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应用于英语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of Applying“Enabling” Process under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English Argumentative Writing
摘要: 本研究笔者尝试将“产出导向法”(以下简称POA)融入到考研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以测试、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产出文本作为数据源对POA教学成效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旨在探究其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具体探究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 学生在POA的影响下对目标语言项目的运用程度怎样?2) 学生对该模式的反馈及评价如何?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e research, tries to integrat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into English argumentative writing for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onduc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ests, open interviews and language production-text analyses.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effect of POA on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wo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concerning: 1)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arget language items are employed, and 2) students’ comments and feedbacks on the novel teaching mode.
文章引用:姜晶. 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应用于英语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J]. 教育进展, 2023, 13(3): 1343-134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3212

1. 引言

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学”和“用”分离的状态,我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 [1] 创建了一种专门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的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该理论始于“产出”,终于“产出”,其显性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产出能力 [2] 。根据笔者以“POA及其英语相关教学实践的研究论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的“主题”和“全文”检索结果显示,在2018~2022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有970篇左右,其中,高校英语教学文献约342篇,初高中约568篇,小学约61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POA教学模式在国内英语教学方面应用广泛,且取得了颇丰的成效,但是在考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却寥寥无几。作为具有四年考研英语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笔者面对的学生群体总体基础偏差,比如学生动笔时往往遭遇瓶颈,产出文本中语言质量很差,少数学生甚至为完成任务利用网络剽窃。基于以上背景,同时也为了探究POA应用于考研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大连鲁迅美术学院实施了为期两周的POA教学尝试,以期与考研一线英语教师互为启发。

2. POA理论概述

POA充分汲取了中国哲学理论、传统教育理论及西方教学理论精华 [3] ,且部分成果已在国际学界发表。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教学理念(指导思想)、教学假设(理论依据)和教学流程(手段)。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笔墨重点聚焦于教学理念层面:1) 学习中心说。POA倡导一切课堂教学活动以有效学习为中心;2) 学用一体说。该理论强调学中用,用中学,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4] ;3) 全人教育说。其主张POA教师要实现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灵魂”之处笔者归纳为:POA通过场景设置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其探究的动力及学习的欲望。教师趁热打铁针对学生产出困难输入“对症的”的教学材料,并在教师脚手架的协助下引领学生从意义、语言和语篇结构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选择性学习,协助其顺利产出,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学用一体。

3. 教学设计

3.1. 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是10名(男生4人,女生6人)来自大连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四年级的本科生,班级整体英语基础中等偏下,高考英语均分103分(满分150分),英语产出能力不强,尤其在写作层面,其中只有三人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班级整体学习态度端正,课堂上能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但学习习惯较差,比如: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精神涣散;习惯性的拨动手机翻阅信息。

3.2. 教学重点

笔者遵循POA教学流程进行课堂尝试,引领学生实现以下教学目的:1) 熟悉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框架;2) 掌握基本论证方法,从而构成有逻辑的论据链,使其立场和观点更具说服力;3) 了解与某负面社会现象相关的语言素材,比如,用英语分析旁观者“冷漠”背后的深层原因,再如,如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来避免这一骇人听闻的社会现象的再次发生。本议论文选取的背景是唐山烧烤店暴力事件。

3.3. 教学流程

3.3.1. 驱动

由于本研究聚焦促成阶段,教师从内容和手段两个维度略述驱动环节:1) 内容维度,输入材料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 ;2) 手段维度,总产出任务利用播放真实视频创造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感,也为之后催生学生探究欲望做渲染。另外,三个子任务笔者设计国际论坛回帖的手段进行驱动,即以大学生身份对外国笔友Steven的三个帖子依次进行回复,由于篇幅所限,此处设计展示省略。三个子任务驱动情景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此设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6] 。

3.3.2. 促成

基于前期对学情的分析与了解,教师将产出总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来降低产出难度和焦虑感,每个子任务有对应的教学目标–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见表1),由于每个子任务的“促成”手段基本一致,作者仅以最重要的子任务2为例来具体阐述,即分析人们紧急时刻不施于援手的原因及影响。POA认为产出任务的达成需要三方面的载体,依次是内容、语言和结构,下文笔者将逐一展开。

内容促成

内容方面促成目的是协助学生掌握产出时表达的内容,达到交际效果 [7] 。具体实施路径为以下三步:1) 提供内容输出框架。笔者通过设计课堂活动–信息编码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梳理教师课堂分发的输入材料,具体的做法是先提供一个图表轮廓(见图1),让学生边读材料边填空或针对问题概述,这一手段可以清晰直观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信息框架,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内化和存储,方便提取,为产出服务;2) 延展输出内容。这一路径侧重激活学生的个体经验,鼓励其依据他们的过去经验或知识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人们施救,或者身边类似的例子,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即启发性教育原则;3) 学生尝试产出。这一环节主要提升学生的产出流利度和自信心。笔者设计分轮次产出,第一轮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第二轮添加其他可能因素,第三轮再加上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阶段笔者只侧重交际效果,对学生语言形式使用是否考究不做干涉,目的是使其将注意力聚焦在内容上。

Table 1. Teaching objective

表1. 教学目标

Figure 1. Diagram outline supplied by the teacher

图1. 教师提供的图表轮廓

3.3.3. 语言促成

针对学生语言产出缺口,笔者设计了句子混搭和段落改写活动。

句子混搭:针对学生复杂句式的产出困难,我利用目标句式造句,并把句子结构打乱后要求学生进行重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厘清句法功能,分析词与词之间线性搭配关系,促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例如:

Is; the larger; are unwilling to; the more likely; people; intervene

The larger the crowd is, the more likely people are unwilling to intervene.

段落改写:为应对新目标语言形义连接度弱的产出瓶颈。笔者先用学生已知的语言形式撰写段落,然后要求学生使用新授的目标语同义改写段落。该促成设计能增加目标语使用机会,充分体现了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频次效应” [8] ,由于篇幅所限,例子省略。

话语结构促成

输出不仅需要意义、语言形式,还需要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语篇结构,即选择用何种方式组织篇章。本研究中,引导学生找到论点后,教师与学生深度分析了用来支持论点的论据(论证方法),比如追因法(分析原因)、溯果法(阐明影响)。除了这两种议论文必要论证手段外,还教授了其它方法,例如举例法、释句法、反证法等并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它们如何与追因法、溯果法相结合,从而形成有力的论据链来证明论点。通过这种路径,即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也可以鼓励其运用富有个性特征的自我表达结构。

4. 研究设计

4.1. 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产出文本为主要数据源。其中作为POA促成后结果性检验的问卷调查涉及“产出实践”、“思辨能力”、和“知识面”三个问题维度,共收录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100%,总计转录文字约为1050词。产出文本是本阶段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所撰写的文章。每篇约160~200词,共回收有效写作文本十篇,回收率高达100%。

4.2. 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结合定量分析(写作文本中目标语项目统计)和 定性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分别探究继POA促成后目标语项目运用情况和学生对POA整体评价两个研究问题。

5. 研究发现

5.1. 定量分析

5.1.1. 目标语言项目统计

Table 2. The statistics of target language items for production texts

表2. 产出文本目标语言项目统计

表2显示10名学生累计使用31个目标语,占总目标语数的77.5&,占总体文本率7.1&。这意味着每产出100个词块,目标语就使用了7个,若以14词设为句子单位,文本每句话就出现一个目标语。由此可见POA的促成环节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目标语言项目的使用次数和频率。对单个目标语言项目逐个供给,以10人为整体单位,以下目标语运用率较高:ambiguity (8次)、bystander (8次)、diffusion (7次)、indifference (7次)、lead to (6次)、psychology (5次)、danger (5次)、legal (5次)。分析原因:一方面内容促成的框架设计使学生对目标语形式产生感性的认识,随后语言促成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目标语使用策略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POA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产出机会明显增加,既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目标语言项目的突显机会。达到注意的目的 [9]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其对教学目标中语言形式的记忆和运用。

5.1.2. 产出文本评析

作者根据学生的表意,随机摘录一篇产出文本中阐述段的有关内容–剖析旁观者不给予帮助的原因和影响,其中目标语言项目用斜体加粗标识,写作中的问题一并保留。

Obviously, the artist aims to remind us the impact of nonchalance to violent emergency. Reasons for such a phenomenon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 The phenomenon called “bystander effect” from sociopsychology perspective which involved “moral diffusion” and “level of ambiguity”. The former means people less likely to get involved when other witnesses are present, the latter means that a group of bystanders make it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People fear possible dangers to themselves or got caught up in a situation could lead to difficult and long law proceeding. This will incur the fact that citizens will obtain a strong sense of insecurity or may stimulate the perpetrator’s aggressive power all the more, which may result in unstable society.

从文本整体质量来看,该生基本上覆盖了本议论文任务要求,达到用英语交际的效果,譬如学会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能提取恰当的专业词汇来润色文章。但是某些主要问题尚存:1) 语法多样性层面,句式相对单一,可以结合复合句或非谓语动词来提升写作视感。而且句法处理不当,比如出现双谓语现象等;2) 衔接层面,句间缺少适当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部分读起来显得有点突兀,但整体上还算连贯,比如论据与立场基本相一致。

笔者认为,产出导向法的促成环节使学生对意义的把握恰到好处,比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旁观者效应等,实现了用英语做事情的交际目的。特别值得欣慰的是,目标语言项目使用量多,说明促成任务的设计使目标词内化于学生大脑中,便于其根据需要随时提取。然而促成环节在句法和衔接策略上对学生的提升力度不大,可能与学生语言基础及课时紧张有关,后期可进行专项练习并结合师生合作评价查缺补漏,实现以评促学(详见文秋芳2016),从而提高整体写作质量。

5.2. 定性分析

5.2.1. 产出实践

8名学生(80%)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出实践机会增多,例如:

“我们上课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在讲话,运用语言的机会增多,自己也敢于尝试表达了。”

“课堂上启发式的教学促使我主动去探索答案、去思考,想出不同的观点,愿意去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5.2.2. 思辨能力

有7名学生(70%)认为思辨能力有所提升,例如:

“没想到旁观者并不是单纯的怕担责任,还有其它的原因,我学会了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

“看问题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要从不同方面去想,比如社会的角度。”

5.2.3. 知识面

有9名学生(90%)提到了自己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例如:

“除了写作知识之外,我还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我一直都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感觉课堂也没那么枯燥。”

由以上内容可见,从以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课堂“说英语”结合“写英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其创造了更多产出的机会,力求培养学生学会用外语做事情的能力,这也正是POA始终把产出作为驱动学习重要手段的核心教育理念,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实用的课堂体验,让学生深感“不虚此行”。此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并未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实现,而是通过教师对话题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来达成。即把外语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和载体来习得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实现POA“全人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发挥外语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

6. 结语

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帮助学生内化教学重点,尤其针对英语中低水平学生,一直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中我精心设计了POA促成环节,引领学生学习外语写作表达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语言形式、语篇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考研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谋篇布局、论证手法及相关主题语料的积累,并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于跨学科知识,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重视对人素质的培养。此外,学生对POA的积极评价和文本质量也突显了POA教学的有效性,尤其在目标语项目使用层面,但由于课时较短,研究没有进行前后测对比教学效果,借此,作者下一步决定进行阶段性跟踪研究来进一步开展POA应用效果持久性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4): 547-558.
[2] 孙曙光. 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 产出目标设定过程及评价[J]. 中国外语教育, 2017, 10(2): 24-31.
[3]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 现代外语, 2017, 40(3): 348-358.
[4] 文秋芳.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 中国外语教育, 2014, 7(2): 3-12.
[5] Vv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 Ahlquist, S. (2013) “Storyline”: A Task-Based Approach for the Young Learned Classroom. EDT Journal, 67, 41-51.
https://doi.org/10.1093/elt/ccs052
[7] Kellog, R. (1996) A Model of Working Memory in Writing. In: Levy, C. and Randell, S., Eds., The Science of Writing, EFL Baum, Mahwah, 57-71.
[8] Ellis, N.C. (2002)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4, 143-188.
https://doi.org/10.1017/S0272263102002024
[9] Glaser, B.G. (1978)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Adva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ed Theory. Sociology Press, Mill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