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塑造导向下的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On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Cours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Guided by Core Literacy Shaping
DOI: 10.12677/AE.2023.136500, PDF, HTML, XML, 下载: 242  浏览: 774 
作者: 董慧玲: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Chine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re Literacy Teaching Reform Information Teaching
摘要: 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承载着育人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等理念,并针对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变化提出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同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开展终身数字教育”,为“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呈现的新特征,系统分析了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以期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Abstract: As the basic subject of education, Chinese carri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core literacy” and “Chinese learning task groups”, and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Chinese life in the Internet era.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al Plan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clearly puts forward “lifelong digital education”,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al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Based on the new feat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ath to achiev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e literacy.
文章引用:董慧玲. 核心素养塑造导向下的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175-318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00

1. 引言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语文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特定的学科内容决定了它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挥通用语言文字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及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及“新课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成功实现“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转化。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媒介技术的快速变革推动社会语言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停课不停学”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依赖于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对于以语言及文字为核心的语文课程,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 。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的核心素养教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2. 基于核心素养塑造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形势

2.1. 语文教学以课程核心素养为统领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创造性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替代了“三维课程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一种综合素质体现。

这一变化体现了学科教育从学科本位到知识本位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趋势,强调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具有贯通性与整体性,其所强调的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衔接,折射了社会对于语文课程的育人要求;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具有特殊性,“育全面之人”是其教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向人看齐、以人为本,更突出了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功能。因而,其重“课程”而轻“学科”、重“体验”而轻“结果”,一定程度上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也为弱化学科间的壁垒,跨学科联合实现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启发。

2.2. 后疫情时代教学媒介的信息化

2021年,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达1634亿,同比增长9.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出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融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在十项重大任务的第八项“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中,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教学改革等角度阐述“开展终身数字教育”。“新课标”对于教学信息化也做出了具体要求,即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作为时代特征,将包括教学在内所有社会活动打上烙印,数字技术素养与信息化素养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数字时代公民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信息化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为目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多媒体应用,实施信息教学的新理念。新冠疫情作为外在力量助推了信息化教学变革的快速发展 [4] ,但在信息化教学运用的同时,我们需要始终牢记的是技术只是信息的载体,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推广才是最终目标。语文以文字和语言为主要内容,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其独特的优势,语文信息化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语文教育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相比传统语文教育,在线教学等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官体验,提升教学的沉浸感与趣味性,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3. 技术驱动背景下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及“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强调利用技术赋能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并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十年来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及劳动教育,也说明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依托于技术,多维度多层次制定评价内容、综合指标和评价要素,以及数据采集点,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是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课程核心素养为统领,以信息技术手段为驱动,以语文教育环节数字化为抓手,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3. 核心素养塑造导向下的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面临挑战

3.1. 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

目前,全国中小学中近七成学校已实现所有教室接入数字资源,其中初中接入率达73.2%,小学接入率达66.5%。在线开放、公开的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易得。然而,这些教学资源并未全部是高质量作品。如何甄别教学资源、利用好信息化工具依赖的是语文教师的理论转化水平与实践水平,但当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信息化教学意识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一方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已得到一定程度更新,但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全转变。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仍采用灌输式,在课堂上仍主张教师为主体,这部分教师未能理解信息化与教学之间的联系,难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由此疲于接受与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他们习惯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对新的信息化技术工具使用并不熟练。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也基本掌握了新教学媒介的应用方式,但对新技术使用较为僵化,缺乏敏感性,例如长时间使用单一的课件模板。

3.2. 互动式教学存在形式化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输入式教学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但传统教育模式遗留及媒介素养薄弱导致互动式教学存在形式化问题,致使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一方面,当前的互动式课堂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困境。教师过度注重自身教学经验,未能将信任完全给予学生,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互动形式存在过于单一问题。目前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对学生个体或集体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未能充分利用媒介技术,且忽视了生生之间、教师与小组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3.3. 在线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滞后

无论是学科教育顶层设计新方向,还是语文课程对于美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特殊性,都对语文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提出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层面,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出了三种文化作品应占60~70%的规定。据此,语文课程信息化对于教学资源的要求愈发提高,唯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才能实现准确流畅的信息输入,让学生有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感悟。随着疫情常态化,教学信息化进程大大提升,但优质教学资源创造却没能跟上脚步。优秀教师在适应信息化教学面前分身乏术,而市场化教学资源匹配度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在2000年“校校通”工程、2003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2014年“薄弱校改造计划”三大国家级项目的推动下,截止2020年底,我国中小学已全部实现网络接入。但中小学网络建设要从“量变”迈向“质变”尚需时间。

3.4. 中小学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后疫情时代“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师生分离、生生分离已成为常态化。但中小学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生活实践与学习基础,注意力、自控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分散独立的学习场景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疲倦感、无趣感、孤独感,从而出现参与积极性低与投入水平低等现象。同时,多数的新兴在线教学平台虽然都设计了交互功能,但目前交互功能仍然较弱,且由教师主导,部分教师由于观念或是信息技术水平原因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前面向核心素养塑造导向的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互动式教学形式化、在线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滞后及中小学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等问题。这也意味着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要突破发展困境,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深刻的意境描写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期发挥信息化教学的技术优势,满足中小学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

4. 以核心素养塑造为导向的中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4.1. 坚持全面发展思想,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立足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是“新课标”中对于语文课程理念的第一句描述,这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看齐。立德树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担负的是中国新时代培育新人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及国家认同感的根本立场。语文课程应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起点,以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新课标”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并且将其与课程目标并列,说明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素养”一词本身就具有“全面性”含义,其囊括了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等。因此,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综合构建素养型教学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2. 强化技术驱动,推进教学共生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及“学习型大国”,并将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联系;《“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利用各种新兴技术丰富数字教育资源的表现形态,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交互与应用体验势不可挡。

教师将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通过丰富学生感官体验,增强中小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虚实融合教学场景、智能导学系统、智能助教、智能学伴、教育机器人等新型资源开发,从知识构建、技能训练等方面实现教与学的共生融合。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助力教师提供精准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探索“人工智能 + 课堂变革”的有效路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后,在教育评价方式上,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建立学生、价值、教师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基于数字技术支撑为学生建立数字档案,帮助开展全过程、全要素评价。

4.3. 探索新媒介技术,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教学呈现出信息化、媒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新课标针对新的社会生活语境,提出四点新要求:一是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二是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三是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四是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这四点要求中,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产生影响,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各方面都会带来冲击。例如互联网语言在学生中的传播,碎片化阅读的日常化,这些逐渐培养了学生阅读及表达的新习惯。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也比比皆是。而中小学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信息技术冲击对其影响更大,因而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中小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整合适合的信息技术,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信息化技术水平。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等,有重点、有针对性、分层级的进行指导,旨在精准化帮助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在积极利用信息教学优势的同时,需要规避其带来的教学风险。如,在线教育导致的师生分离及生生分离不利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与学生的情感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师更要关注互联网一代语言文字的新特点,积极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真实表达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交互性设计,促进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 [5] 。由于中小学学生年龄尚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原始信息,难以区分辨别。因此,教师需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培育出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线教育平台等信息媒介要做好信息筛选工作,帮助学生过滤繁杂信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情境化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的身临其境,但这一切都以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前提。因此,相关部门应呼吁和引导企业、学校、教师等共同创造优质教学资源,并促进中小学优秀教学资源统一平台的建设。

4.4. 强调情境化教学,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

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与全人发展,比起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后获得什么。“新课标”设置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正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任务转化,如图1所示。利用信息化技术,运用情境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学生创造性,才能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认知规律的结合,实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开发与实施。

Figure 1.Pyramid model of learning task group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图1. 中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金字塔模型图

首先,学习任务群开发应坚持学科本位,将核心素养作为落脚地和出发点。针对学生特点,有重点的设计实施学习任务群,避免出现以完成数据目标为导向的情况。其次,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任务”本身就带有情境设置要求,因而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应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选择适合的任务与情境,并根据中小学学生特点,保障任务与情境的发展性,从而促进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提高。最后,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知识,注重知识间的衔接与联系,通过创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实施方案实现系统化教学。

5.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育变革的新趋势及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注重课程核心素质教育,是党与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手段,也带来了一些全新挑战,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缺失,进一步导致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化问题;在线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目前尚未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且中小学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导致信息化教学难度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坚持全面发展思想,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始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强化技术驱动,推进教学共生融合。基于数据驱动课堂教学新生态,推进教与学深度融合。三是探索新媒介技术,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四是强调情境化教学,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通过科学规划发布任务,开发与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认知规律相结合。

致谢

感谢审稿专家给予的宝贵建议和编辑老师的辛勤工作。

参考文献

[1] 申宣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 背景、内容与实施[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6): 14-23.
[2] 柳海民.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理论认知与实践推进[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23(3): 19-23.
https://doi.org/10.16826/j.cnki.1009-7228.2022.03.004
[3] 董小玉, 刘晓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新方向与新要求[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23(6): 14-20.
https://doi.org/10.16826/j.cnki.1009-7228.2022.06.003
[4] 刘玉君, 张德祥. 在线学习能促进教育公平吗?——疫情期间中小学在线学习“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J]. 基础教育, 2022, 19(2): 58-68.
[5] 刘丹.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期待的教学变革与走向[J]. 上海教育科研, 2022(6): 79-84+65.
https://doi.org/10.16194/j.cnki.31-1059/g4.2022.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