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新角色”在儿童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立体手工教学课程设计为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Role of Art Healing” in Children’s Art Teaching—Taking the Course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Manual Teaching as an Example
摘要: 当下对儿童视角的研究在教育课堂设计中唤起涟漪,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需对儿童视角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本文以立体手工艺术教学课程设计为例,尝试将“倾心树洞”艺术疗愈的新角色引入课堂,有效帮助儿童在课堂上表达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老师可以更好地收集和了解儿童的心理情绪问题,进而引导儿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或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排解儿童的不良情绪。
Abstrac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hildren’s perspective has aroused ripples in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classroom. As practitioner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 Taking the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handicraft art teaching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new role of “enamored tree hole” art healing into the classroom, effectively helping children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life world in the classroom, and teachers can better collect and underst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and then guide children to eliminate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in art classroom teaching by appreciating art works or performing artistic creation.
文章引用:赵巧明, 鲍可诺, 孔思德. “艺术疗愈新角色”在儿童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立体手工教学课程设计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3): 1011-10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3160

1. 引言

钟启泉教授指出:“新课程的课程发展观,可以用‘儿童本位’来概括。”“新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教育学中最根本的,也是绕不开的内容,就是对孩子和孩子学习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并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都处于一种完好的状态,而在健康中,没有心理疾病也是重要的一环 [1] 。基于“倾心树洞”艺术疗愈形式的新角色探究是指教学者充当树洞形象,结合相关的艺术元素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取与其相适应的艺术元素,帮助儿童缓解各种情绪,用“艺术疗愈”的特质给予回复。

让儿童通过创作个性化的手工立体作品,对自我的情感进行充分的分享,表达内心观点,帮助儿童在提升鉴别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表达内心情感并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增加视觉情感沟通方式,拓宽社会大众了解儿童内心的渠道,从而使老师等教育者能对相关儿童的心理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引导儿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或进行美术创作进行自我不良情绪的排解。

艺术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一行为在为艺术疗愈功能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也将观者与艺术视觉之间的互动称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交流。荣格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指出,画形象的效果比言语治疗更为深刻和广泛,并在治疗实践中运用视觉形象创作,发明了一种“积极想象”的方法,通过绘画来反省和观察内在形象,这是艺术疗愈的一种作用方式。

相较于青春期敏感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常常被大众忽视,因此将艺术疗愈融入儿童日常美术课程中有利于保持儿童身心健康。

2. “艺术疗愈新角色”的扮演者与其作用

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较成人不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们进行倾诉后,忧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缓解。此时,就需要一个“艺术疗愈新角色”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解、舒缓,而且此角色要具备反馈困难解决方法、给予儿童创新想法支持与鼓励的功能。因此,当下对儿童视角的研究在教育课堂设计慢慢受到教育从业者的关注。

当下我国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陪伴儿童的时间较短,儿童心理亚健康不断出现。教师需在日常授课中尝试加入“艺术疗愈新角色”这样的艺术交流形式去收集学生在其儿童视角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状态等,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环节成为儿童艺术疗愈新方法。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在进行立体手工艺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来缓解孩子心理亚健康的现象,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可以尝试扮演艺术疗愈的新角色。通过“艺术疗愈新角色”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在老师与学生相互滋养的同时,以艺术为媒介,让孩子们在看到、接受、尊重、鼓励的同时,获得孩子们视角下的艺术创作与表现,让孩子们得到心灵的呵护,得到艺术的陪伴 [2] 。

3. “艺术疗愈新角色”在儿童美术教学课程中的开发与设计——以立体手工 教学课程设计为例

3.1. “艺术疗愈新角色”——倾心树洞在课程设计中的引用

树洞是一些古树在成年累月中,由于虫蛀或机械损伤等原因,逐渐形成空洞,甚至空心,但树木仍然可以存活下来的一种状况。树洞一词在社会中的含义也更深,比喻隐秘之处,也就是指袒露心迹之处。说的是不能告人的秘密,说的是内心深处不可分担的某种纠结。但是它又让人有强烈的倾诉欲,把它藏在胸中犹如烈焰燃烧,让人片刻不得安宁。所以人要找一个可以发挥这个情感交流空间的地方来倾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们进行倾诉后,忧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缓解,有利于身心健康。

立体手工教学课程尝试将“艺术疗愈新角色”——倾心树洞引入课堂,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必伪装成理想的自我,可以卸下枷锁,摘下面具,不用对他人的评判思虑过多,发出最真实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对其学习、生活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2. 教学方法的采用

以分神、期待性焦虑、冷漠、暴躁、自卑、空虚等表现为普遍存在于小学各个年龄阶段群体中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3] 。一般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法,帮助他们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通过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消灭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倾诉方式,通过倾诉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或疏导方式;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心理状态及心理健康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或疏导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儿童相较于成人认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都较不成熟。

本课程教学法尝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场景,以“倾心的树洞”形象为主题,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或进行美术创作,有效地营造轻松、舒适的课堂气氛,引导幼儿排解自我不良情绪,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尝试。让孩子们通过绘画、立体手工制作等一系列创新创作,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孩子们进行情感表达,通过艺术疗愈新角色“倾心树洞”,让老师们更好地收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情感问题,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见、所负的情绪。

3.3. 课程内容的安排

3.3.1. 艺术元素的选用

艺术性元素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图形构成本身具有的律动感、韵律感,图形变化的速度和由静转后的规律性等等,所有这些变化对人的心境影响都是不一样的;类似潜意识和意识的交流——观者的潜意识和作品创作者的意识形成的艺术作品形成的疗愈因子;数字艺术的形式再创造,还可以为观众提供一种欣赏的新途径。更类似于将自我与绘画融为一体;某些情绪问题在音乐的治疗下能够得到显著的疗愈效果,因此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教育、成长经历等因素,并且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音乐偏好,例如偏爱传统民族音乐的患者较容易接受与融入民族音乐治疗的状态,提供相适应的音乐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疗愈效果。

3.3.2. 课程内容设计

图形构成本身的律动感、节奏感,图形由静转动之后的变化速度与规律性等,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中国人崇拜圆形,传统就很深很久。中国人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这种圆圈经验,让圆圈产生了强有力的疗愈效果。鉴此,让青少年深刻理解“圆”,掌握“圆”的思维模式,对安然乐观的心境就具有维护和保健的作用。

通过学习艺术家的自我疗愈故事,鼓励城市青少年认识到艺术家完成创作后的心路历程十分重要,参与者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发现自己的创作历程与这些艺术家的心路相通,从而也可以通过自己绘画的方式进行自我疗愈。同时,亲眼目睹创作过程,让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艺术本身就是疗伤。

把自己的情绪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拿起不同颜色的画笔,按照自己内心的感觉随意涂色就可以了。把笔尖涂在纸上的那一刹那,那种心急如焚的紧张感便随笔尖恣意流淌。个人心情烦闷焦躁时,笔尖涂色,下笔急促,涂出的色彩线条会比较杂乱,显得中规中矩。而在个人心情较为平和的情况下,下笔缓慢,色彩线条就会显得细腻流畅,线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4] 。

3.4. 课程实践

3.4.1. 收集真心话并给予回复

利用倾心的树洞新角色,在立体手工美术教学课程中收集孩子们的“真心话”,让孩子们在小纸条上主动选择、自发表达心中所想、写下心中所忧所惑,确保纸条在过程中不留姓名地被收集。教师成员就收集的纸条互相商讨、归纳总结,从儿童视角出发,使儿童的声音被听见。

教师成员充当树洞形象,发挥专业特长,尝试为每个儿童制定相应的烦恼解决方案。结合相关的艺术元素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具体情况,选取与其相适应的艺术元素,用“艺术疗愈”的特质,绘制精美的明信片给予儿童回复,帮助儿童缓解各种情绪,在为儿童解决问题的同时并增强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3.4.2. 开展立体手工教学课堂

在进行初步的“真心话”与艺术的交流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小朋友利用卡纸制作3D立体画的形式,亲自表达出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角落,以艺术为介质,寻求心灵的关怀与艺术的陪伴,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对话。

儿童在教师的帮助和激励下创作,利用卡纸、黏土等材料,初步制作出立体画框架,并在3D立体画上摆放自己制作的物品,创作出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角落。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呈现出的情感表达、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信息,理解其作品表达的思想与意义。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及内心需要为目的,为儿童心理健康以及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合适的帮助和指导。

4. 结语与展望

与传统的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等不同,尝试运用“艺术交流新角色”——倾心树洞意象等一系列创新方法,促使孩子从表达形式转化为手工制作、语言沟通转化为艺术沟通、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表达。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观察,主动尝试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并寻求解决之道,“艺术疗愈新角色”——倾心树洞以艺术为媒介,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深入交流,教师通过孩子们的“镜头”看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变得更有创意,更真实,促使孩子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

“艺术疗愈新角色”——倾心树洞是课堂教育理念的衍生,是对艺术疗愈的探索,课堂以此为载体,在调动课堂积极氛围的同时,也让儿童了解艺术疗愈的价值所在。整个课堂过程中不仅是治愈儿童,教师的心灵也被治愈。

树洞即是“扶心”,课堂上时刻严肃警明的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课堂后努力打破“陌生的隔阂”这是学生给教师上的一课。艺术疗愈在为社会带来关怀的同时,也将爱传递出去,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爱与文明传播出去,最终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暖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杜建军. 亚健康——患病与健康的临界态[J]. 健康必读(下旬), 2011(11): 435.
[2] 李小知. 艺术疗愈关怀城市青年之实践[J]. 美术观察, 2020(8): 11-14.
[3] 孙莉莉. 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及其解决途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8(5): 75-76.
[4] 梁玉莲. 曼陀罗绘画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魅力中国, 2017(32):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