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研究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DOI: 10.12677/ASS.2023.126376, PDF, HTML, XML, 下载: 207  浏览: 39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秦少卿, 付安玲: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传承China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Inherit
摘要: 家训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教育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内容之广泛、思想之深刻、历史之悠久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从历史价值角度看,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能够推动儒学思想的传播、稳定家族及传统社会秩序、促进个体社会化及良好家风的形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在现代社会传承中面临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开发力不足、宣传力较弱、教育力欠缺的困境。本文从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依托新媒体传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提升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力三个维度,以期推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
Abstract: Family instruction is a unique form of family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s extensive content, profound thought and long history make it a non negligible existe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valu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motto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stabilize the family and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family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modern society, it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al resources, weak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from three dimensions: fully tap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al resources, relying on new media to 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pow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文章引用:秦少卿, 付安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6): 2757-276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6376

1. 引言

家训是在古代家庭或家族中,父母、长辈对子孙后代以及其他家族成员的教导、规劝与训诫,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凝聚着历代先辈丰富的人生经验,承载着长辈们对后代子孙在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要求和期盼。其卷帙浩繁、体系庞大,总的来说,修身、治家、处世思想更为集中体现了传统家训文化的精神本质。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风、家教,将家训文化搬上了一个新台阶。2017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 [1] ,将传统家训文化从历史舞台真正搬到了现代舞台。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实困境,对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2.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水乳交融、彼此影响。一方面,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封闭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以儒学为主流的思想文化全面地参与了传统家训文化的发生、发展乃至衰落进程;另一方面,传统家训文化又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价值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推动儒学思想的传播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之所以在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家训、族规、乡约、祭祀、戏剧等教化形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教化形式因其更为贴近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成为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中,传统家训文化在推动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进程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传统家训文化对儒学的传播体现在传统家训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儒家思想为纲领和核心,并对儒学进行了适度的解释和引申。如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主要德目以及中庸之道成为传统家训文化的主旨和精髓。另一方面,传统家训文化以简洁明了的说理方式打通了儒家思想通俗化的通道。家国同构政治体制下的家庭始终是社会的主体和基本组织,缩小的“国”——家庭(或家族)为了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自然而然承担着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职能和重任,以家训的方式为儒学铺设了一条平民化的道路,使儒学不再“居庙堂之高”而成为普遍的民间信仰。由此,传统家训文化最终为儒家思想走出圣殿走向民间架设了坚实桥梁。

2.2. 稳定家族及传统社会秩序

传统家训文化对促进家族的稳定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统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家训、家法、族规是管理家族事务和调节家庭成员关系的手段,其对于维护族人团结,处理族内事务起到类似于成文法一样的重要作用。其次,家训、家法、族规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作辩护,在多个方面维护和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例如,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确规定,每年收成下来以后,应当先把上交赋税的部分截留出来,剩下的分给日用,遇到粮食歉收的年份,也只能省吃俭用,而“不可侵支输纳之资” [2] 。古代家训也不仅仅停留在正面劝谕的说教层面,而且还惩罚制裁抗税的族人,因为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一人犯罪,株连九族,族长不得不从宗族共同体同兴衰共存亡的高度保证族人服从管理,一旦违反族规,便严加惩罚。像桐城戴氏家规规定,国课务必遵限完纳,若有抗欠拖延,“治以家法,速令清完” [3]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家训在经济方面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可见,封建家族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全方位成为封建政权的支柱和帮手,大大地促进了封建专制统治。

2.3. 促进个体社会化及良好家风的形成

传统家训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进而以个体的发展实现家族的发展,这应当是传统家训文化最直接的作用体现。正如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言:“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4] 然而,在传统社会,大多数人的社会化更加需要依赖家庭教育来实现。封建社会的家长将嘱托写进家训,这样一部部家庭教育百科全书推动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人的发展是家族发展的前提,也是家族风气形成的关键。郑氏家族之所以能够世代延续,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氏规范》对家族事务事无巨细的明确规定。其内容广泛细致,使子弟教育、家政管理都有章可循,使郑氏家族内也形成了忠孝、勤俭、廉洁等优良的家庭美德。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激励子孙约束自身言行,秉承祖辈优良品德,帮助子孙提高道德修养,还能够对家族的世代延续,门庭兴旺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铸就优良家风的基石。

3.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民众的道德品质都是通过家训来塑造的。但当前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进一步传承遭遇现实困境,不利于传统家训生命活力的持续迸发,其困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开发力不足

传统家训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开发利用的有关于家训文化的资源总和。例如,历史遗迹、博物馆、书籍文献等实物性文化资源,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精神性文化资源。然而,当前传统家训文化资源面临开发力不足的问题。第一,传统家训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难。关于家训的文献相对零散,“缺少系统全面的搜集,也缺少整理、勘误、编校,出土家训文献和散佚家训文献需要抢救性发掘整理” [5] 。除此之外,祠堂、石碑、石表等实物性传统家训文化资源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同样存在难度。第二,传统家训文化甄别与筛选难。传统家训文化浩如烟海,不仅有价值永存的精神内涵,也存在过时的、带有封建糟粕的部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难以辨认。第三,传统家训文化内容开新与重构难。在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开新与重构时,如果不能对大众文化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不能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与西方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能以新的形式和内涵激活传统家训思想,便难以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转换。

3.2.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宣传力较弱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号召下,传统书法、绘画、中医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内外掀起阵阵热潮。然而,传统家训文化作为它的一个重要部分却面临宣传力较弱的问题。当前对有传统家训家风的传播与普及等各项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传播传统家训文化的方式、载体的运用还处于摸索调试期。在较短时间内难免难以“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 [1] 。而载体或方式的选择与创新在文化传承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传承发展传统家训文化的桥梁,直接关系到家训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关注度,关系到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加之,传统家训文化的社会宣传与普及还有赖于国家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而现阶段相关的政策制定、财政支持、项目建设等具体方面还未落实落细,这对于家训文化在全社会的宣传、弘扬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普及与宣传传统家训文化任重而道远。

3.3.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教育力欠缺

传统家训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其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进行推广、传承。不过,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尚未充分认识到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性,未能将传统家训文化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课程和教材体系尚未制定。并且,当前传统家训文化师资队伍结构仍需改善,传统家训文化素养有待提高,面向全体教师的传统家训文化专题培训需加强等,这些都是传承传统家训文化所面临的难题。同时,现代家庭的结构、功能与伦理道德呈现出诸多新变化,使社会出现普遍的价值冲突与道德危机,导致传统家训文化隐没于现代社会。因此,当下传统家训文化所面临的多重制约因素启示我们,传统家训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继承、创新性转换、创造性发展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只有积极应对、综合施策,才能破解困局,发挥出传统家训家风的当代价值。

4.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传承的优化路径

客观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训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倍具挑战性的问题,实现传统家训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势必要经历多次“阵痛”,才能“蜕变”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与时俱进的传统家训文化形式。针对当前传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4.1.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

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是开展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挖掘传统家训文化资源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保留传统家训文化本色,坚持原汁原味地传承。原汁原味地传承不代表一成不变地传承,还要考虑如何进行适当转换、辩证取舍,以利于大众接受的问题。二是尊重传统家训文化个性内容,坚持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修身齐家处世始终是贯穿不同家训文化的中心思想。除了共性之外,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地区差异等也使传统家训呈现出个性色彩。因此,要注重保护传统家训文化的特色。三是坚持广度和深度的统一。要广泛收集不同朝代的家训著作,不仅要重视官方推崇的名人名篇家训,更要下大力气搜罗民间家训。同时,要深入挖掘每一份家训著作的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以及重要影响,还要深入挖掘部分地区传承家训文化的民间仪式,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家训文化。

4.2. 依托新媒体传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

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迭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媒介形态,是传承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6] 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家训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搭建传统家训文化网络教育平台。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具有自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在教学形式上也具有诸多新意,借由移动网络客户端,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由的登录平台,进行传统家训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讨论。第二,拓展传统家训文化新媒体传承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渠道,积极推介相关音频、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进行相关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新媒体,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要。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应用是协助教育者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但不能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传统教育手段以及人的重要作用。

4.3. 提升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力

一方面,师资队伍是传承传统家训文化的牛鼻子。建设传统家训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应以合理的形式将传统家训文化引入到传统文化培训中,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到相关培训项目中,加深教师对传统家训文化的了解。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传统家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个人成长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才能真正带动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传统家训文化。另一方面,课程和教材是传承传统家训文化的基础和根本。在传统家训文化课程及教材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置课程标准和安排教学任务。要将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的精神与当代精神相衔接,使学生有代入感、现实感。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体悟到传统家训文化的魅力。要有机融入到不同学科中,扩大传统家训文化的影响面,增强教育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2年山东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2022-ZXHC-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6): 18-23.
[2] (宋)袁采. 袁氏世范[M]. 刘云军, 校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62.
[3] 徐扬杰. 中国家族制度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382.
[4] 费孝通. 社会学概论[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54.
[5] 陈延斌.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孔子研究, 2017(5): 137-144.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