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展开任务教学——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
How to Carry Out Task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Taking Unit 1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I)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3.112049, PDF, HTML, XML, 下载: 220  浏览: 351 
作者: 陈智琪:广东仲元中学,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核心素养Classroom Teaching Task Teaching Core Competencies
摘要: 任务教学即任务驱动式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中通过设置学习任务驱动教学进程,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协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可围绕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学习。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任务教学,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锤炼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独有的学习价值。
Abstract: Task-based teaching is task-driven teaching, which refers to driv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by set-ting learning tasks in the classroom,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a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 teaching goals. Task-based teaching can guide students’ effective learning in four aspects: creating situation, determining tas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effect evaluation. Carrying out task-based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helps to clarify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improve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discipline, temper the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 the unique learning value of history.
文章引用:陈智琪.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展开任务教学——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2): 291-29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2049

1.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堂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1] ”。任务教学又称驱动式教学,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2]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探究和思考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历史课堂中展开任务教学,可从四方面入手,即围绕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方面发挥任务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从而落实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本人选取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作为讨论对象,阐述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展开任务教学。

2. 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展任务教学可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历史教师依照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有助于达成教学活动。

相比高中阶段,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较为缓慢且学习内容也较为简单,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则需要一年时间内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知识,以应对学业水平考试。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1] ”。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对于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课程,尤其是第一课中从人类出现到早期国家形成这一漫长的远古时代更是模糊,要使得学生拨云见雾,通过历史课堂逐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和关键能力,需要“历史教师基于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将知识本位转为素养本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艺,使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建构历史意识,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 ”。创设符合学情,贴合实际的情境,展示符合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能有效衔接学情,顺利开展任务教学,使学生通过历史课堂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和掌握关键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是学生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初中历史教学偏重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刚迈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并未熟练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对于第一单元中大部分通过考古遗迹、文献史料分析总结得出的知识点会比较陌生,而本单元内容既有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延续性,又有阶段性特点,知识点多,重点多,需要教师根据各课的具体内容,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历史事件,设计符合学情,贴合实际的教学活动,以相关问题将学生带入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逐步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问题。如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课程学习中,依据课标要求,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并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铺垫。为创设符合学情,贴合实际的情景,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可通过展示问题:“什么是文明?”引导学生回答这一通俗易懂的问题,以拉近学生和远古历史的距离。通过生活化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内容,明确“文明”一词作为形容词和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中对其定义:“就是以国家的产生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文明的概念,并以此为线索,顺利进入第一课的学习任务中,对高中历史的开篇第一课也产生了极大兴趣。

3. 确定任务

历史课堂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确定学习任务开展教学,“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历史课程要始终贯穿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展开任务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设置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中,真正活跃课堂氛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单元涵盖了课标中的三个专题共4课,课程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容量和特点不一,需要教师整合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以高屋建瓴的角度建立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上得到锤炼和提升。

解读教材文本和课程标准是展开任务教学的第一要义。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提炼单元重点并分析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以概括重难点,对展开任务教学尤为重要。第一单元的课标要求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 ”。在课堂中展开第1课的任务教学可从两方面统领,任务一: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任务二:概括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两个紧扣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统领历史课堂,凸显问题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任务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浓厚的兴趣理解教学重点问题。第2课的任务教学可围绕“变”字展开,让学生串联起第2课的历史现象,建立逻辑关系,分析列国纷争、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等事件的因果关系,认识到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逐步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第3课的任务教学从与早期国家相比,封建大一统国家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点中展开,把握大一统国家早期治理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构建起对中国历史早期发展道理的连续性认识,清晰区分出早期国家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4课设置三个学习任务,分别为:从建立到稳定,从稳定到强盛,从强盛到衰落三方面展开任务教学,通过确定任务,以图片与史料等直观材料展示及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评价汉朝继续巩固“大一统”的影响和东汉崩溃的诸多原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认识到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必然性和经验教训。

4.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同学相互交流或组内成员之间讨论问题,通过互相配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协作学习是多向互动学习,彼此交流,活跃思维。协作学习让学生在相对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营造了轻松自然的课堂环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展开任务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行协作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逐步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更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根据具体情景展开任务教学时确定协作学习的模式,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4] ”。依据课标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特征,政治变革和思想争鸣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间的逻辑关系,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必然性及经验教训。如第1课中“任务一: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任务二:概括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可开展小组活动,每个成员提供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个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互相帮助,把个人的努力成果汇聚成小组共同成果,最后小组派选代表总结发言。在围绕任务教学展开协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和引导,提炼组员有价值的观点,对于讨论过程中表现良好状态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5. 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对历史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收获知识和感悟,一方面可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促成教师反思教学环节,既是这一课的结束,也是下一次备课的思路。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通过在课堂创设情境,展开任务教学,使小组成员确定分工,共同协作学习,探讨问题,落实任务,从而对课堂目标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适时评价可有效地把握学情,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小组代表发言结束的评价则起到了提炼升华课程内容的效果,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蓝, 朱汉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高文, 徐斌艳.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 于友西, 赵亚夫. 中学历史教学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 高宏. 这样教学很有效——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