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习纪律管理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scipline Management Problem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摘要: 为了探究与解决高中生自习中纪律管理难的问题,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基于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理论内容,对我国高中生自习中的纪律管理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进行内在整体分析。研究发现:在学校层面,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有待提高、有关管理教育资源匮乏;在教师层面,管理素养与能力有限、师生关系不协调,缺少有效沟通;在学生层面,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正常表现、身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辈群体相互影响造成纪律管理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discipline management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study,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ology, management and ecology, the disciplin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self-study and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at the school level, there is no scientific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limited management education resources, limited management literacy and ability, un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t the level of students, the normal performance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stag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needs are not met,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peer groups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discipline management,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文章引用:高敏锐. 高中生自习纪律管理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421-24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383

1. 引言

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压力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高中生的日均学习时间为9.68小时,其中自习时间占到了6.19小时,占比约为64%。同时,根据2020年全球教育质量指数(Global Learning Metrics, GLM)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15岁学生每周平均学习时间为52.5小时,其中自习时间占比达到了69%。另外,根据2020年发布在国际期刊PLOS ONE上的一项跨国研究,该研究对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58,000名15岁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为16.8小时,占总学习时间的70.7%。综上所述,这些数据都表明,在中国的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相比教师教学时长,自习所占用的时间有一定分量,成为高中生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利用自习时间,实现自习中学习成果最大化,在自习过程中的纪律管理过程与成效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学者指出,“对于管理的定义是多样化的,但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就是协调。所谓协调,就是使多个表面看上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同步和谐”。“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的功能就是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高的目标”。“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1] 。因此,在教育管理中,纪律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对于行动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沟通和奖惩,都只是实现育人的手段,要充分发挥沟通与奖惩的作用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努力。如何进行良好的双向沟通以达到纪律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2. 时代背景

管理学中道“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存的理论的” [2] 。进入21世纪,高速发展的世界都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教育的信息化。在“知识大爆炸”中的信息横流可能会带来物欲横流与人欲横流,因此,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塑造具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志的青少年一代,让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现在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育成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代教育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有学者认为:“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成功,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甚至会给你的明天带来失败。” [3]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与选择教育的价值,在纪律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 政策背景

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我国学校数量与规模明显提升,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绝对与相对、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显得迫在眉睫,带动教育的转型与改革。新课程改革以来,研究者将目标聚焦于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而对于学生的自习中的纪律管理的关注与研究较少。新课改涉及课程的目标,管理理念,评价方法等方面,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对整个教育领域的一次系统改革,也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一次重大转变 [4]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各个学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等,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同时,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素质教育,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整合。要始终坚持立德为先,准确把握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目标,加强“五育”的融通整合,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4. 理论依据

4.1. 三元交互理论

有学者指出,该理论“认为环境(E)、主体因素(P)和行为(B)三者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5] ,又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与行为。见图1。班杜拉把“交互”这一概念定义为“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把“决定论”定义为“相互影响的产物”。该理论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人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生理特点等,认为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在教室中,学生行为与其自身特点、教师行为、环境氛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高中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自习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周围环境中教师、同学的刺激给予适当的行为反应。

Figure 1. Structural diagram of band URA ternary bilateral dynamic interaction [5]

图1. 班杜拉三元双边动态交互结构图 [5]

4.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主张要把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人为本,重视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能自我实现,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与独特性。”人文主义管理方式指出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实施个性化管理与推进实现自我管理” [6] 。

“第一,人性化管理,是指不能把人当做机器,要把人看成是有情感,有价值的一个生命体,要满足其需要。第二,个性化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强调要进行差异化管理,即是尊重人的个性,理解人的差异。第三,推进实现自我管理,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要推进人实现自我管理,就是不需要别人的约束和管理,自己能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管’是为了‘不管’。” [6]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它指出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得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6]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符合人发展规律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去引导人的行为,进而影响其实现其他需要过程中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人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外界环境、自身情况,得出自己需要什么的结论。

4.3. 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从教育学与生态学的相互联系出发。探讨了教育与环境,生命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教育生态理论要求教育生态系统、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的良好发展,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个体环境与教育的协调运转,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它从系统论、生态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教育与环境的相互联系。该理论强调要注意教育个体与其他教育个体、与教育群体的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个体现时与个体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7] 这也对高中生自习纪律管理有一定的启示。纪律管理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人的长远发展。课堂环境的空间布局,气氛,创造都应有利于学生高效自习。教师在自习期间的纪律管理,应兼顾个别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并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行为,适时调整学生的座位或课堂空间,使学生之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习生态环境。

4.4. 集体主义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指出,在教育教学中,第一,要使学生自觉遵守集体主义教育原则,在集体中建立服从关系;第二,要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慈相济;第三,要坚持前景教育原则,制定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使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并愿意为其目标而不懈奋斗;第四,要注重平行教育影响,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集体 [8] 。因此,教师的在自习期间的纪律管理应该做到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注重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并引导其意识指导良好的自习期间的行为活动;还有,教师要加强自习期间纪律管理的民主性与参与性,注意辨别真民主与假民主,提高学生在纪律管理与维持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提供机会使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共同制定自习纪律管理规则,从而调动学生自我内在动机,从而做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4.5. 人际关系理论

根据人际关系理论中的相互作用理论,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属于非对称的相依,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相互作用状态。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认为,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在认知过程中,引起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反应程度,若以认可或奖励方式促进肯定情感(正强化)可增强人际吸引力,若以惩罚来加强否定情感(负强化),则可削弱人际吸引力 [9] 。这就需要教师在自习管理纪律时要正确、科学的使用自己的奖惩权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关系与支持,解除心理紧张感与压抑感,实现心理上的将心比心,平等交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其正向作用。

5. 问题现状

经过作者为期2个月的观察以及对教师与学生分别研究发现,高中生在自习期间存在不少纪律问题。首先,违反纪律的行为表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绝大多数女生一般比较听话,出现问题的一般都是男生,比如吃东西、说话、随意离开座位等。应该注意到的是,高中生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特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看见别的班级提前下课,就会提出想法,问老师能不能提前下课;操场上组织活动就会被吸引,楼道里有奇怪声响会哄堂大笑等。作为教师,对于自习期间管理纪律的模式单一,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管理,眼神盯着学生作为辅助。比如“安静一点”、“声音小一点”、“不要说闲话”、“希望你们自觉一点,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纪律问题严重的话,老师会下讲台在教室里走一圈儿,或者大声训斥学生。但在这种情况下,纪律更难维持。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大部分教师反映“不敢惩罚,怕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在管理学生时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有的教师反映“我们老师自己能力有限,一个教师管理不过来那么多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开一些有关教育意义的讲座,请优秀人士做学生的榜样,比我们说教好很多”。研究者还发现在班级体中,同学之间的影响比较明显,只要有一个同学有违反纪律的行为,其他同学容易受到干扰加入其中。还有的教师反映“不会管理学生,就说几句,还管不住纪律的时候就不管了,随学生吧”!

6. 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学校层面

6.1.1. 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学校高中生纪律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缺少操作性,没有明确教师可实施惩罚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教职工若不科学使用职权的后果。对于如何具体的管理学生没有明确的指导与规定,使大部分老师不知、不会、不敢使用自身教育权利进行纪律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领导制定出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具体、可落实的纪律管理体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有“制”可循,提高教师对于学生纪律管理的“底气”。

6.1.2.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有待提高

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人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外界环境的诱惑也越来越多,高中生阶段的学生特点是抵挡诱惑的能力较低,易受影响。所以,需要学校对校园环境加大重视程度,并相应地加大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比如安装具有隔音效果的教室玻璃,以减少班级之间上下课相互的影响;或通过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与班风。

6.1.3. 有关管理教育资源匮乏

就教师而言,对于学生的管理一般主要是靠教师内在探索与研究,而缺少学校外在提供教师学习和培训资源与机会,比如说学生管理讲座、专家指导等;就学生而言,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部分同学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现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同样需要专家讲座,为学生树立榜样,进行品德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心理疏导、集体主义教育等,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学会尊重他人、自觉遵守规则,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学校应该注重合理整合、优化教育管理资源,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6.2. 教师层面

6.2.1. 管理素养与能力有限

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纪律管理就是控制与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自习课堂的绝对安静状态就是纪律管理的达到要求的标志。其次,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纪律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在这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高位,主要依靠言语命令和眼神警告学生。再次,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一般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注意到少数明显违法纪律的学生,很难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还有,他们不会科学、适当的使用奖惩权利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维持工作,相比于原来的滥用奖惩,当代教师更加谨慎,偏向于少用或不用奖惩,重复说教为主,长此以往,会影响纪律管理的质量与效果。最后,在教室座位安排方面,教师缺乏创新性,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定期通过物理环境的调整,达到良好的纪律管理效果。

6.2.2. 师生关系不协调,缺少有效沟通

有学者指出,“当个体接受了外界刺激所带来的信息,它将从三个方面同时展开它的分析过程:一个是逻辑判断过程,通过对信息的记忆储存、分类检索、归纳合并、联想分析等逻辑思维过程进行信息处理,判断其是否有道理;一个是情感分析过程,通过逻辑思维所认识到的事物,在情感上不一定能予以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信念、价值观、态度和偏好等;还有一个是生理反应过程,生理因素会由于外界的刺激而改变,从而影响感觉和行动。” [1] 见图2。在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结果的基础上,信息接收者才会对所接受到的外界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受传统观念影响,纪律管理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总是简单、粗糙,缺乏爱心与耐心以及和学生之间的科学、平等的双向沟通,导致学生没有接收到教师要传递的信息,或者不愿意认同或服从教师的要求,双方缺少情感共鸣,所以,达不到预期的自习纪律管理效果。

Figure 2. Information acceptance process [1]

图2. 信息接受过程 [1]

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习纪律管理方面,应做到合情合理相结合。沟通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以情感为基础。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平等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越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从而越有利于有效沟通。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加大学生管理的学习力度,拓宽学习管理学生的渠道,更新管理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大胆表达真实想法与意见,落实双向沟通与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在纪律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适当、科学使用奖惩权利,辅助自习课的纪律管理;与此同时,应加强自主学习,多尝试、多实践、多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纪律管理水平。

6.3. 学生层面

6.3.1. 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正常表现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教师的要求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就性格而言,高中生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好表现、好动;女生相对听话。若教师的管理方法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容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内在特征,因势利导,并运用学生可接受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进行纪律管理。

6.3.2. 身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1936年,温勒(Lewin)将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移植到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场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但是这里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 [10] [11] “需要—压力理论”,莫瑞与温勒相同,都强调个体的行为受到环境与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在莫瑞看来,个体的因素被定义为需要,环境的因素被定义为压力。斯腾(Stern)提出了“个体与环境的适合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因素的协调,认为当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处于一致的状态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0] [12] 。

由于自习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这时的学生可能已经身心疲惫或是饥饿状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纪律管理过程应具有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进行自我需求的满足。还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营造安全、轻松、平等的心理环境。

6.3.3. 同辈群体相互影响

纪律问题不好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班级中的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影响。根据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教师应该重视班级中不同类型群体的作用,使优秀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并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其正向影响;同时,加强班级体建设,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在教师引导下,使高中生在班集体中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每个班集体包含教师与学生群体,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应进行科学引导,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构建有秩序的自习氛围。

7. 结语

本文从高中阶段自习期间的纪律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出发,结合相关理论与调查,主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层面分析出了其自习纪律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校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有待提高、有关管理教育资源匮乏;教师管理素养与能力有限、师生关系不协调,缺少有效沟通;学生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正常表现、身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辈群体相互影响。最后,针对造成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就学生纪律管理问题,仍面临许多难题,如:学校在制定纪律管理制度中,如何详细划分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师管理自习纪律的过程中,如何落实才能混淆真民主与假民主的界限?针对高中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自习纪律管理方式与手段可以一以概之吗?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学者进行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在如今中国社会追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关于高中阶段自习期间的纪律管理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高中阶段自习期间的学生纪律管理问题的分析,见微知著,让校长等行政人员开始重视从更加宏观的层面看待与处理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让教师学会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从而学会做人做事。然后,在学校内部形成管理合力的基础上,不断充分发掘、整合、优化外界资源,引导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形成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合力。最终,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高质量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各方面的长远进步。

参考文献

[1] 刑以群. 管理学[M]. 第2版.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7: 5-313.
[2]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学校管理专题[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3] 罗文∙吉布森. 重思未来[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9: 8.
[4] 付润翔.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J]. 品牌(下半月), 2014(11): 19.
[5] 周美英. 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论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教育启示[J].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2017(2): 50-52.
[6] 张妙璇.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东华理工大学, 2022.
[7] 刘思洁. 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4): 20.
[8] 陈刚. 集体教育理论视阈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9] 韩红燕. 情感激励理论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18): 25.
[10] 伍妍. 普通高中学生课堂学习环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19.
[11] Fraser, B.J. (1986) Classroom Environment. Groom Helm, London, 1-70+92-119.
[12] Kuert, W.P. (1979) “Curricuiar Structur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Effects: Evaluation, Policy, and Productivity. Mc Cutchan, Luzern, 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