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以“能源英语”为例
Practical Research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s of ESP for FL Majors—A Case Study of “Energy English”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文章以“能源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方式。教师需遵循课程的跨学科特点,利用校内校外思政资源,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融入点,实现思政育人系统性,思政资源跨学科性、多样性、与时俱进性和思政育人课外延续性。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highligh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integrity and promoting round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n education, and requires overall accele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Energy English”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s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Tea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cross-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course, fully utilize ideological-political resources on and off campus, and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integrating point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tent with the ESP content. All these contributes to the systematicity i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cross-discipline, diversity, and advancement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resources; expansion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文章引用:杨晓华, 贾培培. 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以“能源英语”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4): 2026-20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318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完成复兴任务凸显出“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1]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为《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 [2] 。

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符合新时代、新文科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发挥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作用的重要一环,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有利于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立场和现代文化知识、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3] 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 文献综述

2.1. 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当前学界对课程思政的性质已经形成共识。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一种教育理念 [3] [4] 。在思政性强弱连续统上,课程思政介于思政课程和传统专业课程之间 [4] 。因此,教师在显性的专业育才中融入隐性的思政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5] [6] ,从而实现培养道德人、中国人和现代人的育人目标 [3] 。

就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而言,外语学界都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从教学主体、内容、管理、评价、功能等维度界定了外语课程思政。例如,文秋芳 [7] 将外语课程思政定义为:外语教师为主导,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各个环节,发挥外语课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徐锦芬 [8] 指出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包括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发展的中心性,体现在教师通过挖掘英语学科课程的特色和优势,使学生在综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格上全面发展。肖琼、黄国文强调“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结合中“始终重视价值观的引领” [4] 。

2.2.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

已有研究从理论上讨论了如何进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了实施要素、课程宏观设计、实施环节。例如,黄国文和肖琼 [9] 通过六要素(为什么、是什么、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怎样做)阐述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其中“怎样做”需要基于各领域的独特专业性质开展课程思政。罗良功论述了立德树人要体现在课程的顶层设计中,其质是一种育人理念,其量在尊重专业“学科的规律性和课程知识体系性、独立性” [3] 。文秋芳 [7] 构建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外语课程思政框架。横向维度涉及内容、管理、评价、教师言行四条思政链,纵向体现了每条思政链的范围、任务、关键策略。徐锦芬 [8] 讨论了教学素材思政建设三原则,即学生发展、学科属性、学校特色,并就现有教材和教材编写提出了思政融入法。

在思政育人融合外语专业育才的实践方面,高校外语教师展开了从某门课程、到系列课程、再到整体外语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索,采用了多种多层级的融合策略。例如,崔永光和韩春侠 [10] 介绍了《英语精读》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依托每单元的授课要点挖掘思政融入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代表陈述等形式实现育人目标。杨金才 [11] (2020)在《当代西方人文精神概论》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与话语,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思辨能力。常晨光等 [12] 介绍了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系列课程的多途径思政实践。文秋芳 [13] (2021)总结了北外学院“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人才的模式。以上这些宝贵的经验体现了实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要点:基于专业课程本位和特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系统、灵活地完成隐性思政育人目标。

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是专业方向课程的有益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学科融合特色。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从课程特点和开设目的来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然而,目前学界对此类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探讨十分匮乏,尤其缺少实践讨论。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的能源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能源英语”为例,介绍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以期为新时代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提供参考。

3. “能源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

“能源英语”是笔者所在高校外语系依托学校特色开设的专业课。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能源领域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了新时代对“全人教育” [14] 的要求和新文科对学生获得跨界的理工学科知识和具备交叉学科能力的要求。该课程从三个方面实施思政方案:思政育人内容贯穿所有单元,使之具有系统性;坚持思政资源跨学科性,并注重思政资源多样性和与时俱进性;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思政育人的课外延续性。

3.1. 育人内容系统性

本课程包括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别从储量、经济、技术、环境、政策角度介绍能源。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今的能源问题;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能用英语就能源话题进行一定的交流。育人目标包括:增强学生的道德人、中国人、现代人意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隐性的课程思政同样需要体现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 [12] 。因此,课程的思政育人内容系统性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将思政育人内容融入每单元的教学中;二是形成一致的单元思政育人实施流程。

第一,通过专业课程的内容系统性实现育人内容系统性。笔者与课程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梳理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寻找能源语篇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融入点(见表1)。价值观引领这一宏观教学任务融入到每单元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和自觉优化知识结构等思政素养获得专业课程内容依托,在学生的逐单元知识板块学习中得以强化。

Table 1.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ng system and multiple ideological-political resources for “Energy English”

表1. “能源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系统和多元思政资源

第二,在思政育人实施流程中,笔者将课程的思政功能分解到每单元单次课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发挥思政育人的主导作用,课前向学生发放本次课的教学大纲,在列出的目标、课中讨论任务、语言任务、总结任务、课后任务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在课中参与学生讨论和评价中嵌入价值引导。

以第二单元“能源与经济”的第一节“传统能源与经济”为例。本节的教学目标包括:1) Know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7 about energy; 2) Explain energy poverty; 3) Explain the mutual impact of oil prices and economy; 4)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crude oil trade network patterns on China and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5) Grasp relevant expressions about economy of conventional energy. 笔者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等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育人紧贴专业教学内容。课上的讨论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如:Does the access to modern energy services mean the resolution of Energy poverty? What a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st of traditional energy? How do oil prices and economy influence each other? Is the solution proposed in video feasible? What is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crude oil trade network patterns on the economy China and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area? 学生发挥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课前完成阅读、观看任务并独立思考教师设置的议题。课上,教师在学生的组内讨论、组间汇报和评价、教师评价中纳入思政维度,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富强”在能源问题上的体现,坚信中国政府发展能源、促进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态度和能力,理解一带一路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意义和其中蕴含的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

3.2. 思政资源跨学科性、多样性、与时俱进性

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性质在于学科融合,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了解特殊用途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建立主动追踪前沿的意识。因此除课本外,教师选择和补充的思政资源应该主要来自特殊用途领域以及和特殊领域相关的材料,以此实现隐性育人。“能源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呈现了跨学科性、多样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梳理信息中强化育人效果。下面以第三单元“能源与技术”和第四单元“能源与环境”为例说明本课程的育人过程与方法。

第三单元“能源与技术”涉及传统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针对传统能源技术发展,教师在课前发放文字与视频补充材料,如我校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教师根据课本和补充材料设置思考问题,如技术进步对传统能源的影响和意义等。课上学生就课前思考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和意见汇总,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并发表看法,随之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组间点评和全班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因为这些补充材料来自本校教师的科技研发成果,学生以“我是学校一份子”和“我以学校为荣”的心情学习技术概念和中英文表达方法,积极思考技术革新的意义,既提高了科学素养又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和热爱。良好的育人效果证明了以学校能源特色为依托的“校本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专业的理解和热爱,是‘家国情怀’在学校层面、学生群体中的生动体现” [8] 。

课本第四单元“能源与环境”涵盖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开采利用带来的环境恶化和由此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威胁。教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收集能源网站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温度变化趋势的数据,阅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资料、英国自然学家David Attenborough呼吁保护环境的讲话。就解决之道,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国际能源署(IEA)网站资料“中国2015~2060年二氧化碳减排情景展望”、习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国承诺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中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低碳城市及峰值年等。课本和多渠道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在课上充分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何理解由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积极降低碳排放的意义。学生通过讨论深刻体会到习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等论断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在能源问题上的立场、担当,加快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和勇气,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3. 思政教育课外延续性

课程思政不仅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还要发挥课外作为“课堂思政的拓展和延伸”的作用 [15] 。“能源英语”课程的课外思政育人充分利用了本校资源和基于本校的拓展资源,使学生通过参观、采访、听讲座、实习等方式感受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加强对学生道德人、中国人和现代人的培养。例如,笔者邀请能源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实验室,学生既了解了我国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又被我校教师攻坚克难、为国奉献的精神激励。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访学校的行业专家,学生在课上汇报采访结果和专家对英语专业学生服务国家的期待。学校能源专业教授和受邀的国内国际同行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讲座,学生通过讲座既加深了科学素养,又结合自己的人文专业锻炼了全面看待能源问题的思辨能力,如二氧化碳捕捉利用的技术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多种形式的课外思政育人活动使学生了解校情、国情、世情,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是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携手合作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中国视角自觉,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能源相关问题,不是指责、怀疑,而是坚定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看到中国的国情、中国政府和人民付出的极大努力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学生不仅树立为国服务发挥个人价值的信念,还明白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现代人素质,既要精学专业又要广开视野,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

4. 结语

外语专业特殊用途英语课程作为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往往依托于学校特色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具有鲜明的学科融合特色,又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因此在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中国人和现代人的育人实践中要基于课程的跨学科特点,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独特育人优势。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同样要有系统性,思政资源要有跨学科性、多样性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和依托本校的拓展资源保证思政育人在课外的延续性。由此,在连续、多角度的思政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本研究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1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能源英语3》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2108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22-03-26.
[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EB/OL]. 2020-05-2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2-03-24.
[3] 罗良功.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 中国外语, 2021, 18(2): 60-64.
[4] 肖琼, 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10-14.
[5]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6] 洪岗. 对外语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23-26+31.
[7]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8]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9-24.
[9] 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 2021, 18(2): 1+10-16.
[10] 崔永光, 韩春侠. 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研究——以专业核心课程“英语精读III”为例[J]. 外语教育研究, 2019, 7(2): 19-24.
[11] 杨金才. 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4): 48-51.
[12] 常晨光, 周慧, 曾记. 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 中国外语, 2021, 18(2): 78-83.
[13] 文秋芳.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 + 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 外语界, 2021(2): 2-9.
[14] 蔡基刚.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1): 27-31+4.
[15] 陈杰.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4):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