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我国邮票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Digital Technology Enabling Chinese Stamp 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DOI: 10.12677/ASS.2023.127491, PDF, HTML, XML, 下载: 263  浏览: 4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王 睿: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数字技术邮票文化文化传播Digital Technology Stamp Cultu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邮票作为记录、展示、传播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国家名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数字技术与邮票文化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文化、审美价值。通过分析我国邮票文化的演变历程,对邮票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数字技术与邮票的结合方式,坚持科技赋能邮票文化,创新邮票艺术展现形式、开发邮票设计样式形态,从而推进我国邮票文化有序蓬勃发展。同时,依托数字媒体网络平台,发挥我国邮票文化信息传播媒介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record, display and spread a country’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stamps are known as “national business cards”. With the rapid rise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tamp culture has been the general trend, and has formed a unique economic,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ving course of Chinese stamp culture, deeply consider the value of stamp culture,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tamp, adhere to enabling stamp cul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e stamp 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mp design patterns, so a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amp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relying on the digital media network platform, we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hinese stamp cultural information media, further exp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王睿. 数字技术赋能我国邮票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591-359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7491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互联网+”、“数字化+”等数字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结合,数字技术与邮票文化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提出要“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 [1] 因此,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思考数字技术融入邮票设计的方式及邮票文化传播路径,对于促进我国邮票文化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我国邮票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邮票文化形成于近代,邮票于方寸之间浓缩了近代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时代风格鲜明,根据具体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2.1. 模仿萌芽时期(1878~1911年)

1878年,晚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了中国第一枚邮票,为了体现统治者权威,以“龙”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因此称为“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由此拉开序幕,1885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套有水印的邮票——小龙邮票,1894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万寿票。1896年,晚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并制定了相关邮政章程,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邮政主权实际上由洋人掌控。

2.2. 扬弃中发展时期(1912~1949年)

从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以分为中华民国邮票和解放区邮票两个部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民国邮政”,设立专职绘图员,发行的邮票主题多为政治人物、交通工具等,发行的多套邮票都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印制技术先进,成品精细。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赤色邮局,为适应革命通信需要,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发展赤色邮政,1930年赣西南赤色邮政发行了第一套邮票 [2]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成立,实现了赤色邮政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

2.3. 自立探索时期(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授权设立邮电部,实行邮电合一,在之后的第一届全国邮政会议上明确了新中国邮政是始终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邮政” [3] ,突显出了邮票自主权。1949年10月8日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此后,邮票设计、发行工作有序稳步推进,邮票主题日益丰富,及时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成立了专业的印刷厂,邮票印刷技术和质量大大提升。

2.4. 繁荣发展时期(1979~1991年)

改革开放以来,邮票设计群体不再局限于专职设计师,画家、平面设计、美术人员等艺术工作者加入进来,邮票设计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选取的题材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进一步突显,设计、发行了票中票、小本票等新的邮票品类,并在国内举办邮票评选活动,向大众推广邮票文化,同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邮票印制技术日渐精益。

2.5. 多元化创新发展时期(1992~至今)

自1992年起,邮票上使用的字样由“中国人民邮政”改为“中国邮政”,并添加英文字样“CHINA”。1999年,我国承办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邮票文化的独特魅力,邮票设计对外交流合作也不断加强。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邮政逐步向现代邮政转型,邮票设计、印制工艺不断进步,推进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邮票的融合发展,并在2004年印制出全世界第一套多媒体邮票。此后,我国邮票在多元化发展中不断创新,邮票文化进一步传播。

3. 数字技术赋能我国邮票文化创新发展的价值思考

我国邮票文化意蕴深厚,蕴含着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持续发展,突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3.1. 经济价值

邮票自问世起就在通信领域作为邮资凭证使用,这是邮票最基本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人们的通信方式持续革新、通信途径大大拓宽、通信质量稳步提升,人们日常通过邮件、手机应用等途径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进行联系和交流。这就导致传统通信方式迅速衰落,邮票这一古老的通信载体也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邮票邮资凭证的实用性日渐消退,邮票的经济价值体现也逐步转化,由作为邮资凭证体现寄递价值转化为少数人的集邮爱好体现收藏价值。

虽然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弱化了邮票的通信价值,但也为集邮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集邮方式,呈现出邮票自身独特的收藏价值。2022年,中国邮政就在线上宣布成立全球首个元宇宙邮局,作为数字化虚拟邮局,利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推出邮政特色数字化服务,通过数字艺术创作、产品数字化等方式融合发行邮政数字藏品,并发布了首套AI“航天主题”数字邮票藏品。这不仅为邮票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打造了优质丰富的数字内容,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3.2. 文化价值

我国邮票的出现虽然比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邮票的国家英国晚了将近四十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文化内涵,是一部“微型百科全书” [4] 。

一是时代特征属性鲜明,民族底蕴深厚。不同时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特定的时代特征,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在邮票上找到相关记录,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现实载体,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中国邮政提炼出邮票中的文化元素和经典代表,融合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推出内涵丰富、趣味性强的文创产品,既是对经典邮票文化的重新解读,也促进邮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二是推动文化信息传播,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日常生活中开展的邮票展览、邮票设计比赛等活动发挥出邮票文化寓教于乐的文化育人价值,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文化自信意识。邮票文化不是我国独有的,而是全球性文化,在数字技术背景下,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传播媒介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通过集邮这一文化活动,文化信息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国集邮爱好者可以从一枚小小的邮票中领略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曾发行过表现中国算盘文化的邮票 [5] ,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成效显著。

3.3. 审美价值

邮票作为西方“舶来品”引入我国,我国邮票设计在起步阶段只能模仿甚至直接照搬西方邮票的设计样式,之后,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我国邮票设计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紧跟时代潮流,在探索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其一,邮票题材风格多样,艺术呈现形式多元。我国邮票题材种类多元、风格多样,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涵盖自然风景、文学名著、诗词古画、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能够在邮票上进行展示,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对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进行熏陶,满足了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广泛运用传统吉祥图案、汉字书法、十二生肖、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发行的相关题材邮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充满生活美的民俗文化。

其二,印刷技术与时俱进,视觉表达细腻深入。我国邮票印制以纸作为主要材料,印制方式上借鉴了传统木刻版画、剪纸艺术等工艺技术,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学习先进的印制技术,如使用荧光油墨、特种油墨、异形齿孔、发行异形邮票、加强防伪技术等,并加以研究创新,使邮票细节生动、层次丰富,在视觉上吸引眼球,进一步提高了邮票的观赏性,印制水平和质量也稳步提升。

4. 数字技术赋能我国邮票文化创新发展的传播路径

数字技术与邮票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邮票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1. 科技赋能邮票文化,推动集邮活动数字化

将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邮票设计、印制、发行等过程,在保护邮票文物、传承邮票文化的基础上推动集邮活动数字化。

一方面,邮票文化发展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邮票文物是宝贵且不可再生的。如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根据地物质条件匮乏,所以发行的邮票票幅不大,制作技艺比较粗糙,印刷方法也很简单,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邮票文物进行梳理和整合,转换为数字形式,再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还原邮票文物的原貌,不仅有利于对其进行精准修复,也可以当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增强人民大众政治定力,坚定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使邮票邮资凭证的经济价值不再突出,但邮票自身携带着的有价证券功能仍然存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邮票的独有特征进行信息采集、保存,发挥区块链技术数据难以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功能作用,生成与现实邮票相对应的数字邮票,既保证邮票的真实性,也可以让更多的集邮爱好者收集到稀有、珍贵的邮票,进而推动集邮活动数字化。

4.2. 创新邮票艺术展现形式,开发邮票设计样式形态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邮票设计充满了创造力,发行的邮票个性化特征突出,因此,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邮票文化。

一是发挥虚拟仿真数字技术的交互作用,让邮票内容“活”起来。邮票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形式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可以帮助人民大众了解过去的历史,让科技赋能邮票,并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全方位、立体化展现邮票画面内容,实现平面静态化图像向3D动态立体化的转变,促进人机交互,让人民大众沉浸式体验邮票文化。

二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邮票设计样式形态。邮票设计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为邮票素材,设计出符合人民大众审美、满足邮票市场消费需求的邮票。同时,开发邮票专用的应用软件,让人民大众和邮票之间进行多样式、个性化的互动,优化邮票鉴赏体验,如中国邮政就推出了我国首枚NFC芯片邮票,在传统印刷工艺中植入NFC芯片,通过手机应用就可以实现与邮票的互动,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是我国邮票发行中的重大创新,也体现出我国邮票设计和印制发行走在了世界前列。

4.3. 依托数字媒体网络平台,拓宽邮票文化传播途径

邮票文化的长久有序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的广泛宣传,同时,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传播途径也有待拓宽。

其一,依托数字媒体网络平台,聚焦邮票文化数字化宣传。我国每年都会发行新的邮票,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媒体平台,对发行的新邮票进行宣传推广,让人民大众了解邮票的诞生过程,深入体会邮票中蕴含的内涵价值。同时,推进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等商业文化场所的建设,打造邮票专属IP文创周边,在积极探索邮票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扩大邮票文化的影响力,实现邮票文化数字化的经济实用价值。

其二,搭建邮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拓宽邮票文化国际交流传播途径。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国邮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因此,要坚持拓宽邮票文化交流途径,通过举办邮票展览、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邮票交流会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邮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出代表中国特色和展现时代风格的邮票精品参与国际邮票交流,以“邮”会友,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邮票文化,促进邮票文化跨文化传播。

5. 结语

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迭代革新为我国邮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促进了邮票文化的数字化发展,邮票文化蕴含着的经济、文化、审美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并借助数字技术得以形象、生动展现。今后,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将为邮票文化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传播途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融入邮票设计的元素,利用好数字技术进一步推进我国邮票文化跨文化传播,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邮政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ZD22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N]. 人民日报, 2022-11-10(001).
[2] 邓泽村. 中央苏区邮票种类、设计及功能考[J]. 福建党史月刊, 2012(8): 39-42.
[3] 赵强. 传邮七十载国脉系初心[J]. 中国邮政, 2019(10): 9-18.
[4] 孙怡红. 邮票档案文化浅析[J]. 兰台世界, 2014(S1): 156-157.
[5] 马俊杰, 汪苹. 外国邮票上的中国算盘文化[J]. 珠算与珠心算, 2012(2):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