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挑战与建设路径
The Value, Challenges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Lingnan Culture into Civic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3.135402, PDF, HTML, XML, 下载: 324  浏览: 4,48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苏思晴, 王怡娉, 陈恒琪, 康楚盈, 徐诗韵: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岭南文化高校思政教学路径探索Lingnan Culture Civics Class Construction Path Exploration
摘要: 思想建设问题与新时代接班人的培养息息相关,在做好思政课基础建设性的前提下,需对思政课进行革新。立足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探索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建设路径及意义,依据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结合地域特色办好高校思政课,将岭南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拓宽高校思政教学思路。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青年思政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构系统化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协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实践形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育。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On the premise of doing a good job of constructive foundation of the Civics class,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Civics class. Based on the problem-oriented, goal-oriented and result-oriented, 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construction path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Lingnan culture into college Civics class, run college Civics clas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ivics class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 Lingnan excellent culture into Civics class construction, and broaden the ideas of college Civics teaching. It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youth Civics education, construct a systematic Civics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ivics edu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broaden the forms of practice, and build Civ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引用:苏思晴, 王怡娉, 陈恒琪, 康楚盈, 徐诗韵.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挑战与建设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548-255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02

1. 引言

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突破发展障碍,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要求。高校思政课与地域特色岭南文化结合,在实现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同时,增强世界变局下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底气和自信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基于问题,注重目标和结果,坚持改革创新,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

2.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起源于农业和海洋文化,是中国和海外文化的独特融合。博大丰富的岭南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教学上起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岭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资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岭南文化,增强对岭南文化的信心,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岭南文化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今天,都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结合、内陆与海洋的个性特征,日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就是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2.1.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大会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 。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员之一,不仅为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而且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格局的构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场合多次论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强调了对于世界上唯一具备源远流长特性的中华文明,我们应当有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设好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及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创新建设方向,为正确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指引了前进方向。

2.2.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认同,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当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和职场,但实际他们又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文化的滋养作用决定了岭南文化可以成为广东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资源 [3] 。本文通过收集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政课相关问题的数据信息,以思政课守正创新为视角进行调查,根据地域特色文化,将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的载体进行联系,突出现阶段思政课革新对于改进加强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突显思政课的价值内涵具有迫切性、重要性的特点。本文呼吁将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借此引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关注与传承,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接班人。

2.3. 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特性增强思政课亲和性

通过对广州地区高校思政课现状的调查,收集高校学生群体对于思政课相关问题的看法,总结分析高校思政课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及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了解程度,深入探讨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可行性,在发挥思政课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切口,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突破单纯理论灌输的局限性,在维护优秀思政教育基础前提下力求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结构环境,包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解读岭南历史文化,在各种作品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为广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其传播力和感染力。

2.4.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推动国家政治文化建设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 [4]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岭南文化既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又体现着国家认同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员的岭南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持有高度信任及认同感。通过不同的实践调研方法,收集不同群体对于同一问题的态度,实践调研数据真实可信。本文基于岭南地域文化,将其与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际紧密结合,根据新时代发展下对思政教育的要求针对性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为推进国家政治文化领域建设提供可行的对策方案。充分利用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促进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

2.5.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长远价值

以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去看待传统岭南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岭南文化,摒弃其落后腐朽的部分。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看待岭南地区的发展前景甚至于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发掘岭南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起的作用与价值,以发挥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基因。真正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根植于新时代青年的心中,激发新时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在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岭南文化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道德教化资源,利用岭南特色文化资源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广东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深度融入岭南文化,充分利用岭南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资源培育新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人格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具备发展潜力

岭南文化由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组成,共形成白话(粤语)、潮汕话和客家话三种独具特色的方言,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和代表的广府文化、以潮州为中心和代表的潮汕文化、以梅州为中心和代表的客家文化三种基本文化类型 [5] 。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归属于岭南范围在逐步缩小,为了方便起见,通常把“岭南”作为广东的代名词 [6] 。

广东的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在岭南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这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本次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共收集问卷315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广州地区的大学生群体,调查结果数据的准确性,有效问卷共计315份。

3.1.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了解程度较低

关于岭南文化了解程度系列问题中,具体数据如下列图片所示。在岭南文化地域划分问题中有50.16%误选“福建文化”,有26.35%误选“江西文化”。在岭南文化特色建筑的问题中,有40.32%误选了楼寨。在岭南民间风俗的问题中,只有37.14%选择了南海波罗诞,只有38.1%选择了耍歌堂节(图1~3)。由此可见,广州地区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缺乏系统化的了解,对岭南文化的内涵及定位存在误区,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模糊。

Figure 1.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know about 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Lingnan culture

图1.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地域划分了解程度

Figure 2.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know about the distinctive architecture of Lingnan culture

图2.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特色建筑了解程度

Figure 3. Level of knowledge of folk customs of Lingnan culture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图3.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民间风俗的了解程度

3.2.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感兴趣程度普遍较高

从问卷数据可知(具体调研数据如下图所示)在调查对象中,对于岭南特色建筑感兴趣的占比77.14%,对于岭南特色戏曲感兴趣的占比73.65%,对于岭南人文精神感兴趣的占比76.19%,对于岭南特色文学感兴趣的占比72.7%,并有部分调查对象提出对于岭南饮食文化感兴趣(图4)。

说明,逾七成的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感兴趣程度较高,具备深入学习岭南特色文化的兴趣基础,为促进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相长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Figure 4.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Lingnan culture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图4.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感兴趣程度

3.3. 大部分高校学生未参与过岭南文化相关课程学习

调查显示,逾五成(52.06%)的高校学生未参与岭南文化的相关教学活动,只有47.94%的高校学生接触和学习了岭南文化(图5)。由此可见:岭南文化在教学覆盖程度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还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让其真正发展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可以作为高校思政课学习的切口和突破口,有序推进高校思政课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建设。

Figure 5.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 Lingnan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图5. 高校学生参与岭南文化教学的情况

3.4.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认同度较高

调查显示,岭南文化在高校学生心中的生命力和重要性都集中体现在高校学生是否认同岭南文化,认为该文化是否值得被发展。逾九成(90.79%)的高校学生认为岭南文化值得传承与弘扬(图6)。尽管大部分高校学生未经过系统化学习岭南文化,但大部分学生受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地域文化多属于岭南文化的分支,因此岭南文化更易于被接受。高校大学生肩负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的使命,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具备觉悟与担当。

Figure 6.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Lingnan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图6. 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认同情况

3.5. 调研数据总结分析

在多维视角的探究下可发现岭南文化存在较大的时代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通过调研,掌握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而探究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否存在发展空间。根据调研数据可发现,高校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了解深度普遍不足,目前,高校对于岭南文化课程的设置及岭南文化的传播工作不够完善,但因为文化本身所具备的潜移默化作用,让岭南文化在岭南地区拥有较高的认可度。由此可见,岭南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具备可行性,可推广性。将岭南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可作为突破口起到思政课育人作用,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使青年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精准识别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有利于实现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建设。

4.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挑战

岭南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之间有效衔接仍存在很大缺口,结合文献资料及实际调查数据可发现影响其发展的主要有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传播载体较为单一等因素,解决思政课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有效推进思政课教育建设的明智手段。

4.1. 教育教学体系系统化建设仍不够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双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双结合”具备重大意义及迫切性。但是,基于该理论下的系统化教育体系尚未建成,在高校思政课中,难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进程。

除此之外,外来文化的冲击加紧我国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与控制。西方部分势力将青年学生作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自身理论,影响了我党对于新时代接班人正确的教育引导。

4.2.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化发展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率显著提升,实用主义思潮自西方涌入中国,信息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高了实用主义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高校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是身心全面发展的高峰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思潮不断传播和兴起的一个关键性载体。该时期的青年思想活跃,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三观未完全定型,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实用主义依附于各种载体潜移默化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三观。实用主义讲究实际效用,注重眼前现实利益,该特性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吸引了大学生作为处理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下最节约成本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实用主义的代际存在同样带来消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部分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急功近利,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受到不良的影响。实用主义思潮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且在实用主义的主色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7] 。

4.3. 文化价值未得到最大化有效发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存在不平衡的问题,部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核缺失,尚未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文化产业链,难以为文化产品注入永久的生机活力。对于中华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及全域开发,未形成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具备地方特色的中华文化难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也无法为其注入持久的活力、形成持久的影响力。文化图腾是文化印记和文化符号,我国地域文化未针对具备地域特色的文化绘制鲜明特色的文化图腾,地域文化内涵难以彰显并潜移默化深入民众内心。

4.4. 岭南文化实践机制和传播载体形式单一

岭南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发展价值的传承和精神能力的赋予。这种传承及赋予非单方面的强制输入所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拓宽实践机制,通过多样化方式创新性的将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以实现其应有价值。岭南文化实践机制的缺失,使得岭南文化难以化作具体行动。学生对于静态的岭南历史文化感触不深,易沦为岭南文化创传承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岭南文化难以跨越时空发挥其内在的价值感染力和思想引领力,高校思政课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建设无法发挥其感召、引领作用。

5.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岭南文化富有历史底蕴,对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熏陶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改革、有效利用传播载体等方式,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及时代发展下对于青年学生的新要求、赋予其新时代新内涵,不断推进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进程。

5.1. 发挥高校思政课意识、文化方面引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兼具意识形态引导和道德文化教化二重属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传播党的先进思想主渠道的重要作用,突出其凝聚民族意识、培育民族认同的强大政治引领功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价值导向功能。浓缩《爱国主义纲要》的主要内涵,主要论述了在深入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中,要切实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8] 。

毋庸置疑,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抓住青年学子的形塑成长期,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讲好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与自觉报国的行动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 [9] 。通过思政课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岭南地区为例,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载体和突破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耕厚植“湾区人文精神”,激活岭南地区高校青年学子的民族基因。

5.2. 构建系统化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在通用学习资料基础上,开发一体化的教学学习材料体系。把教材学好,是为加强和提高高校青年教学质量所必备的坚实基础。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现行教材科学导向正确,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充分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坚持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体现日常思政教育。按照课程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热点以及他们关心的复杂问题,大胆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思想教育教学更贴近青年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5.3. 完善岭南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保障机制

相关的教育部门需建立起完备的反馈与评估机制,保障岭南文化走进高校课堂,真正实现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高校需开展科学的岭南文化融入课程效果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观念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达到通过评价反馈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养教育的目的。强调重视青年学生的作用,将其作为课堂评估的主要目标,并将学生自我评估、学生–教师互评、教师–学生互评纳入思政教育的评估中 [10] 。通过定点实践,有关教育部门对接高校检验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对保障机制加以健全完善,带动推广至整个岭南地区。

5.4.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思政教师的培训制度,以实施特色化思政教育,并定期对思政教师深入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质量 [11] 。将岭南文化系列活动渗透入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积极带领青年学生开展关于岭南传统文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组织专业专项的科研力量,通过经典解读、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与手工课等形式,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精髓,打造岭南文化品牌,使岭南文化深度融入岭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5.5. 实践融汇思政教育引导与岭南文化内核

拓宽实践机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创新性的实践途径将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以达到实现其应有价值的目的。形成以专业教师团队引领,学生自主实践的形式展开思政与岭南文化融合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以及岭南文化的感知度,体验其中,深刻感悟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意义 [12] 。以思政教育融合岭南文化展开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及岭南文化其内在的价值感染力和思想引领力,将高校思政课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建设切实可行的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潜移默化,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钱燕茹老师的悉心教导,她耐心的为我们指点迷津,帮助我们拓展研究思路。钱燕茹老师对于学术研究的精神态度使我们受益终身。钱燕茹老师对生活和工作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帮助。这段研究经历足以让我们成长,让我们能够在面对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多了许多底气。

再次感谢钱燕茹老师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不倦的教诲,还有周围许多朋友提供的帮助。特此感谢及时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岭南文化嵌入广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路径研究”(2018WQNCX2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司徒尚纪, 许桂灵.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论述看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影响[J]. 岭南文史, 2019(3): 1-6+11.
[2] 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1年合订本) [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2022(4): 64.
[3] 陈金龙, 李张容. 广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究[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94.
[5] 刘英凤, 杨少曼. 高校师生对岭南优秀文化的认同研究[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4(10): 48-55+95.
[6] 林山. 悠悠中华之韵地域文化[M]. 长春: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 2019.
[7] 肖影慧, 陶廷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代际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6): 85-90+109.
[8] 中共中央办公厅.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人民日报, 2019-11-13(006).
[9]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9): 75-80.
[10] 杨国鹏, 原媛. 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探究与思考[J]. 传播与版权, 2023(6): 110-112.
[11] 冷翠玲, 史佳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5): 145-147.
[12] 肖姣平. 基于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以“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湾区人文素养”专题为例[J]. 高教学刊, 2023, 9(8): 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