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逻辑:智能算法下网络思政载体的重组更新
Evolutionary Logic: The Reorganization and Update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rrier Based on Intelligent Algorithm
DOI: 10.12677/ASS.2023.125372, PDF, HTML, XML, 下载: 144  浏览: 2,71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逸涵: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智能算法网络思政载体重组更新进化逻辑Intelligent Algorithm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rrier Reorganization and Update Evolutionary Logic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传递思政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媒介与枢纽,随着智能算法技术迅猛发展,海量化、动态化和复杂化的大数据已经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结合当下智能算法赋能下网络思想教育出现的个性化和“泛娱乐化”的挑战,意味着为教育者进行在网络拟态环境下进行思政教育的媒介提供了新的场景模式。智能算法赋能下思政教育载体迭代之“新”,我们需要脱离应用技术本身去中心化拓展现实,更为关注思政教育载体作为枢纽在教育活动双方起到连接的作用。通过在新的维度上由外由内进行扩展,交互方式的换轨重组、心智自由度构建更新、第一人称主体构建,来连接教育对象的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使使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从客场到主场的转变,实现从“场景构建”到自我“内容生产”。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lgorithm technology,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edia and hub for educators to transmit the content or in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ss, dynamic and complex big data has become a new carrier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personalization and “Pan-entertainment” in network ideological education enabled by intelligent algorithms, it means that it provides a new scene mode for educator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pseudo-environment. The “Ne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teration under the intelligent algorithm, we need to leave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tself to go to the center to expand the reality, more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as a hub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both sides play a connecting role. By expanding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in the new dimension, changing the orbit of interaction, constructing and renewing the degree of mental freedom, and constructing the first-person subject, we can connect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 On this basis, we can make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e road to the home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Scene construction” to “self-Content production”.
文章引用:朱逸涵. 进化逻辑:智能算法下网络思政载体的重组更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733-273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5372

1. 引言

大数据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在信息云、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等多样数字化信息浪潮推动之下,正加速着网络空间和线下场域的融合,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1] 。当前的“智能算法 + 思政教育”发展模式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数字化智慧创设、智能化应用,不断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新的现代化技术载体相融合,提供了精准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危机相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本质是帮助教育者不断打破既有的限制,实现教育者“人体的延伸”。受到智能算法下思政教育个性化和泛娱乐化挑战的影响和制约,思政教育载体需要新的方式手段来实现自我突破和迭代更新,这是智能算法时代下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未来和趋势。完成大数据在助力网络思政建设中载体的重组与更新,注重场景构建的沉浸式技术发展、构建更新心智自由度实现人与技术共生发展、继续将传播权力向超级主体回归,这不仅可以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一个崭新的分析范式,而且可以展示新时代高校网络课程思政工作的强大生命力与鲜明时代性。

2. 智能算法赋能下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载体迭代更新的主导因素

智能思政背后的算法运算逻辑是在受众和信息之间建立二元关系,借助数据库系统架构来收集庞大的受众信息,根据教育对象在互联网上的点赞、浏览和订阅等隐性网络行为痕迹来精准捕捉和识别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结合数字人际关系协同过滤,通过“画像”精准的捕捉客体的价值取向,据此来对“内容池”进行有的放矢的计量筛选和投放,向教育对象精准推荐“个性化”内容。由此可见算法并不是一套程序编码,而是一整套以用户为价值落脚点的人工智能系统架构。随着智能算法投放思政教育的规模不断增大,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算法推荐过于个性化而导致信息获得的不对称性,思政教育的逻辑思辨视阈尚未扩展到学生个性化需求;算法推荐的泛娱乐化精准营造动态、分离的“超现实”空间,使教育对象进入“后真相时代”。在商业化驱动注意力经济之下,算法媒体变成了资本迅速获取高利益的媒介,使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理想沦为世俗,信仰逐渐凋零。由此可见,智能算法既可以成为智能思政的技术载体,也可以在不同层次成为不同利益主体提高内容传播精准度的手段。

2.1. 技术赋能:智能算法的个性化与传统网络思政教育的笼统化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需要树立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精准的思维。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采取智能算法下的精准思政教育。即要提高教育对象识别的精准性、增强教育目标确立的针对性从而推动教育内容优化、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

智能算法赋能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在于解决统一性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生是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有差异的个体,教育是面向各个学生的,因此也需要尤其注重其个体差异性。面对庞大、碎片化的信息库,利用智能算法有效识别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从而有针对的对其进行精准投放的教育输入,用教育对象喜爱的风格模型为其匹配契合个性化的内容,实现内容输出与受众偏好的精准匹配。但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智能算法下的个性化教育仍然停留于思辨层面。精准思政背后的算法逻辑似乎是有着一套精密的程序,看似是具有机器理性的代码。但实际上由于算法的研发环境具有封闭性、具体情况的复杂性、现有算法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规制模式的今天,算法主体的价值指向和利益企图可以随意地植入设计过程,形成“黑箱社会” [2] 。因此,看似个性化定制的结果会导致信息获得的不对称性,数据鸿沟的出现会使教育对象的隐形网络行为而产生的剩余数据被商业化。当前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不敏感,未能有效的准确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识别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化需求,仍然未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观念的固化和封闭。从而算法生产和推荐的个性化内容又会加深大学生的偏向,使其更加认同自我意识,并造成群体之间产生相区隔的“信息茧房”。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被不同的意见极化群体所分隔,社会共识难以凝聚” [3] 的新挑战。

2.2. 媒介赋能:智能算法的“泛娱乐化”与传统思政载体的边缘化

在全媒体时代,以精准定位、智能传播和社交导向为特点的算法技术借助其后一整套逻辑紧密的数字化交互技术应运而生,打破了以正负信息调控为主责的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内容把控体系,逐渐代替其成为了思政教育内容发放的枢纽。随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边缘化、传播范式上精准度和覆盖度的降低,智能算法并没有被纳入传统的思政载体中,无需受到内容管制,无需以教育对象正确价值观引领为主责。与之对应,在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和资本的利益驱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出现“泛娱乐化”倾向,这使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即时性终端紧密相连的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一切皆可娱乐”的理念,在不自知的状态下接受着平台资本力量基于“流量变现”目标所构建出的即时性和无缝式的“自我娱乐”。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通过网络新兴媒体,以“娱乐”作为外衣,以舆论形态传播,以感官刺激、欲望满足等方式实现“娱乐至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满足着教育对象的感官欲望 [4] 。在智能算法营造出的“泛娱乐化”的数字景观之中,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和主流价值信仰被消融,信息茧房的出现固化了教育对象的辩证思维方式。同时在商业化争夺注意力经济的驱动下,智能算法精准营造动态分离的“超现实”空间,精准推荐“重情感轻真相”的非连续性的、缺乏具体语境的“后真相”内容,使教育对象拒斥“严肃理性”的思考,陷入非理性、情感化的价值迷失和精神空虚的娱乐危机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5] 。为此,应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泛娱乐化”倾向,从传播的载体视角提出变革,从而,帮助教育对象形成防范和抵御网络“泛娱乐化”侵扰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

3. 去中心化拓展现实是推进网络思政教育载体重组更新的根本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立足每个教育对象“具体的人”,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发展特征,通过精准算法技术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交流的工具,它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思想交流的媒介 [6] 。面对智能算法下个性化和泛娱乐化挑战,要想实现网络思政将真实与虚拟世界用平面或三维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凸显出了网络“再现”与“具象化”的魅力,使其在智能算法技术的加成下跨越时间、空间障碍,仅仅单靠解决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迁已不能满足,必须采用新的方式手段来实现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自我突破和迭代更新。

“去中心化”是指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并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层面来看,去中心化是教育过程中不要固步自封,注重每个节点的,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在智能算法之下万物互联逐渐成为现实,但实现真正的重组更新,达到思政教育全要素有机融合还需要很大的距离。未来把握思想教育载体的重组更新必须立足于教育对象个体,坚持“去中心化”,以“个体”为圆心,由外向内两个维度进行把握,注重三大点:一、向外扩展,实现教育主客体交互关系的重组,朝着真正的景观化和沉浸式教学出发。二、向内延伸,思政教育帮助构建个体心智模型,帮助实现教育对象的自我价值构造。三、向外向内二者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向教育对象“超级主体”回归,实现内容创造。

3.1. 交互方式的换轨重组——从“场”的构建到“景”的完善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随着虚拟和真实的深度渗透融合,真实世界被人工智能复刻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载体和真实的教育活动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VR课堂就是这样的一种形态。通过虚拟场景模型、沉浸式技术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传输,让教育客体声临其境般的置身其中。通过算法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让我们在线上的思政教育活动中不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而是可以根据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在虚拟系统中构建出一比一仿真的教学环境或者创建出完全虚拟的环境,弥补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局限性。在网络思政载体迭代更新的场景构建以后,教育者在新的场景之下,根据自身需求来设置虚拟的场景和形象。除此之外,教育主体也可以充分利用新的交互技术,将教育对象个体本身及其场景输入到虚拟设备之中,运用智能算法,完成虚拟空间内教育主客体实时的交流。同时,新的交互方式的换轨升级也带来了最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环境,沉浸式技术将真实的世界与算法运营下的虚拟世界用二维或立体叠加方式生动的呈现出来。

目前,智能算法提供的交互手段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就其内容而言仍就不够直观,体验依旧无法真正的跨越空间的距离,对于教育对象虚拟教学场景中的图像和视频仍然是二维的存在。想要达到前技术时代传统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在场感,还有很大的距离。当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相连之后,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在实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在任何场景下可以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更有效率更加精彩的教学活动——这就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互联网发展的下一站:“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 [7] 。就教育场景而言,目前的技术发展还处于构建“场”的阶段——用以解决教育者在不同情景下的个性化的适配问题,如腾讯会议、慕课、钉钉等。但下一阶段网络思政教育媒介更新的重点在于景的完善,即沉浸式体验——实现真正的“声临其境”才刚刚开启。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关键着力点便是交互方式的换轨升级重组。以VR、AR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作为场景传播第二阶段典型的场景技术,将通过与智能算法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原有场景的突破与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场景升维,达到虚拟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无缝连接。

3.2. 心智自由度构建更新——从“场景时代”到“心世界”

沉浸式技术创造的“场景时代”创造了无限丰富的虚拟世界,几乎满足了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中载体对于所有“对外”延伸的需求。但问题是“对内”呢?教育对象的人体及人的心智本身也是一个大场景,对它的选择性“重组”“再造”会不会成为未来智能算法下的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呢?答案是肯定的。沉浸媒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虚拟与现实的对立,带来了二者的无边界交融,势必会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形态和认知行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具有想象力,会思考没有感知和没有发生的事。人的认知就是构建和操作心智模型,反事实思考就是构建模型。

尽管经历了5G、6G网络的普及,VR/AR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迄今为止,教育对象认知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是被牢牢地限制在既有的状态和逻辑上,依然脱离不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面对面的死板的教学,几乎没有创新和改造的任何自由度,更不用说是革命性的突破了。沉浸式技术的出现,让网络思政教育载体迭代更新的研发者专注于积累知识技术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心智世界,促进人内部认知的构造变化。通过算法技术,教育对象认识到自身与代码世界的联系,把握自身在现实的思政实践中的主体价值,将个体本身价值赋予到算法和未来网络思政载体的迭代更新和重组变换之中,由被动的输入到完成传播权力的超级回归,实现自我的内容主动生产。

3.3. 第一人称主体构建——教育对象从客场到主场

在智能算法赋能下的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借助虚拟交互技术,教育主客体进行内容生产的自由度同时得到了扩展。准确的说,在网络思政载体的沉浸传播下不仅仅延续了传统思政活动中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对象为主体的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注重第一人称主体的构建,强化了教育对象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就是参与设计教学过程的主动权继续向教育对象个体回归,教育个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一如既往自主选择接受的信息,享受智能算法赋能下的个性化的内容与服务。从思政传播内容的生产到虚拟沉浸技术下的场景构建即教育对象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场景很大程度可以由自己把握,这不同于传统思政教学活动中教育对象始终处于客场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通过去中心化的拓展现实实现的迭代更新,连接教育对象的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深度赋权了未来教育的绝对主角——教育客体。

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下,通过交互方式的换轨重组和心智自由度构建更新实现了教育对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的由客场走向了主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始终处于客场的位置,而在互联网发展和技术迭代支撑的今天则是个人的主场。换言之,在传统思政教育时代,教育对象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选择性地提供的教学内容,而这一视角经历过教育者的筛选,虽然控制了教学内容的有效和安全性,但也让认知事实的维度也被大大局限。但通过载体的迭代更新升级之后,沉浸式技术在5G支撑下的迅速崛起。在虚拟交互系统中,教育主体可通过虚拟场景的创建和真实世界的一比一还原,为教育对象提供一个真正的沉浸化的客观的不受外界主观因素干扰的场景。在虚拟场景中,教育对象不再是被动吸收和接受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个体自主的寻找事件的脉络线索,发掘认知知识的角度。伴随着教育对象对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控制感逐渐提升,并加大对教育场景、观察角度和参与时间的选择权,使教育对象真正的主动融入网络思政实践之中,从而真正实现从被动的输入到自我主动的“内容生产”。

4. 智能算法赋能下的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进化演变——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指出,虽然人类已有5万年的生存史,但当前人类日常使用的绝大多数物资都是第800个世代的成果,他将“第800个世代”阐释为“断绝的时代”——变革速度大大提升,变革的影响范围及扩张程度也远超任何世代 [8]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极具创新性的加速度时代。在虚拟交互技术迅猛发展之下,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反观出近几年来网络思政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泛娱乐化”、个性化挑战等等,从而促进了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重组更新。思政教育载体的进一步创新并不遥远,面对的挑战也可以预料的出是接踵而至。但“任何的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 [9] 。人是载体变更的尺度,是演进中不变的中心点。智能化、虚拟化技术革命的发展,追根究底是为了使教学活动中探索更多的实践空间,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领地,更加有效完成思政教学目标,塑造主流价值观,帮助形成辩证思维方式。智能算法时代下的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重组更新,虽然它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一马平川,依然会面临各种难题,但应该让它在发展中去继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更大的发展。人工智能下的思政教育发展,本来就不会也不可能有终结的时候。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只要路走对了,谁还怕行程遥远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复杂系统范式研究”(项目号:KYCX22_08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温旭. 智能算法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进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6): 81-85.
[3] 陈昌凤. 未来的智能传播[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12): 8-14.
[4] 李紫娟, 李海琪. 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J]. 中国青年社会学, 2021, 40(6): 56-62.
[5]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6.
[6] 李泽虹.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策略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365-366.
[7] 罗伯特•斯考伯, 谢尔•伊斯雷.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 赵乾坤, 周宝曜, 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8] [美]阿尔文•托夫勒. 未来的冲击[M]. 蔡伸章,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6: 5-6.
[9]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