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自立——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人类文明新形态
From Imitation to Self-Reliance—Chinese Modernization Draws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2124, PDF, HTML, XML, 下载: 461  浏览: 707 
作者: 普 馨: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Chinese Modernization Civilization New Form
摘要: “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中国之路”与“世界之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展现出的确定性,让世人为之侧目,也让中国式现代化所独具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从对比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类文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但这种文明是以资本逻辑为中心,包含着无法避免的矛盾。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百年实践的积淀中不断探索,其内涵和步骤随着实践探索而不断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幻象”,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选择,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Abstract: “The rule of China” and “the chaos of the West”, “the road of China” and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have formed a strong contrast under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occurred in a century. The certainty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ath has caught the eyes of the world, and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fully revealed. From a contrasting point of view,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has brought human civilization 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this civilization is centered on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contains unavoidable contradictions. In contras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been explor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a century of practice,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steps have been clarified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ath transcends the “illusion”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opens up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provides a new choice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modernize, creates a brighter futur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文章引用:普馨. 从模仿到自立——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人类文明新形态[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889-89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124

1. 引言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走向现代化是必然的潮流。这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未来发展趋势。现代化意义上的文明,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其进程使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各方面带来巨大变革,人类社会得以实现跨越式的进步。空前的资本主义历史效应使其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痼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通过剥削、压迫和侵略中实现的,凭借现代化发端的时间优势及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傲视全球,试图塑造出“一元世界”,并将“全球化等于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等于‘西方化’等于美国化”。 [1] 资本主义文明被资本主义政客和学者鼓吹为现代文明发展的“普世”价值和唯一形态,并热衷于用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等理论来排斥“他者化”的现代化道路。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只有单一的形态,也不会终结于某种模式,而是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文明发展之路将会被开拓出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同时,也遵循了现代化所具有的共性;既站在世界大势,又基于中国实际,坚持世情与国情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创新发展,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谱系,在现代化文明形态上突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样本,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幻象”的超越。

至今为止,学界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价值意义等,但对于其核心概念的表述还有不同的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日益丰富并不断发展。本文试图从文明新形态的视角出发,首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有整体的把握后,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克服西方文明固有的局限性,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擘画人类文明前景的中心问题,从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实践高于实践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无数仁人志士坚持向西方学习,但均已失败告终。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转变,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2.1. 向西方学习

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的关锁国政策,错失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致使中国长期落后的局面发生。在西方侵略的炮火下,中国逐渐被成为宰割欺凌的对象,“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当时中国最真实的写照。对此,人们的现代化意识日渐觉醒,如何让当时奄奄一息的中国摆脱落后的窘迫局面,摆脱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成为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努力的历史主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在走向现代化的目标驱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都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了多种实现方案。从“器物”到“制度”、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的长期探索使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辛亥革命后,产生了“西化”等思想,意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采取现代化。但社会各阶层的探索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找不到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此时的现代化意在向西方学习,但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一般公式,并对其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2.2. 走俄国人的路

西方模式的破产迫使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重新点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希望,中国开始学习俄国模式。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主要包括:工业、农业、运输和国防四个方面。而随实践深化,我国对现代化的理解中不断拓展和加深,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得益于找到正确的道路,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为我国后续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鉴于苏共二十大暴露出的苏联模式的弊端问题,我国更加坚持独立自主,决心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在这一时期,我国对现代化的理解主要在于经济层面,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2.3. 走自己的路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实践不断加深,其内涵和实现路径也更加深刻。从内涵来看:将实现现代化的领域拓展到五个维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从实现路径来看:196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两步走”战略提上议事日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对国内外环境以及国情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进行设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我们新的概念。” [3] 并为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将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具有特殊性的,且是分步骤来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 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与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紧密结合,成为更加切合实际、可实现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的形成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了改变其被动、落后的窘迫局面,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探索史。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文明蒙尘”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换羽新生,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3.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对现代化的霸权式垄断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新冠疫情、金融危机和对外战争等不利局势的冲击下陷入社会危机。尤其是一些国家频繁采取“退圈”的活动,更加显露出西方现代化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利己性。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走出的“新路”,所创造出的两大世界性奇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的最有力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横空出世,击破了西方现代化的神话泡沫。

3.1.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无法避免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资本逻辑为根本导向、以追求资本剩余价值为动力机制,为少部分人谋取利益的现代化”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给人类社会创造了丰裕财富,但同时给工人无产阶级带来了贫困,并抑制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方面来看,“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对立、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5] 。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因资本的逐利性而日益加剧。于是,“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6] 劳动者向对象投入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由于生命是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意味着他给予产品生命,工人把生命对象化到物中。但为何他生产的越多,就会越贫乏?因为工人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凝结于产品中,是将生命投入到产品中。资本家无情地剥削工人,势必造成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的局面将会持续深化,这将成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西方的工业化进程虽已有几百年的历程,但无法实现共同富裕,且贫富差距问题已越来越严重。瑞士信贷发布的最新年度财富报告显示:美国的财富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大于0.8的区间。这就意味着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且2021年更是上升到0.85,无法走出“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困境,美国贫富差距的鸿沟依然难以弥合。可以预见,这将极大地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

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出现“斯密难题”和“韦伯困境” [4] 。有学者指出,斯密首先将人性观看作是利他的,但随后在《国富论》中转变为利己的人性观。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利己与利他是两个相互对立、矛盾的概念。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从来都是唯利是图,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科层制让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参杂个人情绪,而是严格按照条条框框来执行。这种制度虽然能使事物在规则的轨道上运行,但这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光辉。如果完全按照科层制来行使职权,工作人员将会按照冷冰冰的条例办公,这种体制将导致人的发展片面化,人们在科层制机器中会沦为“附属物”,而非独立个体,以追求效率为原则。民众将被动的执行规则,人成为国家的附属。因此,科层制与人类所具有的博爱、友好的优秀品质背道而驰。西方现代化中对制度和模式的创新,却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创造,抑制人的全面发展。

3.2. 中国式现代化所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建构的资本主义文明体系,维系其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由于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内在缺陷,无法实现文明景观的可持续。这将成为我国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镜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公有制为基础,有效引导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本的有序发展,在实践中坚持以人的解放为目标,这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所在。

首先,历史和实践证明资本是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资本为实现自身增殖,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断积累,种种困境论证了资本主义文明日益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幻象”。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本理念,“把消解西方现代性所蕴含的资本权力与财产结构为己任,防范资本的野蛮生长,积极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 [7] 。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资本主义文明和西式现代化刻意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性,如若不对资本进行约束,就会任凭“资本的野蛮生长” [8] ,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一方面,积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加强对资本的监督管理,消除社会走向两级分化的隐患,使资本历史积极作用得到激活,资本的消极作用得到控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以扬弃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新文明类型生成。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的现代化。“从制度设计到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实践意识,以及自下而上的民众日常生活意识,无不体现中国式现代性的主体性建构维度” [7] 。在主体性建构过程中,必然会消除对资本权利和物化意识。同时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自觉性特征,这与资本驱动式的扩张逻辑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上运行,实现了单一的经济层面到全面现代化的转变,破解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为物制” [9] 。中国始终着力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发挥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传统,着力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1987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有8.36亿人,贫困发生率为76.4%,到201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1.56亿人。截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带领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年间,中国使8亿多人口脱贫,占全球同期脱贫人口的七成多。据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便是克服西方现代化中的种种弊病,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

4. 新形态下的人类文明价值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中国关于现代化道路模式的探索,坚持“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文明价值不仅在中国单一的维度,更在全世界范围形成了示范效应。

4.1. 文明的整体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学者指出:“历史上有过的现代化先驱国与后进国,除美国之外,几乎都是小国或中等规模的国家,而没有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10] 由此可见,人口规模对现代化的建设起到制约作用。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人,其中89.36%为乡村人口,近九成的乡村人口对中国的现代化的起步和文明转型和造成了严峻的压力。在近代一百年的历程中,无视仁人志士几乎对西方所有的现代化发展都做出了尝试,但都以失败而终结,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对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化人口压力为人口红利?文明的整体性发挥了关键作用。整体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把举国体制这一新的优势发挥出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整体性的思维就已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全体人民”、“各个方面”等表述就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到关键领域,规避了资本主义文明一盘散沙的局面。起步于“一穷二白”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整体性思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挥中国人口红利,走完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11] 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脱离人谈论现代化是无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是人的现代化,为实现人自由且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4.2. 文明的普惠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自古就有平均主义的倾向,如“等贵贱、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再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可见我国始终都存在着平均的思想。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思想主要是围绕着土地为中心的。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共同富裕。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以单一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其价值归宿,而是通过现代化的载体,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2]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至2020年底,最终实现近1亿人口的脱贫。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摆脱的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普惠性的有力证明,对世界文明将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4.3. 文明的协调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构建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以往的现代化往往将现代化单纯理解为对物质文明的创造,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现代化的水平。西方式现代化是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单向度”现代化,但脱离精神文明,空谈物质文明本身就是对现代化的误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两个文明”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自改革开放就已被提出,并随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扩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新时代以来,我国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物质文明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必然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出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提,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协调性。

4.4. 文明的持续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固有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由此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由此也带来了资源紧张和环境破环的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起步阶段,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了获得跨越式发展,采用粗放型增长模式。但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需要承担巨大生态问题的模式,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两山论”的提出,已表明我国决心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使中国创造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下的经济平稳运行,揭示出生态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这必定为解决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引领式的作用,为人类的文明前景贡献绵延不绝的力量。

4.5. 文明的包容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近代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下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在落后的局面,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但我国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加之对西方现代化暴力侵略的现代化逻辑的感同身受,始终坚定维护和平。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和平的发展道路,通过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积极融入世界文明潮流,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是2020年唯一持续正增长的国家,深刻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包容性所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发展秩序,不仅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为世界文明扩展出新空间,始终坚定地做全球和平发展的捍卫者。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和平潮流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走和平开放、普惠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包容性将成为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

5. 结语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型的特征。在追逐型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中国不同阶级的共同选择,但历史却证明此路不通。在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突破了西方文明所具有的局限性,而且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华文明实现换羽新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势,积极吸收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宝贵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其次,终结了对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等于西化”的神话,为渴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西方文明虽然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其中自身内在矛盾出现贫富差距严重,环境破坏等问题。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也给了绝大多数国家文明建设以启迪。最后,实现了对传统型现代化的超越,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文明冲击论”和“历史终结论”的预言也走到了尽头。

打破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垄断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击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幻象”。既有鲜明特色,又符合普遍规律,为世界现代化贡献新的方案,为人类文明前景带来光明希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实践的验证来彰显其深远的文明价值与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建新.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4] 段妍.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 东岳论丛, 2022, 43(4): 15-21.
[5]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陈玉斌. 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现代性理论范式[J]. 社会主义研究, 2022(2): 17-23.
[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J]. 社会主义论坛, 2021(12): 10.
[9] 沈江平.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2(3): 25-34+157-158.
[10]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594.
[12]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 人民日报, 2021-08-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