师生的社会参与、信息交流和舆情传播提供了平台。高校网络舆情包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些看法和意见在高校网络中传播,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高校网络中的舆情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构建和谐校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大学网络中的舆情,因为它既可以加强良好舆情的诱导作用,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也可以夸大不良舆情的负面作用。若不能及时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发展极有可能偏离正确轨道,削弱主流思想的引领作用。

2.3. 法治建设的急迫性

一方面,在法治建设视域下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和法治信仰。当前社会,随着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不仅要急迫教育学生积极行使公民权利,更要教育学生不滥用权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实行自治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属于高校治理的重要范畴。高校相关法规条例是依法治校的强有力保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的有效落实,将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3. 法治建设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

法治建设视域下,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法治生态环境欠缺、治理体系尚未完善、治理法律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3.1. 舆情的法治生态环境欠缺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更新换代频繁,网络舆情出现了新的特点。网络舆情极容易被操控,当涉及到一些关于学校的重大事件报道时,某些不良网络媒体会对事件进行随意包装或是刻意解读,在对事件描述中融入自身情感,从而极易掩盖事实真相,使了解事件方也产生片面化的观点和解读。新媒体裂变式传播态势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更新、传授跟不上微博传播的速度,高校舆情治理中缺乏法治思维的应用,通过网络发声应对网络舆情的效果甚微,难以平息舆情事件给高校舆情带来的非理性情绪 [4]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法治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应用的忽视。当前,法治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必要性还未得到全方位的重视,部分高校忽视了网络舆情对学生、对学校的影响程度,对其冲击力认识不足,未能对网络舆情树立一定的危机感,缺乏科学的网络舆情观念,从而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治理的难点、问题,对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也不到位,存在很多问题。二是高校学生欠缺对把法治思维应用于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当前90后及00后的青年一代是在网络上活跃的主力军,他们自身阅历较浅,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弱,情绪波动较大,面对一些网络热点问题,极易产生情绪化的表达,因此不能理性或是深入地参与话题讨论。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先进代表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引领新时代社会舆情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弘扬正能量和时代主旋律。高校学生也需要增强自身法律素养,在思考网络舆情事件是融入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避免误判和盲目从众。

3.2. 舆情治理体系尚未完善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更具瞬时性,容易在舆情发布后,在极短时间内被推向高潮。高校师生相较于其他群体来说,在互联网消耗的时间更多,因此在舆情传播过程中,信息在群体之间传播的更加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呈现爆炸式的指数增长,信息一经发布,其传播速度便难以控制,只能努力引导至正确方向。由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不得不面临微博、微信、新闻头条等新兴媒体的冲击,还更要关注一些微视频和直播等新的传播方式,这些都对高校新闻宣传和舆情工作是一种极大地挑战。第一,缺乏协同合力,联动性较差。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系统完备的工作,需要长远规划、长期坚持、全员配合、潜移默化、逐渐推进,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使其与院系之间相协调,构建一支统一协调的队伍,同时明确领导者、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工作合力。然而现实是高校的宣传部门负责了几乎所有的工作,并未统一各方形成合力,且缺乏组织和专门的指导培训,导致工作收效甚微。第二,管理方式单一,资源整合不够。高校内部虽然已经设立了从上到下的媒体宣传部门,官方宣传平台也已经建立,但是缺乏统一引导和资源整合,创新工作也不到位。校园媒体宣传的很多内容只是昙花一现,仅有爆发力缺乏持久力,并且行政色彩浓厚,吸引力不够,更新的频率也没有周期性。这些都导致高校师生对宣传内容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参与度大打折扣,从而不愿主动在网络平台发表观点评论,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失去了有效资源。第三,监督能力欠缺,监控难度较大。高校师生对新媒体手段和平台的应用之广泛、速度之快,传统的监测系统已经无法对网络舆情实行有效监管。同时当前网络中存在的一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爱好的人群汇聚成的庞大社群,也使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增大。

3.3. 舆情治理法律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立法和执法环节都尚未引起重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定,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不足,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环节和程序的混乱。网络舆情治理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加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传播环境的落后,导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细化方案未能完善,配套的法律机制也较为滞后。而且舆情治理法律机制不健全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职责不明晰,权利交叉重复,工作细分不到位。此外,目前高校极流行在微平台上进行信息发布,内容多是非正式、非官方的观点言论,例如日常所见所闻所想,言论发表也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因此舆情走向难以把控。相比于传统媒介需要层层审核或人工审核,新兴媒介的舆情审核机制尚不健全,舆情走向难以把关。信息把控的缺失,一方面开放的平台得以建立,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言,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会导致网络舆情鱼龙混杂,让高校管理人员猝不及防、无所适从,合法的、健康的信息进入公共视野中,同时违法的、不良的信息也会涌现出来。若不做到防患于未然,未能提前进行信息把控,一旦消极言论在社会发酵,便会迅速引发舆情危机,再进行舆情治理也只是难上加难。高校目前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多停留在道德引导层面且非常被动,治理方式相对机械保守,防范意识不足,以至于舆情预判不足,导致信息突发时缺乏及时捕捉能力,尤其是在法律制度约束上仍然欠缺,监督力度大打折扣,舆情治理前期工作收效甚微。

4. 法治建设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选择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具体而言,要加强法制宣传,净化法治生态;要完善舆情立法,健全法治体系;要强化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机制。通过凝聚各方合力,使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舆情治理规范化,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水平。

4.1. 加强法制宣传,净化法治生态

第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法制宣传,提高网络舆情参与者的法律意识。网络法制宣传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宣传应该都要到位。随着网络法制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可以保证网络执法部门行为的统一性,也可以让众多网络表达的参与者明白,在网上发表评论并非无原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论,减少传播低俗思想。通过在网上传播法律制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网上权利和责任。如果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将采取法律手段解决,同时,学生也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第二,法治与德治是相互关联的,律人与律己是相通的。对于在高校里参与网络舆情的师生来说,多了解网络领域的法律知识,有助于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科学思考,理性决策,明确自己作为舆情的传播者、发送者和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舆情传播者要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和准确性,依法传播,充分保障其对信息源的风险控制权;舆情发送者要确保网络舆情安全,理性、准确地传播合法舆情,及时、有效地阻断非法舆情的传播;管理者要依法规范舆情内容和方式,知晓并接受师生的监督,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第三,在依法进行的网络实践和运行中,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教学、专题讲座、宣传广播或学校集体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教育措施,努力消除法律强制措施带来的内部阻力和负面情绪,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教育队伍,完善网络道德教育信息库,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占领舆情宣传的重点领域,营造清朗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4.2. 完善舆情立法,健全法治体系

建立健全法治基础,才能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支撑 [5]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立法部门应该制定相关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并且对网络舆情的规范进行明确规定。国家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行政法规,以统一相对零散的法律文件,特别是要避免内容的不一致,并针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发布明确的规定。对于涉及网络舆情的法律问题,国家执法部门要给予正确解释,使立法更加有效。此外,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立法也应不断修正,使其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不要经常修正以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第二,高校需制定并完善本校有关网络舆情治理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在考虑到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相关规定,并进行细化具体化,以校规校纪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在制定规则时要遵循公开、合法、正当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严格执行和民主监督,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实现。第三,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合法的程序体系。程序的公正合法可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合法,因此,高校需要在舆情管理的各个阶段保持其程序的合法性。高校必须主动向学生公开本校的规章制度,着重强调对学生权益有意义的规定,并告知学生有上诉的权利,以及具体的执行方法和期限。例如,对不公正和威胁学生安全的舆情应首先考虑法律问题,如果发生损害,应在国家赔偿制度的基础上给予受害者更高的赔偿。起诉和信息披露应积极保护教育公共领域事件当事人的隐私,避免当事人收到二次心理伤害。

4.3. 强化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机制

为使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重视网络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利用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监控机制和高校舆情监控软件,对论坛、校园网和自媒体的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管理。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舆情监控,把控高校舆情管理形势和走向。为了把控网络舆情的质量,跟踪舆情的发展,严防网络舆情的危机,必须建立“人员、制度、技术”三方面的监控体系。舆情出现前,要对发布的信息质量进行把关,过滤掉违法、不健康、不道德的舆情,确保信息质量得到严格控制。舆情出现后,要遏制不必要的信息传播,还原真相。要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完善事件数据库,打造智能检测平台和数据库,全面掌控网络舆情主动权。同时,要加强网络监控的硬件保障,提高检测和过滤的效率,牢牢掌握高校舆情动态。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挑战,监控和封堵不是最终目的,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舆情,弘扬主旋律,凝聚社会正能量才是根本目的。因此,高校应充分考虑讲师和学生的合法合理诉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言论自由权,利用网络技术监控校园舆情动态,及早发现影响讲师和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并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术和专业优势,对社会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科学判断,帮助讲师和学生消除谣言和猜测的影响,引导舆情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努力对网络舆情产生积极影响,营造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活动健康发展的环境。

5. 结论

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探索并构建出一套高效可操作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进步,为正确辨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发生发展及有效防范、科学管控和规范处置网络舆情风险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依据和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01.
[3] 李阳. 法治和理性: 全媒体语境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3(3): 67-70+90.
[4] 刘懿. 在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及对策研究[J]. 大学教育, 2021(1): 107-109.
[5] 刘英侠, 张笑雨, 孙彬吉. 高校统战工作制度体系构建研究[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4):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