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Weaving Industry in Zhuyi Village of Chongzho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MM.2023.133030, PDF, HTML, XML, 下载: 361  浏览: 1,88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陶姝颖: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乡村振兴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Rural Revitalization Bamboo Art Village Bamboo Weav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摘要: 竹编是崇州市竹艺村传统的手工艺制品,竹艺村竹编历史底蕴深厚,以手工为主要编制,其产业较为传统,竹编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研究分析了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的现状,指出了该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竹编产业链、政府扶持、社会化服务机构、产业融合,产业管理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产业化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及建议,为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Abstract: Bamboo weaving is a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duct in Zhuyi Village, Chongzhou City. Bamboo weaving has a profound history and is the main compilation. Its industry is relatively traditional, and bamboo weaving has become a local characteristic pillar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ship of bamboo art village bamboo weaving industry, points out the bamboo in the industry chain, government support, social service institutions, industry integration, industry management, such as the main problem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iz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worship city bamboo art village bamboo weav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provide feasible reference.
文章引用:陶姝颖. 乡村振兴背景下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研究[J]. 现代管理, 2023, 13(3): 236-242. https://doi.org/10.12677/MM.2023.133030

1. 引言

竹编是毛竹削制成篾片细条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竹艺村竹编分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 [1] ,原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慈竹和斑竹,该区域因地理优势盛产慈竹,竹资源较为丰富。慈竹具有竹节较长、质地柔韧、竹质细腻且富有弹性、不易折断的特点。竹编产业则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一直处于手工、传统和小作坊式加工模式,该产业以农副产品为主要生产用品,是当地竹编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2. 崇州市竹艺村的基本概况

崇州,古称蜀州,可考文明史达4300余年,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天府之国的腹心,素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美誉。幅员面积1089平方公里,全市辖6个街道、9个镇,94个行政村,78个社区,呈“四山一水五分田”格局。常住人口75万。崇州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江源女子”朱利辅助杜宇建国称帝,教民务农,既是古蜀帝妻第一人,又是崇州人有史可溯的先祖。崇州是中国地方志的发祥地,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被称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为中外史学界学者所高度重视,是中国地方志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2] [3] 。

竹艺村位于崇州西北处,属于半丘半坝地形,辖区内共有村落十五个 [3] 。其中龙黄村位于崇州市白塔湖畔,依山傍水,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和白塔湖旅游专线贯穿全村,国家级健身步道蜿蜒于山林间。全村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辖区内地形主要为水田和丘陵,自然资源禀赋,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全村耕地面积3995.2余亩,总人口2354人,辖区8个村民小组,农户681户。当地竹编产业已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以此带动竹艺村及周边乡镇的经济。

3. 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现状

3.1. 竹编产业发展管理现状

目前来看,竹艺村竹编产业还存在发展的滞后,比如人才的缺乏,产业体系的缺乏,产业发展规划的缺乏等方面相对较大的弊端。虽然竹艺村有林盘的自然资源优势,但竹编产业发展核心在人,竹编产业还是以当地竹编农户及手工匠人为主,采用相对应的管理对策都存在欠缺及不完整,比如在引进新的科技人员、研学培训、竹编产业相关合作社及企业专业人员等集群创作 + 规模生产模式,形成综合实施对竹编产业生产创新、人才管理、引进新技术人才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在运用现有竹资源情况下更有效管理发展竹编产业,加快生产量,提高出产效率等仍然存在管理发展不完善问题。

3.2. 竹编产业链现状

崇州市竹编产业链重点以生产、加工为主要生产模式,如竹编产品的加工,其次为该村旅游合作社实行销售渠道模式,如竹编产品的线上与线下销售。早期的竹艺村以竹编为主业的工厂少之又少,当时的竹编农户利用空闲时间手工编制好再卖给工厂贴补家用,收入微薄。随后竹艺村政府为了竹编产业更好的发展,开始成立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等合作社,竹编农户开始与当地竹编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工作对接,对竹编产品进行生产售卖,崇州市筠盛道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崇州市继军竹编制品厂以生产加工及资源渠道为主要工作运转模式,崇州市竹湖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都市竹谦居农业旅游观光产业有限公司以竹编产品销售渠道为主要工作模式,给大家提供方便的渠道资源,以当地特色竹编产品为主,建立统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3.3. 竹编产业融合现状

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经长时间的改造运营,确定以农商文旅体融合为该产业发展路径。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以竹编产业为基础,建立起第一产业竹资源种植业、第二产业竹编产品加工业为主要生产管理模式,在当地文旅公司打造竹艺村项目同时,结合创新设计竹编产品新理念,创造具备竹艺村特色的竹编文创产业,以此来发展当地旅游业,结合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第一及第二产业 [4] 。将竹编产品做大做强,扩宽产品市场,丰富竹艺村业态,促进竹艺村竹编产业的发展。

4. 崇州市竹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竹编技术人才稀少

竹编产业发展随着竹编农户的增加,产值及收入经济水平呈明显性上涨,各因素相互影响。但竹编产业发展最主要是竹编从业者,竹编农户大部分为学历低的男性老人,年轻人普遍偏少。竹编技艺门槛较高,需要时间学习钻研。近年来,更多年轻人虽选择返乡创业,竹编农户收入水平上升,但家庭竹编从业者并没有明显性的增加,当地主要经济来源则因竹编从业者少,个别农户转移以当地经商为经济重心。比如遵生小院、三径书院、来去酒馆、大树咖啡等围绕竹编产业发展,以竹艺村竹编产业为主要特色支柱经济产业,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等。但竹编农户的带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引领竹编产业发展作用。

4.2. 竹资源经营管理水平低

截至去年,成都全市竹林面积共有104.68万亩。全市共有以慈竹、雷竹、方竹、毛竹、麻竹、斑竹等竹林为主。崇州市竹艺村位于川西丘陵林盘处,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条件优势,当地盛产竹编制品原材料,以慈竹为主要竹资源。慈竹性柔,材质较为细腻,也富有弹性,是竹编产品原材料最佳之质。其中,竹艺村竹编还被称为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除此之外,当地农户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大多数都是自己种植竹子,也因当地竹资源丰富,即使不自家种植,也会在本地农户家或外村购买,虽然竹资源丰富,但因竹资源经营管理不当,当地没有完整的竹资源培育基地,管理经营人员都是当地农户,没有相对统一完整的管理方式,缺乏专业的管理主体。

4.3. 政府扶持引导不够

通过调查实地,明显发现当地仍存在对竹编产业发展的部分政策不了解,对政策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崇州市政府虽对接文旅公司打造竹艺村项目,以竹编产业业态联合发展,先后出台5个产业扶持政策及旅游专项发展资金,成都市还以此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该产业,以及在国家“非遗”工作下,出台有关非物质文化相关政策,促进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被扶持需要是当地农户去实际实施,农户因产业市场经济影响缺乏积极性,使组织机构还相对不完善,经济集体组织联合缺乏聚拢意识,导致部分政策没完全落实,长期下来,政策的效应影响不明显。

4.4. 竹编产业链发展水平低

现如今,竹艺村竹编产品主要是以提筐、提兜、提篮等实用性又传统性手工艺品为主,当地竹编店铺或者当地农户自家摊位展示出来的竹编来看,每家的竹编产品样式大同小异,竹编样式其实差别不大,没有相对实用又较为新意的竹编产品,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使竹编产品不是很受欢迎。近几年,竹艺村组织建立健全的竹编合作社,分别为崇州市筠盛道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崇州继军竹编制品厂,通过了解,该竹编合作社企业都面临投入扩大再生产及资金不足问题,全村竹编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各自为营,分布较散,没有形成相应联合,集聚力不够,虽根据中业文旅公司取得了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为新农人和本竹编农户提供贷款服务,但仍存在生产加工等做大做强的资本。竹艺村成立旅游合作社负责竹编产品的渠道销售,合作社以当地传统竹编为主要产品特色,在加强竹编产品技艺技术的同时,在竹编产品创新上也增加,联合旅游产品的业态元素,该竹编产品呈现旅游创意及艺术相结合的区域性品牌,合作社也随之以“继军”“丁知竹”等竹编品牌远销国外,但大部分的竹编产品以本地线下销售为主,产品比较分散,产品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品牌知名度小,存在一定的市场品牌效应不明显问题。

4.5. 竹编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

经过政府联合文旅公司联合打造,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方式为产业的发展路径。以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相互共生,在第一产业现代竹种植业方面,未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没有收获相应的综合效益。在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方面,虽收益还较为客观,有竹制厂、专业竹编合作社等生产加工,但还是生产规模比较小,出产量少,再运用竹编产业基础打造竹编文创产业,以此发展带动当地第三产业旅游业。同时,竹编农产品加工业产业模式也不完整,生产加工体系不够系统规模化,再加上竹资源管理经营不够完善,使竹编产业农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不够明显,需进一步亟待加强。

5. 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构体系,开展发展竹编传承人才计划

从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竹编产业发展主体关键在于竹编从业者,以竹编传承人为核心,实际上,竹编农户大部分以老年人为主,手艺人还是严重缺乏,多数竹编传承人,竹编农户都以家族传承或师傅传授为主。导致继承手艺技术人少之又少。关于竹编技术的人才计划,展开了一系列改善方针,例如当地政府联合公司,竹编合作社等相关企业组织学习竹编手艺,建立竹编文化培训机构开班授课,鼓励年轻人加入;与相关院校互相交流合作,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竹编传承人才。

健全已建立的机构及竹编产业基地,如“竹艺工坊、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实训基地、传统工艺工作站等 [5] 。整顿内部体系及激励优化政策,吸引社会人士等更多学员加入竹编人才队伍。同时,也可组织与学校联合合作,建立学生学习相关竹编技能手艺技能课,开展“竹编走进校园”实践活动,扩大竹编手艺技能人才,打响竹编区域性品牌,提升市场响应力,提升带动当地竹编本土文化及影响力,号召更多年轻学者引领推动竹编产业。

5.2. 强化竹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完善竹产业基地

竹艺村以川西丘陵林盘独特地理优势,拥有较为丰富的竹资源生长条件,可以“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竹资源培育基地,建立健全竹产业基地,保障竹资源的需求,实现产业规模发展、产业的增收。充分发挥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人才计划作用,组织竹资源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农户培训培育技术和管理知识技能方面等。择优选出代表定期到专业学校培训提升培育技术能力,对于自愿加入培育竹资源合作社团体的成员给予年终奖金评定奖励鼓励政策。除此之外,鼓励支持林业相关的专业院校技术高材生及教授等专业技术人才到培育学习调研及调查研究,在技术上可指导产业基地相关工作人员,提高一定的专业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竹资源的质量。

5.3. 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创新发展研发机制

崇州市政府要加大落实相关政策,在文旅公司对接打造竹艺村项目同时,加强产业扶持政策,落实竹编产业发展管理人员的配置。建立规范的竹编产业发展机制,在健全农户与林业的有机衔接机制同时,创新新的机制,促进确保竹编产业的有持续的健康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方面也加强落实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更好的延续对竹编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保护。竹编产业在发展方面也离不开土地所有者、承包者、所有者,崇州市政府要补充设立竹编产业专项项目资金,相关财政做好工作对接,分配划分好项目资金,为竹编产业发展各项目建设争取充足的资金支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联结机制。

与此同时,利用政府的引导及相关政策,培养竹编产业管理人员,包括技术人才,经济知识、管理技能等培训。与相关高校部署签订相关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在其专业领域研究中心学习实践提升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针对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科技的需求,一方面政府要重点围绕竹编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突破点,运用设立相关专项资金建立竹编技术研究中心基地。通过加强提升竹编技术,研究创新研发竹编产品,钻研引进新科技人才,开展竹编技术实验基地,通过此基地开展竹编技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引进等,使其竹编产业发展生产体系更工业化、规模化。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竹编产业发展人才,建立完善竹编产业教育培训体系,在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科学培养高层次创新技术人才,着重培养竹编实用技术人才。每年可聘请相关高科技专业人士定期给竹编产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培训,政府实施一系列奖励政策,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到竹艺村,从而加入竹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为竹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以此提供技术支持。

5.4. 提升社会化服务机构水平,增强产业服务意识

提升社会化服务机构水平,是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崇州市政府一方面要设立实行相对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此服务机构,提高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来支持发展社会化服务机构。在政府类的服务机构方面,因为具有专项项目资金的财政支持,重点要放在培养竹编产业科技人才及科研技术研究基地上,巩固竹编产业发展的主心建设,促进竹编产业的发展。在龙头企业服务机构方面,该将重点放在产业的深加工生产模式、完善产业链条、强化技术、引进新人才等同时引领打造该项目建设实施上。在合作社服务机构方面,重点要放在为竹编农户提供原材料以及其他生产加工的产品销售、运输等模式,把当地农户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将集体经济组织做大做强,以此增强竹编产业的服务意识。

5.5. 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大产品创新宣传力度

根据产业集群理论,结合竹艺村竹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运用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体系,成立系统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竹编产业链模式。在竹编产业上游开发阶段,结合当地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竹资源培育基地,开展增加原材料加工等初级产品的竹编工厂,完善工厂的生产体系,为竹编产品编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竹编产业中游生产、加工阶段,加大竹编相关合作社的规模,在生产加工方面,结合培训创新竹编技术。围绕加工生产和竹资源培育,在现有的精湛手艺技术基础上,主打传统手工艺文化,融入美术设计创新理念,迎合市场品牌定位,积极创新挖掘竹工艺、竹人文等文化,以“竹编产业 + 旅游业 + 商业”模式,丰富竹编旅游业的内涵,以此联合发展。并融合现有资源发挥竹编产品文化特色资源,开辟竹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生态休闲园区,吸引外来游客,以此体验竹编工艺品活动,增强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在竹编产业下游销售阶段,加大竹编产品旅游合作社的经营规模,扩宽竹编产品的销售流通渠道,加快生产效率,建设竹编产品专业市场,建立较为影响的区域性竹编产品品牌,扩大市场销售量,健全竹编市场监管体系战略,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率。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定位方向,组织竹编产业的加工企业、竹资源培育基地、竹编农户和竹编合作社长期签订联盟合同协议,形成稳定的销售体系。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加大对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品的品牌效应,结合当地旅游业创立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创新型区域性竹编产品品牌,通过相关品牌宣传手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现如今大多消费者普遍运用网络平台,结合“今日崇州”公众号,“竹艺村公众号”等微信平台,对竹编产品进行网上推广,以此完善竹编产品品牌建设,打造新型竹编市场。

5.6. 加快竹编产业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竹艺村竹编产业是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产业,同时竹艺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竹编产业的支撑,要想深化加强竹编产业融合的发展,必须发挥特色化,有特色才比较有优势,有特色才有产业市场竞争力,才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除此之外,促进竹编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提高政府、龙头企业、竹编产业相关合作社、竹编农户等参与度,以此加强竹资源培育种植基地的管理,优化第一产业现代种植业的技术规模缺乏,加大竹制厂、专业竹编合作社等生产规模,调整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战略,使其更产业化,规模化。结合第一第二产业打造竹编特色的文化、休闲、体验集融为一体的崇州市竹艺村旅游业,从而推动竹编文创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积极性,促进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地的乡村振兴。

6. 结语

本论文以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了崇州市竹艺村竹编产业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对策及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崇州市竹艺村因地理优势,竹资源丰富,但缺乏合理完整的竹资源经营管理方式,培育加强竹产业基地,更好为竹编产业奠定一定的基础。竹编产业竹编农户比较缺乏,实施发展人才计划,发扬引进手艺技术农户。竹编文化历史虽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但传承人比较缺乏,应加大培养竹编传承人才。在竹编产业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管理主体模式,提升管理人员技术及专业能力,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2)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落实到位相对应的产业支持政策,结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引领效应等带动竹编农户积极性,提高竹编产业链水平,调整产业经营策略,深化产品加工技术,利用现有科技提升产品出产率,加大产品创新度及宣传力度,确立市场需求,打造特色的区域性竹编产品品牌,促进当地的竹编产业发展。

3) 加快竹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度,结合第一二三产业的建设与完善,健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路径,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竹编农户、政府等参与度,以此推动竹编产业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B2022743)资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蒲骊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2] 阿依波塔·阿那克塔西. “三权分置”背景下郫都区宅基地功能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3] 雷星. “生态博物馆”融入川西林盘中的策略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大学, 2022.
[4] 王巍. 维护科技安全的三维驱动[J]. 人民论坛, 2018(26): 92-93.
[5] 周绪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的启示——以崇州市“道明竹编”为例[J]. 大众文艺, 2020(2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