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价值评价和路径选择
Value Evalu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Heritage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OI: 10.12677/ASS.2023.123177, PDF, HTML, XML, 下载: 274  浏览: 34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芳芳: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革命遗址思政课价值评价路径选择Revolutionary Rui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Value Evaluation Path Selection
摘要: 革命遗址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元素,与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既可以让革命遗址资源活起来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又可以让思政课的教学资源鲜活起来。因此,在思政课中教师要自觉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范畴、同时还要注重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并自觉将革命遗址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校内积极营造研究革命遗址资源的校园文化平台、信息化时代还要注重运用革命遗址资源的网络资源。
Abstract: The resources of revolutionary sites contain abundant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revolutionary site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n not only make the revolutionary site resources alive, carry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ceaseless red blood, but also mak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live.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consciously integrate the revolutionary heritage resources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teg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also pay attention to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and consciously integrate the revolutionary site resourc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deeply, the campus should actively build a campus culture platform to study revolutionary site resourc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of revolutionary site resour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文章引用:罗芳芳. 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价值评价和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3): 1284-128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177

1. 引言

革命遗址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过程中留下的难得的真实见证,每一处遗址资源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每一处遗址资源都体现了人民群众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付出的巨大代价。它不仅是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直接载体,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渠道,包含着丰富的、鲜活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

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强调广大青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 [1]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弘扬” [2]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对革命遗址资源的挖掘和传承越来越重视,深挖革命遗址资源的精神育人价值,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中既可以盘活革命遗址资源,又可以让思政课鲜活起来。

2. 革命遗址资源中的思政课元素

革命遗址资源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它存续至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警示后人铭记苦难历史、珍惜幸福当下、开创辉煌未来,具有重要的精神育人价值。

坚定理想信念,相信党的领导。这是革命遗址资源的鲜明特点,这无疑是思政课中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直接资源。“坚定理想信念,不能空喊口号,一定要同实际相结合”( [3] , p. 64),每一处革命遗址无不是党员、革命战士、革命英雄等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热爱并坚定跟党走的固有化表达,如各地的战斗遗址、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革命烈士墓等,习总书记在谈到长征这段历史时就曾说“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4] , p. 90)。

主张革命利益至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革命面前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是革命遗址资源的突出特征。革命遗址资源尤其是烈士陵园、烈士墓、烈士故居等展示的多数是普通的、朴素的革命英烈的故事,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可以舍弃亲情、爱情甚至自己生命。这些真实事例更能让身处和平年代未经过苦难历史的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如位于四川自贡的江姐故居,故居主要展示的是江姐为了让革命战线不中断,在丈夫去世后强忍悲痛毅然代替丈夫继续战斗,最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的英雄事迹。

强调民族尊严,与敌抗争到底。革命遗址资源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真实再现,众多革命遗址均展现了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与敌抗争的生动故事,体现了强烈的民族尊严感,这些真实历史见证均是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历史观的树立等的重要参考。这点尤其体现在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资源之中,如位于四川成都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0余万川军将士而修建的。据统计,抗战期间共有350多万川籍将士出川抗日,在抗日战争中伤亡达到64万之多,伤亡人数居全国之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革命遗址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更能让青少年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这些英雄们在消灭敌人的斗争中,克服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极大的勇敢、智慧和积极性( [5] , p. 532)。邓小平也曾说“革命者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知道困难也要去做”( [6] , p. 139)。习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4] , p. 245)。如位于四川雅安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翻越夹金山遗址,该遗址是红军三次翻越夹金山的重要见证,为了翻越这座常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变化莫测的山,红军战士忍受饥饿、衣着单薄、冒着严寒,经历了生命极限的卓绝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3. 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义

3.1. 有利于革命遗址资源活起来,在新时代展现其生命力和育人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一切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事迹,必须加以表扬,并发扬这些战斗英雄的高贵品质”( [6] , p. 131)。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是发扬战斗英雄的高贵品质的重要渠道,革命遗址资源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程,是我国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革命遗址资源并将其适时融入思政课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

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有助于让革命遗址资源活起来,让其在新时代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让广大青年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革命优良传统。革命遗址资源要发挥其育人作用必须摆脱长期的睡美人状态要让其从沉睡中活起来,让其活起来的重要渠道是思政课。在思政课中讲述革命遗址的故事不仅能让新时代的青年了解中国革命史还能鼓舞青年继续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自觉抵制线上、线下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现象,更有助于广大青年坚定跟着党走的信心、决心,同时“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3] , p. 47)。

3.2. 有利于广大青年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7] , p. 74),十八大后,党中央也多次要求“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 [3] , p. 54)。毫无疑问广大青年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的重要阵地就是革命遗址资源,革命遗址资源是那段光荣历史的最直接、最真实、最有力见证。

要在青年群体中发挥其精神育人价值主要途径还是要依靠思政课这一重要课程载体,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的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决定它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政课必然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引导青年学生触摸历史,了解革命传统,增强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思政课要解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重视对青年学生“大德”的培养,要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因此,从根本上说二者的目标价值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让广大青年“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3] , p. 27)。

3.3. 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活起来、接地气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8] ,所以其教学内容具有严肃性、政治性、学理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等的引用上一定要注重真实性。革命遗址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形象化教材。首先,可以以英雄人物为标杆,学习他们的道德境界和理想追求。革命烈士事迹都很具体、生动、直观感人,运用革命烈士遗迹的故事可以让严肃的、高大上的思政课变得活泼、接地气,可以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自然接受它、认可它,进而“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 [3] , p. 31),因为“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3] , p. 30)。其次,可以直观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革命遗址资源是中国革命的直接历史见证,将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可以让青年直观体会党的百年奋斗史的不容易,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 , p. 47),从而在现实中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自觉和歪曲历史、否定、亵渎烈士事迹等不良现象做斗争。最后,可以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美德。当下的青年都生活在物质富饶的年代,对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毫无体会。通过讲述革命遗址故事,可以让当下青年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4] , p. 245)。

3.4. 有助于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延伸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严肃性、政治性、学理性等特点,因此更要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因为“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提质增效服务的” [8] ,习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也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1] 。从教学方式来看,现在学校的思政课多采用的是专题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等课堂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效果,但是如各门思政课均采用这样的方式难免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就需要深思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质增效。挖掘革命遗址资源、讲述革命遗址的故事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渠道,因为现在思政课中普遍存在革命遗址资源尤其是本地、知名度低的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较少进入思政课课堂等现象 [9]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配置革命遗址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让学生创办红色期刊、举办革命遗址故事沙龙等,在讲授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加与革命遗址有关的视频或事件等,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具体。

思政课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主要是上思政课期间,大部分学生在上思政课课期间能有较强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 [10] 。随着思政课课程结束,学生的这种认同会慢慢降低,从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来看,这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上看做的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所以,高校必须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 [3] , p. 38)。通过在思政课中讲述革命遗址故事,会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挖掘革命遗址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党史的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观共鸣等,这种主动学习会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教学效果,促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再次延伸,这不仅仅是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的追求,同时这种延伸甚至可能直接对其整个人生乃至他们这一代年轻人都产生伸展性影响。

4. 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

4.1. 教师要自觉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范畴

从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来看,思政课种较少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范畴,这是学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的共同现状。革命遗址资源无疑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自觉在备课时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革命遗址资源,找准其与相关课程的融合点,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可能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亮点。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结合所教思政课的特点,深挖革命遗址资源,进行红色剧场展演如可通过微课、小品、演讲、配音、微电影等多种展演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革命遗址资源的展演形式。

4.2. 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深对革命遗址资源的学习与研究

十八大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上看,教师队伍人数出现了快速增长,解决了思政课长期面临的教师不够的现状。但从专业背景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直接相关专业,也有教育学、中国哲学、文学、外语、美术等与思政课差距较大的专业。因此,从学科背景来看,还是有部分教师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了解层度不够,因此要将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一方面,需要提升校内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机遇,深挖革命遗址资源自然是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是学习历史知识、了解革命传统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当地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的讲解员或者党校中专门研究革命遗址资源的专家作为思政课的特聘兼职教师,充实思政课的教师队伍。这既可以弥补校内教师队伍中这方面知识不专的不足,又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尤其是在讲述本土革命遗址故事方面。

4.3. 革命遗址研究深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从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来看,大多数学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都包含有参观或考察红色资源这一主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从考核评价方式来看,多数实践教学的考核均是采用写一篇考察心得或观后感的方式作为考核的,这样的考核方式自然会导致部分同学采取消极懈怠的学习态度,只为了完成作业取得学分,并不是为了深入了解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故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核方式,以鼓舞学生加深对当地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等方面的了解与学习,如可以让学生去当地的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去担任讲解员、学生可创办本土革命遗址研习社、成立学生革命遗址事迹宣讲团、学生自创自演自办红色剧场展演等,只要学生能积极、认真且能真实反映其学习成效的一切成果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进而取得相应的实践教学学分。

4.4. 多部门协同营造革命遗址研究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政课的重要载体,但从大多数学校来看,校园文化中对革命遗址资源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以学生社团为例,多数学生社团都是结合学生兴趣点或专业设置的,与历史相关的学生社团较少。学生能参与的与此相关的活动,仅有在重大纪念节日如纪念一二九运动、国家公祭日等,且每每参与此活动多是通过校园海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或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仅不能产生持续性的教育效果且覆盖面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思政课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平台,应在学校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力下创办以挖掘革命遗址资源尤其是本土革命遗址资源的学生社团、学术沙龙、红色文化大讲堂、开设革命遗址资源的网络宣传平台、展览馆等,营造课堂内外共学、共研革命遗址资源的大氛围。

4.5. 重视信息化技术手段用好革命遗址资源的网络资源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更要求思政课要变革、创新教学方法。革命遗址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不可再生性等特殊性,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精神育人价值,已有高校和革命遗址资源的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把一处处真实的革命遗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革命故事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如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就已经建立了较多的革命遗址资源仿真体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已建立起来的这些网络资源,如在讲到长征这段历史或理想信念时,就可以充分运用虚拟仿真平台的“重走长征路理想信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组织学生通过线上重走长征路的形式,实现云上思政课教学与革命遗址资源的融合,合力实现二者的育人目标。此外,高校也可以和本地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管理部门协同构建革命遗址资源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把本体有影响的革命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优势,最终实现革命遗址资源精神育人价值最大化。

革命遗址资源融入思政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要在思政课中实现革命遗址资源的精神育人价值,就要建立长期的教学规划,不可急功近利。同时不仅需要与时俱进采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教学方式,还要教师、学生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切实的来实现革命遗址资源的育人价值。

基金项目

2022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挖掘革命遗址资源拓宽思政课教育渠道研究(SZQ2022073);“成都工业学院2021~2022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20211201);成都工业学院2022校级项目“高校理工科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路径研究”(2022SZ009)。

参考文献

[1]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殊世界一流大学[N]. 人民日报, 2022-04-26(01).
[2]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07(4): 9-1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等, 编.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6] 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1949-1974) (上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8] 张耀灿. 以“四真”精神讲好思政课要处理好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4): 94-97.
[9] 喻蕾. 贵州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财经大学, 2016: 22-23.
[10]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