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
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Taking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3.115186, PDF, HTML, XML, 下载: 173  浏览: 723 
作者: 陈智琪:广东仲元中学,广东 广州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有效结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School History Effective Combination
摘要: 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更有助于凝练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构建高效的历史学习课堂。
Abstract: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improv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and completing learning tasks, but also helpful to condense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subject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by virtue. 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an solv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st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highlight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history subject, and build an efficient history learning classroom.
文章引用:陈智琪. 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5): 1215-121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5186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即历史教学应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标准,从学生出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选择能够凸显历史发展脉络、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主题和采取多样化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无定法,如何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中,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笔者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如何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2. 利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主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人们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要注重利用互联网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历史教学中的教学主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层面的整合和提炼。本课是《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课程标准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新课标给出了能够统领每个学习板块的教学主题,通过专业数据库、历史教育网站等平台,获取文档、图像、音频、视频等有助于教学的网络资源;教师要提高信息筛选能力,依据教学需要,筛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结合学情进行恰当的组合加工。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对教学主题进行有机组合或创造性加工。如根据网络资源整合教学主题:处于第一层次的教学主题在教学中起到高屋建瓴的统摄作用,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教学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围绕此教学主题进行单元和课程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结构,第二层次的教学主题为学习单元中的教学主题,即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重要抓手的教学主题,许倬云在《万古江河》谈到:“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 [2] 。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二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可将“大一统的重整与发展”作为教学主题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第三层次的教学主题是涉及每一“课”的教学主题,可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为“大一统的重整”,整合相关子目的内容,开展课程的主题教学,使学生从“重整”的视角认识这一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基本情况。

本课教学主题“大一统的重整”体现对秦汉大一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隋唐大一统强盛的奠基作用,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并非后继无人,隋唐的强盛也非无所依傍。三国两晋南北朝无论是政治制度方面、经济繁荣程度还是民族交融方面,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发展,也是隋唐盛世出现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内容的安排需要注意将这两个时段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考虑,梳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本课子目为: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及十六国与北朝,可将相关内容整合为三部分讲述,从政权相续性、客观与主观统一性和空间联系性分别把握南北的政治认同、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从而凸显本课教学主题——“大一统的重整”。

3. 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展现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具体的、形象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历史,情境;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大约四百余年的大分裂时期,是名副其实的“乱世”。但《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中提到,“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3] 继秦汉大一统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如何体现这一重整的特点和作用,需要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创设历史情境,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谋篇布局,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当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锤炼历史思维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知识组织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需要担任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师”,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在把握历史细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视野下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置于长时段的时空框架下,形成对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原因与结果进行观察的历史解释能力,构建历史的因果逻辑,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强化历史思维,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等教学环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适当安排学习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以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诗文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一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搜索与本课《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相对应的史料如: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为课程导入环节,以诗证史,让学生体会到人才辈出的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镜像。引导学生一同走进这幅历史画卷,来看一看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如何体现大一统秩序的重整,并让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为何并无削弱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能力?反而在分裂与对峙继承和发展了秦汉制度,并为之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新课讲授环节,通过信息技术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形势图,引导学生梳理基本脉络,上台补充基本脉络,激发学习兴趣,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让全体学生概述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状况,集体总结,加强了课堂集体学习的效果。

4. 教学方法上重视设计历史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拓宽有关历史的信息源,扩展历史视野,有助于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时代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效达成课堂目标。本节课包含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历史时期,时间长跨度大政权多,需要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选取重难点突出的史料创设情境,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为更直观感受历史情境,教师在讲述第一个部分即从政权相续性来把握南北的政治认同时应当注意按照时空顺序排列讲授,逻辑清晰连贯,图文结合,加深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西晋的特征;通过看教材和地图,思考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短暂统一的关系;根据表格结合教材30页,分析东晋政治的特点和原因;根据族属表及教材31页,归纳十六国的政治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的政治特征,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部分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历史图片、表格及丰富史料的应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历史趣味性、丰富性,培养学生利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历史学习往往就是学生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探究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提升了思维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育人的作用。

翦伯赞曾说:“历史不是离开人类的创造而自然主义地发展起来的,事变之客观过程并不能排斥人类的主观活动;反之,人类的主观活动也正是客观化的结果,即所谓历史的产物” [4] 。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既有客观历史条件的作用,也是人类自身主观创造的结果。第二部分的学习主题可从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把握—江南开发,通过信息技术搜索合适的史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和原因,让同学们根据图文信息分析江南开发的影响,比较西汉和魏晋南北朝经济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一时期江南开发使经济重心的方向开始从北向南推移,从而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发是南方本身自然环境与北人南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南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这一部分的教学主题。第三部分的学习亦如是,达到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进而指导学生解读史料,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史事进行分析。

5. 总结

教学主题教学是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赵恒烈曾说:“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再认历史事实,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历史的认识活动,随着学生的历史学习的深入和学段的递升而日趋成熟与完善” [5] 。信息技术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线”,教师要尝试利用信息技术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与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教学主题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徐蓝, 朱汉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许倬云. 万古长河[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3] 张鹤泉. 新编中国史 魏晋南北朝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4]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程[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5] 赵恒烈. 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