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Research Review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schoolers’ Prosocial Behavior
DOI: 10.12677/ASS.2023.123203, PDF, HTML, XML, 下载: 799  浏览: 2,026 
作者: 李彩艳: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关键词: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Infant Prosocial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个人和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作用,再加之目前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环境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比率较低,且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幼儿亲社会行为与疫情之前相比也出现的较少。因此该研究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分析了已有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和相应因素的对策,以期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决。最后依据目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展望:重视低年龄段幼儿的研究;重视父亲参与的研究;加强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开发各种具体的方案;利用追踪研究弥补横断研究的不足。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al and social harmony.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rate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low,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epidemic,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less than that before the epidemic. Therefore,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by the existing research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ety,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an all-round wa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e following prospects are put forwar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low-age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father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with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develop specific programmes; tracking research is used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文章引用:李彩艳.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3): 1487-149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203

1. 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人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行为 [1] 。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 [2] 。很多学者也指出幼儿亲社会行为对自我一生的成长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如:研究者Lisa & Laura (2015) [3] ,Scrimgeour (2016) [4] ,易波(2020) [5] 等人认为有更好亲社会行为的幼儿在社交能力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在学习、健康和社会情感发展方面会获得更高的成绩。但是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新研究DiCarlo (2020)发现:在所有的学习环境中,“自我表达”和“亲社会行为”的比率都非常低 [6] 。除此之外,在目前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芬兰学者Linnavalli (2021)对82个家庭发送了一项有关封锁对儿童及其父母复制影响的调查问卷,父母报告说:与疫情之前相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所下降 [7] 。且Sabey (2017)等研究者在同行评审的期刊和论文数据库中确定了26项对幼儿园学生全班社交、情感和行为计划研究进行审查,其中干预措施中对增加亲社会行为和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最强 [8] 。

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通过在CNKI中输入主题词“幼儿亲社会行为”检索到553篇文献,且初步筛选得到395篇有效文献。在ERIC中输入“prosocial behavior”,且在“Education Level”中选择:“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Kindergarten”来检索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可以发现共检索到494篇文献,通过初步筛选得到280篇有效文献。其次将所有的有效文献分析得知:亲社会行为和社会行为出现的频次最高,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

通过对所有文献的浏览和阅读可以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仅仅受到外界的影响,当然也受到幼儿自身的影响。外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幼儿园;幼儿自身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性别、认知、情绪情感、气质等。内因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更加稳定、持久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外因对其进行调节和引导,内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也会减半。正如内因中的年龄和性别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就与该观点不谋而合,Fujisawa (2008)、Kutsukake (2009)、冯超群(2015)、张姝月(2021)等人认为性别组合和年龄都会影响学龄前儿童社交网络的量化属性,但是Morrissey (2009)等人除了提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会受到年龄的大小和性别的影响,而且还提出这中间主要还是保育和育儿环境等其他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其次,气质和认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是会受到外因的推动而更加稳定 [9] 。Liew等人研究了18~30个月大婴儿的生理调节与恐惧以及他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反应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早期气质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之间存在预测关系,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等都对其起调节作用 [10] 。所以根据以上结论表明,本研究应重点分析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在因素以及通过这些因素进行的干预措施。

2. 三大外因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2.1. 宏观——社会因素

2.1.1. 社会媒体正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是婴幼儿从出生就开始接触的大环境。在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提到关于社会大整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媒体。Ralph,Rachel (2017)测试了与iPad相关的活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iPad活动中亲社会行为事件比非社会或反社会行为更频繁发生 [11] 。孔俊男(2016)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国产动画片为例探究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会被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儿童会模仿动画片中分享、帮助、合作等出现较多容易完成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将这些行为转化到日常生活中使用,促进儿童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2] 。所以可以看出社会媒体中所展示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确实会被幼儿模仿。

2.1.2. 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目前已有研究中涉及到对传统文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类型有传统节日和民间谚语。其中研究都表明传统文化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刘倩影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深入了解和分析了节日文化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同情心和移情三个维度的影响,从而发现5~6岁幼儿在节日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出现帮忙和分享行为,且传统节日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罗普娜利用多民族聚集地贵州的民间谚语来分析其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从而发现民间谚语可以促进幼儿分享、助人、合作行为的发展。

2.2. 中观——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因此幼儿园的人物、活动等必然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探究的因素有: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2.2.1. 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接触到的一种需要师幼合力用心经营的关系。相较于国外,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中仅能查到一篇文章在研究二者的相关关系,但是在国外的研究中却有很多研究者在致力于这一方面的研究。Shavega (2019)等研究者都认为师生关系与孩子的行为是双向的,如果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冲突为特征,则儿童更有可能发展更多较差的行为,教师则发现管理孩子更加困难,如果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亲近、和谐的,那么教师也更好与幼儿相处,也会更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13] 。

因此,通过这些研究表明师幼关系的确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的研究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2.2.2. 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中幼儿除了和教师相处,更多的就是与自己的同伴相处。因此同伴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在国内外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这些研究中存在的共同点主要是都会用到同伴提名法来开展研究。其中国内的研究者江晓光(2018)对这方面的研究结论比较全面,他提出同伴交往中性别、年龄、游戏的种、交往对象的个性特征、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个体不同交往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4] 。除此之外相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关心混龄教育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孙安若(2017)通过考察混龄教育对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的影响,得到结论:混龄班幼儿社会行为发展较同龄班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存在优势,其发展会受到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且混龄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改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行为 [15] 。在国外的研究中,Smith认为积极同侪报告(PPR)对改善学龄前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和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能是一种及时高效且有希望的干预措施 [16] 。

因此不论是同龄还是混龄幼儿相处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是目前更多的研究还是以同龄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同伴提名法进行研究。所以之后的研究也应该以混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及马赛克分析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2.3. 微观——家庭因素

2.3.1.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是指对家庭发生、发展、存在的变化起作用的现实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地位(SES)、兄弟姐妹数量、家长工作时长等。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都对该问题非常关心。国内学者刘明、梁薇(2020)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农村家庭幼儿情绪行为适应问题突出,且这些问题会阻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7] 。国外学者Leung C.,Tsang S.,& Leung I. (2013)对一部分经济背景不好的家庭进行实验,从而发现参与该实验的家庭儿童的认知得分、学习动机、亲社会行为显著改善,儿童行为问题显著减少 [18] 。

兄弟姐妹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是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关注的因素之一。国内学者李梦娜,李堃,陈穗清(2019)以6岁幼儿作为被试研究准二孩、二孩、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向,从中发现:来自“独生”和“准二孩”家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高于“二孩”家庭的长子女,所以倡导家长应重视幼儿的家庭角色地位,把握“准二孩”家庭结构过渡阶段的教育契机,提高长子女照料二孩的参与度,发挥幼儿同胞竞争意识的正向作用 [19] 。Van Berkel (2014)等人研究了学龄前儿童与其弟弟妹妹的分享行为及其预测因素,并且发现兄弟姐妹的外化行为与学龄前儿童的分享行为无关 [20] 。但是在Morgan (2012)、White (2014)和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中发现兄弟姐妹关系的质量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成正比,具体一些就是更积极的兄弟姐妹关系质量预测的内化问题更少,但更具破坏性的兄弟姐妹冲突预测了更多的内化问题 [21] 。

以上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加。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学者认为兄弟姐妹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持不同态度,所以该问题依然需要从多种角度展开、利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2.3.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指家庭成员每天生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此处更多的是关注家庭软环境给幼儿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影响。王芳芳(2020)基于Olson环状模式理论和Skinner的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否及时,关系是否亲密,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成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以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都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2] 。基于此发现,本研究认为家庭软环境的构建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母亲语言支架、元情绪理念、教养投入;父亲在场、参与教养等内容。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于静(2015)通过个案工作介入方法研究得出:父母在幼儿身边的教导、引导、指导会更好的让幼儿产生谦让、同情、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23] 。Altay (2012)通过对344名儿童(35个月到75个月)的母亲进行调查发现: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比宽容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4] 。但是于跃(2016)、张蕾(2019)又从中介、调节的角度提出情绪调节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25] [26] 。

其次,除了父母权威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母亲和父亲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Hastings (2007)等人一致认为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的反社会行为和一般负性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反社会行为和一般负性社会行为呈负相关 [27] 。除此之外王娟,汪鑫鑫(2021)提到母亲的语言支架、积极的元情绪理念、更多的教养投入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都有正向预测作用 [28] 。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父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王桂芬(2018),范士龙(2019)在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父亲参与教养中的规则约束、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与幼儿攻击破坏行为呈现负相关,由此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就会增加 [29] 。其他研究者在研究学龄前儿童与其弟弟妹妹的分享行为及其预测因素的关系时也提出父亲在场的情况下,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会出现的更多。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母亲的角色参与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且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的幼儿都需要父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针对低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待提高,而且也需要重视二者之间其他中介、调节变量的影响,以便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但是父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也没有很成熟,正如目前相关的研究与母亲参与的相关研究相比依然很少,在知网中仅仅能查到4篇相关文献。因此父亲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2.3.3.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间的双向关系,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30] 。为了让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和谐,两代人必须彼此尊重、了解,因此可以得知亲子关系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付秋瑾(2015)、陈超(2015)认为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恋维度和反应性可以预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 [31] [32] 。而孙炜炜(2014)除了赞同之前两位学者的观点之外,还提出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亲子关系中部分调节作用,而且还进一步得出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3] 。还有Newton (2014)幼儿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敏感性的双向性的研究中也提出与他们类似的观点。

以上文献分析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幼儿积极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亲子关系也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父母、幼儿园、社会都应该引导每个小家和大家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此同时也应该引导每个幼儿向亲社会行为的方向发展。

3. 三方合力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3.1.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环境,对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引导作用

3.1.1. 媒体引导

在目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也必然会受到当下信息时代中各种媒介所带来的影响。诚如与幼儿联系密切的动画片,视频游戏等。孔俊男(2016)提出通过提升动画制作者的自觉性促进媒体对幼儿社会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动画制作者应形成“儿童本位”意识的创作基点、注重动画片的社会责任和注重动画内容的寓教于乐 [12] 。李华(2021)的实验研究提出视频游戏开发商应通过多渠道加大对亲社会主题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注重对游戏角色正面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在游戏娱乐活动中实现寓教于乐,将亲社会行为培养贯穿于幼儿亲社会视频游戏活动的全过程 [34] 。

由此可以看出媒体引导主要是从根本上对症下药解决媒体的规范引导问题,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可以减少网络媒体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负面影响。

3.1.2. 政府支持

政府政策引领是促进一个地区、一部分人发展的有效措施。王桂芬(2018)在她的研究中提出政府作为幼儿能接触到的最大的生态系统,幼儿需要政府的保护和关怀,因此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幼儿行为的知情权,甚至政府也应该配备专门的场所和优惠政策鼓励父亲参与教养 [29] 。惠岑(2021)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提出政府要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开发地方特色产业,让年轻人留在村子里,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改善亲子关系,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35] 。

这些研究表明:国家确实应该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和引领。而且最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因地制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

3.1.3. 方案试点

方案试点是国家推动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策略,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让这些方案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推广。Aram (2017)研究了共享读书(SBR)方案对低社会经济阶层的61名母子二元组的作用,指出在母子对话中提及的社会情感问题与孩子的社会理解和亲社会行为相关 [36] 。Perhay Kuba (2017)通过对接受准备学习(RTL)幼儿园学生展开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支持社交的技能方面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 [37] 。除此之外还有Leung (2018)对香港幼儿园整体全纳学校赋权(WIS)项目试点进行评估发现:与对照幼儿园相比,干预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和入学准备程度有了更大的改善 [38] 。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得知:国外的研究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方案被实施、评估,而且这些方案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确实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国内也应该针对不同的个体开发具体的方案,以便让更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更好发展,甚至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开端,对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启蒙作用

3.2.1. 在职培训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会受到职前学习经历和在职培训的影响,就职后更多的会受到在职培训的影响。而且目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培训、教育和支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促进社会适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学业准备。Ornaghi (2016)表明训练有素的教师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基于情绪的干预再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性方面确实有卓越的贡献 [39] 。Girard等人考察了教育工作者参与在职培训计划对学龄前儿童积极进取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对注重促进同伴互动的教育工作者的在职培训可改善儿童在小团体互动中戏剧性地玩耍时对亲社会行为的使用 [40] 。Conners-Burrow (2016)对培训教师的“接触教育工作者和儿童(REACH)”进行初步评估,发现: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敏感性显著提高,并且教师也可以更针对性的为幼儿提供社会和情感支持。

所以,以上研究表明针对教师的相关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敏感,从而形成教师自己的教育情调,而且也更加有助于针对性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也在告诉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展开相对应的教师培训,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对这些教师培训计划展开评价,以便更好的完善相关的培训计划。

3.2.2. 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

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很多,目前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游戏和故事的研究。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游戏的根基是鲜艳的,它的基本成分也是先验的。但游戏又离不开后天的东西,在后天“典型情境”的刺激下,儿童所携带的先验的“原始遗产”才会被激活 [41] 。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原始遗产”。这些游戏情境不仅包括不同类型的游戏,也包括为了展开这些游戏创造的情境。周技佩(2012),宋文龙(2010),易波(2020)都通过自己不同的研究总结了通过游戏培养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方式,其中周技佩总结的最为全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营造温馨开放的物质、心理环境,科学投放材料。第二,深度倾听、观察和解读幼儿,自由生成游戏主题。第三,运用多样化讲评,丰富幼儿角色体验和情感需求。第四,榜样示范、正面强化,学习巩固诚信、友善行为。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不论是哪种游戏类型都是基于这几个方面展开。Karla K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游戏中的侵略表现可以增加或减少实际的侵略行为,从而适当增加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42] 。还有De-Souza (2011),Spivak (2011)等都认为通过假装游戏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除此之外讲故事也是培养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很常见的一种方式,该活动主要是通过家长和教师完成。所涉及的故事类型主要有:绘本故事、基于情感的故事。国内研究者刘蕾(2015)、杨伟鹏(2014)等人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干预且与控制组对比发现:实验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明显高于控制组幼儿,即绘本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三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3] 。除此之外还有徐烨婷(2016)利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291名大班幼儿及幼儿家长展开问卷和访谈调查,并在课堂中展开非参与式观察,从而发现:社会主题绘本比非社会主题绘本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家中阅读绘本故事的次数与亲社会行为的出现成正比 [44] 。Curenton (2011)在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基于情感状态谈话更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强调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内的研究者研究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培养亲社会行为,如:合作游戏、趣味体育与游戏、角色游戏、自主游戏等;而国外大多数研究者在强调假装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培养的作用。除此之外关于利用故事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方面故事类型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所侧重:国内研究侧重于绘本故事,而国外研究侧重于基于情感的故事。而且也可以发现:社会主题绘本和基于情感类的故事更容易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2.3. 与亲社会行为配套的课程

幼儿园没有固定的课程,因此每个幼儿园都是按照国家的纲领性文件选择适合自己幼儿园的课程开展教学工作。但是专门针对亲社会行为的课程却并不是很多,而这方面也是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依然很少,虽然有一些研究者在做,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很大众化的课程,如:蔡金莲(2021)的游戏课程化模式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其余就是针对我国的五大领域中的区域活动、主题活动这些课程进行研究。但是国外是在对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专门课程进行研究 [45] 。如:Flook (2015)研究的“正念的善良课程”强调注意力和执行功能这些自我调节技能的培养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积极作用 [3] 。Felver,Sarah (2013)基于对幼儿社会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研究了幼儿在接触“Pre-K”课程后,其社会和情感力量和弹性有所增强,社会和情感知识也有所增加,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也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也有所增加 [46] 。

通过对以上文献分析表明: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通过五大领域和主题课程的渗透开展,也可以利用特定的、针对性的课程开展。在未来研究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目前已有的特定的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也需要依据不同的幼儿园编制新的特定的课程。

3.2.4. 适宜的过渡准备

202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因此在国内重视幼小衔接中过渡准备对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是新型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国外相关研究早已开始,甚至国外的学者还在研究从婴儿过渡到幼儿的过渡准备对其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积极影响。如Larissa K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调查学龄前建立的家庭常规(如睡前常规、阅读习惯)是否预测了儿童在幼儿园的上学准备情况(即学术技能、社会情感技能和身体健康),从而发现在家庭中常规水平越高,在幼儿园中的亲社会行为越好培养 [47] 。Perhay Kuba通过对接受准备学习(RTL)幼儿园学生展开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支持社交的技能方面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但在自我调节方面没有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差异 [37] 。

根据对目前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对入园前的过渡准备对入园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基本是零。因此在目前托幼一体化和幼小衔接的背景下我国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以便全方位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3.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对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奠基作用

3.3.1. 构建优质的家庭软环境

多数研究者研究得出:家庭硬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家庭软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却有显著的影响。所以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父母应在全面发展自我和全面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构建优质的家庭软环境。陈超(2015)提出父母应该通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32] 。王芳芳(2020)还提出家庭应该通过加强亲密度、提升家庭成员的独立性、提升家庭的组织性等方式构建家庭软环境 [22] 。张蕾(2019)、王硕(2017)、于跃(2016)等很多研究者都在强调父母应该利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来构建优质的家庭软环境。之前这些研究者们都是就该问题论述该问题,而且研究的周期也都比较短,但是Scrimgeour (2016)结合儿童的心脏生理学(RSA)和心理科学对2岁、3岁、4岁和5岁的幼儿进行跟踪研究,且该实验长达4年,在如此长时间的研究下得到:母亲使用抽象表达鼓励策略的孩子会不太亲社会,但是母亲使用问题集中、行为分散、认知分散或认知重构情绪社会化策略的孩子会更亲社会 [4] 。除此之外还有Newton (2014)结合心理学对54个月大的幼儿和3年级、5年级的孩子进行追踪研究,并且得出结论:母亲的敏感性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间是双向作用的,但是父亲的敏感性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作用相对来说就比较小,因此该研究倡导母亲应该增大教养投入。

这些研究者们的结果表明:后两个结论对于往常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种冲击,与此同时也在提醒着研究者们应该利用追踪研究和结合其他学科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样才能促进学前教育学科全面深入发展。

3.3.2. 针对性别差异化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对每个不同的孩子都应该展开差异化教育。所以当家里有不同性别的孩子就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展开差异化教育。王龙(2018)、王芳芳(2020)就提出父母在养育男孩时更需要用心处理家庭的矛盾问题,而在养育女孩时应该处理好控制性的问题。在他的研究中也很赞同该观点。Morrissey (2009)的研究采用生物学的观点研究表明托育安排之间的过渡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而且女孩更容易收到多重安排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女孩应该给予较少的托育安排 [9] 。Fujisawa (2009)结合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在positive network (PNS)中,女孩比在negative network (NNS)中更容易形成集团,而男孩在PNS中和在PNS中都倾向于形成集团。而且他们在集团中会更加容易形成亲社会行为。因此家长在引导幼儿选择同伴时应该根据幼儿的不同性别的需要进行选择。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应该大力结合神经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研究,从而为针对性别进行差异化教育提供更多不同的角度和方式。

3.3.3. 与幼儿园积极互动、合作

家园合作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倡导的内容,而且研究者们也一直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幼儿园积极互动、合作,从而促进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易波(2020) [5] 蒋静(2021) [2] 在他的研究中提到家长可以积极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相关情况,对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鼓励表扬。高优优(2021)从具体细微之处阐述了家庭中的母亲应该和幼儿园合作重视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 [48] 。由此表明利用家园合作才能让幼儿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研究展望

4.1. 重视低年龄段幼儿的研究

随着我国“托幼一体化”思想的提出,再加上外国很多研究者:Altay、Ornagh、Scrimgeour也在针对低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研究,而且得到了较新的研究结论。因此我们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不仅仅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更加需要进行全面化的研究。尤其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我们国家更加需要基于我们本国的幼儿为样本对整个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的托幼一体化服务做出贡献。其次,由于个体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对于个体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具体婴儿的亲社会行为对未来其他方面是怎样影响都是值得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的,以便为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做出相应的贡献。

4.2. 重视父亲参与的研究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亲双方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虽然多数研究都在强调母亲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作用大于父亲,但是父亲在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中也是有一定的作用。邓珂文(2016)通过对334名幼儿的父母发放IFI和SDQ问卷发现:父亲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品行问题;父亲的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情绪和同伴行为问题;父亲的管教与约束可以预测幼儿的多动行为问题;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49] 。因此未来父亲角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也是值得研究者们继续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4.3. 加强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

由于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必然会受到大脑的硬件和软件的影响,而大脑的硬件属于神经科学,大脑的软件属于心理学。因此与这两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更加具有可靠性和说服力。除此之外通过cite 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突现的功能可知:将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心理学的研究出现的晚、结束的早(如图1)。其次,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通过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会让结论更加有创新性,如Flook [3] 基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提出的正念善良课程和Scrimgeour结合儿童心脏生理学得出儿童新出现的亲社会行为是由人际关系中的母性本能和内在生理调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由此得出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是研究的必然趋势。

Figure 1. The key word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图1.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关键词突现

4.4. 开发各种具体的方案

通过之前的综述可以看出:各种支持家庭和教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计划和方案确实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积极的效果。但是针对这些方案的研究在国内却比较少。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现有的支持方案少或者这些方案的实施效果很少人关注。因此针对该问题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研究者们根据目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现状和借鉴国外的方案来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园教师、家庭需要的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与教师在职培训相关,也可以与促进家庭了解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相关,也可以是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相关的课程等内容。

4.5. 利用追踪研究弥补横断研究的不足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早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对未来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展开追踪研究也很重要,因为横断研究的效果终究是比较局限的,而追踪研究会避免横断研究的不足,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可信的结论。就如Scrimgeour (2016)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就具有更强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增加更多的追踪研究,从而保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N., Carlo, G., Murphy, B., et al. (1995)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ren Development, 66, 1179-1197.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1995.tb00930.x
[2] 蒋静. 母亲教养投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学, 2021.
[3] Flook, L., Goldberg, S.B., Pinger, L. and Davidson, R.J. (2015)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elf-Regulatory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rough a Mindfulness-Based Kindness Curriculu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1, 44-51.
https://doi.org/10.1037/a0038256
[4] Scrimgeour, M.B., Davis, E.L. and Buss, K.A. (2016) You Get What You Get and You Don’t Throw a Fit!: Emotion Socialization and Child Physiology Jointly Predict Early Pro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2, 102-116.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071
[5] 易波. 基于合作游戏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
[6] DiCarlo, C.F., Ota, C. and Deris, A. (2020) An Ecobehavioral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 Across Learning Contexts in Kindergart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49, 657-668.
https://doi.org/10.1007/s10643-020-01103-y
[7] Linnavalli, T. and Kalland, M. (2021) Impact of COVID-19 Restrictions on the Social-Emotional Wellbe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Education Sciences, 11, 435.
https://doi.org/10.3390/educsci11080435
[8] Sabey, C.V., Charlton, C.T., Pyle, D., Lignugaris-Kraft, B. and Ross, S.W. (2017) A Review of Classwide or Universal Social, Emotional, Behavioral Programs for Students in Kindergarte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 512-543.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16689307
[9] Morrissey, T.W. (2009) Multiple Child-Care Arrangements and Young Children’s Behavioral Outcomes. Child Development, 80, 59-76.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8.01246.x
[10] Liew, J., Eisenberg, N., Spinrad, T.L., Eggum, N.D., Haugen, R.G., Kupfer, A. and Baham, M.E. (2011)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and Fearfulness as Predictors of Young Children’s Empathy-Related Reactions. Social Development, 20, 111-134.
https://doi.org/10.1111/j.1467-9507.2010.00575.x
[11] Ralph, R. (2017) Media and Technology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Manifesting Prosocial Sharing Behaviours When Using iPads.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3, 199-221.
https://doi.org/10.1007/s10758-017-9342-z
[12] 孔俊楠. 新世纪国产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6.
[13] Shavega, T.J., van Tuijl, C. and Brugman, D. (2019) Change and Predictability of Children’s Behavioral Adjustment in Tanzanian Pre-Primary Schools.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8, 677-702.
https://doi.org/10.1007/s10566-019-09500-0
[14] 江晓光.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3): 43-47.
[15] 孙安若. 混龄教育中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D]: [硕士学位论文]. 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16] Smith, S.M., Simon, J. and Bramlett, R.K. (2009) Effects of Positive Peer Reporting (PPR) on Social Acceptance and Negative Behaviors among Peer-Rejected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25, 323-341.
https://doi.org/10.1080/15377900802595359
[17] 刘明, 梁薇.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 23(2): 121-125.
[18] Leung, C., Tsang, S. and Leung, I. (2013) Pilot Evaluation of Parent and Child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Disadvantaged Familie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4, 437-447.
https://doi.org/10.1177/1049731513512373
[19] 李梦娜, 李堃, 陈穗清. 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1): 51-61.
[20] Van Berkel, S.R., Van der Pol, L.D., Groeneveld, M.G., Hallers-Haalboom, E.T., Endendijk, J.J., Mesman, J. and Bakermans-Kranenburg, M.J. (2014)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9, 235-241.
https://doi.org/10.1177/0165025414537925
[21] White, N., Ensor, R., Marks, A., Jacobs, L. and Hughes, C. (2014) “It’s Mine!” Does Sharing with Siblings at Age 3 Predict Sharing with Siblings, Friends, and Unfamiliar Peers at Age 6?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5, 185-201.
https://doi.org/10.1080/10409289.2013.825189
[22] 王芳芳. 家庭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大学, 2020.
[23] 于静. 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4] Altay, F.B. and Gure, A. (2012)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 Social Compete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of the Children Who Are Attending to State and Private Preschool.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2, 2712-2718.
[25] 于跃. 鞍山市大班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鞍山: 鞍山师范学院, 2016.
[26] 张蕾. 学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7] Hastings, P., McShane, K., Parker, R. and Ladha, F. (2007) Ready to Make Nice: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Young Sons’ and Daughters’ Prosocial Behaviors With Peer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8, 177-200.
https://doi.org/10.3200/GNTP.168.2.177-200
[28] 王娟, 汪鑫鑫. 母亲语言支架预测儿童亲社会行为: 儿童情绪理解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 29(1): 19-23.
[29] 王桂芬. 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四平: 吉林师范大学, 2018.
[30] 廖盖隆, 孙连成, 陈有近.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
[31] 付秋瑾. 儿童问题行为和亲子关系、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2] 陈超.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2015.
[33] 孙炜炜. 4~7岁幼儿的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行为、同伴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34] 李华.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1.
[35] 惠岑.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36] Aram, D., Deitcher, D.B., Shoshan, T.S. and Ziv, M. (2017) Shared Book Reading Interactions within Families from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Children’s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6, 157-177.
https://doi.org/10.1891/1945-8959.16.2.157
[37] Perhay Kuba, S. (2017)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Ready to Learn Program on Kindergarten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Self-Regulation, Reading Performance, and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lassroom Climate. Master’s Thesis,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Gainesville.
[38] Leung, C., Leung, J., Leung, S. and Karnilowicz, W. (2018) Pilot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Inclusive School Empowerment (WISE) Project in Kindergartens in Hong Kong: A Mixed Method Approa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6, 42-55.
https://doi.org/10.1002/pits.22204
[39] Ornaghi, V., Brazzelli, E., Grazzani, I., Agliati, A. and Lucarelli, M. (2016) Does Training Toddlers in Emotion Knowledge Lead to Changes in Their Prosoci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oward Peers at Nursery?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8, 396-414.
https://doi.org/10.1080/10409289.2016.1238674
[40] Girard, L.-C., Girolametto, L., Weitzman, E. and Greenberg, J. (2011) Train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to Promote Peer Interactions: Effects on Children’s Aggressive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22, 305-323.
https://doi.org/10.1080/10409281003668060
[41] 刘晓东. 儿童精神哲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2] Fehr, K.K. and Russ, S.W. (2013) Aggression in Pretend Pla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4, 332-345.
https://doi.org/10.1080/10409289.2012.675549
[43] 刘蕾. 中班幼儿三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绘本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5.
[44] 徐烨婷. 社会主题绘本阅读促进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45] 蔡金莲. 游戏课程化模式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大班游戏“牛气哄哄庆元旦”为例[J]. 福建教育, 2021(13): 12-13.
[46] Felver, S. (2013) A Pilot Study of Strong Start: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Preschool.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Oregon, Oregon.
[47] Ferretti, L.K. and Bub, K.L. (2016) Family Routines and School Readines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8, 59-77.
https://doi.org/10.1080/10409289.2016.1195671
[48] 高优优. 母亲权威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49] 邓珂文, 尹霞云, 姜圣秋. 幼儿情绪行为问题与父亲参与教养的关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8(3): 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