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教学方式优化构想
A Concept of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摘要: 在中学思政课程改革中,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更好培育未来的优秀思政课教师,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同面临的课题,而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高校思政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偏少、教学模式单一等不足之处,影响了专业培养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应结合中学思政课的新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思政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落实各项优化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具体举措。
Abstract: In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role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pivotal. How to better cultivate future outstandi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a common issue faced by 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ol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college lectur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rucial in it. At presen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specializ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a small numb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and a single teaching mode, which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b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various specific initiativ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ers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文章引用:骆乐. 新课改下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教学方式优化构想[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705-37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87

1.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尤其是中学思政课,在青少年阶段这一“拔节孕穗期”的培育中至关重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中学思政课都有了极大变化,而这也对中学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要求、培育未来优秀思政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后续统称思政专业)的培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优化,其中,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举足轻重,其不仅影响师范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政专业师范生个人的教学方式。为此,高校思政专业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2. 新课改对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 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更肩负着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必须适应新课改对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

2.1. 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提出了新理念新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围绕的主题词有: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创新与实践、预设与生成等。这也就是说,中学教师必须摆脱从前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尤其是中学思政课教师,其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观念上的正确培养以及正确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就更需要中学思政课教师始终落实新学生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且是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新课程观——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还包括新评价观、课堂观等等。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摆脱“灌输式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思政专业师范生在本科专业学习时就应牢记新教育理念,并在实践锻炼中贯彻落实。

2.2. 完善知识结构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文化知识是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与旧教材相比,高中部编版新教材更加强调说明我国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容覆盖范围更广、逻辑性更强。高中教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强化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时跟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适应新形势新条件。初中人教版新教材也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紧跟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教材的新变化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认识、掌握最新理论成果、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且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与学生内心情感,丰富各方面知识,才能快速又合理地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2.3. 强化教师技能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也是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现如今,除了“三笔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与普通话)的传统教师技能之外,中学思政课教师还需掌握更多新技能。目前全国大部分学校的中学思政课堂正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互动式、分组式教学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师自身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灵活的课堂调控技能、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的技能、合理设置话题或议题的课堂教学技能、恰当合理的评价技能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上述教师技能不仅可以在独立的技能锻炼中形成,还可以通过在专业课堂上,学习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中逐步形成。

2.4. 增强综合能力

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知识和技能外,师范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在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思政课课堂要进行生活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情感内化等;要求高中思政课构建成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同时教学积极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使学科核心素养完美落地 [2] 。可以看到,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议题设计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话题推进能力都必不可缺,它们影响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同时,在形势复杂和日新月异的当代,思政专业师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同等重要。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才能让思政专业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中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工作。

3. 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3.1. 未落实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难以更新

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生良性互动与积极对话、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等等。可仍然有些老教师虽明白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短时间难以改变长久以来自己所习惯的教学方式,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线上信息技术等进行教学则较为困难。而新教师由于上任时间短,缺乏经验,在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时又缺乏操作能力,因此容易按部就班。与此同时,高校思政专业的部分授课教师其本身所研究的方向只是专业理论知识,如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史等,教师本人并不一定受过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所以对教育动态掌握的较少,不善于运用多样的教学技能。

3.2. 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在不断扩招,但教育教学资源在发达城市地区和欠发达城市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欠发达城市地区来说,教育教学资源较少导致教师要面对大班教学,课堂组织难度大,只能采取课堂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并且教育教学资源少不可避免地导致实践设施不足,如缺乏微格教室配备设施和实践基地等,师范生实践训练机会少。与此同时,思政专业师范生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方法论、政治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和中学思政课程教学论等理论课程,又要学习教师技能等实践课程以及通识课程。专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基本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少之又少甚至完全没有。这就容易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师范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3.3. 部分存在“填鸭式灌输”现象

高校思政专业部分授课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将一件事情叙述得十分详尽,以致使学生没有必要的独立思考、进行首创或依靠自己的余地。在新课改的今天,中学思政课堂教学强调“以学定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思政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里也强调教师应采用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填鸭式灌输”显然是弊大于利。但“填鸭式灌输”教学现象的存在也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有关。许多大学生刚开始会认为上了大学就不用拼搏,学习积极性与高中相比明显下降。特别是大一大二年级时,思政专业都是学习理论课程,较为枯燥难懂,师范生便更加不重视,以至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有时候想创新方式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3.4. 与中学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不足

在中学课堂上,思政课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课程理论知识,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综合运用中增长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三观,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并且能广泛地运用素材。高校思政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专业课本知识为主,课外知识的讲授比较少,并且讲授内容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对中学教育知识、政策热点和学情分析等内容没有进行补充,师范教育的教学与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着脱节现象。这是因为大多数思政专业授课教师长年在高校教书,平时大多埋头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教学交流也大多局限在学术圈内,教师们对中学教育的实时动态基本不了解,其教育教学存在与基层中学联系阻隔的现象 [3] 。思政专业授课教师承担着培养未来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专业授课教师多围绕课本内容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及中学事实,扩充师范生知识,且多借鉴中学教师的教学形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范生。

4. 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策略

优秀的中学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具有强大的教育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三者皆从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获得,同时也深受思政专业授课教师个人的教学影响。因此,思政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上进行优化创新势在必行。教学方式的优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4.1. 积极落实新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是知识的灌输,应注重理论传授、强调纪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此观念早已不适用于今天的课堂教学。为改进高校思政专业教学,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理念与要求,借鉴运用到大学课堂。例如为体现学生个人主体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讲清课程脉络,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课后要求学生自行学习,然后将感兴趣或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做好标记。课堂上,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根据学生提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便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其一表现。高校也可提供条件安排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高校之间的思政课教师、高校与中学的思政课教师应多互相交流学习,积极落实突出学生主体性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教育教学理念。

4.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2.1. 优化授课内容中的占比

教学计划中课时有限,而所要传授的知识体系庞大,加之有些课程如教学技能训练课还需进行实践教学与锻炼。因此,就要求教师精简教学内容,自行对课本知识进行编排,将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花时间讲解清楚,而只需学生了解的较为次要的知识花费少时间或让学生自主学习即可。同时,教师可优化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占比,尤其是有关于需要加强师范生实操能力的课程如教师语言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思政专业师范生们也会更积极地进行锻炼。

4.2.2. 适当布置硬性任务

虽说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主体性,但并不是代表教师放任学生,完全不布置学习任务。许多大学生在经历高考的“折磨”后,又因为大学课外活动丰富而容易在专业学习上采取消极态度。所以便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布置硬性任务,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制作课件等,然后进行检查点评。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和锻炼是绝不可缺少的,而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布置的硬性任务可以使师范生花更多时间投入学习,也有利于后面的课堂教学。

4.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3.1. 增加师生良性互动

如今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观点、情感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在高校思政专业的教师和师范生之间,更需强调思想与情感上的沟通,因为教师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思政专业师范生也会以同样方式与中学生交流。在不耽误教学进度前提下,促成师生的良性互动的有效方式便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教师向学生提问以及学生向教师提问两种。教师向学生的提问,可以是单纯的知识提问,也可以是围绕知识的相关提问。但提问不应是浅显的、课本上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而是具有一定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若学生回答不出,也应让他课后思考得出答案再与之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有效提问。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通过自主提问,学生不仅能与老师交流,还可以增强自身提问能力,师范生的提问技能在中学思政课上运用十分广泛。

4.3.2. 活用议题式教学

不论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思政课,课堂上都强调师生交流、生生讨论。初中思政课教学注重情境创设、问题导向、体验式教学,学生的参与性、思考性更加明显;高中思政课则强调活动型课程,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组织讨论、议题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思政专业师范生应从大学专业学习时就要逐渐锻炼。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可多借鉴运用分组讨论,议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某一话题为主线,情境为载体,任务为主线,知识为支撑展开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或者进行课堂专题辩论,教师提前布置与所学课程知识相关的辩题,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整理要点,在教师主持下进行课堂现场辩论,让思想碰撞出火花;以及可进行时政热点讨论,教师可在课堂前半部分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剩下的时间进行时政新闻、话题的学习讨论,使思政专业师范生更多关注现实国内国际情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时事。

4.3.3. 丰富课堂形式

如今的高校亦或是中学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主张学生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作品,师生共同点评的形式。思政专业师范生在本科期间站上讲台的次数越多,未来在中学教学时才越有底气。不论是中学政治教学论课程或实践课程,还是其他理论课程都可以使用这种形式 [4] 。例如教师让学生提前针对某一所学知识进行研究,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讲解;或是教师布置研读任务,让学生读书后写成总结,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亦或是让学生策划活动,写出策划方案,以便于在未来中学思政课堂上更好为学生策划活动。这些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提高收集信息、研究的能力,还能锻炼胆量,增强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使课室讲台变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平台。

4.4.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为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思政专业授课教师都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PowerPoint软件,这种课件可以保存,利于学生课后复习,适用于线下课堂教学。现如今,“互联网+教育”趋势日益上升,许多中学教师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在课堂利用电子平板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后利用学习软件录制视频、布置作业供学生巩固复习,延伸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当然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平均,并且课上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学习的形式过于新颜,其普及较为困难。但是学习软件、慕课平台数量的增加,使得在高校课程中运用线上教学形式较为容易。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可学习、提高信息应用技术,利用课余时间在平台录制慕课,要求学生巩固复习。

4.5. 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的考核也是思政专业授课教师教学时注重的环节,如今较多的考核方式是中期作业、期末开卷、闭卷考试和完成一篇论文(调查报告)的方式,这些都是较好的考核方式。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庞大,学生想随意应付作业、考试也十分容易,所以创新多种考核方式,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十分必要 [5] 。中学思政课强调过程性评价、多主体评价、多角度评价,在高校思政专业课程的课堂上也可以实行。就如平时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展示和课后作业等,都可做好详细的评分记录,并且应是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评价记录所得分数都可算入平时成绩;期末的考核方式也可以使具体的活动策划书、小型讲课比赛等。除此,思政专业师范生到大三年级时都需考取教师资格证,思政专业授课教师可利用这一需求在课堂上模拟面试试讲进行考核,当然这是个别课程如教学技能课程、面试礼仪课程才有条件完成的。

5. 结语

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广大高校思政专业授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为培育优秀中学思政课教师而努力。当然,思政专业授课教师仅凭一己之力,在课时有限、任务繁重且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短时间难以实现优化目标。因此高校与社会也应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帮助,完善师范生训练设施,促进思政专业师范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
[3] 马永庆. 新课改视阈下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1): 59-60.
[4] 郭永琦. 新高考改革下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20, 4(12): 123-124.
[5] 张晖, 张梅, 王彩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 2019(23):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