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Practice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Basic Cours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Specialty
DOI: 10.12677/AE.2023.133215, PDF, HTML, XML, 下载: 382  浏览: 55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端颖: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北 十堰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Applied Psych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摘要: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可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的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科学伦理等的思政元素,通过参与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建构教学共同体,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课程思政的隐性课程功能。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can affect the students’ ideology and behavior imperceptibly.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urs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achers should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such as firm ideal and faith, strengthening patriotism, cultivating scientific ethics, etc. A teach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use of participatory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New media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dopted to enhance the intuitive feeling,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ident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courses, the teacher can selec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to realize the hidden curriculum fun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文章引用:陈端颖.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 教育进展, 2023, 13(3): 1361-13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3215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课程建设目标和改革任务上具有一致性,通过协同育人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打破思政教育的“孤岛化”状态,形成教育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2]

《纲要》同时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堂教学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课程思政教学要紧扣每一环节的侧重点、立足点采取相应教学策略 [3]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坚定专业信念、培养学生专业思维有着重要价值,挖掘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元素、探讨融入课程元素的方法和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元素

根据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特性,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4]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用心理学专业系列基础课中蕴含大量以下思政元素。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的元素。《心理学史》课程包含中外心理学家成长史材料,可提炼为专业建设和人生理想不断奋斗的故事,以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增强学生们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如西方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中国女心理学家张厚粲等的励志故事。

第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元素。《心理学史》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追寻中国心理学家成长历程,提炼报效祖国,浩然正气的史料,增强学生们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鼓励学生把爱国精神转化成为国奉献的实践行动。相关元素如中国近代思想家王国维、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陈大齐学成归国的故事等。

第三,培养科学伦理的元素。可在《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中提炼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沉痛教训材料,阐释心理学研究伦理的内涵,以史为鉴,帮助学生理解遵循科学伦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感,比如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约翰·华生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里尔·伯特的科学丑闻。

3.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质量,课程思政才可能有效果;教学过程精彩有意义,课程方能显示其价值意涵 [5] 。因此,在凸显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的特点时,应该注重开拓创新,在形散神聚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6]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可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突出课程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参与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建构教学共同体,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以《心理学史》课程为例,可通过3个“1”环节,即1个故事、1句话、1篇成长记,让“大师说话”激励成长,让“同伴发声”陪伴成长,让“自我反思”规划成长。充分发挥榜样、同伴、自我三种力量的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形成。1个故事,即“Ta眼中的心理学大咖”,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选择1位最感兴趣的中外心理学家,选取最能打动自己的1个故事或1个贡献跟其他同学分享。其他学生在“赞”环节表达对表述观点的认可,在“叮”环节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观点。1句话,即“一句话说心理学大咖”,让学生用1句话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理解心理学发展史中重要学派创始人的成长与个人成就的,任课教师通过词语云软件,绘制词频图,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豪感,增强专业使命感。1篇成长记,即“心理学大咖伴我成长”,学生完成如下成长记“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印象最深的心理学家的思想是如何帮你认识自己的?通过如上教学设计,探索了专业课中德育因素和德育内容的融入,推动了学生思政教育由“内化”向“外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4.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要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皮”的困境,使两者“无缝衔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通过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录制视频、制作三维动画、设计模型等方式,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 [7] 。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可借助多种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以《心理学史》课程教学为例,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移动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活动。(1) 推送课程资料。推送心理学大咖成长史资料和趣闻轶事、当代中国心理学最近研究成果、心理学前沿研究等相关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生心理学视野;(2) 设置章节测验.设置课前章节测试,了解学生对前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为课堂反馈和强化学习提供数据支持;(3) 布置在线任务。配合线下布置的作业,补充在线项目任务,通过课上和课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4) 开展师生讨论。开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师生讨论,加强师生的互动与沟通,解答学生遇到困惑的知识点;(5) 组织课堂调查。组织三阶段匿名问卷调查(开课前、授课中、结课后),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以及教学满意度。

5.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评估方式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对象包括专家和学生。专家对课程大纲修订、课程考核目标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 [8] 。而由学生完成的评估主要采用半开放式访谈考察教师在工作态度、教学素养、价值观渗透方面的表现 [9] 。专家和学生的评估均有合理的部分也还存在不足,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另外,目前的评估方式多基于定性的研究,较难对教学效果进行量的比较。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可以借助学习通第三方平台,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构具有稳定性的评价体系,检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1) 学生自评。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编制《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表》,评价表主要包含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科学素养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课程教学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完成课前的前测,课程结束时进行后测,通过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前后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等方面的积极改变,以此检测课程建设的效果。(2) 教师评价。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围绕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材料编制1套案例分析试题库,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类课程结业考试主观题的一部分,以考促学,以考促建,定性分析和检测课程建设的效果。

课程思政是一个兼具深厚历史底蕴、坚实理论基础和科学实践范式的“整体” [10] 。站位于课程思政操作实施层面的探索,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教材、资源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然而,还存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缺失、思政思政效果评价体系缺位、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和发展评价不足等方面的不足,应用心理学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202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2020031)”。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 50-58.
[2] 张挺, 马新新. 类型层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重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2): 36-40.
[3] 蒲清平, 何丽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1): 109-114.
[4]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5] 洪早清, 袁声莉.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 高等教育管理, 2022, 16(1): 38-46.
[6]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7]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8] 李永刚. 课程思政化: 元素提取与效果保障——以“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 23(3): 51-54.
[9] 李黎, 孙洋洋.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初步检验[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 39(10): 16-20.
[10] 陆道坤.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