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CSS2021数据的实证研究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Trust on Volunteer Service Participation Behavior—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SS2021 Data
DOI: 10.12677/ORF.2023.133188, PDF, HTML, XML, 下载: 257  浏览: 537 
作者: 王 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志愿服务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Volunteering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Trust
摘要: 本文使用CSS2021数据,通过Stata17软件构建模型,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参在何种影响。研究发现: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对其志愿服务参与行为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越高,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就越高;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关注志愿者的需求和动机,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提高社会信任水平,优化社会整体环境等方式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和社会信任水平,以此来促进居民更频繁的参与志愿服务。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SS2021 data to construct a model through Stata17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trust on volunteer service participation. It is found that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trus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volunteer servic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higher the life satisfaction, the higher the possibi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ocial trust, the higher the likelihood of volunteering.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level and social trust level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needs and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 to improve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social trust to optimize the overall soci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residents’ more frequent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s.
文章引用:王莹. 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CSS2021数据的实证研究[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3): 1887-1895.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3188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区自治,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是每个人的“家”,是每一位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社区志愿服务更是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应积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在志愿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1] ,以确保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尽责、每个人都享有社区治理的权利,从而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又一次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新时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建设,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志愿精神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体现了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 。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水平是衡量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分析CSS2021的相关数据,深入探究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水平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有着何种影响,以期为提升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自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就志愿服务发表讲话,对志愿服务高度认可,并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定位、方向、使命和愿景 [3] 。志愿服务是指参与者不以营利为目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其与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呼应,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力量,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 。目前,我国对志愿服务的研究晚于西方,也是在西方对志愿服务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根据我国国情,国内的学者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在个人层面,谭建光认为青年志愿者在发挥爱心善意,为他人幸福和社会进步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通过志愿服务获得思想道德的教育,实现个性人格的完善 [5] 。在社会层面,政府、群团组织到非政府组织都在致力于推动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 [6] ,邵政严认为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具有独特的示范作用、政治意义和社会功能。社会发展水平、国家政治体制、工作主体特点和基本发展规律等制约着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7] 。此外,现有研究也探究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陈锋、张网成认为志愿者未来是否会更多地参加志愿活动主要是受家庭自身公益取向和参与动机强弱的影响,而较少受到参与收益的正向激励 [8] 。何辉,赵小玲,李杨认为感知收益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都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9] 。丁志宏,梁伊绘认为人口因素、资本因素、流动因素及社会融入因素等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 [10] 。

综上,当前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涉及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影响因素,关于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人口因素,而对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CSS2021数据,将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水平作为切入点,探究其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以期提高居民的志愿服务参与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一,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居民生活满意度越高,参与志愿服务就会越频繁;二,社会信任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也呈正相关,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参与志愿服务也会越频繁。

3.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样本选取CSS2021数据(China Social Survey,简称CSS2021)。CSS2021数据共收集到10,136份合格的调查问卷。CSS2021数据采用的是AB卷模式,B卷中包括“志愿服务”的相关问题,其样本量为总调查样本的一半。本研究首先根据B卷第I1a题“您本人在近一年以来参加过以下哪些志愿服务?”来衡量居民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得到样本5150份;进一步剔除样本中的缺失值后,共得到有效样本4962份,其中男性2241人,女性2721人,平均约为48岁;在学历上,约20.44%的人拥有大学及以上的学历,约18.96%的人拥有高中学历,约32.12%的人拥有初中学历,约28.48%的人拥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在婚姻状况上,未婚人员占比则15.2%,已婚人员的比例为84.80%;在政治面貌上,约90.65%不是共产党员,约9.35%是共产党员;在户口性质上,约65.5%的调查对象为农业户口,约35.5%的调查对象为非农业户口;在宗教信仰上,仅有13.12%的人信仰宗教,其余约86.88%的人不信仰宗教(见表1)。

Table 1. Overall sample characteristics

表1. 总体样本特征

(二) 变量说明

1、因变量

本研究将志愿服务参与作为因变量,在CSS2021的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是B卷I部分的第I1a题,该题一共涉及13个志愿服务,包括儿童关爱、少年辅导等,在对该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过程中,如若被采访对象在一年内参与过任意一项志愿服务,则处理为参与过志愿服务,赋值为1,反之则处理为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赋值为0。

2、自变量

本研究选取的自变量为将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在CSS2021问卷中涉及生活满意度问题是A卷D部分的第D3a题的第六问,以“总体来说,您对生活的满意度(1表示非常不满意,10表示非常满意)”来测量,该变量为定序变量,赋值范围为1~10。涉及社会信任的问题为F部分的第F1b题,以“请用1~10分,来表达您对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水平的评价?(1分表示非常不信任,10分表示非常信任)”来测量,依据选项赋值为1~10。

3、控制变量

据已有文献研究,本文选取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7个人口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将居民的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分别赋值为0和1;在受教育程度上,将选项分为四类,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4。对其他变量做二分简化处理,如婚姻状况分为“已婚”和“未婚”,赋值为1和0;政治面貌分为“党员”和“非党员”,赋值为1和0;将居民的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赋值为0和1;宗教信仰分为“无信仰”和“有信仰”,赋值为0和1。(见表2)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2. 描述性统计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Stata17软件对CSS2021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其次,本研究将因变量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划分为“没有参与过志愿”和“参与过志愿”两种类型,属二分类变量,故本研究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究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最后,对自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排除统计数据的偶然性,确保最终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4. 实证研究

(一) Logit回归结果分析

表3是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logit回归分析。模型一为基本模型,只加入了性别、年龄等控制变量;模型二是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变量生活满意度;模型三是将模型二中自变量生活满意度去除后,加入社会信任这一自变量形成的;模型四为全模型,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同时加入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这两个自变量。所有模型的显著性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建立的logit模型是有效的。(见表3)

Table 3. Logit regression results

表3. Logit回归结果

***p < 0.01;**p < 0.05;*p < 0.1。

模型一是将多个控制变量加入到Logit回归模型中形成的,分析其与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意愿的关系。据表3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年龄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年纪较小的居民比年纪较大的居民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从性别来看,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与志愿服务;相比于学历低的居民,具有更高受教育水平的居民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婚姻状况对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系数为负数,表明相比于已婚居民,未婚居民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党员要比非党员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有宗教信仰的居民比没有宗教信仰的居民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户口性质与志愿服务之间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参与志愿服务上没有显著影响。

模型二是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将自变量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加入到模型中。通过回归数据进一步发现,婚姻状况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发生变化,与模型一相比,婚姻状况对参与志愿服务没有显著影响;户口性质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仍没有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仍具有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这一自变量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存在显著影响(p = 0.00),回归系数为0.111,说明生活满意度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其Odds ratio为1.117,这表明生活满意度每提升一个单位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会提升111.7%。

模型三是将模型二中自变量生活满意度去除后,纳入了社会信任这一自变量。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这些控制变量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仍具有显著影响;自变量社会信任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存在显著性影响(p = 0.00),回归系数为0.069,说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其Odds ratio为1.071,这表明社会信任每提升一个单位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会提升107.1%。

模型四是在模型三的基础上纳入了生活满意度这一自变量。结果显示,R2为0.1030,模型的解释力度有一定的提升。回归结果显示,除婚姻状况和户口性质外,其他控制变量都对居民的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这两个自变量对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效果有所下降。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这两个自变量的Odds ratio分别为1.103和1.039,这表明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每提升一个单位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分别会提升110.3%和103.9%。

(二) 稳健性检验

本文中稳健性检验选取了“补充变量”的方式。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也体现了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所以加入这一变量以作补充;另一方面,考虑到社会信任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人对社会的总体态度,所以加入社会评价这一变量作为补充。综上,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评价”这两个新变量,进行重复检验,以此来探究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这两个自变量对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的影响。据表4分析结果显示,在添加了两个新的变量之后,原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对于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改变,表明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见表4)

Table 4. Robustness test

表4. 稳健性检验

***p < 0.01;**p < 0.05;*p < 0.1。

5. 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基于CSS2021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对其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对其志愿服务参与行为都存在着正向的显著影响,因此可以验证本文最初的研究假设,居民生活满意度越高,参与志愿服务就会越频繁;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参与志愿服务也会越频繁。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使研究结果更加充分。此外,在居民群体中,女性要比男性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居民年龄越小越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基于此,为更好促进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居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特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关注志愿者的需求和动机,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满足他们的服务动机,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工作。研究表明,当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得到满足时,其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将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满足感。同时,由于志愿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需要不同的动机来推动。志愿者在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参与何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时,也倾向于挑选那些能够满足其特定需求的志愿服务类型。因此,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动机和需求,并在心理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便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和宣传中更好地迎合他们的口味和喜好。而且,要激发和动员未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居民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是必要的一步。

第二,提高社会信任水平,优化社会整体环境。实证结果显示,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对其参与志愿服务有着显著影响,提升其社会信任水平能够加强居民社会参与。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打造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因此,需提升社会信任水平,提高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事务的积极性,从而打造“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加强诚信教育,大力发展诚信文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并以此为着力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诚信建设,将诚信文化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和参加活动,将诚信观念传播开来,凝聚起诚信的力量。其次,要健全失信记录与公开制度,促进社会的约束与惩戒。通过在各个行业建立“失信黑名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并将其与出行、就业等联系起来,对社会成员的失信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总体而言,本文试图利用CSS数据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和志愿服务参与行为进行分析,以期对促进当前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一点借鉴。但与此同时,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仅对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水平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对志愿服务组织这样一个中层因素以及社会层面的宏观因素并未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活动的整体认识尚缺乏充分的证明,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安国启, 曹凯. 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 中国青年研究, 2002(1): 53-57.
[2] 沈建良, 傅忠道. 志愿精神: 先进文化的典范[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2): 19-24.
[3] 刘飞, 袁佳黎, 张文宏. 工作时间如何影响青年志愿服务的参与[J]. 青年研究, 2023, 449(2): 28-39+95.
[4] 崔岩. 当前我国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报, 2022, 42(3): 98-115+131-132.
[5] 谭建光. 论青年志愿服务的“双功能” : 助人与育人[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 39(2): 80-87.
[6] 团嘉善县委. 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路径研究——以嘉善县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为例[J]. 中国共青团, 2023(5): 70-74.
[7] 邵政严. 试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与影响因素[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73(7): 46-48.
[8] 陈锋, 张网成. 志愿者参与更多志愿活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志愿家庭”调查数据[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 38(5): 106-113.
[9] 何辉, 赵小玲, 李杨. 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 42(2): 88-94.
[10] 丁志宏, 梁伊绘. 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参与城市志愿服务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 40(3): 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