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视角下《檀香刑》英译俗语风格再现研究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yle Reproduction of Folk Adages of Sandalwood Death under the Markedness Theory
DOI: 10.12677/ML.2023.115298, PDF, HTML, XML, 下载: 263  浏览: 406 
作者: 盖琳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标记理论风格再现《檀香刑》Markedness Theory Style Reproduction Sandalwood Death
摘要: 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风格独特性,再现原作风格是译者进行文学翻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挑战。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不仅融入了大量戏曲元素,而且运用了许多地方特色俗语。本文以《檀香刑》原作及其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词语、意境、形象、音韵和语言生动等五要素的文学风格再现程度。研究发现,在语际转换中,英文难以表达出中文使用的修辞手段,从而影响了原文的美感,损失了部分原文风格。通过这一研究,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
Abstract: Literary works feature strong stylistic uniqueness, and reproducing the original style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recreation. Writer Yan Mo’s novel Sandalwood Death not only incorporates a large number of opera elements, but also utilizes many local folk adage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original work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andalwood Death as an exampl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degree of literary style reproduc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e, phonology, and language vividnes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in the interlingual conversion,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the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in Chinese, thereby affecting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losing some of the original style. With this research,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exchanges and dissemination among ethnic cultures.
文章引用:盖琳琳. 标记理论视角下《檀香刑》英译俗语风格再现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5): 2204-220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98

1. 引言

文学翻译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活动的行为,是国外读者了解本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也是帮助人们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活动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文学翻译的风格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比如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译者在译文中的主体意识即译者的再创造、翻译腔等。《檀香刑》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其文字细腻,呈现出活泼俏皮与严肃庄重并存的文学风格,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中国清朝末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奋起反抗却不敌封建没落王朝与洋人勾结的悲惨画卷,整本小说传达出的思想令人意味深长,悲剧效果显著,反映出莫言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莫言《檀香刑》作品目前唯一的译者,他也是莫言的至交好友之一,较为坚实的翻译功底、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加上译者与作者之间密切的联系,使得这项研究更具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择标记理论,将风格再现研究作为文学翻译研究的切入点,对《檀香刑》及其葛浩文英译本中出现的俗语进行探讨分析。

2. 基于标记理论的风格研究

2.1. 标记理论概述

标记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来自俄罗斯布拉格学派的Trubetzkoy和Jakobson两位音系学家提出,用来分析一个音位的区别特征 [1]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指一个范畴内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关于这种现象的理论被称为标记理论 [2] 。这个最初被应用在语音学的概念随后被普遍引用到语言研究学的其他方面。

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标记理论主要用来阐述语言学中的不对称研究。国内对标记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语言类型标记理论、比较标记理论、文学风格标记理论三个角度。其中,风格标记理论由刘宓庆提出,他创造性地将文学作品风格研究与语言学联系在一起,从语言结构层面为创造原文风格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语际转换中需要分析风格意义的可知性和风格是否可译。刘宓庆 [3] 从文体结构层面将风格的符号体系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为日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风格标记理论被提出后,得到学界广泛应用,译界的学者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角度一是文学作品与译本的风格再现与风格传译。如卫阳阳 [4] 从语域、词语、句法、章法、修辞等五类形式标记和作品、作家、接受者等三类非形式标记探讨译本对原文风格和原文表达的传译程度。然而,既然有存在,就会有缺失。徐安然 [5] 将风格标记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提到戴译在修辞格和音系两个层面的省略造成了原文风格要素的缺失,不恰当的方言和引语翻译削弱了人物的心理描写。

角度二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的对比研究。林溢鸣 [6] 基于风格标记理论对《追风筝的人》的简体和繁体,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不同译本通过举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小说翻译风格在该理论中的应用。

角度三是基于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探讨分析。例如邹文秀 [7] 运用语域、句法、词语、修辞四类形式标记分析《月亮和六便士》的傅惟慈中译本的风格再现程度,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傅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2. 文学翻译的风格标记

文学风格不仅反映了作家个人的思想,而且还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等。刘宓庆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研究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在此之后这一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林玉鹏 [8] 从标记理论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文学译作的风格标记,通过举例分析文学翻译作品中使用标记与非标记的区别、标记词与非标记词的种类和区分。译文若无风格标记,则过于刻板平庸,缺乏文学性;若带有风格标记,也有可能风格标记过度导致译文“华美”性,或带有翻译腔造成负风格标记。风格标记中的形式标记研究又可细分为性格标记、情感标记、方言标记、修辞标记等。

2.3. 俗语翻译

俗语是指在民间流行的脍炙人口的通俗的、定型的语句,不同的地区带有各自特色和方言特征。俗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流传广泛、典故颇丰、趣味性强,民族价值和国别属性并存。一些文学作家善于将大量俗语纳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方言特点,最经典的就是中国四大名著,这些俗语和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学界对中国俗语翻译的研究从20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但在中国知网(CNKI)下搜索核心期刊CSSCI中发现,刊登在权威期刊的有关俗语翻译的文章较少,虽然近年来学界对俗语翻译的研究角度逐渐丰富,但俗语翻译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

3. 《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探讨

林玉鹏将重点放在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一般特点上,主要分析译作中的词语、意境、形象、音韵和语言生动五种文学风格标记,本文基于林玉鹏提出的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标记,从以上五个要素出发,来探讨《檀香刑》原文和译作风格的切合程度和风格损失程度,从而为之后莫言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些方向。

3.1. 词语标记

词语标记是指源语和译入语的词语含义转换。当词语标记性相当时,可直接对应转换;当词语标记性和非标记性并存时,要选择能够正确传达原文意义、符合原文风格的词义。

例(1)

源文本:俗言道,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面还要看水面[9]。(莫言,2008: p. 6)

目标文本:The adage goes, “If you won’t do it for the monk, then do it for the Buddha; if not for the fish, then for the water [10] ”. (Mo, 2012: p. 11)

例(2)

源文本:南斗主死北斗司生,人随王法草随风。(莫言,2008: p. 34)

目标文本:By the Northern Dipper one is born, by the Southern Dipper a person dies; people follow the Kingly Way, wind blows where the grass lies. (Goldblatt, 2012: p. 48)

评析:葛浩文使用了与源文本词语标记相当的词,直接进行对应转换。但是外国读者可能会产生困惑,笔者认为,可以再加一句解释性陈述以衔接上下文。例(2)中“南斗主死北斗司生”出自《搜神记》,意思是说人的生死籍传说是由南斗与北斗所控制的,在书中表达出生命不由己的悲愤,但此处的直译则没有表达出隐含意义。有趣的是,在道教中,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与莫言在书中的说法并不一致,并且在下文中讲到的庄周活鲋原文“鲋鱼若得西江水,一声霹雳上青天”,莫言也做出了改动,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例(3)

源文本:有枣无枣打三杆,死马当成活马医。(莫言,2008: p. 9)

目标文本:You hit the tree whether there are dates or not; you treat a dead horse as if it were alive. (Goldblatt, 2012: p. 16)

评析:date有“日期,约会,使过时,日子”等多种含义,原文中属于有标记性词汇,在本句中取第四个意思。

3.2. 意境标记

意境的营造是塑造文学作品风格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文字博大精深,通过多种多样的词句组合能够营造出绝美的意境,但是要想用英语来转换原文并实现风格再现,则难度非常大。这时,除了词汇的掌握,译者还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例(4)

源文本:签诗云:若得西江水,霹雷一声上青天。(莫言,2008: p. 98)

目标文本:The inscribed poem read: “Should the bream reach the western Yangtze, thunder will rend the sky”. (Goldblatt, 2012: p. 133)

评析:原文讲的是钱丁未当知县前去寺庙求的一只签,此签是第十一签——庄周活鲋,讲的是有一条鲋鱼被困在小水坑中,但是假使将西江水引入,走入穷途困境之鱼他日重回大海,成龙也是有可能的。钱丁得到这只签后充满壮志,立志要干出个名堂,随后他凭借着娘家在朝堂中的地位当上了优渥的高密县县令。译文中用reach来描绘出鲋鱼摆脱涸辙的隐含意义,用rend来表示电闪雷鸣撕裂长空的雄伟景象,成功地营造出意境美。

3.3. 形象标记

形象属于作品中的内容阐释,由于文化差异和其他方面的差异,语际转换时常常要考虑为读者塑造何种形象才能不缺失原文风格。最经典的形象转换是中国的“上帝”形象。

例(5)

源文本:砍头的知府,灭门的知县。(莫言,2008: p. 398)

目标文本:A Governor lops off a head, a County Magistrate destroys a family. (Goldblatt, 2012: p. 534)

评析:知府是中国古代设立的州郡行政职权上最高级别官职,清朝沿袭明朝,相当于美国的州长,因此译文用governor。知县是指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县级行政长官,因此英语用“County Magistrate”。

例(6)

源文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莫言,2008: p. 380)

目标文本:The wolf’s ambition is abundantly clear, his designs known to all, as were those of the Three Kingdoms usurper Sima Zhao. (Goldblatt, 2012: p. 514)

评析:“之心路人皆知”是出自三国时期的一个典故,用来表明阴谋家的野心十分明显。此处,莫言没有详细解释,而葛浩文则发挥译者创造性加入了三国时期这个概念,目的是使外国读者了解这是中国的一个典故。并用连词实现了两个俗语之间的衔接,翻译得十分流畅,可以看出葛浩文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能够将形象标记合适地运用到译文中。

3.4. 音韵标记

音韵标记是指在翻译时译者应尽量表达出原文语言的音韵美,传达美学特征,使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在文学作品的中译中,一般利用双音节词,例如“绿水”、“青山”比单音节词“山”、“水”更具有节奏性,而在英译中,英文的轻重音相当于汉语的平仄,在英文中多以句式结构、特点来表达音韵美,而不以词为单位,因此,中英文表达音韵美的方式大有差异。

例(7)

源文本:俗话说水满则流,月满则亏,人欢没好事,狗欢抢屎吃。(莫言,2008: p. 20)

目标文本:A popular adage has it that “When the moon is full, the decline begins; when the river is high, water flows away. When someone is too happy, bad things happen; and when dogs feel good, they fight over shit”. (Goldblatt, 2012: p. 30)

评析:本句中happy与happen,feel与fight押头韵,属于英语中的双韵现象,是指中度音节与轻度音节相结合,韵律悦耳,原文中句式对称,译文利用韵格体现了原文精髓,再现原文风格。

例(8)

源文本:清不清,风波生;袁不袁,曹阿瞒。(莫言,2008: p. 380)

目标文本:The Qing is no more, swept away; Yuan has become the Cao Cao of his day. (Goldblatt, 2012: p. 509)

评析:该俗语的翻译中away与day押单韵,这种韵格使得句子节奏清楚、明快,与原文节奏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重现出原文的音韵美。

3.5. 语言生动标记

语言是否生动是衡量文学译本是否切合原文风格的重要标准,这要求译者翻译不要死板,不要有翻译腔;又不能过度翻译,美化译文。语言生动标记可以说是以上几个要素的结合并灵活使用。

例(9)

源文本:长袖翩翩,载歌载舞,面如桃花,腰似杨柳,开口娇莺啼,顾盼百媚生。(莫言,2008: p. 164)

目标文本:She swirled and twirled her broad sleeves as she sang and danced, face like a peach and waist as thin as a willow branch. She sang like an oriole, exuding charm with her alluring looks. (Goldblatt, 2012: p. 222)

评析:这一段是对孙丙的第二任妻子小桃红在唱戏时的描写。译文中首先用swirl和twirl表示“旋转”,两个单词后缀一致,再现了原文的对称美,中国人经常用“面如桃花”来形容女子容貌像桃花般明媚动人,而葛浩文将桃花直接翻译成桃子,将面容比作粉红的桃子,倒也形象生动。原文押韵、对称、形象、生动,写出了美感,而译文则缺少这种原始的美感,和读原文相比,英文缺失了一种感觉。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不免要丧失一些原文风格。

例(10)

源文本:清正廉洁活该死,高风亮节杀千刀。(莫言,2008: p. 207)

目标文本:An upright, incorruptible man deserves to die like anyone else. The slicing death repays nobility and integrity. (Goldblatt, 2012: p. 281)

评析:源文本中省略了主语,葛浩文则添加了主语。第二句使用了词语对应转换的方法,用slicing表明千刀万剐的意思。用repay (偿还)表示用戊戌六公子用千刀万剐的代价代表自己对末日王朝的忠诚和正直,虽九死而不悔变法。译文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想表达的含义,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风格。

4. 结语

对译文风格的研究是文学作品风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探讨文学风格可以从词语、意境、形象、音韵和语言生动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本文将标记理论与文学风格的研究相结合,对比分析《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与原文的风格有何异同,还有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由于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俗语,因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和独特的民族语言特点成为如何保留俗语风格意义的重难点。在形象标记和意境标记两个方面,葛浩文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将莫言未明确表达出来的原文含义在译文中呈现出来,有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原文意义。另一方面,译文在词语标记中过于偏向词语相当的形式转换,造成部分原文风格缺失,损害了原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从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深入研究标记理论视角下《檀香刑》中俗语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大程度地再现原文风格。不可否认的是,葛浩文对莫言等中国作家进行的翻译实践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利用标记理论进行文学翻译作品风格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征, 周流溪. 从标记理论看《红楼梦》中“你我句”的使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5): 5-10.
[2]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 刘宓庆. 翻译的风格论(上) [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1): 3-7+41.
[4] 卫阳阳.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本的风格传译[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5] 徐安然. 戴乃迭英译《边城》中原作风格的缺失[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6] 林溢鸣. The Kite Runner两种汉译本小说翻译风格[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7] 邹文秀. 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本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刍议[J]. 英语广场, 2021(1): 69-72.
[8] 林玉鹏. 标记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风格标记[J]. 中国翻译, 2002, 23(5): 71-76.
[9] 莫言. 檀香刑[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10] Mo, Y. (2012) Sandalwood Death: A Novel.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