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lassroom Evaluation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Reduction”
DOI: 10.12677/AE.2023.134250, PDF, HTML, XML, 下载: 416  浏览: 590 
作者: 韩 雪: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双减课堂评价素养教师“Double Reduction” Classroom Evaluation Literacy Teacher
摘要: “减负”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一政策目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双减”政策文本分析,结合中小学课堂评价实际,指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深层次原因是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缺失。为推动“双减”政策的实施,需从评价理念与知识技能、评价实践和评价反思三个方面重构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其路径是创新课堂评价制度、革新课堂评价知识与技能以及优化课堂评价实践与反思。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double reduction” is a hot and difficult issue in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policy goal of “effectively reducing students’ excessive homework burde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actual classroom eval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ep-seated reason for students’ excessive homework burden is the lack of teachers’ classroom evaluation literac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eachers’ classroom evaluation literacy from three aspects: evaluation concept and knowledge skills,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reflection, and the path is to innovate classroom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systems, innovate classroom evalu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optimize classroom evaluation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文章引用:韩雪. “双减”视域下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J]. 教育进展, 2023, 13(4): 1575-158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250

1. 引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 [1]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并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作业指导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其实,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教师课堂评价实践的扭曲,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课堂评价的质量。本文从“双减”政策的文本内容入手,在思路上明确方向,在路径上提供支持,从而使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切实可行。

2. “双减”政策文本中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分析

2.1. 作业布置的主客体问题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这些要求实则指出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存在一个严重问题: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使作为客体的学生和家长被动成为主体,而原应作为主体的教师却置身事外。例如,部分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以“家校合作”或“家校共育”为借口,要求家长代替教师检查和批改作业;某些科目的教师为了争夺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给学生布置过量和过难的家庭作业。当家庭作业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教师工作量时,家长自然成为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和帮助教师纠正作业的人。长此以往,学生和家长都成为“过重作业负担”的受害者。

2.2. 作业布置的方式问题

“双减”政策指出,“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和“分类明确作业总量”。这一要求指出了现实中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在作业量上,部分教师布置作业不顾实际,极其随意。 [2] 教师为了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往往不顾学生的全科作业总量和承受范围,给学生布置大量甚至是无限量的课程作业。过重的作业负担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作业,只能通过抄袭、搜题软件等手段来应付检查。在作业难度上,只有少数教师以不同方式布置家庭作业,在内容、数量和难度上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大多数教师仍然统一安排家庭作业,从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个性。 [3] 当发现学生作业未完成时,教师非但不反思布置的作业是否合适,反而给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布置重复性甚至惩罚性的作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大幅度下降,使其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课堂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够通过课堂评价来收集学生信息,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家庭作业和考试的方式开展课堂评价。家庭作业是对学生课堂上或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诊断和巩固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受到多数教师的青睐,也因此成为教师课堂评价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对“双减”政策中有关作业负担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笔者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的主客体、分量和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进而使学生和家长深受“作业负担之害”,但究其根本是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的欠缺,使得家庭作业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工具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学情反馈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阻碍。

3. “双减”视域下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

泰勒指出:“评价素养研究需要清晰的概念界定,即采用通俗的、非专业化的方式描述其内涵和外延。” [4] 基于以往研究,笔者认为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可以从“课堂”、“评价”和“素养”三个维度理解:首先是课堂维度。课堂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实践的场域。课堂的情境性特征要求教师开展评价活动不仅要具备“认知”,还需要通过“元认知”来计划、监控、反思评价过程。因此,该维度关注教师评价认知和元认知的参与,尤其注重评价的反思实践。其次是评价维度。这一维度关注整体性,即教师开展课堂评价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各环节相互贯通。三是素养维度。该维度关注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所具备的评价理念、评价知识与技能等综合品质。基于上述分析,“双减”背景下具备课堂评价素养的教师不仅需要综合性的评价理念、评价知识与技能,还应有贯通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实践及对评价活动的反思,是“素养、实践、反思”三维度的综合展现。

4. “双减”视域下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思路

“双减”视域下,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与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欠缺有密切关系。学生的作业负担受由评价素养、实践和反思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课堂评价系统的综合影响。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重构自身的课堂评价素养。

4.1.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知识与技能

良好的课堂评价行为具有促进学习的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态度。然而,课堂评价要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前提是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课堂评价理念,即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课堂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反馈学习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开展基于课堂评价反馈的学习,使作业成为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创新性思维和体验学习成就的重要桥梁,让学生成为掌握和减轻家庭作业负担的真正主人。 [5] 因此,有效减轻学生家庭作业负担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课堂评价促进学习的教育功能,尊重学生在课堂评价活动中的应有地位和权利。

除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之外,教师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评价知识与技能。首先,教师应理解与交流评价目标,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从而以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方式设计目标,确保学生在目标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应以合理的方式邀请或告知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应熟悉与设计评价方法。由于学习目标涉及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学会综合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 [6] 教师自身也需要开发教学评价方法和工具,如课堂提问、观察量表、档案袋评价等,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再次,教师应收集与反馈评价信息。教师需要掌握三方面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关于学习信息的知识以及有效反馈的知识。按照麦克米兰开发的学习内容与评价方法匹配度表格,教师只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熟练运用,即可较为全面地收集信息。对于学习信息的反馈,不管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提问,教师都应用清晰的、指导性的评价语言告知学生的真实表现,并附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最后,教师应及时报告与运用评价结果。第一,教师需要准确评价学生的表现,全面考量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评价信息,用分数、等级和评语的组合进行描述。第二,采用合适的报告和交流方式,如口头或书面,个人或小组,正式或非正式等,进行具体的、事实性的描述。第三,教师应对各个阶段的评价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开展反思性学习,从评价反馈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不足。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评价程序与伦理的规范性。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前告知学生评价方案并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方案;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三是在评价活动中保护学生的隐私;四是避免对学生进行刻板印象,给他们贴上情绪标签; [7] 五是避免在评价过程中产生文化、经济、性别等方面的偏见。

4.2. 课前、课中和课后相贯通的课堂评价实践

“双减”视域下,教师的课堂评价实践应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构成相互贯通的体系。在课前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分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检测及家庭作业,明确问题难度来控制作业量。在课中环节,教师评价应侧重于课堂提问、指导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学习情况分层提问,进行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课堂练习,并利用建设性的口头反馈来提高家庭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减轻家庭作业时间和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评价,重点关注学习目标、元认知策略等对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参与设计家庭作业和课堂评价方案,充分发挥反思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在课后环节,教师的评价重心应由作业设计和课堂提问转为作业反馈。教师可以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批改作业,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

4.3. 前瞻性、监测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课堂评价反思

斯滕豪斯曾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最好的发展手段不是通过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批判性实践。” [8] 评价反思被证明是教师培养课堂评价素养的重要手段,要求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富有前瞻性、监控性和批判性的反思来改进评价实践中的非理性观念和行为。同时,评价反思作用于评价素养的其他组成部分,使各部分之间积极互动与适应,促使教师通过课堂评价不断加快自身专业化。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1) 记录评价活动的优点。例如,评价目标的合理性、评价任务的科学性、评价工具的适切性、评价反馈的有效性等。2) 反思评价活动的缺陷。例如,评价的哪些方面不够好?评价是否侧重于学生的个性?评价目标是否详细设定?评价计划是否可操作?是否做到及时、合理的反馈落实?3) 记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出色的回答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加快专业发展。4) 记录偶发事件、意见及建议。课堂的突发状况、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也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教师记录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提高评价实践的有效性。总之,评价反思的存在,使教师的评价素养成为一个不断调节、自我更新的动态体系,促使教师加快专业成长,实现高效“减负”。

5. “双减”视域下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路径

基于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思路,笔者认为在实践中真正变革课堂评价实践需要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三维度展开。

5.1. 政府层面:创新课堂评价制度

制度层面的课堂评价体系虽然是外部因素,但对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具有导向作用。课堂评价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影响教师个体的评价理念,使其行为与制度趋于一致。 [9] 从制度的设计主体看,课堂评级制度分为五个级别: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学校内部潜在的评价规范和教师和学生共享的非正式评价制度,国家和地方当局的正式评价制度尚未成为学校的正式制度。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关注政府层面课堂评价制度的合目的性,即是否与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一致,还要关注学校内部的非正式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证课堂评价理念的落实。由此,政府有必要建立涵盖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评价系统, [10] 对每个层级的实施主体提出明确具体和带有强制性的规定,明确各个主体的评价权力和责任。应注意的是,创新课堂评价理念与制度的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行动。只有学校按照上级要求主动变革考试文化,有效改变“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和“为考试而评价”的做法,课堂评价才能对减轻家庭作业负担产生积极作用。

5.2. 学校层面:革新课堂评价知识与技能

从制度到行为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应从两个方面为课堂评价知识与技能的革新提供专业支持:一是开展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师应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试和口头交流,以及新的评价方法, [6] 如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并灵活使用评分规则进行替代性评价,如评价量表、清单、案例记录表、课堂问题和行为观察测验。面对适合不同情况的课堂评价方法和与之匹配的技能,学校需要对职前和在职教师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培训,如暑期培训课程、周末工作坊等,对教师进行为期一周或一个月的评价方法和技能培训,让教师通过讲解知识、技术研讨、模拟练习、个人反思等,获得课堂评价的新知识和技能等,培养教师自主开发和创新评价工具的能力。 [11] 二是提供现代化的课堂评价手段与环境。在信息时代,“互联网 + 课堂评价知识和技能”开展课堂评价实践信息化研究的思路是使线上线下评价技术相互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评价工具或构建评价实践网络,使课堂评价更加智能、灵活、友好,方便师生操作。

5.3. 教师层面:优化课堂评价实践与反思

有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理念、知识与技能,加之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将不断优化,积极影响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教师来说,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相贯通的课堂评价实践是基础,关注课堂评价反思是重点。通过不间断的课堂评价实践与反思,教师应做到:首先,将学科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或设计分层任务。对于记忆性、理解性目标,请考虑书面或口头形式;应用和创造性的目标,实践性作业更合适。 [12] 其次,为学生提供如何做好家庭作业的指导。例如,完成作业的时间范围、自我改正和反思要求等。对于作业问题,教师应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和反思。最后,与学生就作业结果进行对话。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梳理错题,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错误多的学生,老师也可以提供个别辅导,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6. 结语

“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堂评价之于“减负”的重要意义重新引起人们关注。人们期望教师成为有良好课堂评价素养的专业教育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双减”视域下,重构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不只是教师自我的期许,更是学校、社会对教师的一种愿景。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有以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知识与技能来引领课堂评价实践与反思,才能切实减轻学生作业生理和心理负担,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4/s7051/202106/t20210615_538134.html, 2021-06-15.
[2] 王月芬, 张新宇. 透析作业: 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 王园园. 济南市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情况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 金艳. 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 理论框架和路径探索[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8(4): 65-72+93.
[5] 陶含怡, 周文叶. 课堂评价何以减负——兼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之轻与重: 课堂评价的解读》[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3): 88-92.
[6] 蔡敏. 当代学生课业评价[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7] 郑东辉. 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李云会. 教师教学评价力修炼[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 郑东辉. 教师评价素养提升建议[J]. 人民教育, 2017(15): 33-38.
[10] 赵士果. 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核心要素分析及其指标体系建构[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 40(4): 26-34.
[11] 郑东辉. 发展教师评价素养: 学业评价政策的视角[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2): 67-70.
[12] 王少非. 课堂评价(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 [M].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