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Satisfaction in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It
DOI: 10.12677/ASS.2023.127477, PDF, HTML, XML, 下载: 129  浏览: 22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倩: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满意度提升策略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Satisfaction Enhancement Strategies
摘要: 要实现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需要放眼全局,把目光聚焦到容易被忽视的农村基础教育上。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结构、教育管理和教学成效还有所欠缺,因此提出要补齐基础设施资源短板、提升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育管理制度、改进农村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努力提升公众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获得感。
Abstract: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e need to look at the whole picture and focus on the easily neglected rural basic education. However, the infrastructure, teacher structur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are still lacking. Therefore, we propose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improve the welfare of rural teachers, improve the ru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rur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 public’s sense of access to rural bas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倩. 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491-349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7477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古以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承,在当下,教育更是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工作,更加照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子,必须保障他们享有基础教育的权利,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基础公办教育的质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可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完善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政策变迁的过程跌宕起伏,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形成了“以乡为主”的基层管理模式,但这种方式使得基层财政事权压力太大,党和国家意识到这种体制并不契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2000年以后国务院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政策,于是基础教育逐渐走向“县域管理”的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社会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劳动力人口不断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的落寞逐渐显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矛盾愈发激烈。要知道,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提升国民素质,教育还与增收密切相关,对家庭而言,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正相关,对国家而言,教育的投资成本与回报率正相关。另外,教育也是分化社会阶级的工具,教育差距容易引发社会不平等,增加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要向农村倾斜教育资源,努力消除教育不公,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府也逐渐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打破以往传统行政方式,增加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推动服务行政效率,重视公众感受,号召多方参与到教育公共服务中来。现阶段党和国家强调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农村地区的教育始终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水平,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满意度的一大痛点。因此,有必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厘清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升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提供理论上的思考和建议。

2. 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的测评方法

满意度是顾客接受服务后,对服务产生效能的感知与自身期望比较产生的一种感受和评价。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初是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1990年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提出4C理论,即以消费者为导向,影响市场营销的四要素分别为:顾客、成本、便利及沟通,其核心要义是追求顾客的满意。随着新公共服务运动兴起,政府职能发生转变,顾客满意度也逐渐成为政府考核行政部门的绩效评估标准之一。基础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公众视为顾客,号召公众参与表明自身偏好,使得其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提升基础教育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在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的测量上,许多学者参考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其中包括六个结构变量: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总体满意度、顾客抱怨以及顾客信任,结合影响农村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其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此将基础教育公众满意度这种主观感受转变为具体数值刻画出来。例如,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院成立了“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等学者对我国31个省幼儿、中小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6万余人进行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借鉴了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教育期望、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质量感知等维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应当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将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并重,推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并且社会公平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根本措施 [1] 。除了参考已有模型,还有学者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来研究基础教育满意度,吕炜、魏胜广根据CFPS2012、2014、2016年的微观数据,从入学方式视角分析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对基础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2] 。薛军、王胜男(2020)则是运用CGSS2015的数据结合参照点理论,建立定序逻辑回归模型,研究城乡居民对义务教育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 [3] 。这类方法即从已经成熟的调查数据中抽取基础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与相关话题建立关系模型,并验证二者间关系的显著性。

公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意识,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评价完全是出于心理的真实反映。现有的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大都是采用评价指标或质量评价量表等构建模型,用数据展示影响因素与基础教育满意度的相关性以及直接统计公众满意度的平均数等,这些方式为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3. 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3.1.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中西部农村社会资源匮乏,教育的基础设施配置与城市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差异。例如,农村学校教学场所还不够完备,操场和跑道达不到生均体育场地的指标;数字化硬件教学设备配比不足,时常在教师需要时才带领学生前往多媒体教室教学;图书馆资源稀缺,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没有配备图书馆,学生借阅课内课外书籍困难;实验物资和器材供给水平不高,学生做实验的机会不多等,诸如此类的基础设资源问题仍旧尖锐而突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资源陷入建设性困境,资源的初始条件太低,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直接造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加之现在社会经济环境逐渐向好,学生和家长已不仅仅追求教育资源的数量,更希望有质的提升。许多农村的家长外出务工,在城市增加了阅历,回到农村便意识到城乡教育差距。人们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巨大的教育差异冲击到人们心里时,内心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满情绪便油然而生。

3.2. 农村教育师资结构不稳

教师主体在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对农村学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影响学生及其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农村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4] 。然而,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在人力资源上的矛盾凸显,农村师资队伍变动频繁、结构不稳现象已愈发严重。农村户籍毕业生的返乡意愿低,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城市工作,享受城市便利的公共服务资源,最后在城市安家落户。而非农村户籍毕业生若通过教师事业编制入编到了农村学校开展教育工作,通常也很难熬过服务期。一方面是由于就业地与生源地距离太远,异地就业既难适应、又不稳定;另一方面是农村教育工作让青年教师很难看到光明的前途,职称评级难度大,因此中途辞职的情况很多。还有一批有农村教育经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农村教育的师资结构面临教师年龄分布不均的困境。可见,农村很难召唤和挽留青年教师,学生的教师资源变动频率高,从而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节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3.3. 农村教育管理制度散漫

由于区域发展的水平不均衡,社会造就了一批巨大的“农民工”群体,随之也就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许多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出于应试教育的习惯,学校大都关注成绩,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管理不善。许多农村学子小小年纪便故作老成、拉帮结派、早早辍学。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其背后值得深刻反思的是农村教育管理真的落到实处了吗?站在家长的角度,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不仅是想接受文化教育,更希望的是能够帮助孩子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德好学,而不是荒废光阴、虚无度日,甚至迷失自我、自毁前程。然而,农村的教育管理时常浮于表面,应付检查,并没有真正去改善和落实。例如,影响孩子误入歧途的原因有学校的校风不良,或是学校周边安全状况堪忧,或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另外,学校可能容易忽视家校合作,缺乏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没有及时跟进和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近况,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农村中小学校长、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因教学压力而忽略以上痼疾,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管理职责疏漏故而不甚满意。

3.4. 农村教育教学成效薄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农民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往的“能上学”转变为“上好学”。然而,目前农村的教学成效明显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农村学子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社会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声音。目前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阻碍性因素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加剧了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困境,农村教育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 。虽然我国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但高中阶段教育仍实行考试分流的制度,成绩达到当地普高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才能顺利升入高中学段,否则只能进入职业高中学习职业技术。高中段教育分流的做法让许多家庭意识到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感到不满,其最大的原因还得追溯到升学率这个指标上。尽管农村中小学教师已按照教学大纲教授学生,但受资源溃泛、教育起点偏低等影响,加上现在教育竞争激烈,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成绩的强烈内卷化,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深感疲惫和无奈。

4. 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满意度的对策

4.1. 补齐基础设施资源短板

基础设施是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低,尚未满足农村学子追求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因此,政府要优化配置教育资金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支持力度 [6] ,把教育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重心转向农村。改善就学条件,要从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设备和教育仪器、图书配比等各方面添置软硬件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人均配比水平。跟紧时代步伐,要大力推广农村数字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农村学子创新思维能力。各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联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设备的迭代更新,制定教育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指南,优化现有的资源调配措施和方案,把优质设备设施向农村适当倾斜,在办学条件方面,努力实现与城市的无差别化,尽量避免教育资源上的城乡“马太效应”。例如,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自2018年以来投入3.1亿元,改造72所农村中小学。投资2.75亿元,改扩建22个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校舍6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4.9万平方米,切实改善了当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可见,要打破教育垄断现象,奋力打造城乡教育一体化,消除教育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4.2. 提升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职称晋级问题是农村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在人力资源上的困境主要是师资结构不稳、青年教师流失率高,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农村教师的薪酬福利还不足以留住他们,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助力农村基础教育良性发展,更能吸引青年毕业生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决心。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要符合农村艰苦条件的实际需要,除了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以外,政府还应当上调生活、交通、其他方面的额外津贴补助,要让农村教师感受到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差别化补助,提升他们工作的幸福感。另外,要提升农村教师的晋升制度,因为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他们的职业等级高度挂钩,初级和中级教师的评级通常来说时间比较紧密,但高级职称的评议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让青年教师感到煎熬难耐。对此,近年来温州市持续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教师职称评聘、骨干教师评选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还有提高待遇、实打实奖励“瓯越情”教育基金等。仅2020年,全市乡村教师津补贴总投入达3亿元。总之,要让农村教师感受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光明发展,增强对其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成为有农村教育情怀的追梦人。

4.3. 完善农村教育管理制度

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边缘农村基础教育管理,导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内教育工作者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等现实困境。在领导管理层面,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多多深入一线指导教学工作,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劳智体美全面发展。农村学校要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治理结构,加强各方面规章制度程序,避免自由而散漫的管理作风,要努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教育管理制度,先要明确中小学校长、教职工职责,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如若学生事故、辍学等不良情况发生,相关负责人必须跟进和汇报,力争教育工作做到位,降低和减少学生危机事故发生的情况。要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仅是内部监督,也要鼓励社会公众监督,要提高教育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让公众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的细则具备知情权、监督权、问责权。要加强家校合作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共同管理上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避免把自身排除在孩子的教育培养工作之外,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增强和完善农村教育的效能。

4.4. 改进农村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效果是反映学生受教育情况的直观方式,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是学业成就状况,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成绩”。要改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应当明确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任课老师要因学制宜、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多启发,少灌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此外,要让学生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改变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剖析疑难杂症,解决问题并做好总结归纳,以此提升学业成绩。关于课后服务和课外活动方面,农村学校不应局限于环境和条件,应当增加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竞赛、校外交流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例如,湘乡市毛田、虞唐,湘潭县白石、石鼓等乡镇的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将茶文化、高跷、书法、唢呐等乡土文化资源引入校园,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特色学习,提升教育的内涵和成效。同时,学校和老师都应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状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扩大农村学子教育的可塑空间。这些都是与教育效果密切相关的指标,也是家长热切渴求孩子提升拔高的重点,更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方面。

5. 结语

我国教育进入新时代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厘清公众的教育需求,大兴农村基础教育调查之风,多走访、体民情、办实事,要牢牢把握当下已经落后的农村教育环境、机制等现状,制定和调整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政策,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7] ,探索出一条让人民真正满意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之路。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重庆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需求视角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以X镇为例”(项目批准号:YKJCX2221005)。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课题组, 田慧生, 曾天山, 等. 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 2016, 37(6): 31-42.
[2] 吕炜, 魏胜广. 教育供给方式与教育满意度——基于入学方式的考察[J]. 经济学动态, 2019(9): 39-51.
[3] 薛军, 王胜男, 柳佳丽. 参照点理论下的财政支出与城乡义务教育满意度——基于CGSS2015的数据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20, 36(5): 61-70.
[4] 郝文武. 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9): 32-37.
[5] 秦玉友, 曾文婧. 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与战略抉择[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8): 47-53.
[6] 李克强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 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 孙春兰出席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讲话[J]. 人民教育, 2019(Z3): 6.
[7] 吴佳莉, 郑程月, 吴霓.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 39(6):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