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Suggestion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OI: 10.12677/SD.2023.132056, PDF, HTML, XML, 下载: 498  浏览: 800 
作者: 张 然: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链利益联结Industrial Integration Rural Vitalization Industrial Chain Interest Linkage
摘要: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农村产业融合方式、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产业融合主体、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剖析了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在新发展阶段,应从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优化要素保障机制、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品牌建设机制及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以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Abstract: Continuing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new progres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ake new steps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od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actor suppl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ubject,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interest linkage mechanism.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breakthroughs should be made in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ptimizing the factor guarantee mechanism,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the br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erest linkag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o as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文章引用:张然.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2): 524-530.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2056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有效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助推产业功能的转型 [1]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2] 。

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学者们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属于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以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3] ,实现其各融合主体的共赢。本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 [4] 。二是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影响效应的研究。认为农村产业融合主要通过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农业产业链延伸、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渗透及农业功能拓展和服务业引领进行融合,具有形成产业链、促进要素融合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5] [6] ,产业样态可以分为起始型产业、专业型产业、休闲型产业和理想型产业,通过起始型产业与其他类型产业的横向、纵向延伸 [7] ,强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8] 。三是聚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尽管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关实证调查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比较低、产业间互联互通性不强 [9]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约束等问题 [10] 、农民增收利益机制不健全 [5] ,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较为严重、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能力尚显不足 [11] 。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本质特征、融合模式、影响效应、问题及对策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相关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厘清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实困境,进而探寻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3.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向好,农业的基本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农业的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不断延伸拓展,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元价值得以不断凸显,出现了产业融合的新主体、新方式和新业态,农民增收与就业渠道日益增多。虽然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需要破解。

3.1. 重视程度不够,融合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一些传统农业区域更多重视开发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注重发掘农业的多重功能,对人文、环境、休闲、风土等综合特性的研究与挖掘水平还比较低,高质量、多样性、特色化的农业商品与服务比较欠缺。许多地区缺乏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难以统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些地方仍然面临用地困难、审批难、获证难等问题。不少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还没有走出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概念局限,因而难以跨越产业边界,不同产业间的要素难以融合,农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着同质化,部分经验和管理模式被盲目模仿,品牌雷同的现象,差异化、个性化、创意化的商品与服务供应方式欠缺,从而造成了资源过量开发与市场的无序争夺。此外,农村产业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多数注重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纵向”融合,而针对拓展农业多功能的“横向”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2. 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链主体融合不足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主要以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建设农业产业链,农产品的精细加工和深加工率不高,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业链条延伸不足、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仓储运输、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等环节的衔接还有待提升。“互联网 + 农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横向融合不够深,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业等还有很大的融合发展空间。尽管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各类融合主体在主体数量、规模结构、组织运营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 [12] 。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在产业融合中的参与力度还不够。

3.3. 空心化现象突出,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供给不足。一是人才匮乏。随着城乡差距加大,许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二是资金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和补助,随着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仅靠政府单一主体,难以缓解农业发展与资金之间的矛盾。三是技术欠缺。农村产业融合的难点是实现跨产业技术融合,我国农业生产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跨产业融合的相关技术较为欠缺,阻碍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四是土地制约突出。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较低,加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持续紧缺,使得用于发展产业融合的规模化生产用地和经营类用地难以落实。

3.4. 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联系的新型能源体系、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网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不利于各种资源要素快速有效地向农村地区聚集流动,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快速有序发展。农村物流体系也存在末端服务配送能力不足、可持续性发展条件较差、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等突出问题,“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尚待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一批专业标准程度高、服务优、针对强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导致有关政策法律咨询、区域品牌示范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础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3.5.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户增收空间受限

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利益联结形式主要延续了过去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公司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彼此之间主要依据“订单农业”以及专业合作达成利益关联,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比较松散,农户只能获得农业产业链中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产生增值利润的较少部分,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合体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农民参与度不深等问题,农户收入增加空间受限。

4.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结合当前的现状,基于以上分析,为了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应从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优化要素保障机制、加快基础建设以及完善品牌建设等方面靶向突破,促进农村产业真正走上融合发展的路子。

4.1. 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链协同机制指的是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一二三产业链之间,相互吸收和整合,通过相互交叉、渗透、重组等方式最终形成新的产业链过程和机理 [13] 。完善农业产业链协同机制,既可以从内部协同着手,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也可以从外部协同着手,第一,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条。要继续拓展完善农业纵向产业链条。在保障粮食供给这一农业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打通农产品从乡村田园到市民餐桌的生产、储存、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培植壮大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支持各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牵头、联合组建一批集农业高技术研发、育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于一体的现代区域性农业产业化经济联合体 [14]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初加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特色精深加工业,做强做优做细食品产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资销售服务平台,促进产销有效衔接。

第二,加强横向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挖掘农村产业价值。进一步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把农业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围绕农业多种功能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多元价值转化,催生乡村产业新动能。推动农业与流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运动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田园风光、村落建筑、民俗风情等乡村独特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等农业新业态,挖掘农业生活、生态价值。积极推动农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健康发展,积极鼓励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互联网 + 农业”新业态,释放农业生产、消费价值。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打造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明显的乡村休闲旅游文化项目,拓展农业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凸显乡村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14] 。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在乡村加速普及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直播村和直播基地,实现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生态等多功能拓展。

4.2. 优化要素保障机制,全方位支持产业深度融合

第一,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至关重要。要优化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要素供应,全方位支撑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要素保障。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必须依托农业,立足农村,而农村发展最终需要依靠农民。政府出台合理的政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回乡创业,培育壮大一批适合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经营管理型和产业领军型人才,促进新型农村社会经营队伍的健康成长。引导技术人员在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公司担任兼职,建立知识入股、参与分配的机制。积极发展助农直播间,培育农民直播销售员。以引导和激励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为主导发展的各类创新农民人才,对农村相关企业家和农户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以促进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

第二,优化资金保障机制,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统筹安排中央政府财税支持资金,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乡村企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在严格确保各项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领域投放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与社会资本支持的合力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形成以地方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联动投入机制。通过设立产业融合资金保障,确定扶持主体、支持重点、扶持内容和保证方法等,并出台具体的资金扶持政策措施,在支援农村的资金分配上、涉农资金支持政策方面,向促进农户共享增值利益的融合主体倾斜,保障农户有效共享产业链增值的利益。

第三,强化技术要素保障。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以产业技术融合带动农村产业之间融合。加大政府对农业专业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和对农民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普及力度,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转移,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助力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化。

第四,规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土地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规范设施农业用地使用,对于主体多元、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对实施与农村产业融合相关项目的龙头企业用地需求,纳入农业用地的范围。在不触碰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整合土地资源,鼓励经营主体依法使用农村工矿、学校废弃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四荒地,发展三产融合项目 [15] 。鼓励各地制定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政策,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信息系统。

4.3. 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融合公共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确保农村地区实施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与数字信息平台的支撑和保障。各地区应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现代数字化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融合,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覆盖深度。对农村通信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 +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与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紧密合作,完善支撑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产业融合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从而降低产业融合主体的经营风险和搜寻成本。强化交通运输部门在农村邮政体系的作用,大力发展依托邮政物流、农村客运的小件快运、电商快递、货运班车等多样化的现代配送模式,积极探索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新模式,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业与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交通运输业的融合发展,解决农村物流运输中“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大数据为基础,推进农业生产和运营中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促进农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4.4. 完善品牌建设机制,打造品牌化产品

许多农村产业发展失败,究其原因是在于不能有效地利用区域优势,发挥当地农业特色与优势。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在重视发掘特色产业品牌的同时,应该做到思想上树立新发展理念,借鉴具有成功案例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寻求特色发展。

在实践上,持续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借助标准化步伐的加快推动、形成影响力较高的农产品品牌。健全农业产品管理机制,对优质农产品进行统一的产品登记、认定、管理和开发,以促进相应农产品市场经济价值显著增加。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质量。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结合区域特色文化与产品亮点,挖掘品牌自身的内涵,通过设计富有地方区域特点和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农产品品牌符号,形成个性化的品牌价值。在结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扩大宣传,积极建立全国农业品牌宣传推广网络,开展区域特色农业展览活动,与地方其它地区名牌农业开展合作宣传、捆绑式宣传推广,提高农业品牌独特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方式,努力提升品牌农产品的传播力度,积极拓宽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打造国内外知名优质农产品网络品牌,促进农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完善品牌农产品线下销售与线上网络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营销体系。

4.5.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融合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各利益主体能否公平合理地分享产业融合利益。因此,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持续、稳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以保障农户更多分享三产融合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明确农户、村集体、企业等主体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与环节,推进农户利益链、企业产业链与合作共赢链相融合,确保农户和其他产业融合主体在其中得到公平合理的收益 [16] 。创新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诸如“订单收购 + 分红”“土地流转 + 优先雇用 + 社会保障”“农民入股 +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样化利益联结形式,推动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小农户、工商资本等新型产业融合主体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融合渗透,让农户充分享受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将产业融合产生的利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必由之路,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当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需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 李乾, 芦千文. 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 2017(66): 5-17.
[2] 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中国合作经济, 2015(2): 43-44.
[3]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 姜长云. 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J]. 宏观经济管理, 2015(7): 48-49+58.
[4] 苏毅清, 游玉婷, 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6(8): 17-28.
[5] 朱信凯, 徐星美.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9-12.
[6] 王乐君, 寇广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6): 82-88.
[7] 周立, 李彦岩, 罗建章. 合纵连横: 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路径——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案例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1): 63-72.
[8] 张林, 温涛, 刘渊博.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理论机理与实证判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5): 42-56.
[9] 芦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4): 27-34.
[10] 汤洪俊, 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8): 48-52.
[11] 刘敏楼, 姚畅, 叶蓉, 刘熹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理论框架与发展对策[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77-86.
[12] 唐德才, 张燕, 石宇.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9): 1-5.
[13] 蒋永穆, 陈维操. 基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农村产业融合内在机制研究[J]. 政治经济学报, 2021, 21(2): 79-93.
[14] 宗禾.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提升乡村多元价值[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12): 15-16.
[15] 江泽林.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6): 8-18.
[16] 刘建生, 邱俊柯, 方婷.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 样态类型、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基于中西部多案例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 21(1): 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