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口述校史资源建设与创新路径探析——以肇庆学院为例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Paths in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Zhaoq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3.122111, PDF, HTML, XML, 下载: 189  浏览: 1,55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杲馥, 黄昊昱: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关键词: 口述校史地方高校资源建设口述展览Oral School History Local Universities Resource Construction Oral Exhibition
摘要: 文章以肇庆学院口述校史资源建设为实践探究案例,探索口述校史资源建设的新路径,力求突破传统高校口述档案建设的旧有模式,进一步开拓地方高校口述校史传播途径,以丰富高校口述校史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内容,为地方高校口述校史工作的开展提供不同的思路。力图在资源建设与创新的过程中探讨口述校史在呈现和表达中的深度,更好地发挥口述校史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of Zhaoqing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strives to break through the old mode of oral history co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rther opens up the channel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oral history in local universities, enriches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content of oral history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different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history work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pth of oral school history in presentation and expression, and better exerts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value of oral school history.
文章引用:谢杲馥, 黄昊昱. 地方高校口述校史资源建设与创新路径探析——以肇庆学院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802-80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111

1. 引言

高校校史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和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社会功能的拓展,校史研究呈现普遍趋势。而口述史的方法能够对个人记忆进行挖掘和记录,是个人记忆的表达,也是记录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形式为挖掘新的史料以深化校史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1] 。口述校史已成为高校校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受到国内各高等院校和大众媒体的普遍关注,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2. 高校口述校史工作的开展现状

随着各高校口述校史工作的推进,目前口述校史资源在各个开展口述校史的高校中不断积累。对于口述校史的资料采集和档案整理方面的认识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在口述校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各高校在本校实践的基础上陆续提出了一些路径和方法。绝大部分以高校档案建设、深化校史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方向。各高校口述校史工作的形式上也主要以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或编写校史著作、人物传记为主,资源建设模式较为单一。

20世纪以来,随着公共史学和社会记忆理论的不断发展,口述历史的方法和成果逐渐表现出社会化的特征。人们渐渐将口述史与社会记忆两个话题相结合。在记忆的研究范围里,口述史被认为是延续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都是承载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所以国内的一些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也开始根据自身需要牵头或参与某些口述史项目。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历史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高校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口述校史是挖掘和保存高校记忆的重要手段,在社会记忆构建这一大方向和大趋势下,高校及口述校史相关研究人员对口述校史的如何呈现与表达这一问题需进一步思考。

肇庆学院口述校史资源建设过程是一次创新性的实践。秉承着保留校史记忆,讲好校史故事的理念,口述校史项目组成员基于社会记忆构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将口述校史的形式多样化,用人物故事、传记图册、展览、纪录片以及自媒体的形式将口述校史的内容传达给大众。通过这些承载记忆的空间和载体,将学校的历史用口述的方法呈现出来,同时也成为构建眼前的“肇院记忆”的一个契机。此次口述校史活动的全过程将作为本次研究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的层面上总结策略和经验,进一步设想口述校史资源建设路径上更多的可能性,促进口述校史资源建设领域的多样化。

3. 口述校史资源建设总体思路

2020年是肇庆学院建校50周年,是肇庆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自1970年建校,几代砚园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风雨兼程,春华秋实。肇庆学院逐步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提升,从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的飞跃。在这关键的节点,开展口述校史项目,具有抢救校史史料、凝练肇院精神的意义。将校史活化,让场景感、情节性的故事变成肇院人代代相传的学院精神、学校特色;也藉此丰富学校的历史文化宝库,构建高校记忆。学校现有校史馆梗概介绍了学校五十年发展历史,但缺乏生动的故事和代表性人物访谈,缺少生动的纪录片和宣传材料。因此,藉由肇庆学院50周年校庆之际,启动肇庆学院口述校史工作意义重大。秉承着探寻校史、记录变迁,倾听历史声音,讲好校史故事,留下砚园记忆的精神,为了更好的梳理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掘肇庆学院的大学精神,探索粤西地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肇庆学院于2020年开展“探寻校史,留声砚园”口述校史活动。围绕1970年建校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确定开展口述校史工作。口述校史项目工作的工作思路基本如下:

3.1. 科学遴选口述校史访谈对象

除立足学校发展历史,遴选确定口述校史访谈对象。遵循从关键时间节点、关键工作岗位(如学校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和重要代表人物(如学校领导、专任教师和优秀校友等)出发,既要访谈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的领导者,又要访谈推动改革发展的中层干部,还要访谈深度参与学校发展的教师和校友代表。通过口述访谈,了解更多肇庆学院发展的细节,探究肇庆学院沿革背后的历史动因。

3.2. 合理搭建团队推进访谈工作

项目开展需要搭建起稳定的工作团队。项目形成了由肇庆学院党委宣传部带领、校领导牵头的主要由历史系师生组成的口述校史项目团队,以贯穿完成口述校史项目的一系列工作。并邀请宣传部、校史馆、档案馆、校友会和文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相关领导和专家,共同完成口述校史工作。团队在组建成功后,要集中开展培训,在访谈时需要做到:1) 口述校史技术组成员技术娴熟、前期准备充分。2) 录像、录音及相关到场人员有效配合,不干扰访谈人进入社会记忆的情境,使口述访谈能够更好地完成。3) 重点关注学校发展的五个重大阶段:1970年建校;合并立校;成功升本;扩招转型和申硕改大。在稳步推进访谈工作过程中,一是做好访谈分工。确定重点访谈人物,建立常态化联系交流机制,确保访谈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保证访谈效果。访谈要保持礼节礼貌、注重双向互动,形成温情交流效应;还要做到全面细致、引导访谈人展开社会记忆,输出更多地亲历者的观点与想法,由于口述往往包含着诸多主观因素在内,这是口述史不可避免的特点,所以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采访者必须尊重采访对象的意图和表述,保持中立的立场,忠实、客观地记录 [2] 。三是推进后期整理与研究。口述史口述校史资料整理是逐字逐句的复刻,但后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需要在力求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升华、凝练,已形成校史文化资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档案化管理与活化利用并重

口述校史项目需要立足校史口述多样化特点,对口述资料进行档案化管理,为校史馆口述校史展览和校庆纪录片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根据口述校史档案材料,推进后期整理与研究,口述史口述校史资料整理是逐字逐句的复刻,但后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需要在力求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升华、凝练,为形成校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进行校史文化的再创作和活化利用研究,形成学校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的系列主题化的历史图景材料。团队还根据口述校史访谈的资料,配合校庆活动提炼系列主题(如人物故事、建设图谱、校园怀旧,历史图景),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平台、新闻网站和视频网站平台进行传播,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4. 口述校史资料收集阶段

基于以上的要求,口述校史项目组在三个月内完成了前期的访谈工作。相比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校,肇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创建时间短暂,对于口述校史的开展来说,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却也有很大的优势。学校的历史较短暂,这在校史研究中也占有了便利之处,即学校建校初期的老前辈多有健在,口述校史确立的访谈对象中就包括建校时期最早的一批老教师,给校史研究创造了保留一套完整口述史的条件。口述校史团队根据对已有校史资料的了解,进行了口述访谈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制定具体访谈计划。此次口述访谈根据学校发展所分成的四个时期,确立每个时期的访谈对象。团队分阶段地先后对18位肇庆学院教师领导代表进行了密集访谈,尤其是访谈到了若干名参与创校的老教师,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的学校创立时期的故事,真正将校史追溯到了起点。此次访谈以个人生命史的形式开展,努力为受访人创设轻松的“讲故事”氛围,一段段个人与学校发展的生动故事被徐徐道来,在记录个人记忆的同时也组成了关于学校的集体记忆。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注重口述录音、口述记录的收集的同时,也注重照片、视频、实物资料的收集。并且还开展了实地寻根之旅,团队前往最初建校的旧校址进行考察,与老校友一同身临其境,倾听过往的故事,利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实地记录。

访谈结束后,项目小组成员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保存。此次访谈共形成口述史录音文稿70余万字,保存有效视频、音频资料近50小时。翻拍老照片、老物件若干,收到赠书、实物若干。这些原生口述档案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后续口述校史资源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为口述校史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奠定了基础。

5. 口述校史资源建设阶段

5.1. 校史文化的再创作与口述材料活化

在口述校史技术组完成了口述校史的资料整理后,校史文化研究组需要进行口述材料研究利用工作,寻找到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进行校史文化的再创作。形成了口述资料汇编一册,人物传记十二篇,其中记录了若干生动感人的校史故事,这些资料也成为校史馆口述校史专题展览的布展文字材料来源。

成果转化组在口述访谈完成后,一是需要整理同期录制的实物、图像、视频和音频。二是考虑成果后期使用,进行视频二次录制与编排、剪辑,纪录片的制作以及图片的筛选分类,同时筛选相关内容用于口述校史的专题展览。

5.2. 校史馆口述校史专题展览

为了拓宽口述校史成果的运用和宣传领域,策划口述校史展览是一次创新性的实践。在记忆的范围里,口述史展览可以作为延续记忆的一个载体,被赋予保存、呈现记忆的责任 [3] 。口述史专题展览呈现口述史成果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叙事,更加注重向参观者表达温度。展览在展示的目标上除了介绍内容,并触发观众的审美体验,进而认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基于以上的理念与展览目标,口述校史展览如何叙事,如何讲好校史故事,如何呈现和表达口述校史的内涵,是策展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上,如何将体量庞大的口述史资料呈现在有限的展览空间里,这是口述校史布展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设计,以下是口述校史专题展览的主要布展思路:

口述校史团队以整理好的口述档案为基础,捋清学校发展变迁的经过,提取凝练校史故事,总结口述校史实践成果,将口述校史展览分模块分主题处理,将校史发展历程、校友口述故事和师生口述实践成果融合其中。比起传统的单一文字表述,展览的方式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历史性和感染力,是高校记忆载体传播的有效途径。以下四点为校史馆口述校史专题展览布展过程中的一些工作要点:

5.2.1. 叙事细节化,碎片记忆故事化

口述史本身是有温度的,口述史是记录社会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社会记忆传承和建构的主要内核是回忆历史、书写历史以及展现历史。而口述史因其可以见证历史活动的过程和情况,具有亲历性、记录性和叙事性等特点,帮助再现历史原貌。严建强在《博物馆与记忆》中提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工作正是对社会记忆的保存、找寻、重构与再现,记忆概念进入博物馆,是对博物馆责任感的强调。在博物馆语境下,展览中口述史的运用无疑能够深化大众对口述史的理解 [3] 。所以利用展览的形式和口述史本身具有的叙事性特点,结合校史发展脉络,将口述校史的成果进行呈现和表达,能够达到多层次的效果。从微观视角来看,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就是对口述资料的细节性描绘。而这些细节又分散在碎片化的口述内容中,所以在展览文本撰写过程中,注重细节和故事化处理是两个重要的工作原则。

展览在设计时,按照学校历史发展脉络,在重要的办学节点上穿插回忆办学故事和人生记忆。通过故事串联起不同时期的碎片记忆,同时刻画细节,依靠细节增加感染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团队在口述史原始资料中将相关的故事提取凝练时,要尽量做到不改变讲述的原意,多采用原话,做到唯真唯实,使口述内容真实可信,以帮助观众与展览拉近距离、产生代入感。

5.2.2. 丰富展览内容,拓宽叙事视角

口述校史展览除了文本故事的呈现,还需要通过物品、图片、多媒体等各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的结合来给参观者讲故事。目的是增进参观者的参观体验,以期观众能够更好地获得展览信息,理解展览的目的和意义,引发情感共鸣,进而扩展到认知和情感层面的交流 [4] 。所以展览叙事并不局限于文字表达,同时也需要新的媒介的加入。口述校史展览主要展出的是“记忆”、“故事”或是“一段历史”,而图片、实物等材料则作为承载记忆的“物”,在展览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口述校史前期访谈阶段,团队收集到的许多图片、视频和实物资料都是口述校史专题展览中展出的重要部分。图片、实物与文本故事相对应,能够大大提升观众参观的体验,同时这些图片实物资料也是口述校史工作过程中最直观的记录,也能向大家展示口述校史的流程与成果。

口述史专题展览不仅能够以文字说明、实物展品、图片等实体形象出现在展厅中,还能够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来丰富展览的内容。在肇庆学院口述校史专题展览中,同时用多媒体展出了一段自制的口述校史专题纪录片,包括了大量口述史访谈现场录像,各位访谈人结合校史发展过程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辅以丰富的校史资料,对口述校史工作过程作了一个整体的呈现。口述校史专题展览加入了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口述现场再现将每个人物的个体经历融合进了高校历史发展与沿革这一主线当中,再结合文本、图片和实物的展出,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实现了叙事角度的多元化。

5.2.3. 注重口述校史的教育功能

校史口述资料是体现高校精神风貌最为生动的“活档案”,是传承办学精神、校园文化和实施教书育人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活资源。所以在口述校史展览中,需注重校史本身带有的教育功能,拓展口述成果运用和宣传的领域,服务于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策展过程中,团队力求能够通过一个个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故事,帮助参观者感悟肇庆学院在传承中不断积淀的大学精神,为参观者提供口述校史在呈现与表达中不同的思考角度。口述校史能够丰富学校历史发展的细节,并且能够从中凝练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教育作用。而在实践教学层面,展览也能够作为口述史实践教学的一个成果示范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口述史的温度。

6. 口述校史资源建设工作的思考

6.1. 突出地方性

我国共有3000左右所大学,其中地方高校数量颇多,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史建设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当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口述校史工程。但是即使同样是口述工作的开展,因为地域间、校际的差别,不存在一套普遍适用的工作模式,由于建校时间、所经历时代、关联人物的差异,面临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各地方高校面临着不同的优势和困境,因此地方院校并不能够完全照搬一些在口述史上走在前端的名校的工作流程甚至经验,而需要正视自身的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5] 。地方高校在口述校史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地方性特点,地方高校校史映射了地区等教育的发展,梳理地方院校的校史也为研究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6.2. 推动口述校史参与社会记忆构建

高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高校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而记录了高校记忆的高校校史档案,也是社会记忆构建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社会记忆构建平台也正在悄悄兴起。如今部分高校在实体校史馆的基础上建设了与实体校史馆配套的校史馆或博物馆的网站,包涵了收集校史记忆的功能模块,以收集个人提供的校园图片、视频、感想和记忆等资料,再经由官方的整理编研进行展出。这些高校的共同点是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在收集整合校史相关材料时面临的困难相比起新建高校来说较少。而今天的媒介环境创造了一个可以广泛书写和记录的契机,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叙事、影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深入社会的脉络肌理,生成着共感和共情。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记忆。对办学时间较短的地方高校来说同样适用,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机会记录下自己与学校的故事,网络社会记忆构建平台则充当着能够将这些“故事”进行保存与呈现的“容器”,既是记忆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又是集资源与服务于一体,信息记录与信息交流传播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6] 。

6.3. 拓宽传播路径

基于肇庆学院口述校史的工作实践,我们在运用口述资源开展教育和宣传传播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是依然具有很大的实践空间。高校可以根据口述历史档案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管理方式,建立便于检索和利用的电子数据库,同时在汇编出版、系列讲座、网络展示等多种方式的实施上还需继续落实 [7]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数字媒体层面的平台联动,健全传播格局。如合作官方媒体,增强口述校史成果的社会认可度;联动内部自建平台,充分利用官方网站、校史馆网站、校自媒体平台和官方公众号等不同定位的平台形成联动性传播;延伸至外部平台,积极转化成果,参与到地方史、教育史、口述史、文博等主题的外部网站以及诸如抖音的新媒体平台,以扩大口述史成果的传播范围 [8] 。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传播路径,能够弥补校内平台传播的不足,从而提高口述校史资源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7. 结语

从口述校史工作筹划到资源建设的实践,耗时近半年的时间,肇庆学院口述校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收获。证明普通地方高校的口述校史工作经过筹划、开展、口述校史专题展览的策展布展、专题纪录片制作、传播途径的探索以及对参与社会记忆构建方式的创新性思考,可以突破地方院校的局限,从而达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高校口述校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肇庆学院口述校史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djh2021b0546)

参考文献

[1] 巴特, 邓君. 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路径思考[J]. 兰台世界, 2020(6): 31-34.
[2] 王向田, 冯茵, 田芊. 浅谈清华校史工作中口述史的开展[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 30(3): 287-292.
[3] 严建强. 博物馆与记忆[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1, 63(1): 23-31.
[4] 金家玮. 博物馆语境下的口述史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9.
[5] 王凯. 地方院校的校史口述档案建设及前期相关问题讨论[C]//“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决策论坛”论文集(下), 2015: 110-111.
[6] 周群芳, 傅东升, 汪俊东. 论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下记忆信息资源建设路径[J]. 兰台世界, 2017(12): 70-72.
[7] 张志辉. 口述历史与高校校史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口述校史研究为例[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 30(3): 293-297.
[8] 沈红雨. 地方高校口述校史传播瓶颈及创新路径探析——以绍兴文理学院校史纪录片《四存园的故事》为例[J]. 中国档案, 2021(8): 62-64.