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探析
An Analysis of Japanese Teaching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3.113081, PDF, HTML, XML, 下载: 233  浏览: 38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依帆:南昌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刘 华:南昌交通学院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二外日语文化自信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nfidence
摘要: 从以前的单一思政课程到现如今的全面“课程思政”,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要求和使命越来越凸显。在各专业课程中,外语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尤为必要,而日语因为其语言特点及中日文化关系,融合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有其天然优势又非常必要。本文以二外日语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出发,采用中日文化对比教学,厘清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二外日语教学思路,将思政元素融入二外日语课程教学设计,达到立德树人目标。
Abstract: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quirements and mission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mor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mong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due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re especiall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Japanese has its natural advantages and is very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eaching because of it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Sino- Japanese cultural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Japanese course as an example, start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purpo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the course, uses the comparative teaching of Sino-Japanese culture, clarifies the teaching ideas of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hat incorpo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and then achieves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morality.
文章引用:张依帆, 刘华.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3): 496-50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3081

1. “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初在2014年提出,上海市高校首先试点“课程思政”建设,由此“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指的是在非思政课中以专业课知识为主干,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并驾齐驱,协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由此可以得知,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属,其他专业课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的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先后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方面、全过程,挖掘并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

2. 日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中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而是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向好向善,成人成才。以日语课程为例,课程思政的明线即日语语言文化知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暗线就是课程中蕴含的待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中日文化渊源关系、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等。

2.1. 二外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时设置方面,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课程开设一年半到两年,每周课时2~4节不等,往往只能匆匆讲授初级水平的内容。因此,在以往的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针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对其课文内容背后的文化背景很少提及,更不用说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此以来,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分配时间进行课程思政。

其次,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对二外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多数院校老师仍然沿用“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的单方面输出,而忽视了学生的输出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二外日语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丛教授认为,我国英语教学迄今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不只是英语教学,包括日语在内的外语教学都存在这一问题,我们往往注重的是目的语的文化教学,而忽视了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的相关介绍、传统文化相关词汇表达的教学远远不够。

2.2. 日语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其背后蕴藏的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外交流中,语言也是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语言的产生必定与其所在地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授,与其相关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容也是不可避免的 [3]。正因如此,外语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思想关,守好前沿阵地。

日语作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在各个院校外语类专业二外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次,受到日本动漫、二次元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当中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对于日本社会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许多青少年推崇外来文化,对于本国文化的关注度逐渐下降。更危险的是,部分青少年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对外来文化不加选择的接受,在不良文化的影响下价值观错位。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在外语类课程种融入思政元素,唤起青少年对本土文化优良传统的关注,提升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4]。

2.3. 日语课程融入思政的方式

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解决二外课时不足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部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提前发布课程相关资料及音视频,让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减轻线下课时紧张的负担,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角色扮演,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且适时、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中日文化关系源远流长,最为著名的事件便是日本先后十余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制度文化。日本在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到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后落后于世界潮流,转而借道邻国日本学习近代教育以图改革。因此,在教授二外日语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中日文化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课程思政也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精神,提高思想觉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武装大脑。

3.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二外日语教学思路

日本现行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汉字和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因此,在日语入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解释日文和中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给出一个日语短句,比如“私は中国人です。(我是中国人。)”。学生们看到这个句子后,可以大概猜出其中文意思。因为这句话里出现了四个汉字,而其中的“私”更是古汉语中“我”的意思。而另外三个文字分别来自草书的“波”“天”“寸”,是草书的变体,被称为“平假名”。那么学生就能够大概猜出日本文字和中文的关系。接下来向学生展示完整的日文假名表即五十音图,并且对照平假名和片假名给出其汉字原型,由此学生可以知道日文中的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片假名则由楷书偏旁部首演化而来。了解了日本文字起源之后,学生不仅对日语学习更加感兴趣,而且能够引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在第6课生词表中出现了“子供の日(儿童节)”这个单词,而本课中有个句子“子供の日は5月5日です。(儿童节是5月5日)”。学生必定会好奇为什么日本的儿童节和我国庆祝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不一样。此时就需向学生解释,广义上来说,其实日本的儿童节有3个,分别是3月3日女儿节,5月5日儿童节(一般指男孩节),11月15日七五三节。前两个儿童节最初都是由中国传入,后和日本本土风俗相结合成为如今的儿童节。3月3日女儿节又称为“上巳节”,受唐朝时期上巳节影响,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会在家中摆放宫廷人偶娃娃,供奉菱形年糕和桃花,祈求家中女孩健康成长,无病无灾。5月5日原本是端午节,后与儿童节合为一天庆祝,这一天会悬挂鲤鱼旗,这个风俗源自中国“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并且还会吃粽子、装饰武士玩偶,祈求家中男孩健康成长,出人头地。这两个节日都是日本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可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在了解到它们的起源之后,学生对于中日传统文化关系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除课本内容教学以外,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采用《人民中国》杂志中的内容来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人民中国》是由文化部外文出版事业局主办,面向日本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日文杂志。适当选取其中较为经典、通俗易懂的材料,在提升日语水平的同时能够学习如何用日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在平时也可以观看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中国主题纪录片,如《中华文明五千年》、《丝绸之路》、《激流中国》等,不仅能够锻炼听力,还能从另一个角度回顾中国的历史文化 [5]。

在二外日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提醒学生守住立场,提高辨别能力。通过中日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唤醒内心的爱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通过二外日语课程思政,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日本语言文化,而且还能用日语向外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

4.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二外日语教学设计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第20课应用课文《春节》为例,根据清华大学提出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即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等方面切入,在本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4.1. 课前准备

本课背景为临近春节,课文的主人公去日本的横滨中华街游玩,横滨中华街的春节气氛已十分浓厚,这里保留了许多中华传统习俗。因此,笔者课前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本课音频以及本课主题中华街春节相关纪录片——由日本广播协会NHK拍摄的《美之壶 祝福漫天的中华街》,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课关于海外唐人街的历史背景知识并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4.2. 课堂教学

4.2.1. 课程导入

上课前播放NHK纪录片《美之壶 祝福漫天的中华街》中横滨中华街过春节的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真实的横滨中华街场景。简要介绍中华街的由来,保留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尤其是每年10月1日也同国内一样庆祝国庆节,悬挂国旗。随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家乡春节习俗,并派代表讲述。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同时与学生探讨如何更好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4.2.2. 语法讲授

首先拎出课文中的重难点语法句型,如句型“~は~ことです”可用于表达兴趣爱好,讲完语法结构和用法之后,让学生参考书中给出的兴趣爱好的日语说法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练习所学知识的同时,讨论各自的兴趣爱好是否有益身心健康,有利自身未来发展,倡导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如句型“~は~ことができます”用于表达具备的技能、特长,在练习所学知识的同时,结合笔者教学单位为首批职业本科大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行业人材。

4.2.3. 内容解读

讲解完重难点之后,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文章内容之前,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小声跟读。听完之后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模仿音频的语音语调表演场景对话。通过课前预习以及此环节的模仿对话练习,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学生用日语做一个100字以内的归纳总结,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整体解读,重点在于助词用法以及句型结构分析。讲完之后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最后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若有学生对于本课内容还有疑问,再进行解答。

4.3. 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除了常规的单词和语法的记忆,模仿跟读超星学习通上传的课文录音,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增加拓展阅读和翻译练习,在超星学习通上传《人民中国》精选文章,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4.4.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日语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了解了海外华人聚集区——中华街的历史,对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本课的思政切入点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做中华文化的继承发扬者,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不过,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是略显生硬,比如在讲语法句型的时候,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还需要继续深挖课程思政融入点,尽可能更自然、更有效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当中。

5. 结语

外语专业人才作为对外交流的排头兵,必须守住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觉悟。因此,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为国家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日语教学更应该带头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日语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点,从中日文化对比教学入手,探索本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方式,深挖思政元素并将其更加自然地融入到课程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在二外日语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包括日本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南昌职业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二外日语教学研究”成果(2021-2-27)。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001).
[3] 葛晓昱, 郑海峰, 李方媛, 王慧鑫. “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融合[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5): 4-5.
[4] 张嘉伦. 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J]. 甘肃高师学报, 2018, 23(1): 85-88.
[5] 夏文红, 何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 人民论坛, 2019(30):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