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场景对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抑制)作用
The Promotion (Inhibition) Effect of Online and Offline Scenes on Rural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DOI: 10.12677/FIN.2023.133048, PDF, HTML, XML, 下载: 177  浏览: 1,10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雯静*: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吴琴琴: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向 艳#: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线上线下场景乡村振兴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line and Offline Scenes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湖北省、贵州省、河北省等多个省份不同市县里的各个乡镇实地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乡村居民线上线下场景的特点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供一系列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意见,致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提升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拓宽乡村金融服务半径,优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从而为乡村人民带来金融福利,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 represented by digital payment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e and inclusive finance is rapidly intersecting. At present, China has completed the arduous task of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and moving towards the great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We still need to further address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i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of various towns and villages in different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Guizhou Province, Hebei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 this projec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and offline scenes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us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n this basis, it provides a series of opinions on popularizing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is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digital financial literacy of rural residents in future research, broadening the radius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optimizing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bring financial benefits to rural people and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陈雯静, 吴琴琴, 向艳. 线上线下场景对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抑制)作用[J]. 金融, 2023, 13(3): 495-502.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3.133048

1. 引言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同步实现的背景下,中国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迈进了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后小康”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将逐步从扶贫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 。在金融发展趋于数字化的背景下,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创业之间的关系,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3] 。基于此,线上线下场景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抑制)作用对提高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拓宽乡村金融服务半径、优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以探究线上线下场景与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关系为核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833份调查问卷,度量乡村居民数字普惠金融的客观素养和水平,以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为研究手段,关注数字经济生活中的线上社交与线下场景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探究线上线下场景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关系。

2.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本文的研究,经过文献梳理,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在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金融不但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更快,而且显著地提升了家庭收入,尤其是对农村低收入群体而言 [4] 。数字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和普及性,对数字金融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消费的规范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5] 。现如今,移动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通过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实现对储蓄、理财等的金融需求。星焱(2021) [6] 文章指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减少交易费用、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数字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和目标的认知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另外,刘心怡(2022) [7] 研究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居民收入提升、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显著。

2) 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个案研究。在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引导下,关于运用数字普惠性金融服务功能和减贫效果的研讨日益增多,很多地区实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徐心雨(2023) [8] 以山东雪野为例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发展的影响。赵岩(2022) [9]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数字普惠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3) 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蒋庆正等(2019) [10] 选取中国东、中、西部15个省市样本数据,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东西部之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朱兵(2021) [11] 基于政策文本研究,分析了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综上目前的研究资料多从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普惠性金融服务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提出了政策建议。在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中谈到了地区差别、教育水平等。对传统场景和新兴场景的研究相对空白,缺乏线上线下场景与数字普惠金融关系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此。

3. 研究样本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3.1. 样本来源选择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22年1~2月对湖北省、贵州省、河北省等多个省份不同市里的各个乡镇的实地调查。每个乡镇随机选取150户农村居民发放问卷,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1500份,有效回收833份。

3.2. 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文样本数据人口特征主要从性别、年龄区间、收入来源、家庭最高学历、家庭人数、有无党员、有无村干部、有无进城务工人员这8个维度进行初步考察,本文主要调查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能力。最后的有效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data

表1. 数据基本情况

数据基本情况是问卷个人特征变量和村长特征每项均对数据金融能力各分项(移动支付能力、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数值越高表示对应的能力越强。详细的变量说明请参考4.1、4.2的内容。

对人体特征进行分析,青年和青少年参加线下、线上场景普遍要比中年和老年多,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能力越高;学历越高,参加的线下、线上场景越多,数字金融能力越高,其中最突出的是本科及以上的居民;进城务工的居民要比未进城务工的居民的移动支付能力、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高。见表1

分析农村存在特征可见,公路设施情况也对数字金融能力有明显作用,公路硬化要比未硬化的地区的数字金融能力高;随着电话线、物流、快递开通,参加线下线上场景活动越多,数字金融能力也随着升高。

4. 线上线下场景对农村居民数字金融能力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4.1. 场景相关变量说明

线下社交场景是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设计,其中包括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或公司 + 农户等相关场景,按照参与种类多少统计农村居民线下场景的活跃程度。线上场景以群交流为主,其中包括社员QQ群、亲友QQ群、社员微信群、亲友微信群、游戏区等场景,同样也按照农村居民加入的数量为指标,评估线上社交活跃程度。分值越大表示参加程度越高。

4.2. 数字金融能力相关变量说明

数字金融能力是根据现在的数字情况进行设计,包括移动支付能力、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移动支付能力是根据我国现在可进行支付的平台设计,按照是否使用作为影响因子。网络消费金融能力主要是指余额宝,花呗,京东白条等,通过所使用的电子产品来对农村居民进行网络消费金融的能力进行统计。网络消费金融的分值越大,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越大。

4.3. 线上线下场景对数字金融能力的回归分析

1) 线上交流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的回归分析

Table 2. Model summary

表2. 模型摘要

Table 3. The estimated coefficients of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impact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on Internet consumption capacity

表3. 线上交流对互联网消费能力影响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系数a

a. 因变量:互联网消费能力。

表2的回归分析可知,R方差为0.108,对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对DW = 1.567,对Durbin Watson tabl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W值是在没有自相关的值域内,并判定残差是独立的,并通过了测试。

进一步分析表3,根据建模读取未标准化系数,Y = 0.518 + 0.272X最后一列回归系数显著性值 = 0.000 < 0.01 < 0.05,结果显示,回归系数 b的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线下场景与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之间是正比关系。

• 理论分析

线上交流(X)与互联网消费能力(Y)存在Y = 0.518 + 0.272X的线性关系。参加线上交流的人相对于不参加人员而言,花呗等相关数字金融产品的使用情况多,即线上社交对互联网消费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显著。

2) 线下场景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力的回归分析

Table 4. Model Summary

表4. 模型摘要

Table 5. Estimation coefficient of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impact of offline scenarios on Internet consumption capacity

表5. 线下场景对互联网消费能力的影响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系数a

a. 因变量:互联网消费能力。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方值为0.003,初步判断模型拟合效果不是很好。进行模型残差独立性检验,DW = 1.529,查询Durbin Watson table可以发现本例DW值恰好处在自相关性的值域之中,认定残差独立,通过检验。

进一步分析表5,根据建模读取未标准化系数,Y = 0.403 + 0.042X最后一列回归系数显著性值 = 0.143 > 0.1 > 0.05,表明回归系数b不存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线下场景与互联网消费能力的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 理论分析

线下场景对互联网消费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影响并不显著。

3) 线上交流对移动支付能力的回归分析

Table 6. Model summary

表6. 模型摘要

Table 7.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estim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impact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on mobile payment capacity

表7. 线上交流对移动支付能力影响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系数a

a. 因变量:移动支付能力。

通过对表6的回归分析,发现R值为0.035,对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对DW = 1.410以及Durbin Watson tabl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W值刚好出现在没有自相关性的值域内,并判定残差是独立的,并通过了测试。

进一步分析表7,根据建模读取未标准化系数,结果显示,Y = 0.754 + 0.056X的回归系数显著性为0.000 < 0.01 < 0.05,显示出了回归系数b的存在,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则线下场景与移动支付能力之间是正比关系。

• 理论分析

线上交流(X)与移动支付能力(Y)存在Y = 0.754 + 0.056X的线性关系。参加线上交流的人相对于不参加人员而言,移动支付能力大,即线上社交对移动支付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显著。

4) 线下场景对移动支付能力的回归分析

表8的回归分析可知,R方差为0.036,对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对DW = 1.483,对Durbin Watson tabl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W值是在没有自相关的值域内,并判定残差是独立的,并通过了测试。

进一步分析表9,根据建模读取未标准化系数,Y = 0.902 − 0.083X,最后一列的回归因子显著性为0.000 < 0.01 < 0.05,这说明了回归系数b的存在,并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则线下场景与移动支付能力之间是反比关系,且影响显著。

• 理论分析

线下场景(X)与移动支付能力(Y)存在Y = 0.902 − 0.83X的线性关系。参加线下场景的人相对于不参加人员而言,移动支付能力小,且影响显著。

Table 8. Model summary

表8. 模型摘要

Table 9. Estimation coefficient of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impact of offline scenarios on mobile payment capacity

表9. 线下场景对移动支付能力影响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系数a

a. 因变量:移动支付能力。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线上社交对互联网消费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显著。

2) 线下场景对互联网消费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影响并不显著。

3) 线上社交对移动支付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显著。

4) 线下场景与移动支付能力之间是反比关系,且影响显著。

根据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力,笔者提出五点具体建议: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线上社交形式,完善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训制度。在推动农户金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以趣味金融案例的形式讲解金融知识,通过线上社交宣传金融知识帮助农户了解基本的金融概念、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外,还能让农户对金融产生兴趣,同时,还应培养农户定期、持久的学习习惯,鼓励农户积极学习理财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态圈。

第二、丰富线下场景的开展模式,完成农村基层培养任务。为了提高农户的金融能力水平,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财政能力的现实情况,制订《农村金融能力提高规划》,提供体制和资金保障,协调农村金融能力发展。另外,政府还将不断丰富线下场景,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发展方式,强化农民金融技能培训,有助于农民利用和适应线上融资平台。具体地说,可将高校整合、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划分责任区并在线上与线下场景沟通过程中,邀请金融相关领域专家经常向各自责任区农户传授金融知识、技能和其他训练,同时,强化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职工培训工作,为农民解决各种资金困难,开展专业服务,为了提高农户融资的成功率,使农户具备了根据自己的需要顺利地进行融资行为的条件。

第三、提高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以网上信贷、网上理财、线上支付为重要内容的数字普惠金融,其对于用户的网络素养和金融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都应承担起提高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职责,定期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金融基础知识、介绍网上金融平台使用方式技巧、宣传金融政策和防诈骗知识,适当运用微信、抖音等大众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发,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在鼓励农户参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同时养成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真正符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比较稀缺,许多数字普惠金融产品都是从城里直接搬回农村,忽视了农村居民金融可得性差的情况。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一是应支持金融机构为农民创业提供稳定资金流,整合农村居民基本金融数据信息、农村消费金融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精确预测并分析农民的真实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农业保险基金等专属金融产品,实现“能贷”“会贷”。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发涉农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需求特征,发展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增加首贷、信用贷款;创新特色农产品保险,拓展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三是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与消费品供给深度融合,为农民提供线上小额消费贷款、电商贷款,激发农民消费潜能,同时加大数字金融、物流、电商平台合作,畅通物流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四是不断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的金融支持水平。

第五、不断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与城镇相比,农村金融需求具有碎片化、小规模化、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普惠金融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因此,必须加强信用信息共享的顶层设计,统一农村信用数据采集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深入开展“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信易贷”等业务。要进一步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加强政府融资担保制度的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健全涉农信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扩大农村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信用支撑,提升农村整体信用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线上线下场景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项目编号:22S018)。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 421(1): 2-16.
[2] 李麦收, 李凯旋. 数字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创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党的二十大共同富裕目标任务路径探索[J]. 征信, 2023(1): 18-27.
[3] 李晓园, 刘雨濛.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农村创业? [J]. 经济管理, 2021, 43(12): 1.
[4] 张勋, 万广华, 张佳佳, 等.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 经济研究, 2019, 54(8): 71-86.
[5] 张勋, 杨桐, 汪晨, 等. 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 理论与中国实践[J]. 管理世界, 2020, 36(11): 48-63.
https://doi.org/10.19744/j.cnki.11-1235/f.2020.0168
[6] 星焱.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 经济学家, 2021(2): 11.
[7] 刘心怡, 黄颖, 黄思睿, 张桃霖.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 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2, 37(1): 135-149.
[8] 徐心雨.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以山东雪野为例[J]. 粮食加工, 2023, 48(1): 92-95.
[9] 赵岩.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黑龙江金融, 2022(12): 75-77.
[10] 蒋庆正.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9(4): 123-133.
[11] 朱兵.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20):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