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青春电影的模式化倾向
On the Modelization Tendencyof Domestic Youth Films
DOI: 10.12677/JC.2023.112025, PDF, HTML, XML, 下载: 323  浏览: 656 
作者: 王心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关键词: 国产青春电影人物形象叙述模式模式化 Domestic Youth Film Character Image Narrative Mode Modelization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国产青春电影层出不穷,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国产青春电影类型片。但是近几年,国产青春电影出现了模式化倾向,越来越多风格、人物设置甚至是情节设置都十分相似的青春电影大批量生产,使得观众对此类电影审美疲劳。文章将从人物形象、叙述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当代国产青春电影的模式化倾向。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domestic youth films with the theme of campus love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forming a distinctive do-mestic youth film genr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patterning in domestic youth films. More and more youth films with similar styles, character settings and even plot settings have been 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 making audiences tired of such film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stylization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domestic youth films from two aspects: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narrative mode.
文章引用:王心仪. 论国产青春电影的模式化倾向[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2): 154-160.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2025

1. 引言

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受众群体在电影市场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国产青春电影被生产出来。在近十年,数十部青春电影在主流院线上映,其中既有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作,也有备受争议的“烂片”。在这些质量良莠不齐的国产青春电影中,不论是从角色设置方面,还是剧情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导致观众出现了对此类影片的审美疲劳。对此,本文将以一些国产青春电影为例,深入研究国产青春电影的模式化倾向。

2. 人物形象模式化

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国产青春电影的类型化特征比较明显。纵观新时代中的国产青春电影可以发现,不同的电影中,总会出现形象、性格较为相似的人物。

2.1. 少女形象

2.1.1. 清纯的校园女神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青春片,片中都会出现一个美丽清纯的“校园女神”角色。例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的沈佳宜,笑容甜美,成绩优秀,是班里众多男生爱慕的对象;还有《你的婚礼》中的尤咏慈和《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顾森湘等。“校园女神”的出场总是会伴随着慢放的镜头和舒缓的背景音乐,成为影片中极具快感的惊鸿一瞥。一方面,“校园女神”这类形象的设置满足了大众文化中的男性凝视对于“校花”的幻想 [1] ,另一方面,角色的设置也会让很多男性观众共情,联想到自己的校园时光。

但是有很多“校园女神”的形象人设却存在扁平化的问题,空有柔弱单纯的外表,但缺乏对人物内在的探索,有的迷失自我意识,沦为被爱情“驯化”的痴情符号,比如《同桌的你》中的周小栀,为了爱情放弃了去北大的机会;还有《匆匆那年》中的方茴,为了报复男友陈寻的劈腿,主动与陈寻室友发生关系并以堕胎告终。这些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唯爱至上”的价值取向,但女性主体的自我精神诉求却被矮化,好像他们人生的意义全部归结为爱情,这也体现出青春电影人设创作的局限。

2.1.2. 叛逆疯狂的不良少女

在国产青春电影中,少女的形象总被分为“天使”和“魔鬼”两极,“天使”就是上类所说的“校园女神”,而“魔鬼”则是那些叛逆疯狂的“不良”少女。这些少女总是浓妆艳抹,桀骜不驯,有着“狐狸精”的色彩,比如《左耳》中的黎吧啦,她作为清纯女主的对立面出现在电影中,面对单纯的李珥,她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向她灌输着自己“男人就是车票,你想要走得更远,就得不停地换票”、“别人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的消沉价值观,她为了爱情欺骗优等生许弋使他堕落,当自以为是的爱情破碎后,她因为一次意外失去生命。在青春电影里,所谓的“坏女孩”总是结局凄惨,创作者们用“坏女孩之死”为结尾,暗示受众青年叛逆导致的后果。

2.1.3. 孤独的问题少女

随着相似类型的国产青春电影在市场中出现饱和,使受众审美疲劳,许多青春电影对于少女形象的设置做出了探索转型,少女形象更多元,影片也从简单地探讨青春爱情变成了深入探讨女性在生活、社会中遭受的压力。在这类电影中,主角经常是孤独的、弱小的女生,由于意外陷入到无法解决的困境,比如《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因为同情一个因校园霸凌导致自杀的女同学,成为了霸凌者们的下一个霸凌对象;还有《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遥,在意外染上性病之后受到全校同学霸凌。虽然女生的形象更加丰满,探讨的问题更加丰富,但影片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影片中总是会将“问题少女”置身于“问题家庭”,将原生家庭原因作为女主们无法解决困难的重要因素。其次,电影中的女生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的过于偏激,比如易遥最后选择以跳海自尽的方式想要结束这场霸凌;有的凭借他人力量,比如陈念在被霸凌期间只能凭借刘北山的保护等。虽然青春电影聚焦的题材更加广阔,人设也更加丰富,但是主角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不具有普适性,这也是电影需要继续进步的要点。

2.2. 少年形象

2.2.1. 个性张扬美少年

国产青春电影热衷于塑造外表英俊、性格开朗张扬的少年形象,许多创作者认为,“个性张扬”是青春应有的姿态,不少青年以青春的名义肆意表现自我,狂热地追求爱情和梦想,不计后果,也在张扬个性的青春旅行中加速成长的步伐。比如《青春派》中的居然,为了见到女神黄晶晶,在高考前几天翻下自己家的窗户出逃,结果摔断了尾巴骨;还有《我要我们在一起》的吕钦扬,在校园广播中当众向凌一尧表白;《你的婚礼》中的周潇齐、《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顾森西都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塑造这样热情开朗、张扬叛逆且为爱痴狂的美少年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受众群体产生了代入感。

2.2.2. 开心果配角

青春电影中,少年形象总是会“捆绑式”出现,一群关系好的“哥们儿们”中,性格也不尽相同,除了上面所说的张扬美少年,还有一些自然搞笑的“开心果”形象的配角。比如《青春派》中的热衷于各类舞蹈的“娘娘腔”飞飞,深情款款且无心学习的富二代贾迪;还有《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里执着追爱却总是弄巧成拙的李唐。这样的“开心果”配角虽然无论在外形还是内在都无法与帅气的主角们相比,但他们的幽默、风趣以及搞笑的行为会成为青春电影中不同人物间碰撞的粘合剂,也是影片的“笑点担当”,常常深受观众喜爱。

2.3. 长辈形象

青春电影中的长辈形象作为权力的象征,总是被割裂般地置于青少年的对立面,或者被弱化消失。比如《少年的你》中,主角陈念和刘北山的家庭都是残缺的,刘北山的父母在他幼年时期就抛弃他离开,陈念的父亲很早就丢下母女俩下落不明,而母亲则终日在外躲债倒卖产品,在陈念面对校园霸凌时处于失语的状态 [2] ;还有《同桌的你》中,周小栀一行人因为在“非典”期间私自带被隔离的林一出逃,被校领导公开处分,但影片却刻意将领导说教的声音弱化,突出了林一和周小栀在被批评时有说有笑,甜蜜互动的行为,这种对立不仅扭曲了道德评判标准,给青少年树立了错误的价值取向,还削弱了事件的严肃性。

这一类情节的设置通过强调青年对权威的反叛实现自我成长,将长辈角色之间简化为代表权威的工具,将长辈给人带来的正面影响基本抹杀,与现实有出入,在现实中,长辈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青少年的成长也不都是通过反叛实现的,更多是内在化的问题在多方帮助和自身思考下得到解决。而电影将长辈设置为对立面的方式也体现了国产青春电影的不足,为制造矛盾而将本应立体的长辈形象设计的很单薄,也强化了观众对单亲家庭的刻板印象。

从整体上讲,人物类型模式化较为严重,不仅如此,不管是少年形象还是少女形象,都存在着伪悲剧性的特点。很多电影里,各种现实中的悲剧情节都集中发生在某个人物身上,比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身染重病、未婚先孕、校园霸凌等,这样的人物设置,使整个电影充斥着消极、忧伤的情绪,充满负能量,当这样的电影一多,观众就会感受到无病呻吟,对电影失望。而那些看似充满悲情色彩的角色,其实也有“伪悲剧”的成分,比如《匆匆那年》的方茴,在深爱的男友出轨后,她以牺牲自己身体的代价进行报复,但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 [3] ;还有《左耳》中的许弋,本是众人敬仰的天之骄子,在被黎吧啦欺骗感情后心灰意冷,再也没有重新振作起来,不仅学习一落千丈,还欠下巨款。这些角色用本可避免的死亡或堕落去祭奠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将一些小的悲情任意放大去冒充悲剧,让人觉得青春如此残酷,扭曲了青春原本的美好面貌。

3. 叙述模式化

3.1. 创作母题模式化

3.1.1. 出于爱情或爱好的反叛

青春电影惯用的创作母题之一是反叛。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不羁的,对于叛逆性的表达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青年人反抗的原因则大同小异,或是出于对父母、对权威本身的逆反,与父母斗智斗勇是青春片的一大卖点,比如《遇见你》中周灿为了坚持自己的美术爱好,瞒着母亲参加美术比赛;或是出于爱情去反叛,有人为了爱情去放弃难能可贵的机会,比如周小栀为了林一放弃去斯坦福,有悖于父母的愿望;有人为了爱情与他人发生暴力行为,比如《你的婚礼》中周潇齐为了尤咏慈与一直纠缠尤咏慈的队长鲨鱼打架;有人为了爱情改变自己原本平稳的生活,迁就爱人,却终究遗憾收尾,比如《左耳》中的李珥为了给许弋还钱而打好几份工,最后却被许弋劈腿等等。

电影中的青年总是叛逆的,不服管教的,他们反叛家长,反叛老师,反叛束缚他们的规章制度,他们因为爱情做出外界看来不明智的行为,在这种反叛中获得满足,在叛逆中狂欢,享受只此一次的疯狂青春。但最后,他们也总会在社会的磨砺中磨平棱角,变得世故圆滑,回首岁月中因年少轻狂惹出的一片狼藉,在深夜里独自留下复杂的泪水。

3.1.2. 怀念天真执着的旧时光

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还是“80后”、“90后”和“00”后,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校园回忆,近年来的青春电影主要描写的时间段为高中、大学以及大学刚毕业的三个时期,通过影像方式将受众带进校园,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行怀旧。

在青春电影中,总会刻意加入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流行歌曲,以及一些年代特有的“怀旧物”,比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的BP机、硫化帆布鞋还有电热炉等等。除了物品外,在影片中植入一些有重大标志的事件,也是电影叙事、召唤同年龄层观众对号入座的营销手段之一,比如《匆匆那年》中借助十年间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911事件”、“迎接千禧年”“国足冲出亚洲”来叙述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同桌的你》中,把“中国大使馆被炸”、“非典”事件结合在故事中,推动男女主的感情发展等。国产青春电影正是借助了整体性的怀旧符号,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贯穿着一种对青春的缅怀,使得人们内心的缺位得到一种暂时的满足。

此外,怀旧也是处于新时代的成年人对自己一去不复返的旧岁月的怀念,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柯景腾一心要在大学举办拳击比赛、《你的婚礼》中周潇齐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喜欢的女生,还跟随她加入学校的拉拉队一起跳舞、《暗恋·橘生淮南》中的洛枳写了一整本关于自己暗恋对象盛淮南的日记等等,这些行为,只归属于一个特殊又美好的年纪,只有当人足够天真,他才会对所坚持的事情如此执着。而当已不再年轻的观众看到电影里这些带有自己年轻影子的少年少女做着只属于那个年纪才能做的事情时,便会对已逝去的青春无限感怀。

3.1.3. 为爱情不顾一切

青春电影绕不开的母题之一就是爱情。每段青春故事里都会有一个为爱不顾一切,最后却遍体鳞伤的人。不论是之前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匆匆那年》还是近年的《遇见你》《你的婚礼》等,都是从爱情角度切入去挖掘爱情背后的青春意义。当爱情萌生在单纯懵懂的青春岁月,年轻男女们对“爱情”的认知还不全面,他们会将爱情放在所有事情的中的第一位,甘愿为了爱人付出一切而无视家庭的反对。《你的婚礼》中周潇齐在广告牌砸向尤咏慈的刹那冲过去护住女孩、《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中许嘉树险些为了赵一一放弃去报送去国外学习的机会。青春电影就是通过一些看似平凡但实则珍贵的爱情故事来展现美好的青春年华,演绎真挚的爱情,当然,也有不少青春电影为了凸显“真爱”的可贵而用力过猛,强行使人物因为爱情而产生悲剧的结果(如上文所述),也会使观众觉得矫揉造作,这也是近年爱情电影评分下滑的原因之一。

3.2. 叙述方式模式化

许多青春电影的叙述模式,都采取倒叙的方式,像是打开了主人公的回忆录。开头总是一个成年人回忆青春,中间穿插着自己中学、大学时的青春记忆,而最后的结局也总是相似的,男主角看着自己曾经爱过的女孩成为别人的新娘,或是远走他乡放下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总会在遗憾过后选择放手,《同桌的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你的婚礼》皆是如此。这样倒叙的方式用个人视角去回忆青春,营造出一种怀旧氛围。

3.3. 情节模式化

随着国产青春电影的大量上映,其在情节内容上出现了高度相似性。由于影片多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淡化了物质世界对于爱情和事业的影响,更关注年轻男女们自身的成长与情感经历,所以从某种程度讲,这些青春电影的内容较为狭窄。

3.3.1. 推动情节发展方式模式化

电影总是惯用死亡、堕胎和出国的方式结束一段感情,制造泪点,或是用死亡作为开启一段新故事的起点。一方面,这几种方式简单直接,其留下的空白带着一丝悲伤,由观众慢慢体会感受;另一方面,这几种方式过于戏剧化,并不贴近普通青年人的生活,也容易给观众带来不真实感。

角色的死亡时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的常用手段。《一直一直都很喜欢你》中,顾彬因为自己得了脑瘤绝症忍痛拒绝童知了的告白,让这段感情以遗憾收尾;《左耳》中,黎吧啦也是在车祸中去世,结束了她和张漾、许弋的三角关系。角色的死亡也会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周的朋友》中,因为亲眼目睹好友许洁的溺水身亡,林湘之受了刺激,从此患上怪病;《悲伤逆流成河》中,由于无辜的顾森湘的死亡,易遥被冤枉成杀人犯,遭受了更严重的霸凌。在年轻的生命面前,死亡是未知且令人恐惧的,所以当故事里的男女面对“死亡”时,性格、处境才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堕胎也是青春电影中常出现的桥段。《同桌的你》中周小栀和林一在发生关系后怀孕,两个年轻人束手无措,最后选择堕胎流产,随后二人分手,将剧情推向高潮;《匆匆那年》也出现了堕胎的情节。电影中出现“堕胎”这个桥段,不仅用此来推动男女主感情的发展,还会给观众带来一种虚假的生理上的痛感。这种情节的泛滥,也体现出青春电影的创作局限。

出国的情节也经常出现在国产青春电影中,用来逃避和解决问题。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在出国与爱情中选择了前者,放弃了他与郑微的爱情;还有《同桌的你》中,周小栀和林一因为异国恋而分手等等。不管是迫不得已还是故意为之,“一走了之”这种方式给青春和爱情蒙上了一层沉重的气氛,使观众感受到了无奈和悲凉。

3.3.2. 冲突模式化

国内青春电影中,总会贯穿伦理与爱情的冲突,电影里的感情纠葛、爱情悲剧,有很多都来自于家庭的阻挠。有的冲突来自于父母对爱情的阻止与反对,比如《同桌的你》中,周小栀的父亲极力反对林一与周小栀的恋情,在周小栀堕胎后,还对林一大打出手。有的冲突由于家庭的原因,主角不得不主动放弃爱情,比如《何以笙箫默》中,赵默笙的家庭出了变故,导致赵默笙不得不在与何以琛的热恋期选择赴美留学,放弃爱情;还有《暗恋·橘生淮南》中,洛枳父亲死于盛淮南家的工厂,洛枳母亲为了抚恤金与盛家势不两立,后来在二人交往后,盛家被包括洛家在内的众人告倒,盛淮南休学,从此与洛枳失去联系。

除了伦理与爱情的冲突,还有事业与爱情的冲突,比如《我要我们在一起》中,吕钦扬为了还上欠款选择与凌一尧分手去了新疆干项目,最后死在了一次“作业”里;《遇见你》中,周灿为了可以给女友余骄阳一个更好地未来拼命工作,却因为缺少陪伴而与她渐行渐远……对于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爱情与事业的冲突在所难免,与爱人的陪伴和对事业的追求难得两全,尽管出发点是为了爱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结局也有可能会不欢而散。

3.3.3. 励志方式俗套

在国产青春电影中,总会包含一些励志的元素,很多电影里,都会出现男女主为了爱情努力学习、优等生帮助差等生逆袭的桥段,《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差生柯景腾在好学生沈佳宜的帮助下奋发图强,成绩步步提高;《你的婚礼》中周潇齐为了考上尤咏慈所在的大学和她重逢,从一个沉迷游戏的网吧主管变成了起早贪黑用功读书的复读生;《遇见你》中余骄阳为了和优等生周灿考到一个城市读大学,也在周灿的帮助下用功读书……这样“为爱去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情节虽然老套烂俗,但也会引起一些观众对于青春、对于高考这样特殊节点的怀念,被故事里少年人的执着真情打动。

4. 模式化原因分析

近些年的国产青春电影,虽然大多数都收获了高票房和高关注度,但因为其模式化的人物设定和叙述方式,让观众失去了新鲜感,在口碑上多数不尽如人意。

青春电影模式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受众喜爱相似性高,国产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是青年群体,对于青年人来说,“高考”、“爱情”是他们绕不开的话题,他们一样地渴望着学渣逆袭成学霸的励志,期待着甜蜜校园爱情的发生。他们渴望在电影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挫折之后发奋图强最终获得成功、收获爱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观众在青少年时期的遗憾;看到电影中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因为事业或家庭无奈地渐行渐远,观众也能共情并联想到自身经历。由于受众的喜好相似,而电影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喜好进行创作,所以国产青春电影的模式化倾向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青春电影形成模式化能压缩电影制作的时间,更利于降低成本,在更短的时间内制作出电影,这也符合当代都想“赚快钱”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打磨一步充满未知性的电影,而青春电影有着相对固定的受众,也有着相似的内容,拍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会成为很多创作者、投资者的选择。虽然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年轻,不管在什么时期,都会有青年受众群体,愿意走进电影院看那些模式化的青春电影,怀念自己的青春,感受炽热的爱情,这也是不论在什么时间档期,都会有一两部青春电影进入院线上映的原因。

虽然国产青春电影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倾向,但是近年也出现了一些电影,试图在青春电影创作方向上进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功。比如《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探讨了校园霸凌主题;《少年的你》口碑票房双丰收,收获诸多国际奖项,影片也呼吁了对暴力所在文化环境的反思;《过春天》将一个高中女孩的故事与“单非跨境学童”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探究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年轻女孩个人的成长困境等。

5. 结语

在电影市场上,影片趋向类型化是一种常态,类型化意味着固定的受众与消费群体,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选择合适类型的电影,也有利于提高电影生产者的制作效率和预估票房。但是,影片趋向类型化分类并不代表着叙事模式、人物形象也向着模式化发展。国产青春电影类型片在一个相似的“青少年成长”的框架中讲述少年们的青春故事,在这个框架里,可以包括奋不顾身的爱情、全力以赴的高考,也可以包括爱人最后的离散,但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同的,就算是一个相同的结局,那造成结局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就算是性格相似的人物,他们也会面对不同的困境。所以,在故事情节和人物上,类型片也能创出新意。而在当今的青春电影中,不同的电影不仅有着一致的框架,还有着高度相似的情节和“千人一面”的人物形象,模式化的程度很高,导致观众看到一个情节,就能大致猜到下面会发生什么。其实,青春类型片能拍的选材十分广泛,但由于电影制作者求快求简而运用过多模式化的套路,导致近些年国产青春电影的创造力被压制,创造出来的电影也让观众失望。

总之,如果想要在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上获得突破,赢得观众的口碑与票房,就要突破如今青春电影所固有的模式化,拓宽电影的创作母题,关注更多的题材,在情节设置上更加紧凑、凝练,减少相似桥段的出现,在人物设置上更加多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优质青春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 周舒燕. 无声的叛逆: 近年国产青春片中的少女形象与性别叙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58-66.
[2] 高毅丹. 国产青春电影中的少女形象建构[J]. 视听, 2021(1): 73-73.
https://doi.org/10.19395/j.cnki.1674-246X.2021.01.035
[3] 李梦雅. 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发展困境探析[J]. 电影评介, 2019(11):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916.2019.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