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语言景观研究
Exploring Rural Linguistic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ML.2023.113107, PDF, HTML, XML, 下载: 571  浏览: 1,14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倪 婷, 沈妍斐, 张雨柠, 张潇月, 吴楚嫣, 陈诗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语言景观优化策略乡村振兴Linguistic Landscape Optimization Strategy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近年来,作为一种在现实社会中触目可及的语言标识,“语言景观”已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热门研究话题。本研究对浙江省绍兴市安桥头村的语言景观开展实地调查,提出优化策略。同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借助创新、有效、经济的商业化手段实现乡村产业与语言文化融合,更好地宣传乡村及传统文化,将“文化资源厚度”转化为“文化发展高度”,让“乡村、文化走出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a language sign that can be frequently seen in the real world, linguistic landscape has become an emerging and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Anqiaotou Village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and proposes 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s several innovative,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approa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It expects to find a way to better publicize villages and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form “cultural resource thickness” into “cultural development height”, introduce villages and their culture worldwide,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倪婷, 沈妍斐, 张雨柠, 张潇月, 吴楚嫣, 陈诗云.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语言景观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758-76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07

1. 引言

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珍贵的人文精神,这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表现。无论是乡村人文的发展还是旅游景观的建设,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语言景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对乡村语言景观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且深远。乡村语言景观离不开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语言景观助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或将成为往后乡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2.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是指“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这些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与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进行融合,形成跨学科研究态势,也因此推动形成了社会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新浪潮。

自语言景观概念提出以来,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尝试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与分析视角,而目前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根据周晓春(2022)《基于VOSviewer的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计量学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外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7年前的早期萌芽阶段,1997~2007年的中期理论探索阶段和2008年之后的近期快速发展阶段 [1] 。期间经历了1997年语言景观的概念及功能正式提出、研究理论分析框架逐渐形成,如关注度极高的场所符号学理论 [2] 及学科研究进一步显性化 [3] 。其侧重于概念范畴的探讨与理论模式构建、多语语言景观与权势关注、语言政策的实施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传播研究。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研究切入角度丰富、多语现象研究较为深刻、关注全球化背景对语言的使用影响。

相比之下,国内对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关注度也相对较低。直至2014年,相关研究才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出现了对语言景观研究视角、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等的引介,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4] 。国内语言景观实证研究已从现实公共空间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如城市语言景观研究 [5] 、外国人聚居区的语言景观研究 [6]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 [7] 、网站语言景观研究 [8] 。研究理论方法的文献也比较多,它们既包括基础研究框架的介绍,也包括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共29篇,约占总文献数的27.62%。此外,11.43%的文献为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9]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界的语言景观研究有四个特点,为:理论建设薄弱;重统计而轻解读;语言景观的历史变化研究较少;展望语言景观研究趋势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由上述综述可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较缺乏,多数研究也是针对于城市的语言景观研究,而不论国内国外,有关于乡村语言景观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3. 乡村语言景观现状

本研究团队采用选取个案研究方式。经过调查和筛选,了解到安桥头村不仅具有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优势,同时还具有古朴乡村的普遍特征,上百年的乡村文化使安桥头村拥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因此,本团队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安桥头村作为考察地点。安桥头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西部,是世界闻名的鲁迅先生外婆家,村内的朝北台门,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属于古村落的缩影之一,其内部的语言景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且村庄文化气息浓厚,作为名人故居的典型代表,受到一定的保护,同时游客络绎不绝,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对语言景观的认知,值得研究分析。

3.1. 字体、语言的个性化与功能化

在深入调查安桥头村后发现,该村宣传栏以及路牌上所采用的文字字体以及语言呈现个性化的特点。该村是鲁迅先生外婆的故乡,这座充满江南韵味的村庄也就此扬名,独有的人文精神赋予了村庄以鲜活的生命力,使语言景观的建设者采用了符合现代游客审美观的语言文字,建设方法既展现了区别于其他村庄景区的差异化,又强调了保留原始村庄的古老韵味。

其次,该村语言文字的功能化也十分突出。在该村的文化礼堂内部墙壁上书写着安桥头村的古村旧史(见图1)以及鲁迅先生与安桥头村的故事,简洁的文字排版与干练的语言使游客可以迅速了解内容,同时文字旁边所配的插图,使文字整体的可读性增强,该面板摒弃了以往语言景观建设中存在的文字过于繁复累赘造成的阅读观感不强的问题,清晰明了的保证语言文字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乡村语言景观的审美功能。

Figure 1. Village history introduction board

图1. 村史介绍牌

3.2. 语言景观载体的多样化

就实地考察安桥头村内部的语言景观而言,其载体具有多样化的体现。首先,该村实现了语言景观载体的创新,除了传统语言景观文字的木制载体,在该村公园出现了石刻文书以及鲁迅外婆参观屋的电子语言景观载体。在保留村庄古老文化韵底蕴的基础之上,融入了现代科技的结晶,有了互联网平台的加持,该村的线上虚拟语言景观平台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对该村语言景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移步参观屋,可见在其内部出现了可操控的旅客拍照留念的面板,该面板的周围挂有旧时代童趣的黑白照片,吸引游客不由自主地参观。语言景观载体的多样化使乡村语言景观建设更上一层楼。

3.3. 乡村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

3.3.1. 实用性不强

安桥头鲁迅外婆家景区部分语言景观建设较为完善,可以满足中国旅客的文化精神需求,路边的语言景观标牌大部分是围绕鲁迅先生以及村史展开的,具有纪念意义和欣赏价值。但是本地居民普遍年龄较高,基本上对于文字较为陌生,对于本地居民来说过多的标牌以及满是文字的宣传牌,偏离实际生活文化需求,甚至阻碍村民日常生活。且大部分标牌上只有中文,对于外国游客来说,缺乏了解村庄的途径,旅游感受不佳。

3.3.2. 内部语言景观建设存在割裂现象

安桥头村作为鲁迅先生外婆的故乡而声名远扬,该村作具有名人故居的独特风采。据调查可知该村有关旅游景区的部分语言景观发展速度较快,观赏性很强,文化礼堂内部的宣传墙也极具吸引力,然而,着眼于居民区语言景观的建设却是大相径庭,重视了景区的发展,却忽视了居民住宅区的语言景观发展,两者未兼顾。在如此环境之下,语言景观缺少展示的空间,村民们受与乡村语言景观的发展影响较小,无法真正改善农村居民对于语言景观的认知。综上,安桥头村内部的乡村语言景观发展无法做到同步发展,是该村现存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3.3.3. 部分区域语言景观存在空白

在安桥头村的语言景观建设发展的这些年,不可否认乡村的语言景观建设不断优化进步,但依旧存在待开发区域,因此,乡村语言景观建设的空间较大。从实地考察分析得出,目前该村的语言景观建设集中在热门景区鲁迅外婆故居的参观屋周围,而外围的草地、桥梁、人家、乡野走廊其上面所呈现语言景观仅是一片空白,覆盖面不够广,建设不够全面,落实不够细致。再者,设施应和语言文字配套,玩乐的同时明白该娱乐设施的意义,至少需要提供基本的设施说明,若是能阐述该设施的意义则是锦上添花之举。然而事实上,调查发现在参观屋的对立侧的公园只有供玩乐的艺术设施,却没有语言文字的出现。

4. 乡村语言景观优化策略

4.1. 解决现存乡村语言景观问题

针对乡村语言景观现存问题,研究团队对其优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针对乡村语言景观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本研究团队认为,乡村应当把村民日常使用的设备设施与语言景观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乡村语言景观,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能突出乡村独有的特点与文化底蕴。其次研究村庄以文旅出名,乡村发展也与旅游业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内核的乡村语言景观,更应注重语言种类的多样化。村庄应当更好的利用乡村语言景观所带来的益处,结合当地文化使村民生于村庄,富于村庄。

第二,对于乡村内语言景观建设产生割裂的现象,本研究团队认为,通过宣传当地文化,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是能够让村庄获益的方式。为了发展旅游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乡村大力发展对村史、名人的语言景观建设,忽略了当地的乡村语言景观建设,只有乡村两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能使村庄的乡村语言景观建设达到一个平衡,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确实通过语言景观建设变得发达。所以修缮、提升村民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景观建设,真正改变乡村语言景观建设割接现象是重中之重。

第三,针对部分区域语言景观存在留白的现象,本研究团队认为,应当将乡村语言景观融入乡村的各个角落。语言景观存在不仅在于字面的表达,还在于其体现一处景或者一个地点的意义和内涵。部分区域语言景观的留白,可以通过结合相应的事物或者地点进行添加,从而大力发展乡村语言景观,让村庄的语景融合发挥到最大程度。

4.2. 健全乡村语言景观体系

4.2.1. 规范化

乡村语言体系的规范化,是乡村语言景观建设的基础。标准无误的语序、字符、标点,都是作为文旅性质乡村所表现的乡村语言景观的基石,当乡村处处语言景观都实行规范化标准,无论是已经建设完毕的乡村语言景观,还是需要修善的乡村语言景观,都需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化,不仅仅是因为文旅性质,游客来来往往,更是因为以历史、文化出名的村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代表了村庄的文化底蕴。

4.2.2. 全面化

对于乡村的语言景观体系来说,全面化通常指的是语言景观建设的全面化,覆盖整个乡村的角角落落,路边的指路牌,乡村的礼堂等等,所有存在于乡村中的语言景观,都应该得以重视;以及对村民普及的全面化,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不仅在于物和地点的建设,还有在村民群众中的建设,与村民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语言景观建设的提升,再加上对游客的语言景观表现,两者相融合,能够更好地提升村庄的语言景观体系全面化;还包括语言种类的全面化,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尤其是邻国的游客以及来华旅游较多的国家的游客,在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上,外文也是代表了乡村语言景观建设的提升以及创新,代表了村庄振兴与国际化相结合,不再固步自封,而是兼容包含外来文化,可以经常在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中看到英文、日文、韩文等外文也是乡村语言体系全面化的表现。

4.2.3. 特殊化

在特殊化方面,乡村语言景观体系还可以有所改善以及创新。例如,可以在乡村指示牌或者介绍牌旁,增加盲文,增添一个电子显示屏,上面滚动播放手语翻译,如若条件允许,可以将标识牌换成电子屏等,让看不见听不见的特殊游客,也能感受到当地的乡村文化,这也是一种乡村语言景观的发展,同属于语言景观的范围,不仅可以使特殊的游客感受到乡村贴心的考虑,同时也扩大游客种类与游客范围,在一方面也健全了乡村语言景观体系。

本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地的乡村语言景观进一步深入了解之后,通过分析得出以上优化策略。在解决现存问题以及完善乡村语言景观体系的同时,以上策略进一步体现了对于乡村语言景观的建设,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文字不是冰冷的,是能够让村民以及游客感受到、体会到的,应该具有鲜活生命力。

4.3. 促进乡村语言景观与地方文化融合

4.3.1. 传承乡村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乡村文化对于一个乡村来说是不断发展的基础。安桥头村作为鲁迅外婆家,其存在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的。在建设语言景观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鲁迅外婆家独有文化的保护。在对外婆家参观屋的语言景观建设中,加入对该景观的文化介绍,可以通过文化标牌,电子显示屏等方式,传播其中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该乡村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保护传承的目的。在完善语言景观的同时,融入当地的语言,力求使语言景观更加多样化,起到宣传当地语言文化的作用。虚拟语言景观的建设更要兼顾到乡村文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丰富虚拟语言景观内容,进一步扩大乡村文化的宣传范围。完善居民区语言景观的建设,对每家的家训标牌进行修缮,保护家风文化。加强文化礼堂和居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好当地的乡村语言景观,真正深入到乡村文化本身,更好的展示乡村文化内涵。

4.3.2. 发展乡村文化资源

语言文化,是文化战略发展中的一部分。乡村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村史和名人故事,建立村史馆通过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特有性建设独特的语言景观。如在安桥头村,鲁迅的文学作品也是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可知,安桥头村已建设了与鲁迅文学作品相关的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内增加电子显示屏,触控屏等,让当地村民、游客和当地文化有面对面的互动,深入感受鲁迅文学作品中独有的语言文化。社戏作为当地的一种特色文化,也是语言景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完善语言景观时,将社戏文化融入其中,可以通过动态语言景观的建设,如动画、视频等,进一步传播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将新乡村文化资源进一步发展,推动旅游业等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4.3.3. 创新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语言文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10] 。以当地特色文化为基础,结合当地语言文化特色,运用当地语言为乡村外宣设计宣传口号,为当地店铺设计宣传语、广告语等,从而扩大乡村影响力和知名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发带有当地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更新店铺包装,设计有文化特色的特产包装。通过文创形式折射出特色地域文化,同时也是对语言景观表现形式的更新,使语言景观建设更加丰富多样。结合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当地特色文化为核心,设立虚拟语言景观,以动静结合的形式,更加生动的展现文化特色,提高乡村文化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乡村语言文化,发展文化特色产业,通过将乡村文化资源与语言景观深度融合,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助力乡村振兴,在文化资源转化的同时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5. 基于乡村语言景观的“互联网+”乡村振兴途径

5.1. 促进乡村外宣

语言景观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第一,政府可通过深入挖掘乡村背后的文化历史,为每一条具有文化内涵的道路制作属于自己的“身份二维码”,再将二维码贴在路标、标牌、指示牌等实体上,将其打造成“活”的乡村志。通过手机微信扫码,村民和游客就可以轻松获取乡村的具体信息,了解乡村背后的故事,感受乡村的文化气息,从而唤醒沉睡的乡村历史文化,不仅让村民和游客进一步感受到乡村文化之魂,触摸到其生命的脉络,更弘扬了乡村文化。第二,各个乡村负责人可搭建各村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表推文,介绍乡村的人文景观和语言景观,以增强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自己所在的乡村;通过收集用户反馈,时常更新公众号内容,探寻更优的语言景观优化策略,从而规范语言景观建设,提高乡村知名度。第三,依托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志愿者们可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如发放问卷、访谈、座谈、走访、语言景观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乡村群众举办“讲好乡村故事,助力乡村振兴”等群众性语言文化活动,以提高民众对乡村语言景观及文化的了解度,加强乡村文化的宣传。

5.2.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语言景观是人们与乡村接触的第一个文化感知,是乡村文明和进步的文化表征,也可以通过视觉信息反映乡村文明的建设效果,展示乡村文化的形象与底蕴。当地政府官员可将宣传标语、海报等张贴在显而易见的建筑物表面,静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和氛围的烘托中,让他人感受和了解,进而接纳和喜爱,不仅有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也有助于满足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突出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来提升当地村民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建设美丽乡村。各个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风,要加大农村语言景观建设力度,发挥语言景观的传承功能。形成“以乡文化站为龙头、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文化网络,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下乡,凸显乡村文化特色,彰显乡村文化优势,实现文化振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

5.3. 助力经济发展

“互联网+”是指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它的出现使得农村经营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除了在市场上或在农产品和辅助产品市场上销售农产品外,农民还可以使用互联网进行销售 [11] 。因此,可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直播时放置包含相关产品信息的直播立牌,有利于推广地方特色产品,有利于实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当地特色品牌,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起助推作用。文创产品以其独有的特色备受大众欢迎,文化设计的热潮随之在全国一波又一波地掀起,将语言景观植入文创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地商人可利用当地语言文字元素设计直播带货产品、文创产品的包装,这种方法无疑有助于发挥产品设计价值,增加产品销量,有效地推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各乡村负责人可帮助当地小商铺设计店铺名称、广告语,将富含地域文化元素的语言景观(如艺术字、繁体字、字画等)融入其中,可以让顾客感受到商品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有利于顾客获得认同感,从而实现商品的经济价值。

6. 结语

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表现,其语言景观状况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对乡村语言景观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本项目研究得出,如何在乡村振兴下实现语言景观的传承发展,并与大时代下的互联网命题辅助推进,促进乡村语言景观与地方文化融合,需结合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本研究以安桥头村为例,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对当地语言景观进行创新,为实现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助力。健全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丰富文字意义,凸显文字意义,创新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实现语言景观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实质性的创新意义与创新推动作用。国内外对于乡村语言景观的研究较少,本次调研丰富了研究成果并提供了一定的价值。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仍存在一定优化空间。目前来讲,本研究提出的创新性措施仍需后续持续深入探讨,并持续验证其合理性,并更好地融合于当地情况与本土化。同时,本研究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语言景观的关注,为后续研究带去新的思考。

基金项目

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言绘景智系乡村”(项目编号:202212792027);第一批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和实施路径探究”;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三进”专项)示范课程《综合英语》。

参考文献

[1] 周晓春, 范东生, 马晓晴. 基于VOSviewer的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计量学分析[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4(1): 31-39.
[2] Scollon, R. and Scollon, S.W. (2003) Discourses in Place: 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422724
[3] Touchstone, E.E., Koslow, S., Shamdasani, P.N. and D’Alessandro, S. (2017) The Linguistic Servicescape: Speaking Their Language May Not Be Enoug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72, 147-157.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16.10.008
[4] 尚国文, 赵守辉. 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 外国语, 2014, 37(6): 81-89.
[5] 袁媛. 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语言景观研究——以北京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0(4): 8-13+24.
[6] 巫喜丽, 战菊. 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市“非洲街”语言景观实探[J]. 外语研究, 2017, 34(2): 6-11+112.
[7] 李丽生, 夏娜.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2(2): 35-42.
[8] 毛力群, 任遥遥. 义乌购网站语言景观调查[J/OL].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2018: 186-20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GJJ201800017.htm, 2023-03-10.
[9] 吴剑锋, 章近勇.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数据量表和知识图谱的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 32(6): 50-56.
[10] 银晴, 田静, 苏新春. 语言何以助力乡村振兴[J]. 语言战略研究, 2022, 7(1): 25-35.
[11] 张黎黎. 基于“互联网+”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J]. 新农村(黑龙江), 2018(35):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