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与出路——基于SWOT分析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tlet of College Students’ Fragmented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DOI: 10.12677/CES.2023.115189, PDF, HTML, XML, 下载: 221  浏览: 584 
作者: 张秋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关键词: 碎片化学习新媒体SWOT分析Fragmented Learning New Media SWOT Analysis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碎片化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就碎片化学习本身而言,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等优势,同时又有碎片化知识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等的弊端。在新媒体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享受着生活方式、环境资源等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散注意力、缺乏反思性、思维僵化等。基于SWOT分析从不同角度清晰地描述碎片化学习,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两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突破现有的困境,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碎片化学习的效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fragmented learn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especially promin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s far as fragmented learning itself is concerne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and pertin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disadvantages of low quality of fragmented knowledge, lack of systematization and integrity.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on the one hand, college students enjoy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ir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fragmented learni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easy to be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distracted, lack of reflection and rigid thinking. Based on SWOT analysis, a clear description of fragmented learn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s conducive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ragmented learn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n this basis, the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can further discuss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dilemma and better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fragmented learning in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秋婷.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与出路——基于SWOT分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5): 1235-124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5189

1. 引言

新媒体作为一种日益发展的新兴事物,与报刊、广博、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为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个信息盛行的时代,学习者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媒体在大学生碎片化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迎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同时碎片化学习表现出了信息质量不高、系统性与完整性不强等的弊端。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必然会给教育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针对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学习进行SWOT分析,进一步了解碎片化学习现象,从而帮助大学生充分运用碎片化学习并发挥其最大效力。

2. 碎片化学习的内涵

“碎片”一词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中,用于对社会转型的描述,即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转型。碎片被定义为一个过程或一种现象,是指完整的东西打破成为零片或零块。关于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从内容、时空和媒介等为维度简单来说,碎片化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随心地通过移动学习媒介获取知识碎片 [1] ,这样来看,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浅层的、零散的、孤立的、杂乱的学习方式,是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一种新途径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碎片化学习的内涵逐渐丰富。学习碎片化更大程度肇始于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关系碎片化、思维碎片化、体验碎片化等 [3] 。王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利用多样化学习媒体、零散时间和分布式的空间,学习零碎知识的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 [4] 。王竹立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碎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广义的碎片化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而狭义的碎片化学习则指的是广义的碎片化学习定义中的非正式学习范畴 [5] 。王承博等在对碎片化概念进行界定时提到了碎片化思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维等,他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利用碎片化阅读或在碎片化时间里,从互联网挖掘有意义的知识碎片,并对知识碎片存储、汲取、加工等建构的过程 [6] 。杨洪军等概述了与碎片化学习相关的术语,如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思维碎片化等,他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进行零散知识的学习和搜索,有利于加深对系统学习的理解 [7] 。武志峰认为碎片化学习在零散时间和分布式空间下,学习者依据自我学习需求,利用一定媒介对知识碎片进行组织与管理,以获取个体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其本质上含有对知识的思考与内化 [8] 。

由此可见,关于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不仅涉及到内容、时空和媒介等维度,而且越来越体现和重视学习者个体的能动性的作用。因此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以独特、创新的视角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利用各种便捷、迅速的方式,在零碎的时间里,从多样化的平台挖掘有意义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建构从而内化的过程。

3. 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学习的现状——基于SWOT分析

3.1. 碎片化学习的优势

碎片化学习具有灵活性、前沿性、针对性、高效率等优势,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首先,借助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学生通过多样化、灵活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9] 。其次,碎片化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且具有前沿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某一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极容易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同时,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压力下,碎片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学习需要,知识传播速度更快,并且知识分散为知识碎片,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节奏在课堂之外进行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学习,因而碎片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吸收率,最后碎片化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习者来说,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听取个人认为授课好的在线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知识视野 [10] 。

3.2. 碎片化学习的劣势

碎片化学习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碎片化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将知识、技能分割为碎片来学习,相对于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本身就失去了优势,因而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碎片化学习表现出了浅层学习的特征 [11] 。

其次,碎片化时间长短不一,很难通过预先规划来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学习大量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对预先不具有系统性知识和结构的学生来说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整合知识更是不可能,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很快就会遗忘。同时,碎片化知识质量不高。现代社会,各种新理论、新思想层出不穷,旧知识不断被新知识淹没,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者很难全面了解某个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另外,实际上真正高质量且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等并不多,甚至还会对学习者造成误导。种种现象充分说明,在网络空间中大肆泛滥的知识多是缺乏深度和质量的“知识快餐”,对于表象知识浅尝辄止,学习者难以真正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更不能起到提升学习者的理论素养、认知水平以及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甚至还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导致浅陋学风。最后,碎片化思维不足以支持学习者能力的持续提高。知识的深度学习的一系列过程:学习者将新观念和概念预期、先前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探求基本原理和模式、评估新观念机器相关推论,并将知识整合到相互关联的概念系统中,理解知识创造的对话过程,批判性地审视其论断的逻辑,最后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理解进行反思 [12] 。因而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是碎片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而大多数学习者并不具备多样性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习能力。

3.3. 碎片化学习的机会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优势、平台优势、用户优势传播各式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增加了人们对信息接触的机会。

一是在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中,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和广泛应用迎合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为碎片化学习创造了条件,也成为了学习的重要途径。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增加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学生获取信息往往需要利用这类琐碎时间组成。二是新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支撑。来自网络的信息资源多元、分散,知识、信息等需要更多的存储容量。因而,新媒体的各种平台是很好的信息传播载体。基于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平台近年来均设置了各类学习频道,丰富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便利 [13] 。伴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学习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三是借助新媒体的碎片化学习更加能够促进优势资源共享。网络世界里人人都享有表达观点的自由,正是在新媒体平台的催化下,信息可以时时共享并被利用,有利于充分挖掘资源并最大化利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3.4. 碎片化学习的威胁

当前的学习环境确实为碎片化学习带来了一些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首先,新媒体中所传播的知识信息量大,时常会出现知识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功利化传播等的问题。学生因缺乏系统而有效的引导难以辨别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其次,新媒体非连续性地呈现知识信息,往往随机性强、系统性不足、逻辑性欠缺,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所秉持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往往比较肤浅,很难使学习者在某些方面形成真知灼见,也不利于其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最终形成泛在环境下的浅层学习。最后,新媒体大多是基于营销的思维,通过大数据匹配根据学习者的使用习惯特点以及偏好进行推送,一味地推送同类型的信息或其他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事物,一方面学生会不由自主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习惯于接受现有的知识缺乏反思性 [14] 而导致思维逐渐固化或者积极主动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4.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出路

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且逐渐蓬勃壮大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学习方式,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都有很多。由于碎片化学习满足了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表现出了特有的价值和效用,调查研究表明,对于这种学习形式有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碎片化学习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培养了兴趣爱好,学到了生活技能,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还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帮助,提升了个人能力,加强了业务水平,使自己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等 [15] ,但同时存在质疑和批评,有的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认可度偏低,认为碎片化学习不同于系统学习,学习到的知识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16] 。这些质疑和批评恰恰凸显了当前碎片化学习的各种弊端,反映出高等教育内外部对其质量和价值的担忧。

基于上述对于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弊端等的分析,难以断定碎片化学习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自然褒贬不一,对于教育本身来说,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扩大其机遇,弥补其短板,弱化其威胁,提高其质量,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要从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两方面着手,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内容、教育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等方面,内部条件则是作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等方面,从而双管齐下,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在教育中的作用。

4.1. 扩充外部条件

第一,提高碎片化学习内容本身的质量,这是碎片化学习提高质量的根本,是治本之策。学习资源的开发要秉持科学负责的态度,开发更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例如建立信息过滤机制,使得具有权威性、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深度学习的内容 [8] 。

第二,改进教育方法和技术,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例如重视电子化课程资源建设,确保电子资源便携与共享的同时关注内容的“图、文、声、像”;改进网络交互系统,提供虚拟导师,通过语音识别、人体辨认以及专家系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管、记录学习全过程 [17] ,提高课堂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基于人机协同,利用知识图谱进行碎片化学习资源整合,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状态诊断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18] 等。诸如此类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弥补碎片化学习的弊端、扩大优势,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第三,新媒体平台也应当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为营造一个和谐秩序的碎片化学习环境而努力。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新媒体有关负责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经发现有恶意传播散步不良信息者,依法予以追究。

4.2. 提升内部条件

就学习者本身而言,大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一方面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实现与信息资源之间的“黏性”互动,帮助实现学习过程和模式的有效迁移 [19] 。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是在线学习过程中促进深层次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 [20] 。另一方面,以理性思维、创造性的想象和及时性的反思来进行碎片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雅思贝尔斯认为,理性需要一致而贯通,而非武断或随性的思维,来揭示矛盾,来整合零碎的事实与想法,同时促使我们从个人经验出发寻求这种理解,创造性的想象可以使我们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并使我们将这作为科学研究的有益资源 [21] ,及时性地反思碎片化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系统。另外,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学生要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问题的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结合,有助于学生始终围绕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扩充,做到目标清晰、内容明确、循序渐进,就好比以某个知识点为圆心开展碎片化学习,在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逐渐融入新的知识,并保持一定的批判能力,减少碎片化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地调节、控制学习进度 [22] 。

就教育者而言,教育者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过程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有效地筛选符合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选择适应性的资源,组织并管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构建碎片化团队学习,有利于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弥补环境、自我监管等方面的弊端 [23] 。

总之,当我们在面对多元、分散的信息时,离不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资源获取、选择、管理、以及交流合作与反思等能力,促进自身与学习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并建立有机联结,同时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即将“碎片”系统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使碎片化学习为教学提供支持和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克永. 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2] 黄建锋. 基于碎片化的智慧学习策略研究[J]. 成人教育, 2017, 37(12): 6-9.
[3]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 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3): 3-13.
[4] 王觅. 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 王竹立. 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 34(4): 9-16.
[6] 王承博, 李小平, 赵丰年, 张琳. 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 36(10): 26-30.
[7] 杨洪军, 王亚玲, 于杰. 基于微信平台的碎片化学习活动设计——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9(20): 35-38.
[8] 武志峰. 碎片化学习时代课程的继承与革新[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4(2): 114-121.
[9] 彭映泓, 陈瑜林. 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调查与策略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39(3): 73-76.
[10] 顾晓薇, 胥孝川, 王青.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6): 77-83.
[11] 彭静雯, 许祥云. “碎片化学习”问题修复: 基于MOOC学习支持的反思[J]. 江苏高教, 2017(5): 42-46.
[12] 赵健, 吴刚.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56.
[13] 黄建锋. 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研究[J]. 成人教育, 2018, 38(10): 80-83.
[14] 袁艳. 信息碎片背景下大学生反思性学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15] 李磊. 移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行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8.
[16] 朱颖. 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17] 于泽元, 尹合栋.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课程新视野与新挑战[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2): 27-36.
[18] 李振, 董晓晓, 周东岱, 童婷婷. 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知识图谱的人机协同构建方法与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9, 29(10): 80-86.
[19] 阎登科, 熊文瑾. 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粘性学习”及其实现[J]. 教育学术月刊, 2019(11): 104-111.
[20] 穆肃, 王孝金. 在线学习中深层次学习发生策略的研究[J]. 中国远程育, 2019(10): 29-39+93.
[21] 卡尔•雅思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3-54.
[22] 曾凡梅, 魏延. 基于问题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探究[J]. 成人教育, 2018, 38(2): 15-18.
[23] 杨洪军, 徐娟娟, 李萍. 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教学整合策略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9(15):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