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导向的言传身教——“教师下水”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Writing-Oriented Teaching by Precept and Example—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er Modeling Writing”
DOI: 10.12677/AE.2023.133162, PDF, HTML, XML, 下载: 259  浏览: 1,131 
作者: 李子硕, 董宛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教师下水”甘苦自知教学倦怠输出内化行动转换“Teacher Modeling Writing” Self-Knowledge Teaching Burnout Output Internalization Action Conversion
摘要: “教师下水”的主张自提出起经历了60年的时光,在众多学界大家和一线教师的论证敦促下,始终收效甚微。本文旨在以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下水说”为引子,结合当下教师与教材的现状分析“教师下水”效果不佳的内在原因,直面教师的怠惰情绪与畏难心理,并从学生角度的学习理论来论证“教师下水”的合理性,并相对应地提出行为建议。
Abstract: The idea of “teacher modeling writing” has gone through 60 years since it was proposed, and it has always had little effect under the arguments of many academics and front-line teachers. This paper aims to take Mr. Ye Shengtao’s “Theory of Teacher Modeling Writing” as the introduction, analyze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poor effect of “teacher modeling writ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face up to teachers’ laziness and fear of difficulties, and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eacher modeling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theory, and put forward behavior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文章引用:李子硕, 董宛臻. 写作导向的言传身教——“教师下水”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3): 1022-10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3162

1. “教师下水”的起源与发展

1.1. 起源

“教师下水”的主张,最早源于叶圣陶先生在1961年发表的文章,文中他对“教师下水”的定义是语文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1] “下水”是对教师亲自动笔的形象比喻。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不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教此事亦先躬行为要!所谓的“教师下水”,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写作同一命题的作文,教师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学生思路的甘苦,教师的成果又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进一步教学的养料,这既是写作导向的言传身教,也暗合教学相长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课余生活中各种题材的随笔或是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论文,是教师保持思考和同世界沟通而不故步自封的保证。

1.2. 发展

刘国正老师在《也谈“教师下水”》一文中结合优秀一线老师的范例,表明自己对“教师下水”主张的赞同和希冀 [2] ;于漪老师更是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而提出了“半下水”的建议,即不必亲自动手写,指教师出了作文题以后,根据题目要求打腹稿 [3]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60余篇相关研究反映了诸位大家及一线教师对教师下水的合理性论证及方法建议。但或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一家之言,或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满纸空言难以落地实施。以“教师下水”为研究命题或在论题之中援引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下水说”的学位论文寥寥,仅二十余篇,且主要集中在近十年,内容无外乎是嫁接国外的各种理论进行理论依据的合理性构筑,并宏观地从家校、师生等维度进行宏观的策略总结。这既反映了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单一,但又证明了近些年来对此现象和学说的再度重视。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环境下,“教师下水”的实践依旧举步维艰。

2. “教师下水”的现状分析

“教师下水”的概念虽已援引多年,但从具体的教学现状可见,此概念的落实程度不容乐观。“教师下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切实地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本节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以反向论证“教师下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现状分析总结背后诸如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及自身要求松懈等原因,以便于梳理下文“教师下水”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研究。

2.1. 教师现状

一般认为,合格的语文老师是十分容易做到的,优秀的语文老师才是凤毛麟角。但反观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环境,不称职的老师却大有人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学而不精,由于师范生培养的不够到位及师范生自身要求不足,加之教师资格准入门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使得大量语文老师没能掌握较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师教育技能。这样的老师忙着写教案都来不及,自身的知识储备用以把课上好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提让他亲自动笔去写,没有这个时间,更没有这个能力。但这类老师好歹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愿意去弥补自己的不足,故而知道练笔是关键,还有进行“教师下水”实践的可能。而另一类的老师不论学科素养和教师技能如何,关键在于心态上夜郎自大,无知无畏。因为他们成为了老师,而自动遗忘了自己从前的学生经历,忘记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由此容易变得傲慢,想当然,好为人师。这样固步自封的教师相比对自身能力不足有清楚认知的教师而言更为可怕,忽视自己的无知和傲慢更容易误人子弟。这就体现出“教师下水”的紧迫性,唯有让这些教师亲自“下水”,正视自己的不足,放下姿态,才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回忆起从前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甘苦”,实现教学相长,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2.2. 教材现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三年六册的语文教材中所设置的写作板块指导是十分详细而全面的。有涵盖记事、写人、抒情、想象和写景的写作内容的全方面指导;有对写作思路清晰,突出重点,抓住细节的特征,文从字顺,语言简明与连贯,表达得体并有创意,观点明确,议论言之有据,论证合理等关于写作内容与结构的具体要求;包括如何选材,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等作文过程的细致讲解;并介绍了新闻,传记,读后感,游记,演讲稿,诗歌,故事,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体裁文本的特点及写作要领;以及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写作方式的介绍与实践指导。

教材每单元的写作指导都很明确且精细,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是颇具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那么教师的独特性体现在哪?只是纯粹地念一遍或是将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再读一遍吗?其实,老师区别于教材关键在于示范性。“教师下水”正是通过自己的示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通过“教师下水”写作的具有示范性的文章,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教材中写作指导的确切含义,可现在的多数教师并没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作板块,只是将其作为布置作业的参考,自己发下去让学生一写,收起来一改了事,“教师下水”的实践无从施展,教师不同于教材的关键示范性也无从彰显。

2.3. 原因分析

“教师下水”主张实施效果的差强人意,外界的客观因素不能忽略,即应试环境下学生升学压力大,课程任务重,相应的教师的教学负担也由此增大,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之外,又要为许多诸如行政事务的琐事耗费心神,时间所剩无几,由此导致“教师下水”亲自作文的时间条件就不允许。

但是,影响“教师下水”实施的根本原因终究还是内部原因,即教师入职以来与日俱增的教学倦怠和畏难心理。教师不愿“下水”,是教学倦怠的表现,越不愿亲自“下水”,又越会影响教师的倦怠心理而加剧畏难情绪。

多数的教师成日进行重复的机械化的工作,在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职业生涯中失去了进取的热情和对教学事业的憧憬,更别提让教师回过头来做像学生才会做的“下水”作文了。或是本来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下,消磨了热情,崩塌了信念,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也就提不起兴致做写作方面的“下水”尝试。而对自己还有要求的老师,一些还端着架子,觉得自己为人师表怎能落后于人的教师,则会对“下水”文产生畏难情绪,未作文就畏首畏尾,总担心自己的成果被学生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失去为人师表的尊严。在这样的畏难情绪驱动下,“教师下水”的实践更是举步维艰。

这样的内部原因诱发了现在差强人意的实践现状,在外在的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和畏难情绪未尝不能通过改变现状,而反过来影响这个内部原因,使教师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重新收获职业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3. “教师下水”的理论依据

“教师下水”落地的困难和发展至今的举步维艰并不表示此概念毫无价值,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环境的局限和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约束。本节将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论证“教师下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借助这些相关理论为相应的行为建议提供参考。

3.1. 学习理论论证“下水”合理性

叶圣陶先生论述自己主张“教师下水”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 [1] 。之后的许多大家和一线教师又从各个角度阐释自己关于“教师下水”合理性的观点,比如有效提炼教学语言、切实提高课堂设计能力等 [4] ,其实切入点都是教师立场,从一定程度上是违背了叶老的初衷。叶老说:“老师出身于学生。” [1] 就是希望通过“教师下水”使老师们推己及人,自知甘苦,从而放平心态用自我实践指导学生作文。因此,本文旨在着眼于学生立场,运用学习心理理论来论证“教师下水”的合理性。

3.1.1. 输出内化

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自己所教授内容的内化,而内化的关键在于输出,输出的形式是说与写的结合。

风靡一时的费曼学习法原则就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复述促进对于知识的内化。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说,是讲授,即“言传”;但讲是简单的,毕竟教师就是吃开口饭的,难在也做给学生看,即写的输出,即“身教”。

教师不亲自“下水”,不写出令学生信服或起码可用于争鸣的文章,学生就始终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表示怀疑。认为自己也可以在看完教学参考用书之后不假思索地照搬里面的话讲给学生听,只是参考,只是泛泛,没有独属于自己的特殊经验,没有内化于心的独特感悟与方法,终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教师既需要通过亲自“下水”体验学生的甘苦完成自我的内省,也需要给他们的学生塑造一个榜样,证明自己不光区别于教材,且自己的这份职业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从事并胜任的。

按照费曼的学习原理,复述经过三个过程,先是能用自己简练的语言使对方大致明白自己在讲些什么;而后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他人对自己所讲述概念的反馈,从而回顾自己在讲述过程中的得失;最后在自我审视中完成对所讲述概念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性认知 [5] 。教师下水的过程也如出一辙,在自己放下顾虑与束缚后,重回学生时代地提笔创作,先是做到锤炼明确简明的语言,以使自己和未来共同研读的学生明白自己在文中表达的基本含义;再在自己充分准备之后将自己的“下水”文运用到真实的写作教学情境之中,和同学们一起研讨这个作文题目的难易,行文过程中的注意点,老师与同学们在作文过程中的得与失,进一步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内化,也为在课堂过程中培养教师机智积累了素材;最后在克服了前期的思想顾虑和中期的行文迟滞后,教师在对文章的自我审视中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也真正从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个体经验,从而把自己独有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也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体验感,而不会如教参一般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使学生失了兴趣与对教师的敬畏心。这样,“教师下水”成了教师的自我学习,教师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3.1.2. 个性经验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输出较之输入,能够更大地调动人的思维,提高前文所说的内化的效率。“教师下水”是熟能生巧的过程,通过经常动笔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是帮助教师进行作文指导的关键。

而指导作文所需要的教师对文字的敏感度来源于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实践固然可以是教学参考书中无数前辈大家经过多年实践所总结的文本性的普遍适用的理论。但这终究是过去的实践,是已经存在于文本的理论。实践一旦停留在文本上,就存在滞后性,就有被推翻的可能。课本中的理论和指导固然重要,可叶老也说了,“但是老师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 [1] “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仅自己更有底气,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较于教参与课本编写者也更了解自己学生的特性,能通过自己实践总结来的写作经验对各具特色的学生予以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写作指导。

同样,教师的经验也不是权威的,所以需要“教师下水”,常写常新,自己正视不足,放平姿态,在与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与切磋中完善个性经验中的偏颇,从而形成独属于自己又有益于教学实际的写作经验。

3.2. 阅读迁移看“下水”普遍适用性

叶老在《“教师下水”》一文的结尾也留了个“扣子”,指出“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 [1] 。

虽未言明并继续论述,但也确实不言而喻。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已明确指出“功夫还在自己” [1] 。阅读与写作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输入与输出的逻辑关系,是教师责无旁贷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下水”自然具有普适性。

但遗憾的是,就阅读内容而言,现在有些教师甚至还没有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未把那些经典名著和参考文献起码通读一遍,而只是依靠参考书,且不说理解不理解,说的都是专家的见解,没有自己的个性体验,何谈帮助学生进行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若是学生问到哪个情节的深意,自己因为只知道梗概,细节完全不熟悉,捉襟见肘,还死要面子,反倒让学生看不起,以致失去教师的威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未亲自“下水”阅读的教师作为传授阅读经验与方法的载体,首先没能成为一个好的读者,而是个没有生命的传声筒,费心费力只是帮助学生机械地记忆大致情节和捕捉文本信息,如何留有余力进一步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读者,帮助学生在品读佳作的过程中体验文字背后反映的人类共同的悲欢,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文化认同感,又怎么进一步把阅读积累的情感和经验运用到写作中,锻炼自己与世界沟通,书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的能力,从而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断提升的思维水平呢?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或无暇或耻于甚至怕于“下水”,由阅读迁移到写作,最终导致的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缺块,最终影响的是核心素养的缺失。

就阅读方法而言,盲目的教师也不曾带有自己的思考,对各位大家的阅读法只是全盘地照搬介绍,不分具体情况,不予具体评判,比如叶老自己对略读的指导中提到“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 [6] 。作为教师就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叶老主张先看作者或编者的前言,然后再通读下来,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即便作者前言能够说明创作背景与用意,或如论文摘要帮助学生提炼文章要点,这当然是无伤大雅,但始终容易令读者先入为主,破坏了阅读体验。而编者前言更需警惕,因为编写者往往会代入一种特殊的目的,一旦读者被引导着往编者希望的角度去思考,使作者形象和文本内容定型,阅读就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体验,甚至产生外界刻意为之的误读。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就是缺乏了思维的锻炼,导致学生已经在既定思维中接受了自己不需要去主动思考,只需要凭外界权威,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甚至是读物中的作者,教材的编者的思维。学生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权利,也就失去了由读者再创造的这么一环读书的步骤,思维无法成长,语文教育也是缺块的。但因为教师自己本就没有“下水”深入研究,未成为研究型教师,倒是早早地关进“象牙塔”泰然处之。学生自己成长进步无路,对教师的信服度也与日俱减。因此,通过“教师下水”重塑教师形象,或者说挽回昔日为人师表的颜面,迫在眉睫。

综上,“下水”是从意识到行为的亲身实践,是踏踏实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教育从模仿开始,教师的“亲自下水”,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让学生的模仿有了参照,学习成为了可能。教师的意识是知道师不必贤于弟子,为人师表要严于律己,行为上是在写作与阅读方面都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形成自我的特殊经验,以此为引子和学生共同学习,这才是良性的教学过程。

4. “教师下水”的行为建议

万事开头难,影响“教师下水”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畏难情绪和倦怠心理,而要让“教师下水”成为现实并广泛实践,就是要帮助教师克服这些消极情绪,清楚了紧迫性和合理性之后,通过可操作可衡量的行为建议论证“教师下水”的可行性,使意识真正变为行动。

4.1. 课下准备

首先,就课下的备课而言,教师便不能偷懒。如果是现场讲解作文要领课,“下水文”就理应成为备课内容,且将其视为十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去准备。这样,到现场教学时,教师以自己十分满意的“下水文”为范例,给同学们传授自己在审题立意时的着眼点,起题目的巧思,谋篇布局的思路时,就显得顺理成章而相当自然;如果一时写不出令自己特别满意的挑不出毛病的佳作,就刻意犯些错误,或是立意不够明确,甚至有些偏题,或是某句中有语病,再不济就是简单的平庸,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开动脑筋,指出文章有意无意犯的错误,并适时引导学生在现场写出自己认为胜于老师的表达或者观点,既避免了点评学生作文可能伤害其自尊心的尴尬,又有效引发学生讨论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老师的平庸之作反倒成了刻意为之的“苦心孤诣”,一堂围绕“下水文”展开的有生命力的写作课就此诞生。

如果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课下写好课上交流,就把可以尝试于漪老师提倡的“半下水”,自己先存好相关话题的论据或经典案例,或是提前写几句能够用得上的佳句,或是想几个比较新颖而切题的观点,在同学们一一展示和讲评的过程中,对和自己观点类似的学生予以鼓励,给表达欠佳的学生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指正,给论证单薄的文章增添几个站得住脚的案例,助其文章锦上添花,也都能推动写作课程有效高效地完成。

4.2. 课堂训练

如果是出于应试技巧训练,就和同学们一起,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一起写一篇800字命题作文,模拟真实的考试,提高学生既定时间内审题立意、撰写提纲和落笔行文的能力和效率。教师和学生一起,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增加教师的同理心。最后,大家一起匿名评评分,看看一致觉得优胜的几篇佳作中,老师的文章是否在列。又把应试的紧张转换为游戏的愉快,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平素的努力和对自身实力的底气作为支撑。

简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亲自“下水”是必经途径,推己及人地在“下水”中体会学生的不易,真正放下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从意识上克服畏难与怠惰,在行动上踏实创作,别出心裁,与学生共同进步,方能使“教师下水”的理念真正落地并收获成效。希望改观早日出现,无须再等60年。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著. 怎样写作[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38-143.
[2] 刘国正. 也谈“教师下水” [J]. 人民教育, 1984(6): 46-47.
[3] 于漪. 谈教师的“下水”与“半下水” [J]. 人民教育, 1984(10): 44-45.
[4] 曹勇军. 叶圣陶“教师下水说”新探[J]. 中学语文教学, 1998(4): 41-42.
[5] 尹红心, 李伟, 著. 费曼学习法: 用输出倒逼输入[M].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6] 叶圣陶, 夏丏尊, 著. 叶圣陶教你学语文[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6: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