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价值与路径
The Valu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3.122114, PDF, HTML, XML, 下载: 168  浏览: 284 
作者: 赖静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女排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路径Women’s Volleyball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Path
摘要: 中国女排在赛场上表现出的祖国至上、以集体利益为核心和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能够充当强化榜样典型示范的作用、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归属感和使命感、培养其树立文化自信,勇当时代新人的信念,并为整合其价值观创造有利条件的角色。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将女排的素材作为理论灌输的补充,在讲好女排故事以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既要发挥显性教育的作用,又不能够忽视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Abstract: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has shown the spirit of putting the motherland first, taking collective interests as the core, never saying die, and fighting tenaciously, so that it can play a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role model and model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belonging and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belief in establish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ravely becoming a newcomer of the times, and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valu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values requires a variety of teaching forms, and video materials ar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oretical indoctrin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While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to play its role as an example and demonstration, we must not only play the role of explicit education, but also not ignore the value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赖静华. 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价值与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821-82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114

1. 引言

体育竞技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进行融合,不仅是学科思政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新时代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应有之意。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是女排精神的内核所在。由此,探究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价值与路径,是将女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的基础。

2.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价值内核

中国女排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1981年~1986年,处于崛起期的中国女排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振奋国人对改革开放的热情和激情;1987年~2012年,处于低谷期的中国女排发扬直面挫折、永不言败在低谷的绝境中重生;2013年~至今,中国女排重回巅峰,发扬起祖国至上、开拓创新的精神。

2.1. 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1981年中国女排在中国经济发展滞后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夺得世界杯的冠军,振奋和鼓舞着无数处在困顿的中国人民。中国女排向世界展示了在中国走向“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们有信心也有力量走向胜利。国家的强大与女排的强大是密不可分的,一直拼搏在赛场上的中国女排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赤诚,把为国家争荣誉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打出了中国人迈向新时代的精神气和自信心。在不断传承发展着的女排精神中,祖国至上的爱国精神是女排精神的主线和基本精神。

2.2. 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女排是一个荣誉的集体,也是传承时代精神的符号。中国女排的胜利,不是任何一个队员个人的胜利,而是整个集体团结协作带来的胜利。要赢得一场排球比赛的胜利,需要女排队伍中的主攻和自由人、二传、副攻、接应二传这些角色之间的完美配合。每一个角色都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实现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去,在为女排胜利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目标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中国女排是一支相互配合、相互担当的队伍,以崇高的集体利益为目标,是她们胜利的法宝。

2.3. 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在体育竞技的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制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中国女排都将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中国女排陷入一段长期的低谷期和迷茫期时,女排在逆境中逢生,不断磨砺和打造自己,她们的每一场胜利都是由这样的锤炼和打磨造就的。在各大排球比赛的赛场上,女排队员永远专注于比赛,即使处在逆风局也不轻易放弃。这种刻苦与果敢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国女排在胜利的山巅和失败的低谷保持砥砺前行的初心和动力。

2.4. 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

中国女排总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咬紧牙根,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赢得比赛的胜利。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代表队在比赛初始未调整好节奏,第一场比赛以六分的差距输给了对手,但在后面的三场比赛中又分别以25-17、25-22、25-23的比分赢得比赛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从中窥见无论是在发展的低谷期还是赛场上比分的暂时落后,中国女排总能在绝境中顽强奋斗,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中国女排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源泉所在。

3. 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价值

女排精神从上个世纪开始就不断得到传承与弘扬,这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奋斗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1] 。

3.1. 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榜样先锋的典型示范作用

榜样先锋是我们身边的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她们能够起到激发和鼓励受教育者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调整和规范自身行为的作用。不仅能帮助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分子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取得进步,也可以让思想水平仍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些社会成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榜样不仅要具有权威性,还应当是具有可学习性和模仿性的 [2] 。当前新生代的女排队员在年纪上与高校学生相仿,以爱国、集体主义和奋斗进取为核心的女排精神更能引领年轻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潮流。这就要求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对女排精神这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进行解读与剖析,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鉴别和整合从而形成向学生传导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媒介。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代的大学生以女排作为自己的榜样,将中国女排身上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作为当前在学校中充实丰富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立足的信条。可以说,中国女排是高校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爱国、团结协作和拼搏奋斗精神的给力榜样。

3.2. 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使命感

归属感表现为人们在心理上和自身的精神世界当中一种安全稳定、踏实的感受。民族归属感源于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各个方面的认可和接受,而由此产生出对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这种非常重要的民族心理,以文化归属感和价值归属感为核心。而归属感和爱自己、爱别人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3] 。因此,只有在归属与认同的基础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才能够实现。公民的民族归属感建立在对国家的自豪感之上,自豪感是归属感的基础。中国女排作为一只光荣的队伍,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记忆。中国女排在上个世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下组建起来,她们在赛场上留下的辉煌成绩让当时渴望胜利和被认同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女排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实现了其辉煌的复归,这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女排在时代的发展中成长,她们是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作为中国的一种精神记忆和一种文化的符号,她们在不同时期的成功和胜利,让生活在中国大地的人们不自觉的对自己的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当代大学生需要这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出拼搏向上、奋斗进取的认知和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贡献自己力量的崇高使命感。

3.3. 为整合大学生价值观提供生动素材

大学生当前正处在思想意识巨变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他们迈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他们出现了爱国意识淡化、精神懈怠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扭曲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弹的现象 [4] 。由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塑造他们与时代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人生价值态度十分重要 [5] 。多元的文化与环境必然产生多元的价值观,作为独立个体的当代大学生追求人身、理想和思想上的自由,这使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渴望个性化和认知与行为相互矛盾的特点 [6] 。如何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发挥起思想政治课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女排及其代表和传承的精神为这一课题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中国女排本身就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的榜样,深挖女排的事迹通过课堂示例、影音视频的形式作为教学素材,不仅贴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也更为生动。譬如女排的相关纪录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和《夺冠》等影视作品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整合大学生价值观上起着辅助作用。

3.4. 有利于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

作为当前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华文化已经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输送能量。中国社会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共同的文化记忆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 [7] 。今天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中,日益涌现出的工匠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还有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的精神都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展现了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些精神,生于中国社会,长于中华文化。中国女排热爱自己的国家、将团队和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无论是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还是在紧张的赛场上所展现出自己顽强向上的力量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新时代,昭示着中华文化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把女排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深挖其精神内核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当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它是从哪来的,应当到哪去。将女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中,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使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争当时代新人。

4. 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路径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过好大学的生活,树立自己远大且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养成热爱自己的国家、勇于承担时代给予自己的重任、在奋斗中练就坚强刚毅的品质十分重要。

4.1. 将观看女排的影视资料和比赛视频作为课堂讲解的有效补充

课堂讲解理论知识只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部分并不能使学生对女排精神产生共鸣,更不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女排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动性。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单调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显得有些苍白。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大众媒体创造了更为便捷多样的表达形式,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所希望传导的精神和价值通过直观而生动的具体事例来实现,这些新兴的传播手段应当更多的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应当在充分阐述与分析女排精神的基础上,与学生一同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是更加直观的女排比赛,创造学生“亲临”现场去感受和理解女排精神的机会 [8] 。这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摆脱单纯的理论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当中把握好节奏,改善理论教学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同时,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音视频的介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4.2. 讲好女排故事,发挥中国女排榜样示范的作用

榜样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群体来说,其教育和激励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是来调整和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养是一个切实可行又易于见效的方法。其把契合思想教育教学的特殊的人或事作为切入点,使他们能够对接受思想教育的大学生起到正确行为的示范和错误行为的警示作用。发挥女排作为大学生榜样先锋的示范的作用,首先要讲好女排故事。榜样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要实现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注意和正确的认知。讲好女排的故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理论和现实对女排精神的形成过程、内涵和本质进行剖析和总结,突出女排精神的特点,使其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在女排精神的特征已经被学生所熟知的同时,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进一步对女排精神进行阐述和分析,使其充分认识到女排精神对于中国女排本身的成长和不断强大以及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中国女排这一榜样可学性、权威性和易辨性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模仿女排这一榜样的心理基础,发挥好中国女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4.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大学生学习女排精神的主体意识

在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体的课堂理论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输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在把女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方向性原则,要求其始终坚持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正确方向不动摇,更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学生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采取切合实际并且有效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教师要围绕着学习女排精神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女排精神的内核、价值与大学生如何学习女排精神、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总结成果的大会中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言。并且,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激发学生对女排精神进行较有深度的思考。再次,以思想政治课堂作为演讲、辩论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的对女排精神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同时,采用多种教育资源融合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搬”到球场上来,融入到校园的大环境与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考力和主动性,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中的互动性,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女排精神的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在学习女排精神中的主体意识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采用多种教学的形式,使师生共同体悟女排精神的魅力,既是学生主动学习女排精神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化对女排精神的理解的一个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双向知识传输过程,也可以更大限度的调动大学生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情。

4.4. 在教学中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9] 。这段话揭示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新时代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在。在把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既要强调显性教育的作用,又不能忽视隐性教育的价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这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前者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理性说教为主,采用直白的方式实现其教育目的,后者则以校园文化、教育者的个人人格魅力和隐性的课程等为载体,将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或者说是采用一种比较隐晦和间接的教育方式把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认知和意识当中去 [10] 。思想政治教育课则把教育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直白的理论灌输的手段,是一种显性课程。它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以捍卫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作为自身的使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女排精神,它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内容和素材。同时,女排精神又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内化为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是能够激励大学生昂扬向上,不断调整和规范自身行为的一种精神动力。

要想真正地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输的内容的真理性,也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能够发挥好其人格的力量。由此,将女排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当中,既要求讲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坚持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主阵地,以科学理论武装的头脑的鲜明的立场来开展课堂教学,向学生传导合乎实际的科学理论知识 [11] 。这能够使中国女排身上闪耀的精神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精神追求而不仅是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把女排精神切实地融入在其自觉行动中。深刻阐述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如何学习女排精神的问题,发挥显性教育在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奋斗进取和勇往直前的女排精神的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学素材,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不断拓宽自身的视野,提高自身人格修养 [12] 。

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有着祖国至上、以集体利益为中心和奋斗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内核,这样的女排形象将刻印在每一代中国人记忆中。由此,将女排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不仅能够发挥榜样先锋的典型示范作用,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使命感,还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这就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讲好女排故事,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将观看女排的影视资料和比赛视频作为课堂讲解的有效补充,在教学中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汲取女排精神的养分,厚植文化自信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1): 4-9.
[2] 贾翠, 张国民, 王蕊, 等. 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前沿, 2013(15): 33-35.
[3] 奕如寒. 浅论民族归属感与国家认同[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1(2): 15-18.
[4] 杨业华, 王彦.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特点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12): 11-14.
[5] 高永生.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左路平, 吴学琴. 论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11): 49-53.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30/c_1124440333.htm, 2019-04-30.
[8] 张丽娜. 女排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20): 137+147.
[9]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2019-03-18.
[10] 黄莉. 发展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9): 56-57.
[11] 佘双好, 张琪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研究透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5): 53-61.
[12] 宋进.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野[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2(4):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