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词汇化相关问题商榷
Discussion on the Lexicalization of “Seeming”
DOI: 10.12677/ML.2023.113116, PDF, HTML, XML, 下载: 338  浏览: 465 
作者: 韩楷心: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
关键词: 貌似词汇化商榷“Seeming” Lexicalization Discussion
摘要: 本文针对郭海洋《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的词汇化》一文进行商榷,认为:① 现代汉语“貌似”是由主谓短语演变而来;② “貌似老妪”应是省略现象;③ 名词部分显著度降低是“貌似”发生词汇化的动因之一;文章还对“瞻亲兵言富貌似瞻”一句的结构及郭文其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Guo Haiyang’s thesis,which called The Lexicalization of Cross-level Structure “seeming”. And we holds that: ① Modern Chinese “seeming” evolved from subject-predicate phrases. ② The “Looking like an old lady” should be an elliptical sentence. ③ The decrease of the degree of prominence of noun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exicalization of “seeming”.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Zhuge Zhan’s soldiers said that Wang Fu looked like Zhuge Zhan”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文章引用:韩楷心. “貌似”词汇化相关问题商榷[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819-8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16

1. 现代汉语“貌似”并非由跨层非短语结构产生

《北方论丛》2013年第2期刊载了郭海洋先生的《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的词汇化》一文,他认为:“现代汉语‘貌似’由古代汉语跨层非结构短语发展而来,其词汇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描写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貌似’的词汇化产生发展的动因。” [1] 但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貌似”是否由跨层结构发展而来还需要分情况而论。因此下面将对“貌似”在古代汉语中的结构性质以及词汇化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北大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进行检索,我们发现“貌似”从六朝至今都始终存在“X貌 + 似”结构。例如:

(1) 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裴松之注《三国志》)

(2) 大羅便,酒器也,似角而麤短,體貌似之,故以為號。(杜佑《通典》)

(3) 客人进入寺中,只见几个僧人,形貌似石凿的一般,却又活活泼泼,会说会笑。(方汝浩《东度记》)

(4) 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作家文摘》)

我们能明显看出,上述例子中“貌”作为后一语素与前面的“容”“体”等结合得十分紧密,形成“X貌 + 似”格式。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其为“貌似1”。因为它属于跨层结构,且至今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将它单独列出。

而后再对“貌似”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能看到它最开始连用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例如:

(5) 虎贲士有貌似蔡邕者,融每酒酣,辄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裴松之注《三国志》)

(6) 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常璩《华阳国志》)

例(5)句中出现了“有……者”结构,而“貌似蔡邕”在其间“貌”作主语,“似”作谓语,“蔡邕”是宾语,“貌似”便是主谓短语,我们称其为“貌似2”。例(6)同上。

到宋代,“貌似2”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其后接成分也出现了变化,开始后接形容词,不过仅有一例。直到清代往后,后接形容词的例子才逐渐多起来。例如:

(7) 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北宋•《册府元龟》)

(8) 则理宗晚多内宠,宦寺内荧,奸臣外拥,度宗以柔选无骨,貌似仁孝,宵小以此惑上,幸其得立,而居门生天子之功也。(王夫之《宋论》)

(9) 体仁自崇祯三年入阁,似铜浇铁铸一般,毫不更动,他貌似廉谨,遇着国家大事,必禀怀宗亲裁,所以边境杂沓,中原纷扰,并未闻他献一条陈,设一计议。(蔡东藩《明史演义》)

例(7)可作两解。一、“貌”与前面的“涣”结合作主语,“似”作谓语,形成“X貌 + 似”结构,属于跨层结构;二、“涣”作主语,“貌似和柔”作谓语。根据句义分析,能看出例(7)主要强调后半句袁涣遇事的表现,与前半句形成对比,因此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在该句中“貌”的语义也不再是“样貌”,而是与“似”结合译为“表面上像”。并且由于其后接形容词,但又不似副词一般语义较虚,所以我们认为这时的“貌”与“似”已经粘合,成为了谓宾动词。例(8) (9)也同样译为“表面上像”,固化成词,并已发展成熟。

综上所述,“貌似1”从古至今始都处于“X貌 + 似”结构中,属于跨层结构。“貌似2”则属于主谓短语,六朝时期开始连用,到宋代其后可接形容词,直至清代后才发展成熟,成为谓宾动词。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貌似”并非是由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1”发展而来,而是由主谓短语“貌似2”演变而来。

2. “貌似老妪”是“省略”

郭海洋先生在分析“貌似”的词汇化过程时说:“在《汉书·蔡义传》中有‘貌似老妪’一例,乃为形容蔡义之容貌。其中,‘貌’指容貌,‘似’译为‘好像’‘貌’为名词处于句首在句中作主语指‘容貌’,实为其空语类(empty category)主语‘蔡义’的定语。” [1] 这里涉及“空语类”问题。那么究竟是“空语类”还是属于“省略”,该如何理解较为恰当?从句法结构看,“貌”究竟是作“蔡义”的定语,还是“蔡义”作“貌”的定语?下面分别作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乔姆斯基曾在管约论中提出“空语类”这个概念,用简单通俗的话讲,它是指那种在句子中拥有语义内容却没有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较为特殊的空句法成分。陆俭明也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提到:“‘空语类’就是指在语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位置上没有出现的一些词和词组,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上是‘空’的。” [2] 下面我们将用例说明。

(10) 我去切菜

(11) 老师安排学生演讲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出(10)中“切菜”的实施者是“我”,(11)中“演讲”的执行者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我们需要充分地表达句子的内在语义,因此上述两例应该分析为:

(12) {S[NP[N我]][VP[V走去]]〔 s ¯ [NP[N我]][VP[V切][N菜]]〕}

(13) {S[NP[N老师]][VP[V安排][N学生]]〔 s ¯ [NP[N学生][VP[V演讲]]〕}

但是由于在日常交流中,汉语并不存在这种结构,所以只能用空语类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10) (11)两句,在“切菜”和“演讲”之前的位置存在着“我”和“学生”语义上有相同所指的空语类。那么我们代入“貌似老妪”的例子,再来进行分析。“貌似老妪”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容貌像老妪”,主语谓语和宾语都在其位,并没有空语类相对应的位置。

陆俭明先生也曾说过:“省略的成分往往需要或者可能依据语境提示来确认,而空语类则必须根据结构特性独立判定其是否存在。” [2] 用我们的话讲,就是省略即使省略内容,但凭上下文能够推测出来,而空语类则是不用上下文,仅凭结构就能看出缺少内容。“貌似老妪”虽然译成现代汉语是“容貌像老妪”,但是谁的容貌像老妪,脱离了全句语境仅凭结构我们无法得知,因此也能得出,“貌似老妪”并非是空语类的结论。既然该句并非是空语类,那么是否是省略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省略不但是语用中的突出现象,而且也是语言组合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变化手段。如果从句法角度谈起,省略则表现为不可或缺的语言成分在结构上的暂时脱落。但这种脱落是不会改变句子原有的语义内容和结构性质的。 [3] 例如:

(14) 看着母亲手里拿着苹果要往行李箱里放,我赶紧说了声:“别塞了,够了。”

“塞”是一个及物动词,因此后面一定要有个宾语成分,不然在意义上便不能自足。例(14)中的“别塞了”,一旦没有了语境的存在,谁也不知道“别塞”什么。句子也不能成立。可是有了上下文,意义便能自足了,“别塞了”=“你别塞苹果了”。那么我们找到原文中“貌似老妪”的全句,再来分析。为了方便起见,这里重新引出来。

(15) 义为丞相时,年八十余,短小无须眉,貌似老妪,行步俯偻,常两吏扶夹乃能行。(《汉书•蔡义传•卷六十六》)

例(15)中,如果脱离了上下文,我们都不知道谁的容貌像老妪。可有了前后文,进入到这个语境里,意义便明确了,“貌似老妪”=“蔡义的容貌像老妪”。并且我们都知道,句子中省略部分的语义指向是相当明确的,它经常是前后文中出现过的某个成分,而省略的部分与这些上下文中出现过的词语的关系是同一的。因此,例(15)实际上就是下面的例(15') (15'')

(15′) 义为丞相时,年八十余,短小无须眉,∧貌似老妪,行步俯偻,常两吏扶夹乃能行。

∧ = 义

(15′′) 义为丞相时,年八十余,短小无须眉,义貌似老妪,行步俯偻,常两吏扶夹乃能行。

由例(15') (15'')可见,省略“义”字是话语简洁的需要,是表层结构的手段,而不是结构上的要求,选择省略也不过是完整句子的一种变体,它并不改变句子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内容,还原之后的句子仍然是成立的。因此我们能得出,“貌似老妪”是省略的结论。

郭文中认为“貌”是空语类主语“蔡义”的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貌似老妪”这句话的主语是“蔡义”,只不过是空语类吧。言外之意即“蔡义像老妪”而不是“蔡义的容貌像老妪”。第二,“貌”是空语类主语“蔡义”的定语。言外之意即“貌的蔡义”而不是“蔡义的貌”。因此接下来我们退一步讲,即使“貌似老妪”中的“貌似”按照郭文所说实为空语类,那么“貌似”一定是“空主语”吗?从句法结构看,“貌”究竟是作“蔡义”的定语,还是“蔡义”作“貌”的定语?

首先,例(15)强调的是蔡义的容貌像老妪而并非蔡义这个人像老妪,如果一定要按郭文理解的“蔡义像老妪”,那么这句话就符合了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观点里的“整体和部分的相对显著度”理论。即一般情形下整体比部分显著,人们总用整体来转喻部分,如“手里拿着锤子”其实只是拿着锤子的把柄、“蔡义像老妪”其实是“蔡义的容貌像老妪”。这样的话就与郭文中认为的“貌似”发生词汇化是由隐喻机制促使的观点相悖。

其次,按照定义:在空语类中没有出现的主语又可以叫做“空主语”,没有出现的宾语又可以叫做“空宾语” [2] 。但在例(15)中,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貌似老妪”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貌”作主语,“似”作谓语,“老妪”则是宾语,从句子表层结构来看,似乎并无成分缺失,与空语类的要求不相吻合。如郭文所说分析句子意思为“容貌的蔡义像老妪”也明显不符合语义要求,所以这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最后,将“蔡义”当空语类且又作句子的主语,那么句子便表达为“蔡义貌似老妪”。“蔡义”是句子的主语,那么“蔡义”不可能是“空语类”,只能当作“省略”。并且一旦“蔡义”作主语,那么“貌”不能前附“蔡义”而形成“蔡义貌”,只能后置并与动词“似”一起组合成“貌似”。这样一来,“貌”只能作动词的状语,“貌似”实为“状–中”结构,不可能跟作主语的“蔡义”有结构上的直接关联,更不可能作“蔡义”的什么成分。

因此,一方面,如果承认“蔡义”作句子的主语,那么“貌”不可能做“蔡义”的定语,“貌”作“蔡义”的定语,“貌的蔡义”则不成话;即便是承认“蔡义”作句子的主语,那么“蔡义”也不可是空语类,根据上下文义,当作“省略”来理解更为恰当。

另一方面,“蔡义貌似老妪”中,若“蔡义”一定要充任主语,则“貌”只能与“似”发生结构上的勾连。若把“蔡义貌”当主语部分,“蔡义”只能是“貌”的定语,而不是相反。如此理解,“蔡义”不是作主语,更不是空语类。而从“貌似”词汇化的基础看,“貌”在“蔡义貌似老妪”中只能与“似”形成“组块”,才有词汇化的可能和条件。从这个意义讲,“蔡义貌似老妪”一句当怎么理解,结构作如何分析,当明矣。如此看来,郭文对该句结构的分析以及将“蔡义”作空语类理解,似存在一定的问题。

3. 关于“貌似”的动因问题

3.1. “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并不恰当

作者在原文中提到“貌似”总是更多地强调部分的相似,描述的都是容貌、身高等部分特征而并非人的整体,因此认为“作为跨层结构的‘貌似’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既然作者已经用转喻理论中的显著度原理来分析“貌似”,因此笔者想到沈家煊先生在《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一书中也曾对显著度理论表明观点:“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显著的事物也就成了显著事物。” [4] 所以在显著度理论中,只要有图形就一定有背景,不管人们认为哪一部分是图形,都会有相对应的背景。而如例(15)中的“貌似老妪”,强调的本来就是“(蔡义的)容貌像老妪”而并非蔡义这个人像老妪,所以原作者写“貌似”强调的多是“容貌、长相、身高等相对于整个人来说都属于部分而非整体” [1] 的话描述得非常恰当,没必要再加上后面的“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来进行说明。

3.2. 名词显著度降低是“貌似”词汇化的原因之一

郭文中提及“作为跨层结构的‘貌似’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 [1] ,随后就总结到“其认知图形中图形/背景的转变亦是‘貌似’发生词汇化的动因” [1] 。这明显属于前后表述不一,态度也模棱两可。我们在上文中分析“貌似”确实更加强调部分的相似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只是用“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这句话来形容确实并不合适。并且原作者根据“貌似”发生词汇化以后,“相似”的显著度逐渐增高,“整体”的显著度开始降低这一现象就得出图形/背景的转变亦是“貌似”发生词汇化的动因也明显不合理。怎么可以用词汇化以后发生的现象来作为词汇化的动因呢?这样的观点我们实在不敢苟同。那么真正使“貌似”发生词汇化的动因之一是什么呢?笔者私下认为,是“貌似”结构中名词显著度逐渐降低的原因。

沈家煊曾经指出:“显著(salience)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 [4] 而且董秀芳也提到:“所谓显著度(saliency),指的是在认知上的突显性,即指名词所代表的事物能否很容易地被感知。名词的显著度不同,人在认知过程中与名词的所指或所代表的概念建立心理联系的难易程度也就不等。” [5] 因此在“貌似”词汇化的过程中,如果名词“貌”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容貌、长相”等具体的意义,那么“貌似”结构中的名词显著度高了,独立性就强了,这个部分容易被提取出来,“貌似”也就会在大脑中被当作两个单元来记忆。正因为如此,在真正词汇化的过程中,“貌”的语义才不断虚化,显著度降低、独立性减弱,使得“貌似”能在人的大脑中被当成一个单元来记忆,从而促使其词汇化。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名词显著度降低亦是图形/背景的转变,这样想其实也未尝不可。但这一动因也需要分析“貌似”词汇化发生过程中的现象来得出,而不能由通过分析词汇化后的现象得出。

4. “富貌似瞻”不作兼语

郭海洋先生曾对文中的例句“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一句进行分析,提出“貌”和“富”在句中是结合为定中短语作兼语。笔者在这里试作一定分析。

4.1. 从首个动词的意义来判断

在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往往只能管住一个人或物,可管不住由人或物产生的事情。但是在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中,第一个动词所管的是一件事,而这件事就是由主谓短语表达的。 [6] 因此看到句中第一个动词是“使、让、命令”等表使令意义的动词,后面再跟主谓结构,那便是兼语句;看到第一个谓语动词是“认为、看见、说、知道”等表视觉、听觉、感觉的动词,后面跟的是主谓结构,那么就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例如:

(16) 李鹏表示同意,认为双方应该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推动合作。(《人民日报》)

(17) 前两天我在俱乐部又看见他拉着那条狗,走来走去。(曹禺《日出》)

(18) (呆呆地撩开眼前的头发)我不知道我妈妈是谁。(曹禺《日出》)

上述例子里面,第一个动词后的内容都是它所涉及的事,那么再看“瞻亲兵言富貌似瞻”这个句子。“言”后面所涉及的是“富貌似瞻”这件事情,因此它算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4.2. 用语音停顿来判断

在兼语句中,语音停顿不允许出现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不然句子意义就会发生改变。而当主谓短语作宾语时,我们可以用顿号或是冒号在宾语前面表示停顿,加上这些符号后,句子意义也不会发生变化。例如:

(19) 我让他跑步。——我让,他跑步。(×)

(20) 我觉得他跑得快。——我觉得,他跑得快。(√)

例(19)句中一旦加入停顿,句义便发生了改变;而例(20)无论谓语和宾语之间是否加入停顿,句义都没有变化,因此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例子。那么我们把“瞻亲兵言富貌似瞻”这个句子在宾语前加上停顿,看句子意义是否改变。

(21) 瞻亲兵言富貌似瞻。——瞻亲兵言,富貌似瞻。(√)

例(21)加入停顿,句义仍是“诸葛瞻的亲兵说,王富的容貌像诸葛瞻”,句义与之前相同,因此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4.3. 用变换位置来判断

当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宾语由于种种原因能够提前,就算放置于句首句子意义也不会改变。而兼语句中的宾语和其后的动词并不能与第一动词脱离,必须结合为整体才能保持意义不变,因此不能提前至句首位置。例如:

(22) 小明害怕老师检查作业。——老师检查作业,小明害怕。(√)

(23) 老板派他做汇报。——他做汇报,老板派。(×)

那么按照上述例子,我们来试着分析“瞻亲兵言富貌似瞻”这句话:

(24) 瞻亲兵言富貌似瞻。——富貌似瞻,瞻亲兵言。(√)

例(24)移动成分位置,句义变为“王富的容貌像诸葛瞻,诸葛瞻的亲兵说”,句子仍然成立且句义不变,因此它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现象。

4.4. 用两个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在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往往会影响第二个动词的动作,两个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两个动词之间则没有这种联系。例如:

(25) 他叫我回家。

(26) 我觉得她跑步非常快。

例(25)中“回家”是受“叫”的影响而产生的,没有“叫”就不会“回家”,因此该句是兼语句;而例(26)里的“跑步”并不是在“觉得”的影响下产生的,就算不“觉得”,她依然会“跑步非常快”,所以它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那么我们来分析“瞻亲兵言富貌似瞻”这个句子。很明显“似”这个动词并不是在“言”的影响下产生的。不管诸葛瞻的亲兵说不说,王富的容貌都长得像诸葛瞻,因此这是个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而并非兼语句。

经过以上方法分析之后,我们能明显看出“富貌似瞻”在句中并非作兼语,而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在“瞻亲兵言富貌似瞻”一句中,它组成一个整体放在“言”的后面作宾语。“富”和“貌”组成定中结构在句中作主语,“似”和“瞻”组合成动宾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其表层结构为[NP貌(似……)]。

5. 郭文存在的其他一些小问题

第一,在原文摘要部分,应是“跨层非短语结构”,原作者写成了“跨层非结构短语”,其后原文第四部分的“‘貌似’在经历了由跨层非结构短语向词的转变即词汇化以后”和“‘貌似’跨层非结构短语发展为词当是其自身内部句法及语义、语用发展之结构”同。

第二,原文中第二部分,从六朝至唐代处的分析例子的番号有错误,正确的番号依次应是:例(2)应改为例(1);例(5)和例(6)应该为例(4)和例(5);例(3)和例(1)应改为例(2)和例(3);最后的例(4)也应改为例(3)。

第三,原文“检索北大汉研究中心语料库”应改为“检索北大汉语研究中心语料库”。

第四,在原文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中,“‘貌似’后面所接的词语即可以是含褒义色彩的,亦可以是含中性色彩的(如‘简单’)”应将“即”改为“既”,将“中性色彩的(如‘简单’)”改为“贬义色彩的(如‘荒诞’)”,因为毕竟原文中从未出现过有“简单”这一词语的例子。

第五,在原文第三部分中,“并未接下来发生继续词汇化做好了准备”中“未”应改为“为”。

第六,在原文结语部分,“跨层非短语就够”应改为“跨层非短语结构”。

6.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貌似”是由主谓短语发展而来,并非是由跨层非短语结构产生;文中提到的“貌似老妪”一例也并非空语类现象而是省略现象,“貌”非“蔡义”的主语,实为充当“蔡义”的中心语;“貌似”词汇化的真正动因之一应是其结构中名词显著度逐渐降低;“瞻亲兵言富貌似瞻”实为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笔者能力不济,对以上问题作出如此理解,但不知是否正确?敬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郭海洋. 跨层非短语结构“貌似”的词汇化[J]. 北方论丛, 2013(2): 47-50.
[2] 陆俭明, 沈阳.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荣晶. 汉语省略、隐含和空语类的区分[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 81-87.
[4] 沈家煊.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5] 董秀芳. 词汇化: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6] 柳文华. 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辨析[J].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4):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