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文化
To Build the Teaching Quality Culture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OI: 10.12677/AE.2023.135376, PDF, HTML, XML, 下载: 277  浏览: 3,1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金朋, 杨剑婷*, 刘 颜, 刘 勇, 杜传来: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文化建设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Teaching Qual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摘要: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为形式,将思想政治文化与各类课程教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本文针对当前部分高校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现状,结合课程思政积极探索建设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文化的方式方法,通过分析调研及实际案例指出高校应紧扣课程思政导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涵,围绕课程思政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提高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文化,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其主要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与建设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文化耦合共进。
Abstract: The so-call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takes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s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task and constructing the pattern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s the form,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with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s not very high,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ents is weak,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s not strong, combined with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actively explore construction of local teaching quality of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research and actual case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stick to course education orientation, change the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deepen the curriculum connot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buil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s main research significance lies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form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ure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胡金朋, 杨剑婷, 刘颜, 刘勇, 杜传来.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文化[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384-238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376

1. 引言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年毕业人数及办学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高规模等同于高质量与高效益,提升教育文化质量,深化内涵式建设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准确把握阶段发展新特点,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深入持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快速构建符合高校教育的高质量教学体系,以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布局了三个发展目标:获得硕士点授予权、更名大学、跻身一流水平(专业)。这是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最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内涵式发展建设的根本要求。应用型大学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动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地方应用型大学要坚持以课程思政为教育教学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以质量文化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持续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科学定位、积极求变、深化内涵、彰显特色,努力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2] 。

当前,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 。以产出为导向,持续优化OBE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基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本,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积极开发“教赛”、“教研”、“教趣”等多模式教学。加强第二课堂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产、教、学、研、创”新型融合育人机制,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改革地方应用型大学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评价机制,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

2. 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和运用

所谓高校教学文化质量,即在学校长期教育教学及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并自觉形成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规范及制度等的总和,其涉及高校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包含了高校教学价值及意识观念、思维及处事方式、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及制度保障等多项内容。高校教学文化质量是高校管理和高校文化的有机结合,质量文化由质量管理孕育,质量管理又跟随着质量文化的指引不断优化,两者潜移默化地引导着高校教职工向学校的质量观念、质量标准、质量行为和质量目标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并跟随不断进步 [5] 。

以实际为基础,紧随要点时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贴合,让专业性与新颖性充分展现,隐性教育,是现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也是高校教学文化质量对授课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一节或一门成功的课程思政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授”与“受”教学环节的生动性。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将严肃无趣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生动案例相融合,营造积极、全面、丰富且有趣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记忆、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融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辅助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建设与完善,从本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言行举止。二是“教”与“研”的互动性。教学是课程思政理论的实践,是发现课程思政构建不足的途径。教研是问题侧重点不同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吸收经验、规错纠错的平台 [6] 。两者相辅相成,互助互进,教研相长方能推动课程思政全方位、高质量的不断进步发展。在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思政课教师对思政教育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和理解,是思政教育的专精者、先行者,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课知识和经验更为丰富广泛,两者也应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促进。三是理论与实践贯彻性。理论是实践的方向标,实践是理论的检验者,万不可纸上谈兵学赵括。将公式定理、方式方法等抽象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实践行为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流程与环节 [7] 。故,不应局限于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要加强弥补实验实训等理论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的缺失,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在理论与实践中融汇贯彻,乃至举一反三,才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构建 [8] 。

3. 课程思政结果评价及运用

教学督导是根据教学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常规性的以对学校各教学活动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的方式,强化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文化的一种非行政的管理活动。教学督导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与人文管理品质,在大学质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9] 。督导是教学督导活动的承担者,是高校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骨干,担负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改革深化、新课实施、教风学风等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的重任。大多高校的教学督导主要通过听课、检查、督查等方式,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教学督导过程中,涉及教学的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是教学质量的两个基本保障 [10] 。但是在教学督导过程中,教学督导员的督导行为很容易引起教学主体者的情绪波动。有研究表明,学校的教学质量文化与教学主体的行为密切相关。因为文化本身表现为传播和传承,在教师和学生中通过良好的教学质量文化浸润,能够保障教学督导的润物无声式的开展;而有效的教学督导又有利于教学质量文化的塑造和传播 [11] 。

教学课堂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途径,采用专业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教育理念,同时这教育理念也是支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构成教师核心素质的重要支撑。立德树人,德识并举,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是课程思政施行的出发点和终极价值。因此,各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和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不断深化挖掘每个课程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时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将思政内容形象、具体、生动、巧妙的融入到专业知识和教学过程中,在悄然中完成对学生思想、行为等全方面的引导。在实际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注意:牢牢把握人文建设,着重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以课程为基础,视教师为关键,观学生的成效 [12]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 [13] 。要认清第二课堂的作用与意义,在把握好课程课堂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的构建与发展,努力实现基础课堂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能力和素养的实践平台,引导和促进师生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培养。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既是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根本任务的基础。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是以学校理论课堂为基础,以教师为建设关键,学生是建设教育的主要对象,讲究“务实”,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的严肃刻板印象,创新教学理念,时时探索思政文化与专业课程知识结合的新方法、新途径,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传播思政文化。其次,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灵活性”。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多样性、时间多段性、运用切实性等特点完成对第一课堂理论成果的巩固,扩展延伸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将课堂思政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不仅是新时代背景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发展的创新成果 [14] 。

4. 以课程思政为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大多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省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为第二批次录取,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都是博士学位毕业的获得者,经过了严格的学位学习,是学习的佼佼者。从知识的获取经历看,教师和学生属于两种文化类型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人文交流、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播,更需要良好的学校教学质量文化来保障。直白地说,就是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的学生,遇到了学习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如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对话,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质量文化保驾护航。

研究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文化的构成和建设,对于新时代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质量提升、特色打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15] 。明确教学督导过程中文化的方向。文化,即以文化之,在教学督导行为中,谁来文化?文化谁?只有明确文化的方向,才能打造温润的文化环境,令教学督导活动中的参与者能够享受这个过程,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在教学督导中形成的教学质量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教学督导通过价值导向、规范约束、激励鞭策、教育指导等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教学行为会呈现出的鲜明的文化特点,研究这种文化对学校自身整体的教学质量的功能。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多维性要求教学质量文化要具有个性化,从教学督导的角度剖析所需求的教学质量文化,研究顶层设计、教学和研究中的凝练、传承、特色彰显、引导和问责等,定制化构建教学质量文化的培育途径。

安徽科技学院一直致力于结合课程思政推动教学质量文化建设,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纪文超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结合实际,从常见的催化现象切入,逐步揭示催化的本质和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并且通过诉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们不断推动催化领域的发展造福全人类的事迹,彰显出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同时他也指出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材料的研发是我国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希望同学们树立民族危机感和时代使命感,坚定科技报国的决心。示范课深入浅出,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达到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统一。

大学质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共同努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纯粹刚性制度成效缓慢且有限,只有刚柔并举,将制度与人文管理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督导,即以教授为主体构建的学术权威群体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文管理组织,其协调于教学部分、教学管理部门及科研部门之间,又超然于三者之上,是独立的第三方“软组织”。相较于不可逾越的规范化制度,教学督导更具柔性,更能凸显人文情怀,被师生所广泛接受,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承载着大学质量文化的传承 [16] 。

除监督、咨询、指导、示范等基本功能外,学校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学督导均有涉及。项目拟以我校为例,通过调研的方式,获取目前我校不同专业师生的教学督导数据,通过座谈或者走访的方式,针对教师、学生、职能部门、教学督导员获取对我校教学中文化构成的认识;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的方式,学习领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文化;通过访谈的方式,征集教师和学生期望的大学文化,以及管理部门期待的管理程序 [17] 。

5. 结语

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常规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建设环节,从基础出发,全面、多方位有效推进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文化构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完善教学质量文化,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型人才。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21kcszsfkc105);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20jyxm0423);安徽科技学院2022年督导专题研究项目(DDZT2206);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团队(2020jxtd070);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于校地企合作食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创新项目(2020zyrc049);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1xnfzxm02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18-05-03(2).
[2] 张海玲, 詹雨, 徐红梅.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1, 7(26): 68-71.
[3] 高宁, 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9): 17-22.
[4] 彭立平.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2): 78-80.
[5] 周波. 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思考[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2): 22-27.
[6] 杨雨薇, 胡首. 考虑思政元素融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 7(50): 164-166.
[7] 张承智. 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3): 94-96.
[8] 谢国民, 田国胜. 工科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3): 65-68.
[9] 刘勇, 黄元英, 张晓倩. 从质量保障到质量文化——普及化阶段应用型高校的不二选择[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20, 23(4): 63-66.
[10] 崔洪刚, 孟丽. 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J]. 华夏教师, 2022(12): 3-5.
[11] 董艳竹. 教学质量 我们督导[N]. 郑州日报, 2021-11-24(2).
[12] 叶蕾.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21.
[13] 姚岱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聚焦主体的变化解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8(2): 10-15.
[14] 谢桂新, 陈伟.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9): 71-74.
[15] 洪林, 周亚军.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一般特征与建设路径——基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J].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1, 6(2): 1-7+54.
[16] 陈慧, 潘东明, 朱新秤, 潘琪. 高校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多维分析[J]. 高教探索, 2005(3): 33-35.
[17] 杨剑婷, 王传安, 翟立公. 深度学习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探讨[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3(4):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