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摘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从日常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编写蕴含“课程思政”案例的新版教材等方法,结合专业知识讲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中药分析学》教学全过程,发挥大学课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
Abstract: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talents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talents”. The present article explored the methods of exca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daily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integrat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xploring new teaching models, and writing new textbooks contai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tegrat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o the entire teaching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sis by combi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layed a dual role of university classrooms in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value guidance.
文章引用:贡济宇, 沈晓君, 许天阳, 李会涛. 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587-259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07

1. 引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1]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价值、情感中的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中药分析学》是研究中药质量规律及其评价与控制方法的一门实践性学科。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及职业价值观等的培养与塑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分析学》课程,在教授中药分析技术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并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其逐步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而努力奋斗,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2. 《中药分析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案例库建设

中医药蕴含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特殊商品,《中药分析学》是研究中药质量规律及其评价与控制方法的一门实践性学科,课程中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挖掘《中药分析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应用、一边完善提高,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挖掘选择更适合专业学习的思政元素及案例,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为专业课程提供了“课程思政”教学的资源平台,积极推动了《中药分析学》“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同时,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有机深入的融合也提高了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促进其积极性参与,起到了塑造学生“三观”的积极作用。例如,结合绪论、《中药分析学》历史沿革挖掘历代中医药科学家、优秀校友案例,激发学生热爱专业、不负韶华,追求卓越、服务健康中国和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结合药品标准及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分析等章节,融入《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法》等相关案例以及“齐二药”等案例,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及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结合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进展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习惯 [2] [3] [4] [5] [6] 。

3. 完善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体系

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完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方法,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课程思政”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和全过程渗透,做到了润物无声、内潜入心、外化于行 [7] [8] 。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价值、情感中的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9] 。

4. 探索线上 + 线下多元混合的思政教学模式

通过线下分享 + 线上交流,微信群和“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将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讨论,探索思政教学的新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由学生线上完成规定内容和相关测试、线上平台留难点和疑问,在讨论区自由讨论、教师后台参与掌握情况,汇总问题,为线下授课重点解疑做准备等等措施极大的方便了教学。例如,可通过“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由学生线上完成指定内容和相关测试。也可通过“学习通”讨论空间,组织对难点和疑问的线上讨论,老师同步参与,进行线上引导,汇总分析线上学习的问题,并做好线下课堂答疑的准备等 [10] [11] 。线上 + 线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有效拓展了教学和和育人的维度 [12] 。

5. 编写融入“课程思政”案例的纸质与数字相融合的 《中药分析学——“课程思政”案例版》教程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更是贯彻教育思想、体现教学理念、实现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抓手。同时,教材也应该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也应根据社会的变化的不断改革创新 [1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不仅要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也要在教材体系中落实,以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字化AI等新技术普及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思政”教材可以是纸质教材,也可以是数字化教材,通过二维码链接等将“课程思政”转变成网资源,将参与教学的教师、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素等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数字化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学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改变学生的认知途径,通过现代的先进技术,直观的反应中药学专业的传承与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教材数字化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资源,提供的资源更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起来更方便,学生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可以进行预习、回看和复习,“课程思政”数字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网站、手机等终端设备浏览和获取课程资源信息,对相应“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演绎和扩展,使“课程思政”教材具有了交互性、连接性和数字化。

6. 结论

《中药分析学》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中药质量的评价与控制对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在《中药分析学》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与渗透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通过挖掘《中药分析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教学、教学体系、教材建设等全过程中,将德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中医药思维方法,掌握分析研究、制定和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技能,还能更好地形成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培养不负韶华,追求卓越、服务健康中国和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H20171。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2] 李孟君. “一二三四”课程建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的构建与运用[J]. 职教论坛, 2013(6): 80-82.
[3] 鲁晨琪. 《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理论探讨, 2018(34): 100-102.
[4] 刘祥楼. 探索《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4(4): 15-17.
[5] 陈立婧, 刘至治, 陈桃英, 等. 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9): 203-204.
[6] 贾薇, 王术玲, 曾元儿. 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 2022, 40(5): 45-46.
[7] 郭壮志, 薛鹏, 徐其兴. 课程思政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协作式教学改革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 9(10): 133-136.
[8] 许煜静, 董林毅, 王冬梅, 等.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坛, 2022(20): 153-156.
[9] 虞丽娟.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 上海教育, 2017(3): 6-7.
[10]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11] 李姗姗, 贡济宇. 基于国家级一流课程《中药分析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11): 2763-2765.
[12] 沙楠, 郭明喜, 高媛媛, 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2, 45(4): 69-72+93.
[13] 陈慧梅, 周惠燕, 徐蓓华. 《药物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时代教育, 2018(13): 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